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一向忠誠的張之洞等人為何不進京勤王?

牛媽love牛牛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為什麼要勤王?

早起義和團運動在山東鬧起來的時候,張之洞這些地方大員就是主要剿滅的。

為什麼?

因為義和團成分複雜,目的不一,其實就是拿著冷兵器的民眾。

遠的不要說,幾年前甲午戰爭中,面對一個剛剛發展資本主義的小國日本,滿清幾十萬拿著西洋武器的陸軍,一支號稱世界第七的北洋水師,被打的落花流水,慘敗。

裝備如此先進的清軍,尚且不是最弱列強日本的對手,何談依靠冷兵器民眾去對付主要列強。

其實這是一個悖論。

即便當時的太平軍,可以說是武裝民眾的超級升級版本。他們不但組織、紀律很好,有著優秀指揮官,也裝備大量火槍火炮。

但就這樣的軍隊,仍然在上海被洋人打的落花流水。

那麼,義和團現在在山東殺洋人和教民,殺得其實主要都是洋人傳教士。

因為山東內陸除了洋人傳教士以外,根本沒有洋人。

你殺傳教士不難,他們本來就沒什麼抵抗能力。

但殺死宗教人士是犯眾怒的事情,洋人一定會藉此鬧事開戰。

而清軍有打敗洋人軍隊的實力嗎?

當然沒有。

既然打不過,就不要隨便惹火燒身,這是基本常識。

然而,慈禧惱怒於洋人干涉他廢除光緒帝,解決利用義和團給洋鬼子一些顏色看看。

結果就是,義和團在慈禧縱容下迅速發展。

然而李鴻章、張之洞認為這是慈禧和滿清權貴的昏招,最終會玩火自焚。

其實,稍微有些軍政常識的人,都知道這麼做是胡來。

以袁世凱為例,他去山東擔任巡撫並沒有一開始就鎮壓義和團。

他認為如果義和團的邪術確實有用,能夠對付洋人,還是可以扶持他們的。

結果,袁世凱讓義和團大師兄表演刀槍不入。

他的衛兵一槍打過去,義和團大師兄胸口飆血,直接掛了。

這邊,其他義和團還嘴硬,說大師兄沒死,是昇仙了。

袁世凱見狀,把這群人全部趕走,隨後開始鎮壓義和團。

現在的邏輯很簡單。

比如我家有個小保姆,經常去找鄰居一個黑社會分子的老婆孩子麻煩,吵架甚至打架。

黑社會分子是有過砍人殺人前科的,只是暫時忍住不和小保姆計較。

但如果你縱容小保姆繼續去鬧事,遲早把黑社會的老婆孩子打傷。那麼,黑社會遲早會打上門來報復。

到時候,小保姆完全可以一逃了之但你走不了,要承擔所有的後果,甚至還會被黑社會胖揍一頓。

當然,如果你很牛逼或者小保姆很牛逼,能夠打得黑社會滿地找牙,你們自然可以肆無忌憚。

但現在正好相反,小保姆加上你也不是黑社會對手。這種情況下,你縱容小保姆,豈不是自尋死路?

有這麼蠢的人嗎?

所以,對於庚子事變,張之洞等人早有預料,他們是不會插手的,慈禧是自作自受。

況且,就算插手又能怎麼樣?

八國聯軍有數萬之眾,已將將滿清最先進的武衛新軍打的落花流水。

當時全國的新軍,只剩下張之洞手中自強軍區區數千人。

這點人馬去勤王,還不夠八國聯軍一口吃掉的。

況且,如果你去打了,洋人說不定趁勢亂來,將戰場脫離河北的範圍,而是遍及全國,到時候中國都要被打爛了。


所以,張之洞他們按兵不動,搞東南互保是必然的。


薩沙


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張之洞不僅不帶兵勤王,還和劉坤一李鴻章聯合起來搞個東南互保,坐看北京淪陷,太后西逃。

國難當頭,身為湖廣總督,當身先士卒,為君分憂,張之洞是晚清名臣,又是儒家大師,這個道理不會不明白,那他為什麼要冒天下大不韙?究其原因,還是張之洞們認定,互保是最好的辦法。

庚子年,北京鬧起了義和團,這場源於山東的群眾運動原因十分複雜,一方面是我們這個傳統古國從1840年開始就飽受列強欺壓,長久的外來壓力必然引發內部的反彈,這是任何一個血性民族的必然反應。

