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品讀-第9篇-安知獄吏之貴

漢紀五-六(公元前187-170年)

相對於秦末天下大亂之時,這兩卷沒有什麼出彩的事兒,平平淡淡,波瀾不驚。


主要事件與典故

1. 諸呂之亂

2. 賈誼登場

3. 南粵王趙佗稱帝,後又改稱王

4. 張釋之五諫漢文帝

5. 周勃與刀筆吏,“吾嘗將百萬軍,然安知獄吏之貴乎!”

6. “潘驢鄧小閒”中的鄧通出場

7. 淮南王之死


領銜主演: 呂后、周勃、陳平、漢文帝、賈誼、張釋之


酈寄與呂祿

這兩卷裡稍有些波瀾的只有呂后死後,外戚呂氏家族與朝中老臣+劉氏家族的對決,史稱“諸呂之亂”,最後以呂氏宗族的全體覆滅為結尾。是的,古代的權力爭鬥就是這麼殘酷。呂太公當初認為劉邦必有出息,於是把女兒嫁給劉邦。可惜,他猜中了開頭,卻沒有猜到結尾。

這次要聊的兩個人酈寄與呂祿是一對好基友,但兩人分屬於劉氏與呂氏兩個陣營。呂祿當時掌握著軍權,劉邦留下的幾個老臣劫持了酈寄的老爹,讓酈寄去勸呂祿交出軍權,並可保呂氏家族全體富貴平安。呂祿認為酈寄是至交,絕不會騙自己,於是交出了軍權,結果一門身死。

這件事以後,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一種認為酈寄出賣朋友,見利忘義,可恥;而另一種認為酈寄顧及了君臣大義,穩住了劉氏天下,可贊。

如果當年酈寄沒有去勸說呂祿,結局會如何?一門身死的可能是和酈寄老爹一起打天下的那些劉邦舊臣,例如周勃、陳平等。所以,當年酈寄面臨的狀態是:往左賣友,往右賣老爹和老爹戰友,這種左右為難的狀態,換做任何一個人都很難選擇。相信在當時,他的內心也掙扎過、猶豫過,並且推演了各種可能的結果,最後選擇了一條對自己安危最有保障的路:出賣呂祿。從結果看來,他的選擇是明智的,《通鑑》對於酈寄的評價是正面的、稱讚的,而我卻不完全認同,至少他還是出賣了朋友。

或許當年有一條更好的路,勸說呂祿交出軍權的同時也告訴他那些老臣的計策,反之也和老臣們言明已經告知呂祿相關的信息,何去何從由兩邊自己決定。雙方都無必勝的把握,也許會達到一種默契與平衡。當然,這只是紙上談兵罷了。

願意找出方法去更好解決問題的人是智者,簡單選擇對自己最有利那條路的是人性。


賈誼

文學史上的名家,對於政治也有抱負,給漢文帝上過很多奏疏,也有不少被採納。但就如很多文壇巨匠一樣,屬於政治小白(也許比李白好一些),始終得不到重用,最終被排擠到封國做太傅。也許是才氣太過,三十三歲那年便已逝去。

司馬光在《通鑑》裡整篇的引用了賈誼的文章,按照如今的說法,算是一種致敬吧。

這裡不再多說,引一段賈誼《過秦論》中大家耳熟能詳的文字。這樣的文筆,應該被記住。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上林尉與虎圈管理員

上林尉負責掌管漢代皇家宮苑-上林苑的治安,個人理解是私人動植物園的保安隊長。

《通鑑》裡記載了這麼一則故事(參考中華書局《資治通鑑》文白對照版):

