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二战驱逐舰强炮重雷风格的奠定者——特型驱逐舰(下)

我是“保持进攻线”,喜欢我的文章请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谢谢!

在大家印象里,二战中的日本驱逐舰的外形似乎是一个模子套出来的,无论白露级、阳炎级、还是夕云级,上层建筑布局和武备几乎是一脉相承。其实这些驱逐舰的外观同早期型号差别很大,直到上世纪20年代末,随着特型驱逐舰的服役,才形成了这种大家熟知的日本驱逐舰风格。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在日本驱逐舰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特型驱逐舰,由于文章篇幅较长,所以分为上、下两部分。


特型驱逐舰的“强炮重雷”是得着重介绍的,上半部分介绍完了“强炮”,下半部分一开始接着来说“重雷”。

610毫米重型鱼雷

自从在对马海战中取得辉煌战果之后,鱼雷作为“水雷战队”的看家本领,一直倍受日本海军重视。从早期全靠进口到后期仿制,再到自己研发,说起来也有一大堆故事。

1911年,日本第一种国产鱼雷“四四”式量产服役,但是国货并没自强,“四四”式的性能让日本人一言难尽,不得不再用回进口货。直到1917年“六年”式鱼雷研发成功,日本海军才算是真正用上了国产鱼雷。

日本二战驱逐舰强炮重雷风格的奠定者——特型驱逐舰(下)

六年式双联装鱼雷发射管


1921年,横须贺工厂造兵部把“六年式”533毫米鱼雷放大,研发出了日本海军第一型610毫米鱼雷,称为“八年式”鱼雷。第一艘采用这种鱼雷的是长良级轻巡,随后川内级、夕张级相继装备。由于条约规定鱼雷口径不能超过533毫米,所以八年式鱼雷作为“极秘兵器”只用在了轻巡上,一直没装备驱逐舰。但这种被日本视为秘密武器的鱼雷,其质量和性能同“洋货”还有较大差距。

1926年,日本最后一次花巨资向英国购买新式“保式”鱼雷,英国人坐地起价,要求最低20枚起卖,单价3万日元一枚。这种鱼雷采用横型复动式二气缸主机,最大航速高达46节,而此前日本国产六年式鱼雷使用的是星型四气缸主机,最大航速只有32节。为了获得新式武器,日本还是咬牙花了这笔钱,并且还很聪明的“花钱不忘偷师”,派出了监督官及助手前往英国现场学习。这位监督官回国后,不但替日本完成了保式鱼雷国产化,还主持了后来著名的氧气鱼雷研发,他就是大八木静雄造兵大尉。

日本二战驱逐舰强炮重雷风格的奠定者——特型驱逐舰(下)

后来的大杀器氧气鱼雷


日本国产保式鱼雷也分533毫米个610毫米两种口径,其中610毫米鱼雷于1928年研发成功,被命名为“九零式”鱼雷。这种鱼雷取代了之前的“八年式”鱼雷,不但装备了所有装有安装了610毫米鱼雷发射管的巡洋舰,还装备了睦月级之后的多型驱逐舰,在性能更加优异的氧气鱼雷服役之前,一直是日本海军雷击作战的重要武器。

“九零式”鱼雷长8.55米,直径610毫米,装药量400千克。采用横型复动式二气缸主机,极速射程为7000米/46节,最大射程15000米/35节。为了与之配套,日本又研发了“十二年式”610毫米三联装鱼雷发射管,后来还为其加装了护盾。

特型驱逐舰一共装备了3座“十二年式”610毫米三联装鱼雷发射管,1座位于两根烟囱之间,另外两座位于2号烟囱和2号主炮之间。特型还具有鱼雷再装填功能,为了装填方便,9枚备用雷放置在2号烟囱的两舷和2号主炮的左舷,并加装了防水罩。

日本二战驱逐舰强炮重雷风格的奠定者——特型驱逐舰(下)

1940的14号舰狭雾号,左舷中后部的备用雷防水罩清晰可见


也非尽善尽美

特型还有些后来发现过于激进甚至失败的设计。例如为了提升防御力,将主轮机室与副轮机室交错配置,但是实战证实这种设计在船体进水时反而会加大倾斜度。还比如为了减轻船体重量,栖装时大量使用硬铝合金,后来发现海水对其腐蚀严重,又不得不替换为纯铝板材。

