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義」座駕與「里程焦慮」遐思

作者簡介:聖安東尼奧小石匠,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機械工程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領域:動力學,控制和機電一體化。

【1】

這是一條2019年9月3日,來自彭博社的無人問津的訊息: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公司正在推動Fiat500車型退出美國市場。

「非正義」座駕與「里程焦慮」遐思

當然,這個標題的翻譯其實並不準確,因為標題裡還給出了500車型退出美國市場的原因——Americans Snub Italian Minicar

Snub這個詞,栩栩如生的描繪了500車型在美國市場如同卑微的男孩子約女神吃飯被拒絕時所受到的冷落和怠慢。

當然這也能理解,開慣了皮卡,在任何方面都要size+1的美國人是不太可能喜歡500車型的。

在重返美國市場之初,菲亞特寄望於這款時尚的意大利小車能與MINI車型在北美市場展開競爭,然而9年時光已過,在2012年實現了近5萬臺的年銷量之後便一路下滑直至退市。

這麼一臺在美國市場「非正義」的車型,結果應該早就料到的。

「非正義」座駕與「里程焦慮」遐思

【2】

當然,除了因為銷量不佳退市之外。我將成為一名美國市場500絕版車的車主。

這個事實既令人感到榮耀,又飽含心酸

畢竟在美國的大馬路上,因為開著一輛500而被“耿直”的皮卡車主惡意超車的次數已經一隻手都數不過來了。

這些年,像菲亞特500這樣來自歐洲在戰後煥發出無限生命力的小型車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向其它地區對於空間的剛需而做出了不少妥協。比如側面比例「柯基化」的MINI HARDTOP 4 DOOR以及它兄弟們「鄉下人」和「俱樂部男」,比如與自由俠同平臺的肥碩不堪的500x

「非正義」座駕與「里程焦慮」遐思

即便是沒有打破原始比例依然作為小型車存在的500,你也能看到工程師們的努力。

如同「真皮高板凳」一般的座椅模型為後排乘客爭取到了十分可觀的腿部空間。至少比一些四座的Coupe車型要充裕得多。但與此同時,也讓座椅高度不可調的副駕乘員可以在夏天更好的親近天窗外的炙熱陽光。

有時空間愈狹小,也顯得更溫馨了。

這輛里程已經突破8萬英里的老車,也刷新了我對於FIAT品牌可靠性的固有認知。自從擁有它這一年半以來,除了多用一桶5w40和一個後剎車燈,便再也沒有其它多餘開銷了。在平常,這是一臺比Smart精緻有多餘得多,比MIMI高級感和設計感略顯不足的「實用買菜車」。

其最大的不足反倒是由於是一臺手動擋的小車,所以每次群體性的外出活動它只能躺在家吃灰。直到去年聖誕節這次難得的單人外出活動。

這次例行的底特律之旅,終於讓它有機會得以日行千里。

【3】

前一天正常添加機油、冷卻液和檢查胎壓之後,就可以踏上旅途了。

這次行程不算太長,一共393英里(約632公里)。橫跨紐約、賓夕法尼亞、俄亥俄、密歇根四個州。谷歌地圖給出的預計時間為6小時13分鐘。

北美每年冬天都會切換到冬令時,帶來的結果是日落時間提前到了5點之前。因此,為了不趕夜路,初步計劃9點出發,下午4點之前到達。

畢竟,起太早,是永遠不可能的。

「非正義」座駕與「里程焦慮」遐思

還是得簡單介紹一下這次旅行的座駕的基本參數。

這是一臺Fiat500 Turbo,傳說中的北美特供版本。歐版入門Abarth的動力總成和空氣動力學套件,5速手動變速箱,掛的卻是FIAT的標,連排氣都要少一個。101kW的輸出功率,運動模式下206 N⋅m的最大扭矩。40升的油箱,還帶個定速巡航功能。

紙面數據在現今來看算不上特別優秀,但配上一噸的車重也算得上「從容」了。

「非正義」座駕與「里程焦慮」遐思

從1956年開始,隨著美國洲際高速公路系統(Interstate Highway System)的逐步搭建完成,「公路旅行」成為一種美國人重要的生活方式。

與我們固有印象不同的是,這些高速公路不光構建起州與州之間的通道,它們還穿城而過,成為大多居住在郊區的美國人日常通勤的必經之路。

也正是這樣的高速公路網絡和使用場景,催生出了美國汽車市場對於車型動力更高的需求。

而公路旅行的生活方式,更是促進了全尺寸SUV和皮卡車型的蓬勃發展。

如果《綠皮書》的故事發生在2020年,黑人音樂家唐雪莉(Don Shirley)的巡迴座駕一定會從Cadillac Sedan DeVille變成一輛Cadillac Escalade(凱迪拉克 凱雷德)。

