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王李自成為何成為令人恥笑千古的統治者?

Wild-Fire


原因很簡單,因為李自成本來就是出身於農民的皇帝,最後還是死在了農民的手裡。

李自成原是明朝末年的一個驛卒,相當於今天的高速收費員。後來驛站撤銷,李自成也就下崗了。在那個動亂的年代,生活上沒有著落,乾脆就扯旗造反。

與歷代的農民起義相比,李自成比較聰明,他高喊“均田免糧”的口號,意思是隻要跟著他既能分到田地而且還不交租子。這對於在死亡線上掙扎的老百姓來說當然是號召力極強,於是拖家帶口的就都跟著李自成造反去了。

中間遭受了一次挫折,幾十萬人的隊伍被打得只剩下十幾個人,但是很快又發展了起來,最後達到百萬之眾。李自成帶領這百萬起義大軍所過之處,明朝的州縣官員或棄城而逃或開城投降,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兵臨明朝首都北京。

明朝最後一任皇帝——明思宗朱由檢沒能等到援軍到來,在大呼三聲“內外諸臣誤我”後上吊自殺,李自成隨即率軍開進北京。

進了北京的李自成和他的百萬大軍被這座百年帝都的繁華所震驚,勤勞致富的夢想終於實現了。於是,起義軍按照自己的方式開始搜刮這座帝都。李自成專門成立了一個叫“比餉鎮撫司”的機構,意思就是看誰搶的銀子多。這樣一來,大家搶銀子的招數就多了。重點指向明朝的那些官員們,按級別逼他們交銀子,誰敢抗命不從就施以酷刑,最後逼著家人即使掘地三尺也要拿出錢來贖人。

結果,李自成在北京待了一個多月,總共蒐羅了3000萬兩白銀。百萬起義軍從上到下腰裡都是沉甸甸的黃白之物。

結果,就在他們還沉浸在發財致富的夢裡時,一股狼煙從東北燒起來了。

原來,李自成的部下搶了明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在京城的家,抓了他爹和他的妻子,原本想歸降李自成的吳三桂立馬反了,打起為家國復仇的旗號發誓與李自成勢不兩立。

得知吳三桂造反,李自成也怒了,心想你吳三桂手裡不過五六萬幾個月都沒領到糧餉的羸弱之卒,還敢和我百萬大軍叫板?於是,李自成暫停即將進行的登基大典,重新穿上戰袍,帶領20萬大軍進攻山海關,收拾吳三桂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傢伙。

吳三桂統領的部隊兵力雖然不多,卻稱得上天下少有的一支精銳軍團,這是一支常年在冰天雪地與關外滿清王朝殊死血戰成長起來的部隊,戰鬥力極為強悍。不僅如此,吳三桂在家破人亡、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向滿清投降。滿清攝政王多爾袞於是也帶領十餘萬八旗軍南下與吳三桂會合,共同對付李自成了。天下最精銳的兩支軍團合在一起,李自成前途未卜了。

山海關第一戰是李自成軍和吳三桂軍對打,以眾擊寡,結果沒能佔了上風。由此可見李自成部隊人數和戰鬥力不成正比,隊伍雖然有幾十萬,真正能打的也就幾萬人,剩下的都是家屬。更可況在北京每個人都成了暴發戶,誰也不想在最後一場戰鬥中被最後一顆子彈打死。就在李自成和吳三桂打得難解難分之際,清軍從斜刺裡殺來,這下子李自成抵擋不住了,20萬大軍全線崩潰,據說李自成本人也身中數箭,險些喪命。

狼狽逃回北京的李自成決定先即位。登基大典選在紫禁城的武英殿而不是前朝的太和殿。據說是太和殿的金龍鑿井,龍嘴裡叼著一顆珠子,不過不是真龍天子坐上龍椅,那麼這顆珠子就從龍嘴裡掉下來將這個人砸死。李自成既迷信又心虛,就沒敢在太和殿舉行大典,選在了武英殿。

