津卫发源是鼓楼,古润海河向东流,天子渡,金甲神。

《天津卫的起源》

津卫发源是鼓楼,古润海河向东流,天子渡,金甲神。

天津地区的形成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唐中叶以后,

天津自古因漕运而兴起,

金朝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设直沽寨,

直沽是天津城市发展中有史料记载的最早名称。

津卫发源是鼓楼,古润海河向东流,天子渡,金甲神。

元延祐三年(1316),

“改直沽为海津镇”,

这里成为漕粮运输的转运中心。

设立大直沽盐运使司,

管理盐的产销。

天津成为南方粮、

绸北运的水陆码头。

明永乐二年(1404年)

筑城设卫

称“天津卫”。

津卫发源是鼓楼,古润海河向东流,天子渡,金甲神。

明太祖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明朝后,

为了巩固王朝权利,

将自己的儿子们封为王,

分别驻守各地。

第四个儿子朱棣被封为燕王,

驻守北京。

1398年,

朱元璋病死。

因为太子早年夭折,

所以由朱元璋的长孙朱允炆继位,

史称建文帝。

燕王朱棣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

津卫发源是鼓楼,古润海河向东流,天子渡,金甲神。

在诸王中实力最强。

由于建文帝平庸无能,

加上自己的政治野心,

朱棣在1400年以“靖难”为名,

发兵与其侄子建文帝争夺皇位。

朱棣率兵从天津的前身-直沽出发,

偷袭沧州,

并经过几年的战争,

最终攻陷南京,

夺取皇位,

1402年,

朱棣即位,

是为明成祖,

年号“永乐”。

津卫发源是鼓楼,古润海河向东流,天子渡,金甲神。

为了纪念开始发兵的

“龙兴之地”,

朱棣把“直沽”

这个曾的

“天子渡河之地”

赐名为天津。

津卫发源是鼓楼,古润海河向东流,天子渡,金甲神。

“天”

是天子的意思,

而“津”

是指渡口的意思。

天津得到赐名后,

于同年设置了军事部门。

“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

当时天津设有天津卫、

天津左卫,

天津右卫,

统称三卫,

至今人们经常提到的

“天津卫”

津卫发源是鼓楼,古润海河向东流,天子渡,金甲神。

一词,

就是从此而来。

永乐二年十二月九日(1405年1月9日)

设天津左卫。

永乐四年十一月八日(1406年12月18日)

改青州右卫(一说青州左卫)

津卫发源是鼓楼,古润海河向东流,天子渡,金甲神。

为天津右卫。

天津城的起源,

要从北京说起。

传说明朝刘伯温在北京修了里九外七的都城之后,

发现北京三面环山,

唯独南侧一马平川,

营门大敞的样子。

津卫发源是鼓楼,古润海河向东流,天子渡,金甲神。

而九河下梢是个水路要冲,

乃盐粮集散之地,

正好拱卫京门,

便决定在此建筑一座城,

由于国库空虚和城垣位置,

刘伯温陷入了苦恼中,

一天夜里,

他走到三岔河口以南的地方,

突然看到前边不远处有个顶天立地的巨人,

背朝他坐在地上。

这人坐在地上也足有两三丈高。

津卫发源是鼓楼,古润海河向东流,天子渡,金甲神。

头上金盔,

身上金甲,

降闪光。

原来是一个金甲神!

刘伯温正诧异之间,

金甲神忽地化作一缕轻烟,

眨眼间无影无踪了。

转天。

津卫发源是鼓楼,古润海河向东流,天子渡,金甲神。

刘伯温立即命人在金甲神打坐的地方挖掘,

挖着挖着,

铁锨碰到了一件硬东西上,

不一会儿,

在东西南北四个角上各挖到一块二尺见方的金砖。

他下令在金甲神打坐的地方。

津卫发源是鼓楼,古润海河向东流,天子渡,金甲神。

盖起一座三层高的鼓楼,

接着以鼓楼为中心,

建筑了一座长方形的城垣,恰恰似一个巨大的算盘。

津卫发源是鼓楼,古润海河向东流,天子渡,金甲神。

刘伯温带领一批人在天津勘察多日,

对此地理位置十分满意,

但是要将城垣的位置建在三岔河口以南还是以北?

要将城垣建成什么样子?

他踌躇不决。

偶然间看到的一个算盘给了他灵感。

津卫发源是鼓楼,古润海河向东流,天子渡,金甲神。

于是刘伯温将天津盖成了一个东西长、南北窄的“算盘城”,

城中盖起一座三层高的鼓楼,

楼门四开,

分别为

“拱北”、

“定南”、

“镇东”、

“安西”。

津卫发源是鼓楼,古润海河向东流,天子渡,金甲神。

并以鼓楼为中心,

建起了一座长方形的城垣,

成东西长五百零四丈,

南北长三百二十四丈,

城周总长九里十八步,

恰似一只巨大的算盘。

津卫发源是鼓楼,古润海河向东流,天子渡,金甲神。

又以鼓楼为中心,

辟街四条,

街的两端,

一抵鼓楼,

一抵城门,

鼓楼。

津卫发源是鼓楼,古润海河向东流,天子渡,金甲神。

在旧天津城池的中心。

《津门杂记》曾对鼓楼进行描述:

“楼居城中央,

高三层,

四面穿心,

通四大街……。

上悬大钟,

晨昏各撞一百八杵,

城门早晚启闭以钟鸣为准……。

津卫发源是鼓楼,古润海河向东流,天子渡,金甲神。

声闻十余里,

可预卜晴晦风雨。”

这里描写的是鼓楼

“上悬大钟”,

既然是悬钟,

为什么叫“鼓楼”?