特型存在的最大问题还是在于日本海军一直追求“强兵装”(排水量只比上一型“睦月”级增加了20%,兵装重量却增加了近80%),导致舰体复原性差。尤其是“第4舰队事件”将特型舰体过于轻量化、重心过高、复原性差的问题全部暴露了出来,后来日本海军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改进,特型这才在战争表现出了颇佳的适航性。

日本二战驱逐舰强炮重雷风格的奠定者——特型驱逐舰(下)

1930年公试时全速前进的14号舰夕雾号


1935年7月,日本海军各舰队进行秋季演习,其中第4舰队比较倒霉,在向演习区域进发途中遭遇了强台风。第4舰队司令长官松下元中将为了让部下们接受高难度海况训练,决定继续缓速前进。结果从下午4点开始,多艘战舰被海浪打坏受损,5点20分,“初雪”被一股强大的海浪抬起腾空,脆弱的舰体无法承受,舰艏直接折断,随后被勉强拖回大凑港。此外“夕雾”号舰艏也被切断,还有其他6艘特型上层建筑受损。这次事故被称为“第4舰队事件”。

其实当时美国在同日本的海上军备竞争中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例如1936年服役的“波特”级驱逐领舰装备了4座127毫米双联装舰炮,由于炮塔要兼顾高平两用所以重量很大,导致整艘军舰重心过高,后来不得不对炮塔进行轻量化改进,最大仰角下降到35度,丧失了对空射击能力。

日本二战驱逐舰强炮重雷风格的奠定者——特型驱逐舰(下)

美国波特级驱逐领舰


特型型号的细分

随着最后一艘特型驱逐舰“响”号于1933年3月31日竣工(编号是第22,却最后一个完工),全部24艘的建造期总共长达七年之久。在这期间,日本为了对海军假日结束后的扩张进行技术储备,舰型设计和武备研发都处于高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特型出现了不少新问题但都得到了及时改进。因此所有的特型驱逐舰根据各种改进,可以细分为4个型号。

特一型共9艘,分别是吹雪、白雪、初雪、深雪、丛云、东云、薄云、白云和矶风号。

特一改只有1艘,浦波号。

日本二战驱逐舰强炮重雷风格的奠定者——特型驱逐舰(下)

10号舰浦波属于特一改,1930年正在进行舰上清洁,为了便于工作炮口全部转向右边


特二型共10艘,分别是绫波、敷波、朝雾、夕雾、天雾、狭雾、胧、曙、涟和潮号。

特三型共4艘,实际上也就是“晓”级,分别是晓、响、雷和电号。

这四种型号的区别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特一和特一改型装备的是A型炮塔;特二和特三型开始装备的是B型炮塔,后来全部换成了C型。


日本二战驱逐舰强炮重雷风格的奠定者——特型驱逐舰(下)

2号舰白雪号属于特一型


第二,特一和特一改型装备的是2挺7.7毫米机枪;特二和特三装备的是2挺12.7毫米机枪。但是到了太平洋战争开始后,各舰都强化了防空火力,刚竣工时的这一区别就看不出来了。

第三,特一、特一改和特二竣工时,3座十二年式610毫米鱼雷发射管并没有防盾,随后日本海军先在敷波号上试验了硬铝制防盾,后来又改成了3毫米厚的钢制防盾,其他各舰这才纷纷安装鱼雷发射管防盾。特二型则在建造之初就安装有这种防盾。

日本二战驱逐舰强炮重雷风格的奠定者——特型驱逐舰(下)

早期的12号舰朝雾号是特二型,鱼雷发射管还没防盾


第四,特一、特一改和特二载有4台吕号舰本式重油锅炉,因此两根烟囱的直径差不多。特三型由于只有3台锅炉,所以两根烟囱一细一粗,1号烟囱的直径只有2号烟囱的一半。

日本二战驱逐舰强炮重雷风格的奠定者——特型驱逐舰(下)

24号舰电号是特三型,烟囱前细后粗,鱼雷发射管的防盾清晰可见


喋血太平洋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特型驱逐舰作为水雷战队主力始终活跃在第一线,当然结局也是同样悲惨,只有2艘幸存到了战后。

第一艘沉没的特型并不是死于敌人的攻击,而是死在了队友手里。1934年6月29日,“深雪”号在演习中与“电”号相撞,沉没于济州岛南方海域。而战争中损失的第一艘则是“东云”号,1941年12月17日,该舰在博尔诺湾遭到美军空袭沉没。最后一艘战沉的是“曙”号,1944年11月13日在马尼拉被美军飞机击沉。


