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攵”部首和“夂”部首的区别是什么?

用户68037215


  • 夂”,读作“虽”,象形字。甲骨文形体像脚趾朝下。其本义为“止”(脚)。

  • “夂”,作为部首读作“折文儿”或“冬字头”。凡由“夂”组成的字大都与脚的动作、人的行为有关。“夂”与“攵”(“攴”作部首时有时候写为“攵”,读作“扑”)的区别,前者“笔画为三”,后者“笔画为四”。

  • 【攵】繁体字: 汉字结构: 造字法:简体部首:攵 攵的部首笔画:4 总笔画:4;笔顺:撇横撇捺。

  • 【夊】繁体字:夊 汉字结构:独体结构 造字法:简体部首:夂 夊的部首笔画:3 总笔画:3;笔顺:撇折捺。

常用字中部首是“攵”和“夊”的有:

【攵】

收 shōu 考 kǎo 改 gǎi 攻 gōng 攸 yōu 攼 gān 攺 yǐ 攽 bān 放 fàng 玫 méi 【夊】

夋 夌 変 复 夎 夏 夐 夑 夓 夒 夔


酷白青年


“攵”(pū)与“夂”(zhǐ /zhōng)看似字形相近,其实区别是很大的,最初来源和读音都有很大不同。

“攵”字同“攴”本义为轻击,后来以此为偏旁之字皆与扑打、操作相关

“攴”字发展轨迹如下:

“攴”为会意字,甲骨文从又(手),形似手持棍棒之形,其意为击打。金文与甲骨文基本相同。发展至篆文上边变为“卜”。“攴”作偏旁时写作“攵”,但是“攴”也保留了下来,不少汉字中仍作为偏旁,但二者表示的意义是相同的。

《说文》:“攴,小击也。从又,卜声。”原始义为轻击,是“扑”的初文。

“攵”(攴)已经不单独使用,只作偏旁

现代汉语中“攵”(攴)不单独使用,作为偏旁。凡是从“攵”(攴)的字均与扑打、操作等义相关。如:

收、攻、攸、改、孜、政、效、㪆、放、敛、敢、敲、敝、赦、寇、整、敷、数、敏等等。

“夂”字本为到来之意

“夂”字字形发展轨迹如下:

“夂”为会意字,甲骨文偏旁像朝下的右脚形状,会到来之意。金文偏旁与甲骨基本相同。篆文开始出现平直化,隶变之后就变为了“夂”。

《说文》:“夂,从后至也。像人两胫后有致之者。”

古文“终”字亦作夂,大概从“到来”义引申。

现“夂”不单独使用,只作偏旁。凡是以“夂”为偏旁的字皆与脚的行动义或“终”义有关。如:冬、各、降、备等。

但是,现在有的从“夂”的字是从“夊”(suī)演变而来,要注意区分。

“夊(suī)”字为行动迟缓之意。现在也不单用,凡从夊部的字常与迟疑、退回有关,如:

复、憂、夏、畟、爱、夋、夑、夔等。


欢迎您点评,欢迎您关注,关注后点评更多解字,您总会有收获,感谢!


字本论


“攵”与“夂”字形相近,容易混,二者是两个不同的部首字。

何为部首?成千上万的汉字可以根据它们的特性划分为一组一组的。但是,古人不称“组”,而称“部”。比如,水汀江河湖海洗流淌汗湾……这一组(这一部)的字都含有“水”字,在字义上都与“水”有关,“水”排在这一组、也就是这一部的首位,故曰部首。

如此以来,可以作为部首的字很多。许慎在编写《说文解字》的时候,就把汉字分为540部,当然就有540个部首字。

如此以来,要想在《字典》中查一个字你得先熟悉部首字,还得能看出要查的字哪一部分是部首字,这就很尴尬。本来遇到生字才需要查《字典》的,而有的字很难判断它哪部分“零件”是部首。所以,后来的《字典》为了检索、查阅方便,只取200个左右的汉字(包括笔画)作为部首。这时的部首,只是检索意义上的部首了。

部首“攵”字是“攴”的变体,也就是“攴”后来也写作“攵”,它俩是一个字。“攴”是形声字,读扑,从又卜声,是击打的含义。“攴”(攵)部的字有“敲教枚……”。

需要提出的是,“文”字在个别情况下也讹变成了“攵”,如“玫”字。所以,“攵”也俗称“反文”。

部首“夂”是个独体字,读止。《说文解子》:夂,从後至也。就是从后面到达。也有人认为甲骨文的“夂”是“止”的倒写,其含义通“止”,与行动有关。

还有个部首字“夊”,读虽。《说文解字》:夊,行迟、曳夊夊。就是行动迟缓的意思。“夊”与“夂”的字形也容易混。“夊”出头,“夂”不出头。“夊”也与行动、行走有关,可能“夊”与“夂”是同源字,都是由“倒止”演变而来的。

“夂”与“夊”是两个不同的部首字,通常,“夂”写在上部,“夊”写在下部。比如,夂部:夅夆各処……等;夊部:夋夌憂愛夏夔夒致……等。

最后,还得说一下“夂”字。《说文》:冬,从仌从夂;夂,古文终字。“仌”就是冰,后来也写作“冫”。在“冬”字上的“夂”与前面说的部首“夂”可不是一个字,这个字是古“终”字,读终。冬的含义是“四时尽也”,所以从“夂”(终)。另外,牢字,小篆字形也是由“牛”和“夂”组成,而不是“牛”和“宀”。

用楷书字形来解释汉字可能会让人云里雾里的,说了半天也没说清楚。如果能把小篆字形搬出来,就一目了然了。


张科7850


夂,反,攴,支,犮,在远古符合中,是没有区别的——只是后世在汉语逐渐形成的过程中,由不同的人按照自己的“理解”与“判断”,这才有了现在“形状不同”的写法。

亦如同近代“多音字”的形成~因错就错,因误就误,因讹就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