另一方面,隨著外來商品的入侵,中國傳統的小農社會趨於解體,大量百姓失去謀生之計,這些失去營生的百姓將氣都撒到了外國人頭上。

第三,外來宗教的影響。山東義和團運動源於曹州教案,其時洋教士倚仗身份,在華作威作福,不僅大肆傳教,還對中國傳統宗教習俗大家排撻,引發了當地人的不滿。

毓賢主政山東期間,對義和團剿撫並用,義和團藉機做大,袁世凱接任後,認定義和團是敵非友,雷厲風行予以剷除,義和團在山東待不下去,轉而發展到山西河北直隸。

其時滿清上層權力鬥爭十分複雜,戊戌變法後慈禧有心廢掉光緒,於是在己亥年搞出個立儲事件,把端郡王載漪的兒子溥雋立為大阿哥,但又擔心大臣和洋人反對,遲遲不敢行廢立,急得載漪抓耳撓腮,唯恐兒子丟了皇位,於是聯合守舊派的剛毅徐桐載勳等人,天天在慈禧耳邊吹風,想借機廢帝。更是偽造洋人照會,造謠洋人逼慈禧還政光緒。

慈禧雖然對光緒不滿,但養育多年,又是妹妹的兒子,多少有些不忍,可涉及到權力,卻是絲毫不留情,在義和團的怪力亂神,以及載漪編造的謠言蠱惑下,下旨對十一國宣戰。

可以說,庚子事變實則是滿清勳貴謠言與私心勾連的產物,於國於民,都毫無道理。

興辦洋務多年的三大都督當然明白這個道理,一則與洋人犯不著開戰,二則全面開戰,大清必亡,唯有保住東南,才能為大清朝留存一些希望。時任兩廣總督李鴻章更是直言:此亂命也,粵不奉詔。

其時李鴻章的白手套,買辦大商人盛宣懷水暖鴨知,自言:不久北事必壞。為了保住東南的生意,私下聯絡三大帥,發動互保,不介入清廷與洋人的戰事。

洋人雖然組成八國聯軍,但其實並不想全面侵略中國,尤其是佔據長江流域的英國,擔心自身利益受損,對東南互保持默認態度,而美日法德等國同樣如此,俄國一心想著東北,無心東南,一來二去,東南諸省就這麼過來了。

東南是保住了,大清的威信卻喪失殆盡,隨著幾大都督的離世和慈禧的死,權勢逐漸落到袁世凱手裡。


日慕鄉關


張之洞究竟是忠於利益,還是忠於慈禧或者清朝,這一點或許值得商榷商榷,畢竟慈禧向11國宣戰之後,他給慈禧的回覆是“坐擁東南,死不奉詔”。

如果他忠於慈禧或者清朝的話,他應當率軍入京去給慈禧解圍,可是,他不但沒有這麼做,反倒是在盛宣懷的幫助下聯合一眾東南督撫,如兩江總督劉坤一、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等人,擺臺唱起了“東南互保”,將慈禧撇在了一邊。

因為東南督撫站在一旁看戲,沒有伸出援手,慈禧最終只能被洋人打得落荒而逃。

可見,對於慈禧和清朝,當時的張之洞未必見得有多忠誠。

當然,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之時,張之洞沒有選擇率軍入京勤王,也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慈禧或者說清朝方面的原因,另一個是洋人方面的原因,最後一個則是張之洞自己的原因。

慈禧從一開始向11國宣戰便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她一直本著“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指導方針去處理對外事務,可是,她為什麼會突然間又瘋又傻地向11國宣戰?

她之所以這麼做,一則是因為洋人一直想扶持光緒皇帝,慈禧想廢了光緒皇帝卻遭到了洋人的阻撓,她心裡多多少少有點氣;二則是拳民正好鬧得如火如荼,洋人幾次要求清政府讓拳民停止對洋人的過激行為,這讓她誤以為洋人在害怕“刀槍不入”的拳民,所以想著利用拳民教訓教訓洋人,找回一點臉面。

她的這個決定實際上並沒有得到多少人的支持,說她是一意孤行也不為過。

她太高估清軍和堪稱烏合之眾的拳民的實力了,造成了她對形勢的誤判,這是張之洞等東南督撫不願意陪她冒險的一個原因。

此外,洋人所帶來的震懾太強了,從道光皇帝和英國打鴉片戰爭的時候開始,清軍便沒有在洋人的手上討到什麼便宜。

八國聯軍的組建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英、俄、法、美、意、日、德、奧分別派出79、79、75、53、39、24、51、32人的海軍,加上19個軍官,這個階段的所謂聯軍也不過451人。

