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长孙皇后被称之为中国的三大贤后之首?

禧_乐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说到封建社会的后妃,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红颜祸水”,毕竟历史上利用自己的后妃身份,扰乱朝纲以至祸国殃民的不少,但也有一些后妃被后人称赞,以至于今日依旧被常常拿来做正面教材,长孙皇后就是这样一位贤后。

长孙皇后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关于长孙皇后历史上记载是很多的,《旧唐书》里写道“贤哉长孙,母仪何伟”,宋代的司马光夸她:“常与上从容商略古事,因而献替,禅益弘多”。几乎都是一面倒的夸赞。

那么长孙皇后到底做了什么,能够被后世称为贤后之首?我们不妨看看长孙皇后做了什么。

抑制外戚

我们都知道古代后妃喜欢争宠,争夺皇后之位,男人在外面打天下,女人在后宫也不会闲着,大多数后妃争宠的原因并不是满足自己,而是稳固家族的地位,带着家族的期望,只要一个人母仪天下,那整个家族都跟皇帝攀上了亲。我们来看看长孙皇后怎么做的。

长孙皇后有一个哥哥叫长孙无忌,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至交,一直尽心尽力辅佐李世民直到李世民拿到了天下。按照这个功绩和关系,李世民下意识的就想封长孙无忌做宰相,但是长孙皇后却执意反对。她认为自己已经是皇后了,如果让自己的兄弟姐妹做宰相,那很有可能会出现祸乱朝政的现象,汉朝的吕后和霍光就是前车之鉴。

长孙皇后的做法直接就杜绝了家族霍乱朝政的可能性,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行为,毕竟自己老婆还天天想着为娘家谋福利。

用俾房魏

公元632年,魏征力阻春狩 触怒龙颜,李世民回后宫之后大怒道:“ 看我杀掉这个庄稼老汉 ! ” 长孙皇后就问庄稼老汉是谁 ,李世民说 : “ 当 然是魏征 , 他总是在大庭广众之 下侮辱我 。 ”

长孙皇后听到后立即穿上皇后官服 , 站在庭院之中 , 向皇帝参拜 : “ 恭祝陛下 ! ”这一举措弄得李世民满头雾水,故而问之:“何事如此郑重 ?”长孙皇后回答:“我听说只有英明的君主才会有敢于直谏的忠臣,魏征之所以敢直谏,就是因为陛下英明,我怎么能不祝贺!”

李世民听了这番话不仅没有责怪魏征,还让魏征做了宰相,同样受益的还有房玄龄。我们都知道魏征敢于直谏,唐太宗是位明君,而说到底,这其中实际上还有长孙皇后的一份功劳。

勤俭节约

长孙皇后虽然位尊皇后,但是生活却十分简朴,一直认为衣服器物够穿够用就行,不仅是自己,连自己所生的皇子也是如此,从小就教育他们要勤俭节约,不因为是自己儿子就开特权。

长孙皇后在36时染病身亡,在临终时留下遗嘱,要求依山而葬,不用造坟,也不用棺椁,用木器和瓦器送终即可。

勤俭节约并不困难,但是在大富大贵之时,依旧能够保持节俭,这才是难能可贵的品质,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统治者做表率,才有贞观之治下的风气。

总结:

长孙皇后所做的事情,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无论是辅助丈夫,还是教育子女都是被人们所赞颂的,这些传统美德时至今日依旧是值得赞扬的,如此的长孙皇后,怎么能不受人尊敬呢?


闲谈建筑


长孙皇后好像在后世的评价一直都很高,连风头一时无两的武则天的有点无法遮盖她的贤后之名,而且在长孙皇后死之后唐太宗李世民也算是痛苦不已,也在她死之后多年没有在立皇后这也表示这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的爱意真的是有点深沉,也不愧于一代贤后之名,接下来让我们解析下为什么后世评价这么高!

智慧雍容的文德皇后与李世民在隋唐之际的金戈铁马的征战中至死不渝,这一段铁血柔情,相濡以沫二十三载的帝后传奇是历史长卷中的一段永不磨灭的佳话。长孙皇后这个被历史神化的女子13岁嫁给李世民,带走了一个男人余生的永久的思念,作为女人她是幸福的。但是成为一代帝王、政治家的李世民是被什么样的女人吸引了他一辈子呢?男人喜欢女人容貌是最重要的,但是要永远的爱一个女人,不只是容貌娇艳那么简单了。长孙皇后的容貌让李世民喜爱,而长孙皇后的的秉性与智慧更让李世民敬重和赞赏。在成为秦王妃之前,柔弱不失坚强,美丽不失智慧,纯净玉致,逆境中二人互相安慰,扶持激励彼此,关系越加融洽。