即位第二天就撤出了北京城,這恐怕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李自成退出北京後,緊接著多爾袞和吳三桂就進了北京。他們沒有放過李自成,多爾袞要統一天下,吳三桂則要奪回被搶走的陳圓圓。於是,二人再次聯手,追殺李自成。在勁敵面前,李自成沒能重溫一年前的輝煌,他的百萬大軍很快被打得星落雲散,最後被逼到了湖北一個叫九宮山的地方。最後在察看地形時被一個農民用鋤頭給刨死了,原因是這個農民看到李自成穿的衣服和騎的馬挺不錯,於是想據為己有,就動了殺心。

這個農民的想法和當初李自成高喊的“均田免糧”何其相似?都是為了能夠翻身做主人過上幸福的日子。可憐李自成原本就是出身農民當上皇帝的,最後還是死在了農民的鋤頭下,成為千古笑柄。


大將軍威武K


我來回答一下。闖王李自成為什麼成為令人恥笑的統治者,我認為有如下原因。

第一,享國時間太短,不合法。李自成自起義開始到當上皇帝用了十八年時間,當皇帝只當了四十二天,雖然也是在北京登基,但是龍椅都沒坐熱,就灰溜溜的跑了,這樣的“倉惶”哪有統治者的風範,令人恥笑。另外,李自成在西安已經登基過了,二次登基,可見自己心虛到何種程度。“草臺班子”的政權組成,根本就沒有合法性,全是一群“文盲”和“二流子”組成的權利機構,就一個李巖是個文人。前明的官員都不願和這些人為伍。最後,逃跑前火燒紫禁城,自己得不到,別人也別想得到,可見其可笑荒唐。

第二,添亂誤國。李自成雖然是農民起義軍的領袖,但是,李自成起義之初並沒有想要徹底的推翻明朝政府,自己的小富即安思想只是想混個“王”當一當。可後來玩大了,加上明朝政府的無能,積重難返,東林黨誤國。農民軍攻破大同直搗北京,崇禎上吊自殺了。本來打著“勤王”名號的農民軍把明朝推翻了。而當時明朝政府正在與後金在關外決戰,而關內李自成的農民軍,目光短淺,只顧“窩裡鬥。”使得明朝政府要拿出大部分人力和物力來平叛,客觀上“幫助”了大清,添亂誤國。

第三,短視。李自成戰略失誤,得罪吳三桂。李自成怒殺吳三桂的父親吳襄,還有吳家三十幾口人,並且霸佔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這麼做的結果把本來在,大順和大清之間猶豫的吳三桂推向大清。李自成作為大順軍的統治者,擅自將一個守護重要關隘的大將得罪了,可見李自成的短視,作為最高統帥,李自成看輕山海關的戰略位置,嚴重低估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和大清八旗軍的威力,以及吳三桂獻出山海關,放清兵進入關內對關內百姓的危害。農民軍的戰鬥力在與騎兵為主的八旗軍作戰,根本沒有勝算,加之佔領地區沒有形成有效的根據地和安撫百姓,在被逐出北京後,一直疲於逃命。

第四,思想幼稚。“迎闖王,不納糧。”這句口號本來可以聯絡和團結一大部分農民和中下層百姓,但是在進入北京後,花花世界的影響下,自身的不足和侷限性可是暴露,農民軍燒殺搶掠的行為比比皆是,百姓看到後心寒了,李闖王也是這德行,開始不在支持大順軍了。另外,進入北京後本該安撫前明的官員為自己所用,但是卻帶頭侮辱和打罵這些文臣,竟然把腳丫子放在大臣的脖子上,太荒唐、可笑。

一家之言,供參考之,謝謝。


龔小胖子


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奶奶給我講闖王李自成的故事,說李自成攻下北京後遇到一個老道,老道讓他拖一塊大石頭,李自成拖著大石頭走了十八步,老道告訴李自成這就是你的國運,你在北京能當十八年皇帝!李自成高興壞了,於是問老百姓都有什麼願望,小孩子就說放炮,於是北京城天天放炮,放到第十八天被清兵打跑了,李自成找來那個老道說:你不是說我能當十八年皇帝嗎,這才第十八天啊。老道說:是啊,因為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放炮,闖王你放了十八天的炮,就相當於十八年了啊!