第二階段,洋人自知451人打不過清軍,所以英、俄、法、美、日、意、奧7國又迅速組織了2066人赴京馳援。

第三階段,洋人想要徹底打痛慈禧,所以加派了近1.9萬人,當時德軍還在海上飄著。

由此可見,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時候,滿打滿算也不過只有2.2萬人左右,這個數據看上去不算多,畢竟清軍人數號稱百萬,這2.2萬人還不夠塞牙縫呢!

可是,清軍已經被洋人給打怕了,人家洋人船堅炮利,咱們打個槍還炸膛,怎麼打得過人家洋人?

當慈禧向11國宣戰後,所有人愣了,老佛爺你這是鬧哪樣呀,這不是自己找死嘛!沒有人看好清軍,或者說沒有人認為清軍能夠打得過洋人,只有輸的份,所以,張之洞他們選擇了作壁上觀。

對於張之洞他們而言,“東南互保”實際上等於是自保。

慈禧向洋人宣戰後,張之洞他們的想法是:咱們又打不過洋人,卻還硬著頭皮和洋人打?還不如保存好自己的實力,先看看將來是什麼形勢呢。

沒錯,他們確實是在自保,他們自身的利益已經和東南融為一體,一旦將戰火引到東南,那麼他們在東南的利益必將遭到破壞,這一點毋庸置疑。

對於到底是選擇陪慈禧一塊傻一塊瘋,還是選擇自保,因為當時慈禧和清朝對於張之洞他們已經沒有多少控制力了,所以這道選擇題可以說一點也不難選。

最好的選擇,當然是不理會慈禧的“求援”,從而選擇自保。

除了自保之外,張之洞他們恐怕也想看看慈禧和清政府到底還有什麼底牌,到底能不能和洋人掰手腕。

如果能的話,他們自然選擇繼續老老實實地給慈禧打工。

如果不能的話,那麼他們或許會做出比“東南互保”更過激的行為,雖然說他們不可能脫離清朝而獨立,但是也會繼續從清政府手上攫取更多的利益。

所以,張之洞他們選擇了袖手旁觀,讓慈禧一個人折騰,反正他們的利益也不會受到一點影響,也許還可能會得到更多利益。


寧糊塗


五個原因:

第一,想勤王勤不了。張之洞遠在湖廣,想調動部隊到北京來勤王,你以為列強都是吃素的嗎?他們不光在北京有軍隊,在上海也有,在長江沿岸也有。只要張之洞敢動,列強就敢直接消滅了他。



第二,想打打不過。抵抗八國聯軍的不光是刀槍不入的義和團,還有清朝斥巨資打造的新式軍隊武衛軍。武衛軍尚且被八國聯軍打得七零八落,張之洞的軍隊估計也不過如此。即便到了北京,也是送命。

第三,慈禧決策錯誤。慈禧發了瘋,竟然想著報復列強,用義和團跟列強拼,只因為列強想讓她歸政於光緒,動了她的利益。當時稍微靠譜點的官員都認為義和團是一群烏合之眾,只能惹事,主張將其剿滅,張之洞也是主剿派之一,所以堅決按兵不動。



第四,靜觀局勢發展。在庚子期間,張之洞對慈禧的忠誠度到底有多高,這是個問題。晚清的地方督撫權力日益強大,這是一個趨勢,他們之所以忠誠於慈禧,更多是因為他們同屬利益共同體。而慈禧這次作禍,失敗是必然,但列強究竟要如何懲罰慈禧,列強要不要就此推翻清政府,瓜分中國,這都是未知數,所以張之洞等不得不為日後考慮,靜觀局勢發展。如果列強真的就此放棄慈禧和清政府,肯定要尋找新的代理人和合作者,張之洞如與列強交好於前,說不準會一舉黃袍加身,這可不是天方夜譚。

第五,保住東南半壁。但無論是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還是盡力保住清政府的統治,都少不了東南半壁的和平穩定。東南地區作為晚清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一旦遭到戰火摧毀,其後果不堪設想。所以,搞東南互保,也是為了保住東南半壁,為日後再圖發展留下命脈。



綜上所述,張之洞打死也不會跑去北京勤王,除非他沒腦子,或者不要命。


達摩說


首先得說明一下,張之洞在庚子事變的態度是十分值得玩味的!