在做秦王妃时气度从容,智慧绝伦,坚定的支持、宽慰秦王,在夺储斗争中与丈夫相互信任,生死相随。李世明登基后,称为长孙皇后,宽容大度,恩威并重,打理后宫井井有条,后宫问题众多,稳定是绝对的大局。古来乱局,涉及皇权稳定的问题多来自内宫。皇帝妻妾众多,不仅争风吃醋,更有争夺继承权的问题,长孙皇后从容不迫地管理后宫,使免除李世民的后顾之忧,以其卓绝的见识协助他成就贞观盛世。长孙皇后是一个集聚女人全部优点的女人。唐太宗与长孙皇后,他们有共同目标与价值观,是一对难得的才子佳人。

无垢的贤良淑德不仅表现在后宫,对于政治,她也有着自己的主张和见解。要知道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判断力毕竟有限,许多军国大事只是让皇帝思考,未免负担过重,因此许多大臣时常进谏与皇帝交流。但李世民听群臣的一件觉得还是不够,总是想去听听自己这位枕边人的意见。但是长孙无垢深知后宫干政的危害,即使自己没有坏心思,也难免为别人留下话柄,便几次三番拒绝李世民。但李世民却坚持要听她的想法,后来长孙皇后拗不过,便说了句:“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

也正是这句话,让唐太宗就意识到了即使内外无患,也要勤加练兵,并且广开言路,常常将敢于进谏的大臣称为自己的一面镜子。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唐朝成了历史上外部威胁最少的朝代,并且唐太宗任贤纳谏的作风称为传世佳话,为后来的帝王所效仿。在教育孩子上,长孙无垢也别有用心。因为自己的儿子李承乾是太子储君,因此时常居高自傲,花销张弛无度。长孙皇后深深意识到不能让孩子如此铺张浪费,若不然日后必然成为君主必定劳民伤财,便限制太子宫中的花销,一直到自己去世,李承乾的宫中依然费用紧凑,生活寒酸。

公元636年,长孙皇后因病不治,撒手人寰,年仅三十六岁。长孙皇后与太宗少年结发,二十三年来,一直互相扶持,于情鹣鲽情深,于政相辅相成。如今盛年而逝,太宗悲痛欲绝。他下令建筑了气势雄伟的昭陵,将皇后下葬,并破例为长孙皇后取“文德”两个字为谥号。此后,他又接连做了以下几件事:一、建起舍,令宫人住在里面,视死如生;筑层观,终日眺望昭陵,思念妻子;三、子以母贵,他亲自抚养长孙皇后所生的幼子幼女――晋王李治与晋阳公主。而那个皇后之位,不管有多少人觊觎,从此一直空着,整整空了十三年,直到太宗去世。

这样的长孙皇后不可谓一代贤后之名,就是太过于英年早逝了,不然就没武则天什么事了!


多尔衮爱新觉罗


原因有一下5点。


1.长孙皇后与李渊的后妃之间积极联系感情,为李世民美言。

李世民的功高震主,不仅李建成害怕,连李渊对此也有所防范,这就让李世民在王室中一直处于一个被人陷害的危险处境。太子李建成始终没有放过任何机会对李世民进行诬陷、李元吉更是在李渊面前怂恿杀掉李世民,长孙皇后在这个时候就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是她与李渊的后妃之间积极联系感情,多方周旋,使得这些后妃在李渊那里为李世民多有美言,为李世民赢得李渊信任,具有极大作用;二是她为人虔敬,尤其是对待公公李渊,极为恭敬。长孙皇后的作为,其实是在积极为整个秦王府表态,秦王府不是目中无人之辈,都是为唐王朝尽心尽力的一份子。长孙皇后此为,其实也间接弥补或消减了李世民不韬光养晦之祸端。


2.兢兢业业地管理好后宫,照顾好小老婆,多生“皇二代”

被册封为皇后之后,长孙氏不是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不是动脑筋谋取自身利益和巩固自己的地位,而是想方设法保持整个后宫的和谐,不让李世民白天操劳政务,晚上还要来处理后宫的事。

争风吃醋在历代宫廷中司空见惯,或皇后或嫔妃为了“专宠”,拉帮结派,耍尽阴谋诡计,把整个后宫搞得乌烟瘴气,不仅让皇上费心劳神来处理,还常常影响了政局的稳定。

长孙氏从不“专宠”,反而让皇上有机会多多去亲近其他的嫔妃,让更多的“皇二代”问世。长孙氏对嫔妃和宫女的态度和蔼,与她们的关系都处理得非常好。如果她们生病或遇到了啥难事,长孙氏就会带着礼品去慰问或帮助去解决。一言蔽之,后宫上上下下都十分拥戴长孙氏。


