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的李典,于禁,臧霸,文聘对战东吴的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大都督,结局会如何?

三孚叔达


李典、于禁、臧霸、文聘是四员武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是四员统帅,让武将去对阵统帅,犹如让预备役部队对战特种兵,结果可想而知,曹魏的李典、于禁、臧霸、文聘会输得体无完肤。

两军对阵,武力强的就会胜利吗?不见得,李典、于禁、臧霸、文聘四人在曹魏阵营算是一流猛将,但是打仗靠的可不仅仅是武力,更重要的是智力,先来大概介绍一下这四个人:




1、李典

李典在曹魏的武将中,仅次于五子良将,而且是一位行事低调的儒将,跟随自已的伯父李乾加入曹操阵营,在官渡之战中,李典曾负责后勤运输,后与程昱根据实际军情自做主张大败袁尚手下的魏郡太守高蕃。

博望坡之战中,夏侯惇和于禁中了刘备的诱敌深入之计,而李典是最早察觉刘备诡计的将领,可惜夏侯惇不听,中了刘备的圈套,李典因为早有准备而救了夏侯惇一命。




合肥之战中,李典与乐进、张辽一起大破孙权十万大军,立下大功,但李典去世也很早,36岁就去世了,李典给人的总体感觉还是一位颇有谋略的儒将。

2、于禁

于禁就很熟悉了,五子良将中官职最高的将领,原是鲍信的部将,鲍信在兖州与黄巾军作战战死后,于禁跟随曹操。

于禁是曹操阵营最早就独自领兵作战的外姓将领,曹操打徐州,于禁另领一路军队攻陷一座城池,曹操到濮阳讨伐吕布,又是于禁独自带领一路军队攻陷两座城池,曹操攻打张邈的弟弟张超,于禁带兵攻陷四座城池。曹操讨伐黄巾军刘辟、黄邵,于禁又带兵斩杀了黄邵。曹操攻打袁术,于禁又斩杀了袁术的四员将领。



之后于禁的记录更多,征昌豨、讨伐梅成、陈兰,夺朱灵兵权,因功升迁为左将军,假节钺。注意这是曹操活着的时期,唯一的一个假节钺,而且还是于禁这样的外姓将领。

但于禁在襄樊之战表现不当,将军队驻扎在低洼处,被关羽水淹七军,俘虏三万多人,连于禁本人也投降了,这成为于禁一生的污点,之后被关羽押送到江陵,孙权偷袭荆州后,将于禁送还曹魏,于禁后来在曹操的陵墓前羞愧而死。

于禁是一位才能一般、德高望众、威望较高的武将。



3、臧霸

臧霸以勇猛武烈著称,18岁时就敢带着门客劫狱,救出被太守陷害的父亲,而亡命徐州东海郡,黄巾起义时,臧霸投靠了陶谦,被任命为骑都尉,陶谦死后,臧霸开始自立,与孙观、吴敦、尹礼等人一起自立,臧霸为首。

臧霸曾抵御吕布的攻城,吕布被曹操绞杀后,曹操收复了徐州,臧霸等人开始逃亡,后与孙观、吴敦、尹礼等人一起投降曹操,曹操对臧霸非常看重,将青州和徐州交给臧霸管辖。



后来臧霸将自已家族的子弟送给曹操当人质的方式获得曹操的信任,曾与于禁一起讨伐昌豨、陈兰、梅成,与夏侯惇一起征讨黄巾军,随曹操一起讨伐东吴。曹操去世后,臧霸随曹丕一起攻打东吴,京口一战臧霸表现异常勇猛,一度攻到长江南岸的东吴阵地,杀伤东吴军队数千人,立下大功。最后曹丕因为担心臧霸,便如其入朝之机,夺了他的兵权和地盘。

臧霸是一位勇猛有加、讲义气、重感情的武将。

4、文聘

文聘原是荆州刘表的手下大将 ,镇守荆州北部的江夏一带,刘表死后,曹操南征,其子刘琮投降,文聘于是归降曹操,得到曹操的重用,随曹纯的虎豹骑一起追击刘备的军队,在长坂大败刘备。



赤壁之战后,文聘被曹操任命为江夏太守,文聘镇守江夏时,多次与镇守荆州的关羽交战,还因为烧了关羽的船队和辎重立下功劳而受封。孙权率领大军攻打江夏郡石阳城,文聘孤军坚守,孙权无法攻克,退兵之后还被文聘追击,孙权大败。