張之洞與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被稱為晚清四大名臣,庚子事變之時,曾國藩和左宗棠早已故去,這就導致李鴻章與張之洞之間其實一直存在著明爭暗鬥的情況。這一情形,更是讓張之洞在庚子事變中扮演了許多中角色!

張之洞向慈禧表決心:臣等隨時聽候朝命,帶兵北上禦敵。

張之洞不同於李鴻章、劉坤一,他歷來跟慈禧太后的關係十分親密。雖然,他在自己的轄區內把義和團殺的乾乾淨淨,但是對正在重用義和團的慈禧太后還是十分恭敬的。李鴻章和劉坤一不一樣,劉坤一歷來對慈禧沒啥好感,乙亥建儲的時候就把慈禧懟的下不了臺,這一次依然沒給慈禧留面子,面對慈禧太后讓他們北上勤王的命令,劉坤一直言“不願以堂堂中國之兵隊作此用也”;李鴻章玩的更絕,他直接說慈禧太后下的詔書是偽詔,“此乃偽詔,兩廣決不奉詔”。

當時張之洞其實也是不願意北上勤王的,但是他還是上奏說:“臣等隨時聽候朝命,帶兵北上禦敵”。地方督撫拒絕服從朝廷聖旨的事兒,打清朝開國以來還沒發生過,此次庚子事變,誰也不知道情形如何。作為官場老狐狸,張之洞選擇一顆紅心兩手準備,看形勢發展再說,所以他一面向慈禧表忠心,另一方面卻主持策劃了東南互保,無論哪一方得勢,他都不吃虧!

東南互保:張之洞挑大樑,名利雙收。

東南互保基本不用做過多介紹,這是一次南方督撫集體抗命的重大歷史事件,其中挑頭的就是東南三大總督:兩廣總督李鴻章、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稍後,李鴻章奉命前往北京與八國聯軍談判,張之洞實際上成了東南互保的領袖,這為他日後的巨大的聲望和實力奠定了基礎!

張之洞提議清政府遷都湖北,意圖取代李鴻章疆臣之首的地位。

八國聯軍打進北京之後,慈禧太后、光緒皇帝等一行人匆忙逃出北京,一路西行前往陝西西安避難。在此期間發生了一件事,從這件事上可以略微察覺到張之洞的野心!張之洞專摺奏請,建議清政府遷都,遷到哪裡呢?張之洞選擇當陽這座城市,張之洞的解釋是:此地比較吉利,太陽當空照,為大清帝國重興之兆。

張之洞此舉立刻被軍機大臣榮祿識破,榮祿在當時的滿人中絕對是佼佼者,他一眼看出張之洞建議遷都當陽是準備把朝廷放到他的地盤,因為張之洞是湖廣總督,當陽是他的轄區。這樣一來,張之洞不僅將取代直隸總督李鴻章成為新的疆臣之首,其次也能把清政府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一旦朝廷遷到了漢人實力強大的南方,那麼滿族統治被顛覆也就是時間問題了。

李鴻章對此看的十分明白,張之洞此舉絕對會弄巧成拙,因為李鴻章深知滿洲權貴對漢人從來沒有放鬆過警惕之心,“不但太后自己不肯來,一般的旗人也不會放她到南方來!”畢竟這會兒已經不是乾隆下江南的時候啦,這時候漢族督撫們逐漸開始與朝廷離心離德了。

其實,張之洞之所以反覆無常,態度曖昧,最終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著想!向慈禧表忠心是,東南互保也是,上奏遷都等等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李老師歷史課


世界末20世紀初,中國北方亂成了一鍋粥,清政府,義和團,帝國主義勢力混亂攪和在一起。

但是反觀中國南方,尤其是富庶的江南一帶卻稍顯安定,很大程度上一個原因是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洋務派官僚在北方混亂之時選擇不介入其中,採取了東南互保的決策。

東南互保之所以可以成形,簡單來說可以總結為三個原因:

東南地區漢人地方勢力主政,清政府對於東南地區的實際控制力減弱

隨著晚清局勢的不斷惡化,原來被中央政府牢牢控制的地方督撫受到的制約也逐漸減小。在清代中前期,擔任地方大員的往往是滿族人,但是在晚清時期,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漢人的地方勢力開始崛起,尤其是以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為主的湘軍淮軍勢力。

