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河北邢臺地震—地震預報實踐的開始

說到地震,地震就像一個魔鬼,它的到來總是那麼突然、悄無聲息,卻又能在瞬間使得山崩地裂,給人類帶來苦難,在惡魔面前,人們只能

恐懼,眼睜睜地看著它不斷破壞一個個美好的家庭。在過去,人們只能束手無策,但是地震發生都是有原因的,只要科學對待它,一定能找到根源,甚至完全能預測它。

1966年河北邢臺地震—地震預報實踐的開始

惡魔

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1966年河北邢臺地震—地震預報實踐的開始

地球板塊

據統計,地球上每年約發生500多萬次地震,即每天要發生上萬次的地震。其中絕大多數太小或太遠,以至於人們感覺不到;真正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的地震大約有十幾二十次;能造成特別嚴重災害的地震大約有一兩次。人們感覺不到的地震,必須用地震儀才能記錄下來;不同類型的地震儀能記錄不同強度、不同遠近的地震。世界上運轉著數以千計的各種地震儀器日夜監測著地震的動向。

1966年河北邢臺地震—地震預報實踐的開始

地震儀與地震

當前的科技水平尚無法完全預測地震的到來,未來一段時間內,地震也是無法完全預測的。所謂成功預測地震的例子,巧合還是什麼?

1966年河北邢臺地震—地震預報實踐的開始

那麼說到預測地震,那麼我們就來說下1966年河北邢臺地震。

1966年3月8日凌晨,河北省邢臺地區隆堯縣發生6.8級強烈地震。緊接著,3月22日在稍北的邢臺地區寧晉縣再次發生7.2級強烈地震。

兩次地震共有8000餘人喪生,40000餘人受傷。這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次發生在人口密集地區、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最為嚴重的一次地震。

這次地震災情嚴重,除因震區人口密集外,還有兩個特別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地基。邢臺地區位於河北省南部,以西是太行山及山前地帶,東部為巨厚的沉積平原,古河道密佈,黃土沉積層很厚,地下水很淺,是有名的澇窪鹽鹼地區。因而該地區地基土壤飽含水分,加重了地震對建築物的破壞。第二個原因是房屋特點。當地農村多為土坯房屋,房頂巨厚,秋季可以在房頂上曬糧食、用石碾子脫粒,毫無抗震措施。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使邢臺地震造成的損失極為嚴重。前後兩次地震的震中烈度分別達到Ⅸ度和X度。地震造成了京廣線鐵路中斷,其影響波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等省市。

1966年河北邢臺地震—地震預報實踐的開始

邢臺地震災害

如上圖,1966年3月8日凌晨,河北省邢臺地區隆堯縣發生6.8級強烈地震。緊接著3月22日,在稍北的邢臺地區寧晉縣再次發生7.2級強烈地震。兩次地震共有8000餘人喪生,40000餘人受傷。這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次發生在人口密集地區、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最為嚴重的一次地震。

這是一次久旱之後的大震。地震發生後,漫天飄雪。中國總理周恩來三赴震區,百姓的苦難使他落淚,他指示中國一定要有自己的地震預報系統。值此地震廿週年之際,特立紀念碑,以追懷亡者,激勵今人,垂教後人。中國的地震預報事業在邢臺地震的血泊中矗立起劃時代的里程碑。

1966年河北邢臺地震—地震預報實踐的開始

邢臺地震紀念碑

碑文如下:

一九六六年三月八日五時二十九分及二十二日十六時十九分,我區隆堯縣白家寨、寧晉縣東汪先後發生六點八級和七點二級強烈地震,震源深度十公里左右,震中烈度為九度強和十度,波及百餘縣、市,尤以隆堯、寧晉、鉅鹿、新河為烈。震前,地光閃閃,地聲隆隆。隨後大地顛簸,地面驟裂,張合起伏,急劇抖動,噴黃沙、冒黑水。老幼驚呼,雞犬奔突。瞬間,五百餘萬間房屋夷為墟土,八千零六十四名同胞歿於瓦礫,三萬餘人罹傷致殘,農田工程、公路、橋樑悉遭損毀。災情之重實屬罕見,傷亡慘狀目不忍睹。

震後,周恩來總理冒餘震之險三次親臨現場,體察災情,面慰群眾,提出“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發展生產重建家園”之救災方針。李先念副總理暨中央慰問團亦即趕來,撫民心,勵自救。黨中央、國務院之深切關懷,使災區人民沒齒難忘。

省、地、縣黨政領導親臨現場指揮抗震救災,組織發展生產,幫助災民重建家園。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兩萬四千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指戰員星夜奔來,捨生忘死,排險救人,十指淌血活民命於絕境,搭棚架屋,廢寢忘食而助民以安居,誠謂德高齊天。來自京、津、滬、石等市七千醫護人員,含辛茹苦,救死扶傷,實乃情深若海。全國各族人民莫不伸出友誼之手,紛紛投函致電,捐款贈物,運來災區的衣食用品、生產物資,難以數計。

對此,災區人民無不感激涕零,由衷呼出“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千好萬好不如社會主義好!”並化悲痛為回天之力,重整山河、創業建功。廢墟舉處,當年即糧棉豐登,新房排排,新村片片。在周總理的親自指揮下,三十多個科研單位、五百五十餘名科技人員先後趕到地震災區,進行我國有始以來規模最大的地震現場考察實驗。從此,前所未有的地震預測預報工作在我國廣為開展,專群結合,多路探索,使我國地震隊伍迅速發展壯大,地震研究工作居於世界領先地位,邢臺大地震堪為我國地震史上之里程碑。

撫今追昔,倏已廿載。如今災區已是人笑年豐,地換新顏。然地震之慘痛教訓,親人之所遭不幸,終不能忘懷,黨予人民救命之恩情,群眾抗震卓絕之精神,永刻骨銘心。值此地震廿週年之際,特立此碑,以追懷亡者,激勵今人,垂教後人。

極震區地形地貌變化顯著,出現大量地裂縫、滑坡、崩塌、錯動、湧泉、水位變化、地面沉陷等現象,噴水冒沙現象普遍,最大的噴沙孔直徑達2m。地下水普遍上升兩米多,許多水井向外冒水。地下冒出的水充滿了低窪的田地和乾涸的池塘,淹沒了農田和水利設施。

地面裂縫縱橫交錯,延綿數十米,有的達數千米

1966年河北邢臺地震—地震預報實踐的開始

紅山地震臺科技人員

中國地震工作者很早就對1920年的海原地震、1954年的山丹地震進行過科學考察,對大地震前的地震活動和前兆現象進行過研究,但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地震預報科學實踐卻是從邢臺地震開始的。

如上圖,邢臺地震後,中國開始了地震預報的實踐。在邢臺地震後,中國建成了第一個遙測臺網,成立了中國地震局建立了地震會商制度。圖中記錄的是地震後在邢臺建立的第個地震綜合觀測臺站一紅山地震臺,科技人員正在用石頭壘出“紅山”兩個大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