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简史,第四章 父系社会秩序的确立和维护


凭借比女性更强的力量,男性登上了历史舞台。回顾男性登台之前的历史,一眼望去一片迷茫,茫茫荒原中,无数的野生动物不停的奔跑,只为了吃到更多的草,追捕到更多猎物。人类也夹杂在动物的迁徙流浪大军之中,伺机追捕掉队的和体弱的,也要防备着自己团队成员不能掉队,时刻准备着和狮子老虎豺狼虎豹开展肉搏战。

人类居无定所,到处流浪,种群分散而凌乱,一路奔波,没有故乡,哪里有食物就漂泊到哪里。人类的交配和动物几无差异,没有伦理可言;分配方式长期处在野蛮状态之中,到了后来智力上开始成熟----不同的神话故事描绘了同样的一件事情------人类有了羞耻之心。有了羞耻之心逐渐树立了基本的伦理,交配有了基本规范-----这是母系社会确立的不二基础。

母系社会的发展让人类的智力不断成熟,空白的心智装进了越来越多的思想。母系社会的分配方式和体力支出的多少、社会地位的高低长期负相关,最终导致了男人的反抗。

中国农民简史,第四章 父系社会秩序的确立和维护

“神婆“”广泛存在于民间


男人毫无疑问地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时间彻底抛弃了母系社会的那一套,从此男人开始说话算数,当了女人的家。

当时当家之后也有众多的涉及到女性的问题需要开始解决。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部落首领的善后问题。广泛地看,父系社会的形成基本上不是革命性的,而是渐进性开展起来的。重要的理由是,在父系社会形成后的很长时间里,甚至是到了20世纪初,女性在宗教方面精神文化领域始终占据着关键的地位。

母系社会的族长一般情况下兼任大祭司,总多的部落联盟则有一个大祭司,数个小祭司。

这些祭司的作用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担当了多个角色,祭司是神的传话人,祭司也是医生,祭司更有可能是媒婆和接生婆,祭司也是丧葬支持者。社会生活的众多方面都有神的参与。生老病死的每个环节人类越发展越觉得离不来神。

父系掌权之后,祭司的职位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只是祭司也要在世俗领袖的控制之下开展活动。

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的4个阶层在前两个阶层关系中体现的最有可能就是雅利安人本部内部的关系情况,至于后种姓阶层则是对俘虏或者异族者的统治理念。

婆罗门教中实际掌权者是刹帝利,而主持宗教的是婆罗门,婆罗门居首位,掌握虚权,刹帝利居第二位,掌握世俗权。

婆罗门教最初的偶像中有大多的女性形象,并且影响到后来的佛教偶像的形成,观音菩萨是女性面孔,这种信仰而且一直延续到了现在。萨满教中时至今日巫师行业中也以女性见多,尤其是广泛流传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民间"神婆",从字面上直观的能体会到女性的比重之大,甚至于全部是女性。

中国北方地区广泛存在一种民间的职业,这种职业现在大部分属于兼职性质,主要是给多灾多难的无法解释的家庭带来神所赋予的解释,让死人说话,让活人可以传递信息给死人——这种职业叫做"神婆"。

"神婆"在宗教精神上的传承关系应该和7000年前的部落女酋长大祭司女巫有着密切的关系。21世纪科技已经非常进步,中国的物质面貌和20世纪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民间"神婆"依旧大量存在——物质的富饶和精神层面并不正相关,物质的享受并不一定带来精神的欢愉。可想而知,在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中,人类相对固定在一定的生活范围之内,田地束缚了农民的活动半径,业限制了农民的思想。如同慢慢长夜,看到的只能是点点星光,这些照耀着古人的点点星光恰巧正是民间信仰,围绕着"神婆"之类的中心盘旋,但是没有太多进步和发展。古老的通神仪式现在依然被"神婆"用来搭建死人和活人的桥梁,而这个传神传声的媒介正是神婆。

媒介,这种祭司的特殊能力一直保留了7000年甚至更久。在这里我们不讨论这种活动的效果和功用,说是迷信也好,还是确实具有特殊能力人类尚未发掘也罢,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本文论述的重点是现象本身。这种媒介时至今日依旧广泛存在并且还有发展的趋势,足以说明,自古至今,女性祭司的职位一直广泛存在,在精神层面她们依旧在某个隐蔽的角落掌握着领导权。