隨著晚清政局的糜爛,地方主要軍政長官逐漸落入漢人地方勢力手中,地方勢力逐步的正在擺脫中央的控制。


東南地區資本主義發展,新興資本主義勢力尋求穩定局面

由於江南地區良好的經濟基礎,所以當洋務派興起的時候,組建的各種近代企業多是在東南地區安家落戶。到義和團運動爆發之時,這一區域的中國近代企業規模已經不小。


資本主義發展需要穩定的社會局面,所以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資產階級的洋務派和維新派們都堅決反對清政府對外宣戰的決定。

向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資產階級買辦代表盛宣懷,就在東南地方勢力和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穿針引線,支持東南互保,維持一方安定。


還有近代史上著名的狀元企業家張謇,為了保證自己設立的工廠不受戰火波及,極力反對滿清政府拉攏義和團的行為,認為義和團運動和東漢末年的黃巾運動,還有北宋初年的王小波起義一樣,但是農民暴亂。


帝國主義勢力希望維持東南地區穩定

這時候帝國主義勢力介入中國已久,各個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東南一帶均有投資,尤其是英國投資最多。

這是其帝國主義國家對於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國家地區進行的掠奪,更多的還是對原料的掠奪以及產品的傾銷所帶來的利益。尤其是美國提出門戶開放之後,諸多帝國主義勢力都介入了中國,尤其是原本就富庶的東南地區。

所以說中國東南地區實際上是帝國主義在中國獲取利益的主要來源地,如果這一地區和清政府保持一致,掀起反對外來帝國主義勢力的高潮,反而對他們來說是極大的不利。


所以東南地區保持穩定的局面,實際上也是帝國主義勢力利益所在。


東南互保實際上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確實維護了那個混亂的年代,中國東南地區的穩定,不過這一事件背後也展現出了晚清時


一盤拉條子


1900年慈禧以光緒皇帝命令向英、美、法、德、俄、奧、日、意、西、荷、比十一國同時宣戰,儘管這份詔書並沒有按照國際慣例遞交給這11個國家,但清朝的文武大臣們都接到了詔書。於是洋人們藉此機會發動了八國聯軍入侵行動,八國聯軍來了,慈禧太后惶惶如喪家之犬,他們直接放棄北京城逃亡了西安。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八國聯軍入侵時,一向自詡忠君愛國的李鴻章和張之洞等人不僅不救援清政府。這究竟是為什麼呢?請繼續往下看


1900年5月21日,榮祿匆匆進宮向慈禧太后稟報了高度機密情報,他說各國公使已經聯合決定要勒令皇太后歸政,慈禧為了保住權力宣佈向十一國宣戰。如果1845年鴉片戰爭時期或者是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期間慈禧太后有對列強宣戰的勇氣的話,那後人真該給慈禧太后豎大拇指點贊。或者慈禧能死守北京城來一個君王死社稷的話,那也不復慈禧太后在宣戰詔書中的慷慨陳詞。
然而當慈禧盛怒之下發布了宣戰詔書之後,洋人們很快就組織起八國聯軍打著保護公使旗號殺奔北京城。慈禧太后瞬間就嚇破了膽,她真如喪家之犬一般一口氣從北京城逃到了西安,中華民族和滿清朝廷又一次在史書上記載下了一筆恥辱的歷史。不是說不應該對洋人宣戰,而是應該先想辦法壯大自己的實力,這11個國家大清朝能否戰勝其中任何一個都很難說,這次突然要向11個列強宣戰,不是自己找死嗎

或許就是出於這種考慮,不少封疆大吏都拒不承認慈禧的這個所謂的宣戰詔書。時任兩廣總督李鴻章怒斥“此亂命也,粵不奉詔”。李鴻章拒絕聽命,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和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和列強們達成了《東南保護約款》,這就是著名的東南互保。要知道李鴻章、張之洞可是大清朝著名的忠臣,他們為何會在大清朝如此生死存亡之際不去救駕反倒做出此件事情呢?
首先大清朝已經失去了地方勢力的控制,中央沒錢只能要地方自行籌措糧餉,再次期間湘軍淮軍都得到了極大發展,朝廷已經無法地方勢力。第二是地方大員全都認定對列強宣戰是錯誤的,這些地方大員經歷諸多歷練,他們清楚的看到了戰爭的結局,明白勤王徒自損耗,毫無意義,反而會將戰火引致自家地盤。最重要的是上海就駐有英軍軍隊,雖然人數不多,但只要駐地趕去勤王,八國聯軍很有可能會沿長江而上將東南諸省全都拖入戰爭。

