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隸書的代表作,被譽為學習的不二法門


東漢隸書的代表作,被譽為學習的不二法門

隸書之名由最先積極使用它的人的身份得來。隸書最早出現在秦代,當時官獄公牘繁重,篆書結構複雜不便抄寫,一些社會底層的文書、抄寫人員在篆書的基礎之上,刪繁就簡,變圓為方,最終由篆書簡化為隸書正是由於這些書手社會地位較為低下,被稱為“隸役”,故其所書名為“隸書”。隸書除本名外又稱“八分”,隸書是一個通名,而八分是後人賦予的別稱。

東漢隸書的代表作,被譽為學習的不二法門


東漢是隸書藝術大放異彩的黃金時代,也是書法家為史冊所重視的時代。隸書在筆法上的突破,最具有特點的是波折和出鋒,並將重心託於捺畫和橫畫,一改篆書縱勢為橫勢。筆法取得解放,運筆也開始注重輕重緩急,點畫上出現了粗細的變化,位置上則開始錯落有致,顯示了空前美妙的身姿。在筆勢上出現左掠右波的趨向,用筆的左右開張,又促成了字形趨於平扁,而平扁的字形更要求筆勢的橫向伸展。因此,筆勢與結體互為因果、互相制約與影響使漢隸表現出橫向的舒展與縱向上的緊湊,形成獨特的面貌。《史晨碑》分為《史晨前碑》和《史晨後碑》,前碑又稱《漢史晨碑奏銘》,後碑又稱《漢史晨謁孔嚴後碑》,兩碑同刻一石兩面。〈史晨前碑〉奏銘建寧二年碑刻後,又追述建寧元年到官,刻在背面。有謂先刻元年,轉後面。前碑,隸書,無額,十七行,行三十六字,後碑,隸書,十四行,行三十六字,存於山東曲阜孔廟。

東漢隸書的代表作,被譽為學習的不二法門


史 晨,字伯時,東漢建寧元年時擔任魯相,曾為祀孔而以隸書作碑,立於孔廟,史稱“史晨碑”。該碑建於東漢靈帝的建寧二年,也就是公元169年的時候,距今已有1800多年之久。碑上所刻的文字,就是東漢時魯相史晨、長史李謙祭祀孔子的文章,分為前後兩碑,前碑載奏章,後碑敘饗禮之事,迄今全文完整可誦,隸書神碑超逸,端正謹嚴,為後世書法研習之宗。

東漢隸書的代表作,被譽為學習的不二法門


《史晨碑》為著名的漢碑之一。前後碑字體如出一人之手,傳為蔡邕書。碑字結體方整,端莊典雅。筆勢中斂,波挑左右開張,疏密有致,行筆圓渾淳厚,有端莊肅穆的意度,其挑腳雖已流入漢末方稜的風氣,但仍有姿致而不板滯。此碑為東漢後期漢隸走向規範、成熟的典型。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明郭宗昌謂其“分法復爾雅超逸,可為百代模楷,亦非後世可及”。清萬經《分隸偶存》評雲:“修飭緊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識之師,步伍整齊,凜不可犯,其品格當在《卒史》(《乙瑛》)、《韓勑》(《禮器》)之右。”方朔《枕經金石跋》雲:‘書法則肅括宏深,沉古遒厚,結構與意度皆備,洵為廟堂之品,八分正宗也。”楊守敬《平碑記》雲:“昔人謂漢隸不皆佳,而一種古厚之氣自不可及,此種是也。”


東漢隸書的代表作,被譽為學習的不二法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