在很長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對這段歷史深信不疑,根據這個故事我悟出了很多道理,比如,做事要堅持,機會來臨的時候一定要堅持堅持再堅持,勝利之後不能驕傲,不能忘本等等,我還給我的小夥伴、我的同學講這個故事。。。。。。

直到有一天,我學到關於李自成的歷史,我才搞清楚,李自成在北京呆了42天,拉車的是周文王拉車八百步定周朝八百年天下,至於放炮的歷史,我到現在也沒搞清楚,只能說我奶完全能夠做一個自媒體,故事編的有模有樣,難怪我小時候總感覺我奶有時候講一個故事前後不一樣。

所以,在我的骨子裡,一直認為李自成是一個特別沒有毅力,驕傲自大的人,是一個令人恥笑千古的統治者。

但是,真實的歷史是,李自成是一個特別有毅力的人,從崇禎二年參加起義,多次被打敗,都能死裡逃生,其中有降而復叛的,最慘的一次就剩十七、十八人逃入深山。直到崇禎十七年攻入北京,前後鬧革命十五年,逆境中改變了歷史。

李自成的失敗在於,能夠打破一套舊的世界秩序卻不能建立一套新的秩序,只能毀滅一切,而不能重新建立一個世界,在李自成進入北京的42天,是京城慘絕人寰的42天,李自成通過“追髒助餉”從官員中拷掠7000多萬兩白銀,由於部隊不能抵制封建腐朽的生活,迅速腐化,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失去了民心,最終被清軍打敗後就再也沒有東山再起。

自古成王敗寇,失敗了被恥笑也正常。


史論縱橫


你這些都是很膚淺的原因,讓我太對莎莎失望了。

李自成起義,本質就是狂熱的暴民運動,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

所以,從一開始就註定了結局的失敗,同理還有太平天國運動,還有法國人無數次的所謂革命運動。

從底層煽動,開始會比較容易,民意民怨很容易被煽動起來,但這和洪水猛獸差不多,基本上後續的發展不受控制。就相當於你炸開一個水壩很容易,但是這個洪水怎麼走,怎麼收攏?覆水難收,你能控制嗎?

什麼區區文官,區區謀士就可以改變形勢,你太天真了。

你信不信今天李自成說我們不要搶大戶了,我們還是種地納糧吧,因為這是國家民族大義需要,不得不為之。

只要今天李自成敢這麼說,明天李自成的人頭就被掛城門上了。

不行你去翻一翻,這種從社會底層發起的暴民運動,哪有什麼一蹴而就就成功了的例子?

基本上結局都是杯具。

別說歷史了,就說現代的烏克蘭,臺灣,包括幾十年前大陸的什麼革命,一旦民意被煽動起來,基本上就不可能有什麼建設,除了破壞,就是破壞。

權力必須關在籠子裡,民意更要關在籠子裡,要用必須用,也要有組織有紀律迅速漸進的用。

這玩意太可怕了。


那個米



沒辦法,因為李自成是典型的窩裡鬥最佳代表,對內在行,對外一塌糊塗,不被人恥笑才是真的不正常了。

首先我們來看看李自成的崛起之路,堪稱不死小強,幾次被官兵打的是狼狽不堪,最狼狽的時候,帶著十幾騎人馬跑到大山裡躲貓貓。

他後來為什麼會越做越大呢,是因為關外的清軍不時攻擊明朝,使明朝不能專心對內,有時候到了關鍵時刻官兵不得不北上抗清,使李自成有了喘息的機會。還有就是當時處於小冰河時期,北方大地天災太嚴重,太多太多吃不飽飯的老百姓,甚至易子而食,老百姓活不下去了自然會造反,這樣一來自然保證了李自成的起義軍兵源充足了。

於是乎,李自成就這樣戲劇性的崛起,並且搞笑的滅了明朝,運氣是相當逆天。

但正所謂真金不怕火煉,偏偏李自成他不是真金,沒有實力非要滅明不說,打破了這個舊世界,卻維護不了新世界上秩序,滅明以後對關外滿清不夠重視,下意識認為明朝跟後金(清)的戰爭跟他沒關係,沒有安排好山海關的防務,結果造成了與吳三桂大戰的時候,被多爾袞打了個措手不及。

李自成在山海關一戰以後,可以說是真的一瀉千里,不久在紫禁城急匆匆的稱帝,然後退出北京,將北京拱手相讓。

再然後,歷史上的李自成就和消失了一般,沒打過像樣的仗,次年這個不死小強又莫名其妙的被老百姓誤殺,多麼可笑多麼諷刺。

總結李自成這一生,起義反明的時候,運氣好到逆天,如同不死小強一般,最後滅了明朝以後,最巔峰的時候卻在山海關敗給清軍一次,從此徹底一蹶不起。再也不是那個不死小強了,就好像他的存在就是為了滅明方便清朝入關一般,典型的打破了舊世界,卻維護不了新世界秩序,給這個世界帶來更大災難的人,像這種人不被人恥笑才怪呢!