3.长孙皇后不干政但会及时劝谏

魏徵是历史上有名的谏臣,能够得到李世民由衷的尊重是经历了一番曲折过程的。

李世民对不留情面敢于劝谏的魏徵又爱又怕。有一次他正在赏鸟时,看见魏徵来了,怕魏徵批评他玩物丧志,就赶紧把鸟儿藏在衣袖里。估摸魏徵看出了名堂,禀报完后有意久久的逗留。李世民不便把衣袖里的鸟儿掏出来。时间长了,鸟儿被闷死了。

李世民回宫后给长孙氏讲了这事,怒气冲冲地说自己实在受不了啦,这次要把不给自己留一点面子的老魏狠狠整治一番!长孙氏不吭一声,赶紧回寝宫换了套正式的服装出来,给李世民行个大礼后,说恭喜陛下,恭喜陛下!李世民觉得十分奇怪,不明所以。

长孙氏说:只有在明君的统治下,才能有大臣敢于这么直谏;如果是一个昏君,哪一个大臣不怕被杀头株连九族呢?有魏徵这样的大臣,不正是皇上你的福分吗?李世民过后冷静一想,皇后说得千真万确啊!从此从心里更看重魏徵了。

除了魏徵,长孙氏还经常设法保护一些老臣。在她病重快要辞世时,她还挂记着老臣房玄龄,给李世民说,房玄龄是个很有能力的好大臣,要继续用他。李世民听从了她的劝告,重新启用了房玄龄。


4.抑制外戚专权

外戚干权一直是古代帝王十分惧怕的事情,就连汉武帝也是如此,唐太宗李世民也不能例外。

当时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是李世民一块打江山的铁哥们,功劳卓著,后来李世民觉得就算抛开亲情关系,单是论功行赏,也该给长孙无忌封个高级官职,于是他几次想封长孙无忌做尚书右仆射,可是却遭到长孙皇后的坚决反对,而且长孙皇后还逼自己的哥哥长孙无忌拒绝接受官职任命。

长孙皇后不仅是贤后,更是政治见识了不起的女性。在她看来,外戚势力过大,会令群臣不满,就会影响朝堂的和谐,使朝廷局势失衡,直接影响到国本。


5.以身作则,训诫诸子

皇位继承人对一个朝廷的发展可以说是十分重要。就像隋文帝励精图治,为隋朝迎来一个稳定的发展期,却被隋炀帝快速地毁于一旦。皇位的继承人直接关乎着朝廷命运的发展,长孙皇后对于诸位儿子的教导可以说是十分严格,特别是对太子的教导。

长孙皇后做事风格简单朴素,不铺张浪费。她知道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想要守住江山,最重要的就是开源节流。嫡长子李承乾自幼就被立为太子,身份高贵。主管东宫用度的遂安夫人觉得东宫的用度太少,想要增加东宫的支出,长孙皇后却始终不想助长太子的奢侈之风。据《旧唐书》记载,长孙皇后直接对遂安夫人说:“身为储君,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主管夫人心疼太子,当母亲的长孙皇后自然也是心疼的。可她看到的是太子身上的责任和身为储君的朝廷之命。这份见识,不是所有的皇后都可以比肩的。


花奈


1 文德皇后长孙氏 (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祖籍洛阳,小字观音婢, 其名于史无载。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唐高宗李治母亲。

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及其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 先后为李世民诞下三子四女。贞观十年(636年)六月,长孙氏在立政殿崩逝,终年36岁,谥号文德皇后,十一月葬于唐昭陵。咸亨五年(674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尊号为文德顺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尝著有《女则》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仅存《春游曲》一首。 。。。。。 2 光武帝刘秀元配—— 阴丽华

阴丽华(5年—64年3月1日),南阳郡新野县(今河南新野)人。光武帝刘秀元配 ,东汉第二任皇后。春秋时期名相管仲后裔,汉明帝刘庄的生母。阴丽华在历史上以美貌著称,刘秀还是一个尚未发迹的没落皇族之时,就十分仰慕阴丽华的美貌,曾感叹道:“娶妻当得阴丽华”。

新莽末年,天下大乱,刘秀亦于家乡起兵。昆阳之战后,刘秀于宛城迎娶阴丽华为妻。东汉建立后,阴丽华受封贵人。建武十七年(41年),皇后郭圣通被废,刘秀封阴丽华为皇后。汉明帝即位后,尊阴丽华为皇太后,共在位二十四年。永平七年(64年)正月二十日(3月1日),阴丽华崩逝,享年六十岁。同年二月初八,与刘秀合葬于原陵,谥号“光烈”。据《后汉书》记载:阴丽华性格恭谨俭约,不好赏玩珍品,不喜欢嬉笑戏谑。生性仁爱孝顺,怜悯慈爱。中元二年(57年),刘秀驾崩,刘秀与阴丽华夫妻相伴走过三十四载的峥嵘岁月。历经乱世离别、皇朝建立、屈身为妾、位正中宫,阴丽华作为最理解、支持刘秀的人,始终伴随刘秀左右。刘秀也将自己千辛万苦建立的皇朝基业交到了他们的儿子手中。