在悬钟之前,

是否有鼓呢?

津卫发源是鼓楼,古润海河向东流,天子渡,金甲神。

天津建卫在盖城墙时,

就开始在城中间建鼓楼了。

“鼓楼”,

首先使人想到的是应该有鼓。

于是便请来在北门里居住的

“制鼓大王”

董师傅,

很多老天津人都知道,

北京鼓楼的鼓,

就是咱董师傅做的。

为图吉利,

限其用九十九天,

做成一丈高的鼓。

津卫发源是鼓楼,古润海河向东流,天子渡,金甲神。

有了鼓楼——天津城就由此诞生了。

六百多年后,

鼓楼仍保存着明朝谋略家刘伯温的灵气。

风水学讲求的就是藏风聚气,

天津古城的位置就是三个太极之气的汇聚处。

有人将这三个太极称为“三岔河口太极”、

津卫发源是鼓楼,古润海河向东流,天子渡,金甲神。

“南运河太极”、

“海河太极”,

三个太极图形直径相等,

两极均匀呈正南北分布,

似以逆时针之势转动。

太极图是宇宙万物运化的全息稳态模式。

津卫发源是鼓楼,古润海河向东流,天子渡,金甲神。

也是中华哲学精华,

生动地表示了宇宙万物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

有与无,

动与静,

天与地,

生与死,

昼与夜,

夏与冬,

南与北,

左与右,

正与负,

和与分,

进与退,

盛与衰等都可以从中找到解释。

津卫发源是鼓楼,古润海河向东流,天子渡,金甲神。

天津卫城选址明显受到太极图的轴线、

切线和鱼眼线控制,

直线的交点很好地表达了天津卫中心

(鼓楼位置)、

城墙对角线。

津卫发源是鼓楼,古润海河向东流,天子渡,金甲神。

护城河角等特征点,

说明自然河道的三个太极图与天津卫选址具有密切关系。

东西长南北窄的鼓搂——天津城,

其内部也有易经的思想在里面。

按照易经学说东方五行属木。

津卫发源是鼓楼,古润海河向东流,天子渡,金甲神。

为四象之中青龙之位,

象征着文化气息。

天津城鼓楼的东方东门里一带修有一座文庙。

符合东方为木的五行理念。

按照易经学说西方五行属金。

津卫发源是鼓楼,古润海河向东流,天子渡,金甲神。

为四象的白虎之位,

象征着勇武精神。

在天津城鼓楼的西侧,

有府署街,

户部街等一些衙署机构,

符合了西方为金的五行理念。

津卫发源是鼓楼,古润海河向东流,天子渡,金甲神。

天津本是三个太极

(三岔河口太极、

南运河太极、

海河太极)

的汇合之处。

津卫发源是鼓楼,古润海河向东流,天子渡,金甲神。

但如今三岔河口太极和南运河太极由于河道修改,

景观已经不复存在。

老城厢的东南侧,

如今的天津站附近的海河,

有机会鸟瞰,

你会发现海河上游一直是直的。

津卫发源是鼓楼,古润海河向东流,天子渡,金甲神。

到了这里突然向北侧弯曲再转向南侧,

形成了一个S型大河湾,

而且是天然形成。

如若在这个S湾外再画个同心圆,

正好形成一个天然的太极图。

该地正好位于天津市区的中心,

三环和快速路层层围着这个太极图。

津卫发源是鼓楼,古润海河向东流,天子渡,金甲神。

车水马龙,

围着太极转动。

据考证,

国内所有大城市,

唯有天津具有天然河道形成的太极图,

而且处于市中心。

原来天津的海河是幅太极图!

津卫发源是鼓楼,古润海河向东流,天子渡,金甲神。

传说之

“杨柳青出美女”

天津西青大镇杨柳青,

远近闻名,

关于它名字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呢!

相传,

乾隆皇帝喜欢游山玩水,

这天,

他和刘罗锅顺着运河泛舟南下。

津卫发源是鼓楼,古润海河向东流,天子渡,金甲神。

到了卫津镇(即今天的天津市),

行到古柳口,

乾隆忽然面带笑意,

原来岸上有个十七、八岁的农家少女正在湖边洗衣,

只见她面貌秀丽,

体态苗条,

宛若

“出水芙蓉”,

甚是好看。

津卫发源是鼓楼,古润海河向东流,天子渡,金甲神。

刘罗锅在旁窃笑,

故意问道:

“万岁爷,您说世界上什么东西力量最大?

”乾隆皇帝答道:

“虎呗!”

刘罗锅微笑着摇摇头:

“是女人,

臣方才看见,

那河边的女子把龙头都牵引过去了。”

乾隆皇帝面红耳赤,

但仍狡辩:

津卫发源是鼓楼,古润海河向东流,天子渡,金甲神。

“朕不是看那女子,

是看那堤上的杨柳,

婀娜的柳条,

多么青翠。”

津卫发源是鼓楼,古润海河向东流,天子渡,金甲神。

他突然以守为攻地问:

“刘爱卿,

此处是什么所在?”

刘罗锅一怔。

津卫发源是鼓楼,古润海河向东流,天子渡,金甲神。

便顺着皇帝的意思说:

“此处是杨柳青!”

从此,

此镇名为

“杨柳青”,

“杨柳青出美女”也便家喻户晓了。

文化领域创作者云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