文聘镇守江夏期间,无论是蜀汉还是东吴,都不能越过雷池一步。

总体来说,文聘是一个忠勇、尽忠职守、攻防俱佳的武将。



这是曹魏方面的四员武将的情况,总体来说,四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由于其局限性,也仅仅只能是作为武将,再来看东吴方面的四员统帅:

1、周瑜

周瑜是公认的智勇双全的统帅,早在孙策时期,周瑜就已经是孙策的得力助手,跟随孙策参与多次战争及防守,被视为江东集团优秀的青年统帅,孙策去世后,是周瑜带领自已的军队为孙权压阵,并第一个向孙权行君臣之礼,周瑜的支持无疑是孙权能够稳定的重要因素。

周瑜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赤壁之战,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听取了黄盖的计谋,以诈降计加上火攻计大破曹操,之后又乘胜追击,进行南郡之战,整整一年之后,周瑜击败镇守江陵的曹仁,夺取了荆州南郡。



周瑜的贡献不仅仅表面在军事谋略方面,还表现在战略方面,周瑜向孙权提出了“软禁刘备、夺其将兵、二分天下”的总体战略,是江东集团不可多可的人才,可惜,周瑜活得太短了,仅36年就因病去世。

周瑜是一 位智谋双全、文武双全的统帅。

2、鲁肃

鲁肃严格来说,只是个文官,可他却是周瑜死后指定的接班人,从家世来看,鲁肃是个富二代,家里很有钱,但他为人豪爽,仗义疏财,因和周瑜关系较好,被引见给孙权。之后鲁肃就向孙权提出著名的榻上对,为孙权集团规划了战略方向。



鲁肃对于孙权,如同诸葛亮对于刘备,都是战略规划大师,鲁肃在赤壁之战力主孙权抵抗曹操,最终大获成功,鲁肃之后的战略就是联合刘备共同抵御曹操,另外鲁肃在治军方面有一定的建树,在军事方面鲁肃基本上就没什么贡献了。

简单的说,鲁肃是一位深谋远虑的战略家。

3、吕蒙

吕蒙是屌丝逆袭的典范,是草根成长的代表,是从底层一步一步通过自已的努力成长起来的军事统帅,在孙策时代,吕蒙就已经出来征战,孙策死后,吕蒙跟随孙权征战,随孙权平定了叛乱的山越人,随孙权征讨黄祖的战争中,吕蒙击杀了黄祖的水军都督,成为孙权此次战胜黄祖的主因,吕蒙因此立下大功。



吕蒙参与赤壁之战,南郡之战,多有建树,吕蒙作战勇敢,皖城之战率先攻入敌城,立下大功,成为攻破的城池的重要原因。之后,吕蒙还在湘水对峙中,智取蜀汉占据的荆南四郡,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吕蒙为了偷袭荆州,麻痹关羽,一举拿下荆州三郡。

吕蒙是继周瑜、鲁肃之后的东吴第三任都督,吕蒙不仅作战勇猛,而且喜欢学习,”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吴下阿蒙“等成语,均来自吕蒙。

吕蒙是一位有谋略、作战勇猛、学习力强的统帅。



4、陆逊

陆逊是江东本地人,出身世家大族,年轻时成为孙权的幕僚,后来继续在江东为孙权征战,陆逊最大的战绩就是在夷陵之战以名不见经传击败当时的刘备,一举成名,此战奠定了孙权占领荆州的基础,并将蜀汉势力彻底排挤出荆州。

除了夷陵之战,陆逊还在石亭之战中,大败曹魏名将曹休,要不是曹魏有援军相救,恐怕曹休就要死在陆逊手上。



陆逊之后任东吴的丞相,被称为”社稷之臣“。总体来说,陆逊是一位智勇双全、文武全才的统帅,其能力不亚于周瑜、鲁肃、吕蒙中的任何一位。

回到题目,曹魏的四位武将和东吴的四位统帅对战,当然是统帅获得胜利了,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又不是单挑。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胜利,李典、于禁、臧霸、文聘失败。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曹魏李典、于禁、臧霸、文聘对战东吴四大都督?不知道题主想比什么?如果比武力值的话,无疑是前队取胜;但如果比军事能力,前队应该弱于后队;东吴四大都督这一组合,在东汉三国时期,整体军事能力基本能超越所有组合;