宋安之


明之末,金人扣邊。中國之兵,不擅野戰,屢戰皆墨。僅賴地利山海關城 不失。帝都危而不墜。

不期連年天災,又加之數帝接連昏庸之人禍。明之亡,旦暮事也。

不出意外,帝都易主。所意外者,帝都新主,擁有一國,而流民草冠之習不改。以九五之尊,一代君王,而行流民草冠之事。

吳三桂憤而引敵入關, 為敵先導。吾不知吳三桂,六軍縞素,報君父仇,慟哭梓宮,其意真假。但知帝都新主,有中人資質,吳三桂降清之事,斷無發生之理。

八千里江山易主,管夷吾之功,至此全沒。

據傳李自成擁兵一百五十餘萬。張獻忠百二十萬。南明亦百萬之眾。即便中國之兵,不擅野戰。中國有城數千。金人區區十幾萬騎。每城殲敵百人,中國出半數城郭,金人丁壯死絕。

猶敗。

是否有人不肖?不肖之中是否少我?

掩卷沉思,羞愧涕下。

中國數亡於區區幾萬,十幾萬騎之胡虜,難道僅止士民不擅野戰?僅止君昏臣聵?難道全無制度之因?

天下自古為君王之私產。率土之民,莫非王臣;率土之濱,莫非王土。王者連阡廣陌,而民無立錐之地。國於民,無小指甲夠之恩,只知敲骨吸髓收取捐稅。捐稅輸誰不輸,改朝易姓,除卻少數肉食者,於民何干?事不關已,誰人苦戰?《淮南子·兵略訓》雲:“千人一心,則得千人之力。萬人一心,則無一人之用。”李自成再有百萬之兵,能免覆亡?

以億兆之民,百萬之兵,敗於區區十幾萬之胡虜。為天下之人恥笑。

杜牧《阿房宮賦》雲:“秦人不暇自哀,後人哀之。後人哀而不鑑,後人復哀後人。”

今人笑而不鑑,自有後來之今人,復笑今人。


不惑喂蚊君


十七年輝煌戰果毀於一旦

真是的,堂堂闖王帶領大順軍,轉戰十七年,推翻了在位二佰多年的大明王朝,進了北京,登了龍位,成了大順王朝的皇帝,可這皇帝只做了不足一年便跨了臺,為大清所滅。

十七年的功勞毀於一旦,著實為世人永遠的恥笑?

民間對李自成失敗的原因歸結為: 因為他出身貧窮,最愛過年(過年生活好些),他把一個月改為一年,所以,一年過了十二個年!這樣他本當是十二年的江山,只坐了一年。這只是個笑料,但也可見他的失敗與他進北京之後,只追求生活的享受,誤了江山大事。

其實大順王朝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臣下部屬腐敗墮落,軍紀失控,成了攏民之師,自然人心向背!還有政治上缺乏治國理政的辦法,在軍事上缺乏防止外侵的備戰,尤其在處理吳三桂問題上,很不策略,逼其叛變,引清入室。 大順軍的征戰疲憊與清軍八旗軍力正盛也是明顯的原因。

總之,李自成建立大順王朝,是可贊當頌的轟轟烈烈的農民義,但也確是另世人可恨可悲另人恥笑之史料。


琵琶嘴


失敗就是千古笑柄?成功就是名垂青史?我不這樣認為,因為我不以成敗論英雄,我看的是他對時代的影響。

李自成雖然沒有文化,也受限於農民的階級性,但是他推翻了吃人的明王朝,解放了一批農民階級,同時領導他們革命,儘管失敗了,但是李自成當初對農民贈糧免賦的好不應否定,推翻暴明的歷史功績不應抹殺,李自成個人對歷史的推動更是有目共睹。