實際上東南的諸位大臣們不僅沒有想著去勤王,他們還想了個替代方案,就是萬一慈禧被洋人殺死了,他們就推舉李鴻章為新國家的總統,可惜事不如人願,慈禧一年後又返回了北京城,繼續了清政府腐朽無能的統治。


奧特小徐


其實,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時候,張之洞依然在竭盡忠誠,因為 慈禧對張之洞有知遇之恩,張之洞也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對慈禧俯首貼耳;但張之洞是有家國情懷的人,慈禧向十一國宣戰是盛怒之下的愚昧之舉,綜合大清國力講,此舉顯然是蚍蜉撼樹——自不量力之衝動行為,張之洞審時度勢,通盤考慮,知道自己打不過八國聯軍,為什麼要鳮蛋碰石頭,作無謂的犧牲呢?

“東南互保”,彰顯了東南各督撫對國際國內時局的準確認知與當即立斷,還有為國止損的擔當與勇氣:也反映了東南督撫對清政府倒行逆施,妄自尊大,盲目挑釁的離心與沉默的譴責。中央政府的指令,下面的督撫想方設法予以變相抗拒,這是消極怠工的行為,這說明清政府已無力制肘地方的封疆大吏了,整個大清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甚至岌岌可危了。

張之洞洞若觀火,實際上他也有自己的考慮,人們認為張之洞沒有帝王夢,但自維新變法後張之洞個人對清政府態度確有變化,他是聰明睿智的,既然大清朝已經病入膏肓,隨時面臨滅亡,他就要在此危機存亡之秋,瞻前顧後、小心謹慎地走好每一步。



各國洋人們都在尋找本國在中國的“代理人”,而大清朝幾乎為屈指可數的幾個滿清家族徵召勤王義士,稍有頭腦的人都懂得從利益角度來考慮問題;誰給我的利益大,我就會幫助誰;頗有政治經驗的 慈禧太后也心知肚明。說真話,張之潰當時沒落井下石,乘機獨立,與中央分庭抗禮搞分裂活動,已經是忠君愛國了,也算仁至義盡了。


希望星晨58298869


因為一旦進京勤王,極大可能朝廷覆滅就此亡國,連一點火種都留不下來了。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最直接的“因”是慈禧老太后對全世界宣戰,戰敗了,八國聯軍就打到北京了。當然,我並不是說如果老太后不宣戰八國就不會打過來,那是大勢所趨,不是老太后一個人的鍋。

但,在當時那種情形之下,宣戰全世界實為不智,還顯得有些荒謬,更沒什麼實際的意義,只是給了侵略者一個入侵的藉口。

那老太后宣戰是因為大義或勇氣嗎?不是的!戰爭通常是政治家轉移國內矛盾、解除自身危機的一種慣用技倆。老太后深諳此中之道。

清朝末期,清廷政治腐敗,閉關鎖國,生產力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一大截,起義軍四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做為實際掌權者的老太后,只顧著保護滿清貴族的利益,拖國家的後腿,已無能力振興大清,有識之士群情激憤,一力要求老太后下臺還政於年輕有志、想要維新變法的光緒帝。

到手的權力,能拱手讓出去嗎?老太后不讓!立刻想出了個辦法:向英國、美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意大利、奧匈帝國(現已解體)、比利時、西班牙、荷蘭等十一國宣戰!

比利時、西班牙、荷蘭沒來,因為當時他們已經算不上強國了,無餘力進行這麼遙遠的作戰,但還是參與了戰前會議並瓜分戰果。

正好此時義和團鬧得很厲害,強烈要求和侵略者決戰,老太后順水推舟一箭雙鵰!洋鬼子,她所恨矣;義和團,她所厭矣!以所厭打所恨,正正好!

在世人看來,這就是個昏招,結局是註定了的,戰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但神奇的是,老太后的目的還是達到了!義和團再也鬧不起來了,也沒人再逼著她還政了!她老人家悠悠哉哉的活到壽終正寢。

法國國王路易十五說過一句話“我死後,哪管它洪水滔天!”,老太后是這句話最忠實的實踐者。

她不管,別人得管!

普通人都能看出宣戰十一國是昏招,張之洞、李鴻章等人當然不會應詔!更別說進京勤王了!清廷皇室死就死吧,他們得保存力量以圖他日再起!