曹魏四将中,文聘属于防守型大将,能镇守一方,保一方平安,有帅才潜质;臧霸有统观全局的战略思想,大多时候都坐镇于后方出谋划策;李典善于奇谋,临场应变能力极强,属于战术型军事家;于禁属于全能型,可攻可守,攻守兼备,治军严明,为人稳重不轻浮,不容易犯错;

曹魏四将都为当世名将,其军事能力毋庸置疑;但是,相比之下,他们还达不到四大都督的高度;四大都督都是东吴之军事支柱,他们统率的不只是某支偏师,而是东吴的所有主力重兵;首先,不说打仗,单说治军、统军、排兵布阵、战略思想,东吴四大都督就已经超越曹魏四将很远了;

周瑜在的时候,东吴的军事大多由周瑜一肩承担,多年来,没有出过任何大的纰漏;可以说,周瑜在东吴的军事地位,甚至在孙权之上,东吴的战略决策,基本都由周瑜自己制定;比如赤壁之战,孙权实际上很想打,鲁肃也一力主张“联刘抗曹”,但是,没办法,无法服众;最终还得看周瑜的意见;周瑜说打,把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制定完毕,把是非胜败等因素分析了之后,孙权才敢拍板说打;

所以!周瑜在东吴的地位,是曹魏四将不可比拟的;周瑜是真正的帅才,他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影响到东吴的整体命运;曹魏四将顶多说有帅才潜质,与周瑜相比,根本不在一个级别;

周瑜之后,鲁肃、吕蒙、陆逊相继接替大都督一职;这三人相比周瑜,整体能力相差不大,都比曹魏四将高了一个档次;

所以,李典、于禁、臧霸、文聘四将,在公平条件下,是不够东吴四大都督打的;


爱尚文史


结局会如何,首先你得说你想让他们比什么啊?

是比在陆地作战还是海上作战啊?还是比个人武力或者是指挥才能呢?这方方面面的很多呢。

首先要是陆地作战的话,不好说呢,因为东吴大家都知道,唯一的大胜仗还是和刘备一起干的赤壁之战,然后就没了,孙权之后还得了一个“孙十万”的名号。再哪来的在陆地上来的,在当时东吴在海上有绝对的自信,但是在陆地也就是那样稀松平常了,我估计三千的白马义从都能打赢孙权。但要是在海上那就真的是霸主了,再加上这四大都督都不是常人,在当时群英荟萃的年代他们在历史上都能留下如此大名可想而知他们的厉害。如果在陆地作战的话和曹操这些精英作战的话,如果有这四位都督指挥的话,只能说各有千秋,不能怪他们能力不行,只能说士兵缺少陆地作战的经验。

但要是比个人武力和指挥能力的话,那就很鲜明了,曹操这四位都很厉害,李典稳重善于谋略,于禁属于全能型的,臧霸能统领全局,文聘能保证后方。但要是和周瑜他们这四位先后都当上都督的人比,不论从哪一方面比除了个人武力之外,军事,指挥,谋略等等相比都不在一个档次,但不能说他们四个就一定稳赢,因为战场瞬息万变,就算稳赢的局面老天也可能让你输,就好比合该让司马懿领盒饭的那一次,熊熊大火愣是天降大雨,这你怪谁。再加上东吴的兵说实话真的比不了曹操的精兵,将对将正面也刚不过。其实东吴也不能说不能陆战,只是赶上了敌人开挂开的过分了,真的是应了那句话“既生瑜何生亮啊”

我个人觉得如果有这四位领兵和曹操这四位对打(老曹没有让别的人来帮忙的前提下),海战碾压,陆战赢得几率极其大。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我是 缌念 感谢大家


媤念成瘾


东吴完胜。

曹魏四人,只有于禁是五子良将之一,有独立领军的能力,其余三人都是一方武将,更多是作为偏将或者先锋。而东吴四人皆为东吴大都督,掌管着东吴兵权,作战时就是一军统帅。曹魏方面一统帅加三偏将,对战东吴四统帅,曹魏败。