李自成在反明的革命過程中,每打下一座城市都把糧食分給窮苦百姓,而且進行均田制,確保了人人有田地,即便是有籠絡人心的作秀之嫌,但是他的確做到了。但是在進了北京城後農民革命集團卻蛻化成為了一個貪圖享樂不思進取的新地主階級,導致了後來內部的分化乃至失敗,而李自成的下場也極其悲慘,但確實也有他曾經愛民的一面。



小諸葛談史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已經帶領農民起義軍拼殺多年的李自成在陝西西安正式建立大順政權,並且開始帶領大順農民軍向北京進發。誰能想到,就在七年之前,李自成在與洪承疇、孫傳庭等人統領的明軍戰鬥中,是大敗虧輸,僅率領十數人逃入商洛山中,可是如今,李自成東山再起,率領號稱“百萬之眾”的農民起義軍,奔著明朝統治的中心北京殺來。

李自成一路上可謂是勢如破竹,所遇明軍不是一觸即潰,就是望風歸降,僅僅三個月的時間,李自成就打到了北京城下。而此時北京城內的崇禎皇帝已經是徹底淪為了孤家寡人,走已然是沒有了可能,他期待著的勤王援軍也沒有趕到,城內早已經是混亂不堪,就連周圍的大臣也紛紛離他而去。最終,萬念俱灰的崇禎皇帝留下了那句“皆諸臣誤朕”的感慨,在煤山自縊,正統明朝就此滅亡。

歷史在這個時候,給了李自成一個可以名垂青史的機會,他本有機會成為繼劉邦和朱元璋之後,第三位依靠白手起家登上皇位,建立大一統政權的農民起義軍領袖,然而,李自成非但沒有獲得這份殊榮,反而因為他的迅速墮落與敗亡,成為了千古笑柄,為後世所貽笑大方,不免讓人感到唏噓。


李自成的農民軍政權,很難將其稱為“國家”或者“完整政權”,他的表現更像是流寇。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李自成在他起義的十多年裡,從陝西打到了中原,從中原又打回了陝西,然後從陝西又帶著人一路打到了北京,可是到頭來,除了陝西外,李自成並沒有實現對於佔領地的直接控制。

他的兵鋒所到之處,最先遭殃的是朱明子嗣和地方的藩王,然後就是明朝的官吏以及地方上的豪強富戶,他的“均田免糧”的口號,更多的時候是在為自己所帶領著的起義軍以及地方貧苦百姓去搶奪土地、財產而正名。所以,李自成經過的地方,並不是一番所謂的農民當家做主的樂土,而是一片“無組織”、“無法律”、“無管理”的“三無”混亂之地。特別是在李自成佔領北京之後,中原地區的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完全成為了“無政府”狀態,明朝沒法管,李自成沒有管,所以是混亂至極。

所以,李自成自始至終都沒有建立自己的根據地,沒有固定的領土和控制範圍,更是沒有對所“佔領”的地區實施有效的管理。

於是,相伴而生的就出現了兩個新的問題。

其一,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始終沒有穩定的軍需糧草的來源。

他們所能依靠的只能是搶掠。先是搶皇族,再搶官員和地主,最後百姓也跟著變為了一無所有,只能跟著李自成走。李自成的部隊越來越大,消耗也就原來越大,那麼劫掠的程度也就更加的嚴重,與其說這是農民起義軍,不如說是流民大軍,更不如說這就是徹徹底底的流寇。

其二,李自成沒有建立自己的行政官僚體系。

李自成的管理體系與其說是兄弟化、軍事化的管理,不如說就是一種影響力的管理,沒有體制、沒有體系,更不成系統,自然沒有辦法形成有效的管控。形成這種情況一方面是因為李自成缺乏對於人才隊伍建設的認知,另一方面則是起義軍管理層內部的矛盾與利益爭奪。

這一點在李巖身上表現得最為明顯。李巖可以說是李自成手下難得的文武全才,可是卻一直遭到排擠,沒有得到絕對的支持和重用,最後還被陷害致死。

正是因為李自成不注重對於佔領地的管理和開發,沒有建立根據地,所以才有了李自成在敗退山海關,離開北京後,一路上被清軍追著打,沒有任何的戰略緩衝地帶,以極快的速度就被擊垮,直至滅亡。