3 朱元璋结发妻子—— 马皇后

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1332年一1382年)八月初八,本名不详,是归德府宿州人,滁阳王郭子兴的养女,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结发妻子。1352年(至正十二年),在郭子兴的主持下,马氏嫁给了时为红巾军将领的朱元璋。马氏婚后与朱元璋感情深厚。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创建帝业的岁月里,马氏和他患难与共。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于应天府(今南京),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册封马氏为皇后。朱元璋对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对她的建议也往往能认真听取和采纳。朱元璋几次要寻访她的亲族封官加赏,都被马皇后劝止。对于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将,马皇后总是婉言规劝,使朱元璋有所节制。马氏保持节俭朴实的生活作风,册后以后,仍亲自带领公主、嫔妃刺绣和纺织。她自己也是以身作则,平时粗茶淡饭,缝补旧衣。嫔妃皆敬服,都将她比拟为东汉时的明德皇后。1382年(洪武十五年)农历四月,马皇后突然抱病。八月,病逝,年51岁。同年农历九月葬于明孝陵,谥号孝慈皇后。1403年(永乐元年)上尊谥号: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1538年(嘉靖十七年)加上尊谥号: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马皇后病逝后,朱元璋非常伤心,从此再也没有立过一个皇后。



chun371


长孙皇后生性简约,不喜欢浪费,所需的东西,够用就可以。对于皇子要求也很严格。她经常训戒诸位皇子,要求他们以谦恭节俭为先。即便对于自己的亲生子女也不例外。乳母遂安夫人对于太子十分上心,觉得东宫之内器物还不够,于是在长孙皇后面前屡次要求增加费用。长孙皇后虽然爱护儿子,但并不想助长东宫的奢侈之风,多次拒绝。长孙皇后御下平和,从不无故令人有冤。太宗长年行军打仗,脾气难免急躁。后廷之人常因小事触怒太宗。长孙皇后深谙太宗脾性,总能让在气头上的丈夫熄灭雷霆之怒

唐太宗和长孙皇后情义深重,对于妻子的家族也十分恩宠。长孙无忌与唐太宗为布衣之交,又是皇后胞兄,还是辅佐元勋,李世民视为心腹,让他自由出入皇宫内室,对他的待遇群臣无人堪比。几度想要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却遭到长孙皇后的反对,她觉得自己身为皇后,家族的贵宠以极,不愿意家族子弟遍布朝廷。于是再三阻挠丈夫授予哥哥大权,太宗认为长孙无忌才兼文武,没有听从。但长孙皇后异常坚定,在无法说服丈夫的情况下,转而私下命令哥哥让他坚决辞职,拗不过妻子的坚持,李世民只得解除长孙无忌尚书右仆射的官职,但却将他升为从一品地开府仪同三司,让长孙无忌享受高官厚禄但不管事。长孙皇后这才满意的喜见颜间。长孙皇后对外戚之事一直以前代为鉴,临终前仍然不忘嘱托丈夫不要给予她的家族太多。她认为自己的家族有幸结为皇室姻亲已经是很大的荣幸了,但他们并非都是才德出众之人却身居高位,所以很容易遇到危险,想要长久无忧,就不能让他们担任要职,只需要以外戚的身份觐见,就已经是极大的幸事了。长孙皇后对于家族的看法再联系日后之事,足见她的非凡的远见和智慧。

长孙皇后对于丈夫的事业一直以来都是全力支持的,作为皇后,她对于内宫治理上的优秀自不必多提。护俾忠良,赞成帝治更是十分出色。长孙皇后对于太宗是十分了解的,她知道丈夫为君不易,虽然李世民在纳谏方面做的已经是非常出色,但总有疏忽不及的地方,况且善始善终对于任何人而言都不是易事。于是她常常劝说丈夫要始终记得容纳良言。

长孙皇后虽然不主动出面干涉朝政,但她对于贤良却从来看重。唐太宗是一个性情中人,手下谏臣众多,尽管太宗善于调整心态,听取意见,但难免有被冲撞的时候。盛怒之下,也会出现过失。这个时候,身为妻子的长孙皇后就会发挥她的柔性力量,安抚丈夫,护佑贤良。





1今月曾经照古人1


长孙皇后,将门出身家教有方、心地善良、心胸宽厚、人品优良、贤良淑德、母仪天下,将后宫治理得井井有条,辅佐夫君唐太宗开创了贞观盛世的太平局面,因此长孙皇后以自己的一代贤名被称为历史书三大贤后之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