论战绩,曹魏四人属于禁最为出彩,虽然后期有水淹七军的败绩,但是前期于禁战绩几乎是不败,深受曹操的器重。其余三人独立领军没有记载,不好评价。但是两军交战,靠的是统帅与谋略,不是谁勇武谁就能赢的,所谓善兵者其上伐谋。这三人没有成为一方统帅,就说明了统帅与谋略不足。东吴方面,周瑜火烧赤壁,吕蒙白衣渡江,陆逊火烧连营,都是决定三国走向的著名战役,鲁肃比较低调,但是东吴既然任命鲁肃为都督掌管东吴兵权,说明鲁肃也是有统帅有谋略的。所以论战绩,也是东吴完胜。

看到有网友回答要看是陆战还是水战。其实不然。

水战不用说了,曹魏就没有擅长水战的,不然怎么直到拿下荆州才任用蔡瑁张允训练水军,早干嘛去了。还有就是曹操死活想留住关羽,除了关羽是万人敌外,关羽同时也是水军高手。得关羽一人就能得到世之虎将和水将,换我也想拼命留住。

陆战,于禁统军能力没的说,治军严整,战斗力高。奈何其余三人都是猪队友,不像东吴,大都督们都擅长陆战,你于禁即使再厉害,我东吴随便出一个跟你抗住,剩下的三位都督岂不是吊打三个猪队友?打完了东吴再四打一,还是完胜。


细说轻语


这种对战没有限定条件,如果是采用斗将的方式,武将单挑,毫无疑问是曹魏的四将获胜。曹魏四将在军中都颇有勇武之名。东吴四大都督中只有吕蒙有些勇武声名,其余都是典型儒将,不以勇武著称。

同样,如果是千人之下的小规模冲突,同样谨慎看好曹魏四将。这几位将领都是都是从低级军官一步步爬升上来,战斗经验丰富,敢于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而小规模遭遇战中,一位身先士卒、有丰富战斗经验的勇将对士兵的加成远胜那些运筹帷幄的统帅。

历史上赤壁之战后,周瑜围攻南郡的曹仁,此战中曹仁显示了过人的勇武,杀透东吴包围,救出部将牛金。周瑜迫不得已用上千精兵向刘备借来了张飞。这方面东吴四都督中鲁肃、陆逊没有基层领兵经验,是短板。表现最好的应当是草根出身的吕蒙,但是在对抗张辽的战斗中,面对天神下凡的张辽,吕蒙的表现也相对平庸。

如果是大规模步兵攻防作战,那么东吴四都督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类比下曹魏四将能力顶多就相当于师长一级的突将,没有真正能统领大兵团作战的帅才。资历能力最出众的于禁连关羽都胜不了,就更不用提周瑜、陆逊了。

周瑜可以匹敌曹操就不多说了,陆逊击败刘备其实比吕蒙击败关羽更胜一筹。刘关张三兄弟中,其实最能打的是刘备。早年关羽在刘备手下往往独领一军,担任的是偏师统帅这样一个角色,去牵制敌军,真正去抗敌军主力的是刘备。只是早年的刘备兵微将寡,往往打败仗,能力被低估了。

至于水战,不用多说,东吴四都督的优势领域,曹魏四将只有文聘有些水战能力。

至于北方平原所谓骑兵战,曹魏阵营最善于奔袭骑兵统领是夏侯渊,曾经击败马超。虎豹骑统领先后是曹纯、曹休、曹真,没有其他人什么事。东吴四都督,除了鲁肃,其实都有陆战胜迹,北方大规模骑兵作战,只要部下有骑兵,应当也不会落了下风。


连山侃大山


你选的人大魏这边除了于禁是五子良将之一,其他差点,碰见吴国这几个肯定处于略势。如果换成张辽,张合,于禁,乐进,徐晃,那才能占上风


半生隐居


根本不用考虑,肯定是东吴这边完胜的。就拿统兵来说,曹操这边来说最多是一员冲锋陷阵的猛将,他们最高就只是镇守一方,再看东吴这边,基本上随便拉一个出来都是可以做整个东吴的都督,你看这还要比吗


仙人玩游戏


曹魏和东吴,军种侧重点不一样,要是论陆军,曹魏高一些,要是论水军,东吴更胜一筹


铁塔


曹魏阵营个个都是一流上将都是将才,东吳阵营个个都是大兵团的统帅是帅才,将才对帅才,所以曹魏阵营完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