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生眼裡的印度教育:注重以人為本、學生動手能力更強

作者前言:

我所學習的專業是眼視光學,眼科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近視,遠視,斜視和弱視。我於2017年畢業,10天后即被派往印度金奈繼續學習。在印度學校和醫院的學習經歷,刷新了我對印度教育的認識。

中國留學生眼裡的印度教育:注重以人為本、學生動手能力更強

01 印度教育致命缺陷: 公立中小學校不教英語

印度大學之前的學校分為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私立學校收費昂貴,教育質量高,許多人都爭取把自己的孩子送入私立學校。而公立學校由政府創辦,一切費用由政府買單,學生在學校裡吃飯也是免費。公立學校除了教育質量不高之外,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不教英語,只教印地語。而大學的課程都是用英語教的。一些專業的書籍,比如醫學類的,工程學類的,都是用英文寫的。

試想一個在公立學校讀書,不學英語的孩子,怎麼可能考上大學?所以公立教育造成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教育分化。由於階級固化導致教育資源嚴重失衡,這反過來又會加劇階級固化,造成惡性循環。印度電影《起跑線》很尖銳的反映了這一問題。

中國留學生眼裡的印度教育:注重以人為本、學生動手能力更強

電影《起跑線》

在中國,僅僅只是教育質量參差不齊而已,差一點的學校,學生憑藉自己的努力,也能考上好大學。而在印度則直接剝奪了上大學的可能。

中國留學生眼裡的印度教育:注重以人為本、學生動手能力更強

兩個賣花小販的孩子,在嘈雜的馬路上寫作業

公立學校的孩子,比較活潑外向,不拘禮節。私立學校的孩子,彬彬有禮。我們去公立學校做篩查的時候,孩子們很興奮,嘰嘰喳喳說個不停,在私立學校的時候,孩子們搬著小板凳,坐成一排,非常有秩序。

中國留學生眼裡的印度教育:注重以人為本、學生動手能力更強

公立學校的孩子,沒有桌椅板凳

02 印度的大學課堂

以我的體驗來講,印度的大學課堂比我們強很多。

(1)學生沒有課本

第一次去他們的課堂,我驚奇的發現,學生居然都沒有課本。這其實有兩點好處:①聽課效率提高。因為學生手裡沒有課本,所以上課時都在努力做筆記。對比國內的高校,通常是老師PPT放什麼,學生在書上一邊找一邊劃。劃完後就結束了,有沒有記住考試時再說。

②學習資料質量更高。在印度上學,如果課後留有疑問,去圖書館查書,所接觸的都是當前國際流行的著作,也是最源頭的知識。課堂上老師講的知識,也是來源於此。對國內的學生,知識實際經歷了“源頭”→“編者”→“學生”的途徑。學生接觸到的知識,相較印度學生接受的“源”知識而言,是編委會加工處理後的。所以從這點出發,英語類國家比我們有很大的優勢。

在接觸過那些英文原著之後,如今再返回來看我們的教材,感覺課本更像是編委會將原著中的重點知識摘錄出來,再匯成教材。

(2) 學生躍躍欲試,課堂氛圍活躍

印度的課堂氛圍對比國內簡直好太多。國內高校上課多數情況死氣沉沉,缺乏互動。有時候老師很努力調動課堂氣氛,但是學生的回應一般般。印度課堂的互動,從頻率以及效果上,都讓我們自嘆不如。在印度時,有次老師拋出一個問題,全班分成4組來回答,因為問題比較難,老師說你們可以去圖書館查哪幾本書,書上有答案,20分鐘後再回答。於是學生們爭先恐後去查書,回來後都躍躍欲試。課堂氣氛一下子就活躍起來。

中國留學生眼裡的印度教育:注重以人為本、學生動手能力更強

大學圖書館

(3) 教授和學生都上臺講課

通常情況下,講課的老師都是學者,教授等學校的教職人員。有時候,是學生提前準備好,然後在講臺上講給同學,偶爾也會由高年級的學生來給低年級講。這樣不僅非常鍛鍊學生的展示能力,同時這個知識點也會了解的更加深入。學生的講課,往往會用很多視頻資料,故事和歷史上著名的實驗等等,內容比較豐富。我想可能是學生水平有限,理論內容講不深,用例子來進行補充。