李自成另外一個為人所瞠目結舌的,便是整個政權自他開始,極其迅速的墮落了下去。

進入北京城前的大順政權和進入北京之後的大順政權,可以說是存在著天壤之別。

這或許就是當時貧困農民階層的天性,也或者說是因為多年的艱苦征戰,如今一朝的得勝,所有的緊張情緒都放了下來,只不過,這一放就從放鬆變為了放縱。

且不說起義軍的中下層官兵們,在北京城內劫掠府上富戶,強搶民女,作惡多端,“強盜”和“流寇”本性暴露無疑,全然沒有了起義軍當年秋毫無犯的作風,而對此,李自成等人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他們做的是更加的過分。

這其中,最為慘無人道的便是劉宗敏主持的“拷掠”了。

整個拷掠過程可以說是非常的殘忍,劉宗敏命人特別趕製了五千副夾棍,夾棍上有稜,有鐵釘相連,凡不從者,則夾碎手足。同時,命人在門口樹立了兩根柱子,作為凌遲專用。在近一個月的時間裡,劉宗敏就拷掠出銀七千萬兩,隨即鑄成銀餅,約數萬塊,後來用騾車運至西安。

對於劉宗敏的行為,李自成選擇了默許和縱容,其他人亦是如此,而他也沉迷於後宮的紙醉金迷的生活中不能自拔。於是,整個政權就這樣墮落了。

與此同時,李自成對於手下的管控力也開始減弱,這一點在劉宗敏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原本計劃投降李自成的吳三桂,選擇了背叛並且重新奪下山海關,於是李自成讓劉宗敏帶兵前往征討,誰知劉宗敏是公然抗命,甚至直接回應李自成說他是讓自己跑到前線賣命,自己在後方享福。可以說,李自成在萬般無奈之下帶領著一群同樣不願意出征的將士們去打“山海關大戰”,最終的結局可想而知。

更為重要的,起義軍內部的官員和將領,也在這個時候開始爭權奪勢,前文中說到的李巖並不是唯一的犧牲品,這也使得起義軍內部開始變得矛盾重重,戰鬥力更是急劇下降。


而“山海關大戰”前後的整個過程,更加昭顯了李自成政治和軍事上的“愚昧”。

進入北京的李自成,非常清楚吳三桂以及他所控制的山海關的重要性,於是命人帶著四萬兩白銀,以勞軍的名義招降吳三桂,並且額外獎勵給吳三桂一萬兩,並許以了高官厚祿。而吳三桂也同意了李自成的招降,帶兵前往北京。

可是,就在李自成費盡心思招降吳三桂的時候,劉宗敏成為李自成的“豬隊友”。

劉宗敏將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抄家,並且一家老小全部被關了起來,更是對吳襄進行了嚴酷“拷掠”,吳襄是是遍體鱗傷,奄奄一息;除此之外,劉宗敏更是直接將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霸佔。於是這便有了那句經典的“吳三桂衝冠一發為紅顏”,直接怒斥“李賊自送頭來”,就此與李自成反目。而此時的李自成,還是以誘騙威逼的形勢給吳三桂寫信,更加讓吳三桂氣憤不已。

於是李自成帶兵親征山海關,其統領的軍隊數量約為七八萬人,而此時吳三桂經過收降和招募,軍隊人數也已經到了六萬人,李自成的軍隊在數量上優勢並不明顯,而在裝備和戰鬥力上,與吳三桂的核心戰力關寧鐵騎更是不在同一層次。

然而即便這樣,李自成卻依然不想著吳三桂重奪山海關立足未穩,打吳三桂一個措手不及,而是還對吳三桂抱有幻想。

李自成帶著崇禎皇帝的太子等眾位皇子,以及吳三桂的父親吳襄與他的一家老小,以非常緩慢的速度向山海關進發,期間還不時與吳三桂進行招降。

而吳三桂則是將計就計,一邊派李友松、譚邃寰、劉泰臨、劉台山、黃鎮庵、高選等六人前往李自成營中,與李自成談條件的同時,也是在拖延時間;另一邊,則是派人與清朝的實際統治者多爾袞接洽,想要向清朝“借兵”。