可能有人會奇怪,為什麼他們不雄起一次大打一場呢?大家一起上說不定真能把侵略者打出中國!難道一點反抗精神都沒有嗎?

我只能說,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人家提著搶,你拿把刀怎麼打?人家已經進入熱武器時代,你還在冷兵器時代!人家富強,你家貧窮!

打得起嗎?打不起!只能暫時認慫!

所以張之洞說“臣坐擁東南,死不奉詔”,兩廣總督李鴻章說“此亂命也,粵不奉詔”,榮䘵說“不必重視北京的諭旨!”,兩江總督劉坤一說得更直接,他說“慈禧的政府完了”!

他們聯合了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等和各參戰國達成協議,史稱東南互保!

從大義上,固然可以指責他們為了自身利益與侵略者勾結,無恥賣國,不忠不義;但在實際上,卻保住了東南富庶繁華之地,保住了半壁河山,國力不至於一次殆盡,為之後的抗爭提供了基礎。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題主的問題是: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一向忠誠的張之洞等人為何不進京勤王?

當時不僅張之洞沒有進京勤王,就連忠心耿耿的李鴻章也是力圖促成東南互保。

面對外敵的入侵,難道這些人就沒有為打聽盡忠的想法嗎,或者還是他們被八國聯軍給嚇到了呢!箇中原因,只有當事人自己清楚吧。

不過,從東南互保這件事上來看,地方大員並不想捲入到大清國和八國聯軍的這場戰爭中來。我的理解是,張之洞李鴻章等人可能覺得無力迴天了,貿然勤王很可能導致大清根基受損,所以想盡可能讓大清在這場戰爭中減少損失。

(東南互保)

設想一下如果張之洞等人率領大軍北上勤王與八國聯軍血戰會發生什麼?

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一開始來的人並不多,攻打京師的八國軍隊一共才18,000多人。而京師周圍的清軍衛戍部隊加上週圍的義和團,總人數將近百萬。也就是說,雙方在京師周圍的兵力對比是幾十比一。

不光如此,當時八國聯軍來的時候非常倉促,為了能夠在這場戰爭中奪得更多的利益,各國心懷鬼胎,生怕落到其他國家的後面,所以進京的時候一團糟,根本就談不上協同作戰。

八國聯軍對自己的實力也是非常自信,當時各國如果晚幾天出兵,就可以等來7000德國士兵了。眾所周知,德國兵的戰鬥力相當的強,如果這7000德國士兵加入到進來,對於攻打京師無疑是極為有利的。但是大家等不了了,就這樣亂哄哄的殺了過來。

可萬沒想到是,這樣的一群人在抵達京師之後,竟然在不到10天的時間裡就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可想而知,當時的清朝武裝力量和西方列強之間差距是多麼的大。

這種差距造成了兩個難以抗拒的結果,第1個結果是,如果張之洞等人進京勤王,等他們到達京師的時候,京師早已經陷落了。

第2個結果就是,勤王大軍來到京師的時候,以逸待勞的八國聯軍,會對他們進行強烈的反擊。憑藉八國聯軍的實力,整個沒有軍隊是對手。而且,隨後八國聯軍又向大清增兵,總兵力已經多達10萬人。

10萬近代化軍隊,根本就不是農業的大清國能夠抵禦的。

而且,當時除了袁世凱的小站兵,裝備訓練還不錯之外,其他地方仍然是大清的舊軍隊。這些軍隊的戰鬥力並不會超過京師的衛戍部隊,所以他們來也是送人頭來了!

如果東南地區地方大員集結兵馬前來勤王,還會造成一個結果,那就是地方防務空虛。因為大量的精銳已經在和八國聯軍的作戰中損失殆盡。這個時候,就算是八國聯軍不對東南地區侵犯,東南地區也會因為權力真空的出現導致天下大亂了。

這就是農業大清面臨的無法擺脫的困境,無法將國民動員起來,於是在監視地方和抵禦外辱的選擇上,這些大員只好以穩定內部為主了。

其實,以當時八國聯軍的能力,如果四萬萬大清人被完全動員起來,他們根本就無法征服大清。因為,八國聯軍這次入侵,就已經讓他們打消了瓜分大清的想法,原因是他們怕瓜分大清導致義和團這樣的反侵略組織遍佈天下,那麼他們將陷入無止境的治安戰,從而得不償失,所以最後選擇了將大清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