中國留學生眼裡的印度教育:注重以人為本、學生動手能力更強

高年級同學講課

(4) 實習貫穿始終

理論只有跟實踐結合,知識才能記得更牢。這一點我感觸頗深。我的大學四年中,在學校學三年理論,到醫院實習一年。前三年幾乎純粹學習理論,當然也有實習課,去實驗室看解剖看標本什麼的。其實這三年學得非常痛苦,不知道學的這些理論有什麼用。上學時大家開玩笑,“考完試就還給老師了”。最後一年去醫院實習。實習完大家都是兩個感受,“原來當初學的這麼有用”,“不會的東西還有很多”。這時候才有動力去好好學,很想再重新學一次,但是很可惜,有這個意識的時候就畢業了。有的同學立志考研,基本上多半個實習期都在學習考研課程,甚至有的專業很多人都不來醫院實習。中國的教育模式,在這方面做的很失敗。

相比之下,印度的模式就很好,大二每週來醫院實習一天,大三每週實習兩天,大四每週實習三天。這樣在整個大學期間,學生都能將學校的理論知識和醫院的實踐結合,知識理解的更深刻。在實習時,每天都要寫實習報告,今天學習了一個什麼樣的病例,有什麼臨床特徵,怎麼治療等等,非常充實。

中國留學生眼裡的印度教育:注重以人為本、學生動手能力更強

一頁實習生的報告

03 我的印度同學們

(1) 本科生學術能力強

就我所學的眼視光學專業而言,印度的國際影響力要強於中國。一是因為語言優勢,另外是起步早,發展時間長。不過我們國家近來發展特別迅速,尤其是在近視防控的研究方向。在這樣的大背景和教育體系下,印度的本科生優於國內的學生。印度的本科畢業生,可以將自己的論文發表到世界級的會議上。這幾乎相當於國內研究生的水平。

中國留學生眼裡的印度教育:注重以人為本、學生動手能力更強

印度學生在世界視光師大會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一位印度學生的研究:如何將智能手機發揮出裂隙燈(一種眼科顯微鏡)的作用,非常符合印度現實情況,因為有的基層醫院可能買不起一臺裂隙燈,有條件的醫院去鄉村篩查又不方便攜帶。

中國留學生眼裡的印度教育:注重以人為本、學生動手能力更強

(2) 學生擅長創意設計

印度學生的動手能力在他們的視覺訓練室,體現的淋漓盡致。除了仿造之外,也經常自主設計一些小工具。

中國留學生眼裡的印度教育:注重以人為本、學生動手能力更強

離下班還早,學生趁沒人開始設計製作視覺訓練的小工具

醫院也經常組織類似動手能力的比賽,比如廢物利用的比賽:

中國留學生眼裡的印度教育:注重以人為本、學生動手能力更強

用餐廳的一次性勺子、光盤等製作

(3) 娛樂方式簡單,但要玩得痛快

印度人玩起來非常盡興,大有不醉不歸的感覺。印度的節日很多,政府節日,印度教節日,大大小小加起來,一個月就有好幾個節日。稍微重要一點的節日,印度學生就要在房頂跳舞,而且經常一跳好幾個小時,他們好像精力特別旺盛,從吃過晚飯能一直跳到12點。還有一個很神奇的現象:剛開始放音樂時,大家跳舞的動作各不相同,但是跳上一會,大家的舞蹈就一模一樣了,好像是專門排練過一樣。真不愧是歌舞民族!後來問過他們後才知道上小學初中時,學校的舞蹈課教了很多。

中國留學生眼裡的印度教育:注重以人為本、學生動手能力更強

節日前夕,大家在教學樓門口畫圖祈福

如果碰上重大節日,還有好幾天假期的話,印度學生更是要充分利用了。有次學校放了5天假,他們帶我坐了4個小時的車程,去了很遠的一個景點,然後在那個小鎮玩了4天。其實他們的娛樂有時候也很簡單,就是看看大象,拜拜神,然後跟著當地人逛集會。印度教禁酒,所以偷偷喝酒,也算是一種娛樂方式吧。

中國留學生眼裡的印度教育:注重以人為本、學生動手能力更強

印度的汽車站


中國留學生眼裡的印度教育:注重以人為本、學生動手能力更強

同學們為了省錢,7個人擠到了一輛突突車裡,圖片裡有6個,還有一位跟司機擠在駕駛座上。

結語:在我看來,印度的教育模式重視以人為本,印度的學生聰明勤奮,善歌善舞,動手能力強,印度人的情感真實而熱烈。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印度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印度,還需親身體驗……

中國留學生眼裡的印度教育:注重以人為本、學生動手能力更強

(中印大同網獨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