所以,當李自成恍然大悟,趕到山海關前的時候,他要面對的已經不再單單是吳三桂,還要面對的駐紮在山海關後十五里地的多爾袞以及他率領的十多萬八旗鐵騎。

最終,李自成在與吳三桂的交鋒中,本就沒有佔到多大的便宜,士兵們經過激戰也是筋疲力盡,而在面對八旗鐵騎的衝擊時,更是全線潰退,劉宗敏也是身負重傷,李自成在山海關可以說是大敗虧輸。

就這樣,李自成率領著殘兵敗將逃回了北京,在草草舉行登基大典之後,便率部撤出了北京,從此開始被滿清大軍一路追擊,直至自己身死湖北九宮山,大順政權滅亡。


《明史》中,對於李自成有著這樣的評價:

“盜賊之禍,歷代恆有,至明末李自成、張獻忠極矣。”

由此可見,李自成在統治者們看來,不能算是農民起義軍的領袖,也不是國家的統治者,而只是一名徹頭徹尾的流民盜匪的頭子。

而在後來的歷史中,毛主席也用“不能學李自成”來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反省,已然成為了歷史的反面教材。

而李自成一生所謂最大的“功績”,即推翻大明王朝的統治,卻恰恰為清朝做了嫁衣,這為清軍入關提供了合法性依據,同時幫助清朝消滅了一個最為強大的對手,製造了政治上的真空,可是他自己卻沒有享受到任何成果,只落得兵敗身死的下場,同時還有極為複雜的歷史評價。

也正是因為如此,李自成成為了為人恥笑的“統治者”,而這一切卻恰恰又是李自成一手造成的。


雍親王府


以史為鑑,我是中國古代史專篇,歡迎大家關注評論交流,互相瞭解中國古代史。

我覺得李自成是偷雞不成蝕把米,皇帝沒當成,還把漢民族的統治給了滿清政府,我覺得這一點是可笑又可悲的。

要想了解李自成就不得不來了解這個人的成長史,李自成原來的名字是叫李鴻基的,這名字取得還是有點水平的,他出生於李家站,這個地方據說也是當年党項族拓跋平夏部遷徙的地方,也就是一個一般農民的家庭,他小的時候就喜歡槍馬棍棒,他父親去世後就給朝廷驛站看馬,由於在明朝末期,驛站的制度出現了很多問題,明朝進行改革,結果裁剪驛站,剛好李自成就被裁了,丟了飯碗,之後由於他身負兩條人命就跑了從軍,但是又由於拖欠糧響,他就把參軍和縣令給殺了,結果就發動了叛變,最初啊,他也是多次跳槽,最後跳到了闖王高迎祥的部下,然後便開始了他赫赫的一身,說起他來,也算多次死裡逃生,後面他自己單幹,號稱新順王,這個時候他便開始收攏人心,大家都知道百姓嘛,只要有飯吃有衣服穿,一般是不會造反,造反也就為了這些,所以他就靠這些,及時失敗,也能很快聚集大批民眾,可惜當時的明朝卻沒能明白這點,在1644年,他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於眉山,雖然京城被破,要知道當時還有清朝也在想入主中原,之後便於多爾袞和吳三桂的聯軍作戰于山海關,結果戰敗,之後也就節節敗退,可惜這一次失敗就再也沒能起來,至於李自成的死亡是有很大爭議的,有的說是被村民誤殺,也有的說是自己上吊而死,不過一代優秀的農民起義終究還是死了。

之所以有人說李自成是被人恥笑千古的統治者,起出發點就是認為他好不容易打敗了明朝,結果為清朝做了嫁衣,使得清朝有機會入主中原,自己身敗名裂。姑且不談這一點,光看他起義時候,之所以能多次死灰復燃,就是能順從民意,給老百姓一口飯吃,使得很多人能夠活下來。這點還是很不錯的,不管出於什麼目的。

以史為鑑,今天我們更應該要看清這一點,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是對於任何統治者或者政黨治國的根本,時時刻刻想著百姓。能讓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國家才會穩定繁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