對於美國人傳統的公路旅行來說,Fiat500依然是一臺「非正義」座駕。

「非正義」座駕與「里程焦慮」遐思

【4】

與此同時,在2020年,隨著「電動車大趨勢」的到來,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使用純電動車進行公路旅行。「里程焦慮」成為「公路旅行」面前一個繞不開的熱搜詞。

比如道路狀況未知、天氣未知、充電樁的位置未知,加上趕路的急切心情,在能量密度不足的電池的“幫助”下焦慮又呈現出倍數增加。

目前的實際情況是割裂的。

一方面,隨著特斯拉股價的一路飆升,在媒體們洪水滔天的新聞下,這種電動車取代傳統汽車的大趨勢彷彿就在眼前。

另一方面,當你真正把電動車開上高速公路,你需要面對的是冬季天氣下50%-60%的續航里程打折率,面對的是取代了舒適愜意的焦慮的駕駛感受。而這種焦慮會伴隨你從你出門的那一刻開始直到你到達目的地。

「非正義」座駕與「里程焦慮」遐思

對於我這次單人旅程,是又一次深刻認知「里程焦慮」的過程。或者說,是一次再次發現內燃機偉大之處的旅程。

第一次開Fiat500走i75和i90這趟環南伊利湖路線,高速服務區的分佈未知,車輛長途油耗也不清楚。由於冬令時時間窗口被縮短,五大湖區大湖效應下的冬季天氣充滿變數,所以儘快趕路也是最佳選擇。

這是一次使用場景頗為苛刻的旅程,但是當你開著這樣一臺Fiat500上路的時候無疑又是幸福的。

有Multiair加成的1.4T讓這臺車即便在車速90mile/h(144km/h)以上,依然可以後勁十足的快速超過由多輛18輪重卡組成的車隊。與此同時,它足夠經濟,加滿油的表顯續航能夠達到370mile,這意味著你幾乎可以做到連續行駛6個小時,並且在需要的時候毫不吝嗇你的油門。

「非正義」座駕與「里程焦慮」遐思

同時,這是一臺「過時」的車。

它既不能滿足美國藍領對於「大尺寸」的需求,也不符合美國上流社會對於「環保主義」的追逐。這都是它的「不正義」。

但它在美國市場的出現,也正是汽車市場發展百餘年來「多元化」的體現。相比一百年前,福特T型車一款車一統天下的情況,如今的我們有了更多的選擇。這些存在於市場上的每一款汽車產品,從不同角度,我們都能找到其存在的理由和價值,找到它們的發光點。即便是像Fiat500這麼一款明顯水土不服的車型。

電動汽車,也是這種「多元化」趨勢下的一種補充。站在未來前瞻的角度,甚至頗有取代傳統內燃機車型之勢。這種趨勢在媒體的渲染下顯得是那麼的急迫,以至於大部分人被挾裹在這種浪潮當中再也難有機會靜下心來去體會這種「過時」車型所帶來的可靠與安心。

內燃機汽車在發明百餘年之後,已經喪失了絕大多數的新鮮感。甚至被時代的「弄潮兒們」所厭倦,迫不及待的尋找新的產品所代替。在時代快速發展的如今,內燃機汽車已經被認為是老派的陳舊的象徵。那些新穎的電動車受到無數科技青年的追捧,

當把用大屏幕集成了所有功能的中控稱之為創新時,那些經歷了數十年積累沉澱的以「安全為第一要義」的人機工程學理論彷彿瞬間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

回過頭來,內燃機依然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在被無數種使用需求的遴選下,內燃機在過去百年間得到了不斷的發展。並且幾乎是人類社會的唯一選擇。在內燃機汽車發明的那一刻,人類歷史的發展軌跡就已經被改變了。

我想起了2017年8月11日刊登在經濟學人雜誌上那篇著名的《內燃機之死》(The death of th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明晃晃的標題傳遞著無盡的悲憫和無奈的情緒。

但你們說內燃機會真的死去嗎?

我想它還會繼續在汽車上為人類服務至少幾十年吧。

「非正義」座駕與「里程焦慮」遐思

文|聖安東尼奧小石匠

圖| 聖安東尼奧小石匠 網絡及相關截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