这些战沉特型的“死法”和大多数日本军舰一样普通,无非是炮击、空袭、潜艇偷袭,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之处,稍微值得一提的也就只有“狭雾”号。1941年12月24日,“狭雾”在文莱湾执行反潜警戒时,被荷兰海军K16潜艇用鱼雷击沉,成为荷兰海军二战中为数不多的战果之一。

特型中运气最好的要数幸存到战后的“潮”和“响”号,“潮”可以说是幸运,而“响”则是命硬。

“潮”号于1931年11月竣工,开战时属于第1航空战队,随后历经1941年12月8日的炮击中途岛行动,1942年3月1日的泗水海战,5月8日的珊瑚海海战,1944年10月21日的莱特湾海战等等重大战役,一直幸存到了日本战败,1945年9月15日被除籍。

日本二战驱逐舰强炮重雷风格的奠定者——特型驱逐舰(下)

1941年进行海上补给的特型22号舰响号,命最硬幸存到了战后


“响”号的经历则更加传奇,屡经“大破”(日文指重创)却大难不死。1933年3月31日,“响”竣工后同其他3艘特三型编组为第6驱逐队,隶属于第1舰队第1水雷战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响”第一次大破发生在1942年6月的阿留申群岛攻略行动,当时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海战中失败,为了挽回面子,阿留申攻略部队决定占领荒芜的基斯卡岛。6月12日,“响”停泊在基斯卡湾时,遭到美国飞机轰炸,“响”的舰艏受到数枚近失弹水下爆炸冲击,1号炮塔前方舰体遭受大破。所幸进水不多,紧急处置之后的“响”勉强驶回了日本东北部的大凑港,在那里安装了一个临时舰艏,回到横须贺后才正式修好,11月1日重新投入战场。随后的战事中“响”运气还不错,走南闯北都没遇到什么劫难,它的搭档们却没这种好运,随着1944年6月10日“电”号战沉,特三型就只剩下了“响”这一艘,虽然倍感孤独但是战斗还得继续。

日本二战驱逐舰强炮重雷风格的奠定者——特型驱逐舰(下)


第二次大破发生在1944年9月6日,为了应对美军即将发起的菲律宾登陆,“响”从台湾高雄港出发,护卫一支运输船队前往马尼拉。在离台湾琉球屿灯塔8海里左右时遭到美军潜艇袭击,“响”的舰艏挨了一枚鱼雷,导致舰桥之前的舰体整个下垂,所幸没有完全断开。9日,“响”又挣扎着返回了高雄做了临时处理,随后再次返回横须贺大修,这次直到1945年初才“痊愈”。

修好的“响”被编入第2舰队第2水雷战队第7驱逐队,任务是在濑户内海抵抗美军的航母舰载机,又迎来了第三次大破。3月29日,航行在周防滩的“响”碰到了一枚美军B-29轰炸机投掷的磁感应水雷,爆炸使其整个舰体到处开裂,锅炉、主机、武器装备纷纷散架。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响”这次仍然没有沉没!它居然再次挣扎回到了吴海军工厂,于5月20日修理完毕。直到8月15日日本投降,“响”还始终坚持在新泻港的防空岗位上。

日本二战驱逐舰强炮重雷风格的奠定者——特型驱逐舰(下)


战争结束后,“响”在盟军瓜分战利品中被苏联抽到,加入了苏联太平洋舰队,并得到了一个新的名字——“真实”号。由于经历多次大破已经“内伤严重”,第二年就退出一线改名为“十二月党人”号训练舰,于1953年2月20日被除籍拆除。


结语

特型驱逐舰于上世纪20年代末陆续服役之后,其3座127毫米双联装舰炮、3座610毫米三联装鱼雷发射管,给世界上每个海军强国都留下了火力强悍的深刻印象。美国海军当时的驱逐舰主力还是一战结束后建造的“克莱蒙森”级等型号,排水量大约只有1200吨,配备4门102毫米炮和4座533毫米三联装鱼雷发射管,其火力水平只和日本峰风系列的早期型号相当,可以说远远落后于特型驱逐舰。

日本二战驱逐舰强炮重雷风格的奠定者——特型驱逐舰(下)

美国克莱蒙森级驱逐舰


但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战争模式的转变,日本海军期望的主力决战并没有发生,特型驱逐舰的“强炮重雷”也就没了用武之地。最终绝大多数特型驱逐舰成了美军飞机和潜艇的猎物,覆没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就请关注我,我是“保持进攻线”,持续为您带来精品好文,谢谢您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