敦煌壁画中存在大量的舞蹈描绘,而且舞者的地位在壁画中相当之高。敦煌壁画可谓是西域地区、中亚地区古代历史古代生活风貌的一个重要写真,虽然中亚西域经历了沧海桑田一般的变化,但是壁画留存了历史。

舞蹈的最初本意也是欢愉神仙,向天祈祷,祝福苍天保佑。壁画中的舞者无外乎让众神心情愉悦,舞者是众生对于众佛的一种虔诚礼拜和祝愿。这种祝愿的实现也是通过女性的角色来实现——这只是古代女性巫术的另外一种体现而已。

种种线索锁定一个事实,父系社会确立是非暴力形式的,女性的经济权利被剥夺了,但是精神领袖权依旧在依附于男性的女性身上,部落女酋长成为了专职的大祭司。

男性顺利掌权后面临的第一大问题依然是温饱问题,男性因为不满足于不温饱的现状而反抗,掌权后假如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改善,权威就会再次受到女性的挑战。可以肯定的说,男性表现不错,时至今日,世界范围内基本上所有民族都自我认可为父系主导的民族,这种现象已经维持了不少于7000年。

父系依靠更强的劳动能力确立了对社会的领导地位之后,抓紧开始解决温饱问题,想办法养活更多的人。

首先做的就是多劳多得体系的确立。多劳多得这一朴素的劳动成果分配原则在母系社会是不存在的。父系快速建立了多劳多得的分配关系。男人更加努力耕种,冬天也不闲着,组团去打猎。男人因为劳动越多得到越多,不会再担心自己获得的更多的物质财产被女性分配,创造力大幅度提升。

当然,女人的危机更多一点,参加劳动的主动性更强了,但是女人依旧会食不裹腹,女人自动地成为了男人的附庸。

在交配关系上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以前的群婚模式逐渐转变成了一夫一妻制或是一夫多妻制。这是顺应了多劳多得分配制度的新的婚姻制度,没有力量的懦弱的男人丧失了交配权。假如一个男人拥有足够的体力,能够获得足够的粮食,他则可以养活更多的无法独自解决温饱问题的女人。假若一个男人只能养活自己,那他就注定只能独自一个人过。当然,正常情况下劳动需要双方配合,男女组合为小家庭的情况还是更为常见。以一个力量强壮的男人组成的一夫多妻制家庭,然后依附于这个强壮的男人一夫多妻制家庭周围的必然有数个一夫一妻制或者一夫多妻制家庭,也会有独身的男子存在。围绕力量重新建立起来的氏族部落,主要目标是解决食物匮乏问题,同时同样重要的事是要为随时可能发生的战争做准备。男性成员在围猎过程中会组织起来,发挥团队的作用。遇到外族入侵也能快速反应组织迎战。

这种制度逐渐升级,就成了最开始的帝王社会。帝王拥有众多的妻子,然后他会有一班大臣,这些大臣也有很多妻子,这些臣子在很长时期内是局部地区的首领或者诸侯,他们的妻子,房子,财产一般情况下都不会比统帅全域的诸侯多。一般气矿下帝王都必须是孔武有力,雄才大略的,他要解决更多人的温饱问题才能在首领的位子上呆更长时间。

中国自夏王朝开始,开国的帝王都是运筹帷幄、力量过人的。尧舜禹时期,王位的传承不是传子嗣,主要的原因是部落唯一认可的是当时的功劳,恩荫子孙的事迹在夏朝开始长期出现了。不只是帝王可以传位给儿子,诸侯也可以传位给儿子,普通百姓可以传承土地给儿子。力量的影响力扩大到了子孙,更有帝王苛求千万世传递下去,秦始皇正是这么想的。

但是这种恩荫子孙的想法,这种氛围基本上会随着子孙体系的发展体现的越式微,中国历史没有超过300年的王朝,基本上是对这种恩泽制度的约束——可以在有限代的子孙中享受父辈祖辈的恩惠,但是终究要靠自己。

父系社会的社会团结模式固定下来之后就是如何运营和维护这套模式了,制定规矩越来越显得重要。制定规矩的过程是人类约束同类和自我约束的过程,这种过程催生了宗教,产生了礼仪,规范了行为,甚至将精神领域的神明和宗教不断推动发展,一切为了适应以父系为统治核心的社会持续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