文帝向上林尉詢問禁苑中所飼養的各種禽獸的數目,先後問了十多種,上林尉倉惶失措,左右觀望,全都答不上來。站立於一旁的虎圈嗇夫(類似虎圈管理員)代上林尉回答了文帝的提問。文帝十分詳細地詢問禽獸登記的情況,虎圈嗇夫隨問隨答,沒有一個問題被難倒。文帝說:“官吏對分管的事情,難道不應當像嗇夫一般胸中有數嗎?上林尉實在不稱職。”於是,文帝詔令張釋之去任命嗇夫為管理禁苑的上林令。張釋之停了許久,走近文帝說:“……秦王朝重用刀筆之吏,官場之上爭著用敏捷苛察比較高低,它的害處是空有其表而無實際的內容,皇帝聽不到對朝政過失的批評,卻使國家走上土崩瓦解的末路。現在陛下因嗇夫善於辭令而破格升官,我只怕天下人爭相效仿,都去練習口辯之術而無真才實能。在下位的受到在上位的感化,比影隨景,響應聲還快。君主的舉動不可不審慎啊!”文帝說:“您說得好啊!”於是不給嗇夫升官。

這裡先不說漢文帝向一個保安隊長詢問業務信息是否合理,單說張釋之勸諫漢文帝不要重用熟悉業務數字的虎圈嗇夫,認為能言善辯之人並沒有真才實學。這種觀點,放在如今的環境下來看,確實很難理解。例如近期的疫情,多位市長在媒體發佈會上給出了詳實的數字,受到一致好評;而一問三不知的黃岡衛健委主任被免職,也反應了民意與價值取向。

在當時的情況下,張釋之持有這種觀點,個人猜想可能有兩個原因

1. 戰國後期,縱橫家在七國間遊說,僅憑一張嘴,只要說動國君便可拜相或者封為上卿。這種風氣影響下,在漢朝初期,可能存在很多靠嘴吃飯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導致忠厚之人的反感。

2. 漢朝初期,黃老之學還是主流意識的一種。無為而治的風氣下,是否瞭解業務在當時人的眼裡可能真的不重要。

其實,這個虎圈管理員挺冤。如果不是張釋之的一句話,這個業務上的有心人也許真能利用此次機會在史書上留下自己的名姓。機會來臨的時候,他做好了準備,但是機會卻tm又被人說沒了。


周勃與刀筆吏

還是一個小故事,也是今天最後一個故事(參考中華書局《資治通鑑》文白對照版)。

有人向皇帝上書,舉告周勃(曾任太尉、丞相,正國級官員)要造反,皇帝交給廷尉處置。廷尉將周勃逮捕下獄,審訊案情。周勃極為恐懼,不知怎樣對答才好;獄吏逐漸對周勃有所凌辱。周勃用千金行賄獄吏,獄吏就在公文木牘背面寫了“以公主為證”,暗示周勃在供詞中提到公主。公主是指文帝的女兒,周勃的長子周勝之娶她為妻。薄太后也以為周勃不會謀反。文帝朝見太后時,太后惱怒地將護頭的帽絮扔到文帝身上說:“絳侯周勃當初在誅滅諸呂的時候,手持皇帝玉璽,身統北軍將士,他不利用這一時機謀反,今天住在一個小縣,反而要謀反嗎!”文帝此時已見到了周勃在獄中所寫的辯白之辭,於是向太后謝罪說:“獄吏剛剛證實他無罪,就要釋放他了。”漢文帝派使者持皇帝信節赦免絳侯周勃,恢復他原有的爵位和封地。絳侯周勃獲釋之後說:“我曾經統帥過百萬雄兵,但怎知獄吏的尊貴呢!”(“吾嘗將百萬軍,然安知獄吏之貴乎!”)

最近有部電視劇《新世界》,顏王在裡面演了個獄長,看了幾集,有點“安知獄吏之貴乎”的感覺。歷史上有很多位高權重之人因為忽視小人物的存在,得到了慘痛的教訓,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也有很多人,藉助小人物的力量,辦成了很多大事。說到底,人是社會性動物,在社會里不可輕視任何一個人的作用。

另,一個獄吏整天打交道的就是刑訟之事,浸淫多年,自然知道其中的關鍵所在,也就是常說的“不要拿自己的業餘,去挑戰別人的專業。” 再扯遠一點,還是之前篇幅裡提過的,一個團隊要想走得遠,必須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兒。不能指望三個月速成,或者x天精通xxx。如果一個人總是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可以負責任何一方面的事,那他一定會成為團隊裡最短的那條板。

好了,平淡的兩卷,寫出平淡的一篇,就到這裡了。


資治通鑑品讀-第9篇-安知獄吏之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