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孩子玩面团,被奶奶训斥浪费粮食,妈妈:别看不得孩子快乐


3岁孩子玩面团,被奶奶训斥浪费粮食,妈妈:别看不得孩子快乐

因为疫情还没解除,我们一家三口大人,两个孩子已经窝在家里一个多月了。对于每天都有着满格精力需要释放的孩子来说,家里已经玩几十遍的玩具,根本安抚不了那焦躁的心。好在孩子爱好做手工,3岁的孩子虽说做不大好看,但每个作品完成后都会欢欣雀跃。

家里的彩泥已经被消耗完,因为没办法出去买,只能想办法自己做了。用面粉和色素做出了彩色的面粉团,正和孩子玩的开心,被婆婆发现了。大发雷霆:“真是浪费!惯成浪费的坏毛病……”,婆婆担心孩子想要什么大人就想办法满足会惯坏孩子。

3岁孩子玩面团,被奶奶训斥浪费粮食,妈妈:别看不得孩子快乐

01、正确看待孩子的“浪费行为”?

婆婆的童年时代,物质上非常匮乏,能吃饱肚子都是奢望,所以导致了婆婆丝毫不能容忍浪费的行为,让孩子玩面团是她完全不能接受的。

什么是浪费?简单地说,就是不充分利用、不珍惜、不必要的废弃资源。

然后我们来看玩面团这件事,孩子充分利用了面团,做成了很多他喜欢的小动物,等它们晾干后就是孩子一件件的作品。对照浪费的定义,显然孩子的行为并不是浪费。

而婆婆为什么会觉得玩面团是浪费呢?是因为感觉孩子利用了资源但并没有得到预期想要的。孩子把馒头吃了,不会觉得浪费,因为孩子吃馒头长身体了。这样我们才会觉得“物有所值”,因为得到了看的见说得出的好处。一个孩子不停的撕纸,是不是浪费?如果有人告诉你撕纸能提高孩子智商呢,这件事就不再是浪费了,而是开发孩子智商的有意义的行为。

孩子玩面团得到了什么?毫无疑问,孩子得到了快乐。成年人往往选择性的忽略掉孩子的快乐,认为孩子的快乐不重要,所以面团即使给孩子带来了快乐,还是会觉得浪费。

3岁孩子玩面团,被奶奶训斥浪费粮食,妈妈:别看不得孩子快乐

02、不要掉进过度节俭的坑

《人民的名义》里的大贪官赵德汉,出身农村,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从小穷怕了再也不想过那样的日子。虽然贪污了很多钱,但一分钱都没有花,被抓的时候吃的是白水面条就大蒜。

心理学说,童年的经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孩子的童年都是匮乏和沉重,成年后潜意识里的匮乏感也会充满生活各处。认为自己配不上使用好东西,即使有钱也没办法轻松享受生活,享受会令自己愧疚。

过度节约的实质就是太看重钱,这就是内在匮乏感的表现,也是对生活目标的迷失。如果家长过度节约,孩子将来很可能形成吝啬的毛病,或者因为内心的匮乏感反而对物质有更大的贪欲。

内心充满匮乏感的人,很喜欢囤积东西,就像我的婆婆,看到了打折的蔬菜、大甩卖的衣服就会买很多,买回来后又不舍得吃不舍得用,完全违背了买它们的初衷,造成了更大的浪费。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盲目的囤积东西“欲壑难填”。节俭本来是一种美德,但过度节俭就是吝啬了。

3岁孩子玩面团,被奶奶训斥浪费粮食,妈妈:别看不得孩子快乐

03、如何满足孩子的需求?

勤俭节约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我们的祖先和前辈也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让我们去学习和发扬光大。但当今社会,物质生活不断的改善,我们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面对孩子的需求,无需再用节俭来约束,我们更原意“富养”孩子的内心和精神。而这个“富养”和经济能力关系不大,取决于父母的心态。

1、坦诚面对孩子的需求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有个8岁的小女孩,本身有了一个书包,三年级开学后她说还想再要一个新书包。妈妈觉得很浪费,就告诉她:“能用就接着用,买多了浪费,有些地方的孩子连书包都用不上。” 显然妈妈并没有说服女儿,因为女孩两天后又提起了买新书包的事,被妈妈拒绝后,女孩反驳妈妈:“为什么你们大人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面对孩子的需求,满足还是不满足?这取决于自己,有能力也原意满足孩子,那就轻松愉快的尽情满足。如果没有能力不愿意满足孩子,就坦白告诉他,我们家的条件不允许或是我不舍得在这个上面花这么多钱。

不要找一些连自己都没办法说服的理由去劝孩子,再自欺欺人告诉他这是为了他好。这位妈妈用“有的小朋友用不上书包”为理由拒绝孩子,但她并没有准备把省下来的书包钱捐给买不起书包的孩子。孩子想要的,可能在父母眼里并不重要,但在孩子心里就是他想要的。无论买还是不买,都要尊重孩子的需求。诚意面对孩子的需求,不跟孩子较劲的父母,都会发现孩子的心是那么的纯净容易满足。


3岁孩子玩面团,被奶奶训斥浪费粮食,妈妈:别看不得孩子快乐

2、对孩子的爱不要吝啬

尹建莉:“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孩子又特别喜欢某一样东西,就满足孩子吧,别委屈她。买某样东西是否浪费,不能单一的依靠家长来衡量,因为它对你的意义和对孩子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不能简单的以大人的好恶来决定。”

孩子喜欢吃糖葫芦,我每次都以对牙齿不好拒绝他,即使他原意每次吃过糖葫芦就刷牙。有次,又路过了卖糖葫芦那里,孩子试探的朝那里指了指,我爽快的答应了他。他开心的跳了起来,再三确认是不是真的,快乐的像一只小麻雀。

孩子的快乐是被父母充分的看到并回应,一位网友说的好:“如果我想吃2块巧克力,可你却给了我10块,剩下的8块都在说着 我爱你。”

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可以传递给孩子:你很美好,所以你值得最好的东西。

3岁孩子玩面团,被奶奶训斥浪费粮食,妈妈:别看不得孩子快乐

3、被充分满足的孩子才会内心丰盈

马洛斯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的五个层次。这五种需求层层递进,当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自动向高层次的需求发展。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满足吃饱穿暖的需求后才能顾及到礼仪和荣辱。孩子也是一样的,尊重的需求被满足后,才能向高层次寻求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父母在童年满足了孩子哪方面,孩子在这方面就不会执着,才会去体验更高层次的需求。物质上被父母及时回应的孩子,人生的追求就不会只停留在赚钱方面;安全感被充分满足的孩子,在将来的婚恋中就有安全感。各方面都被充分满足的孩子,自然绽放绚烂的一生。

王尔德说: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而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年人在让孩子愉快这点上,都显得出奇的吝啬。就在他们或粗暴,或和蔼地夺走那些让我们愉快的事物时,他们总不忘加上一句,这样做是为了你好。

为了孩子未来精神和物质上的丰盛,请收回对待生活的沉重和匮乏感,将希望和丰盛传递给下一代。不要再唠叨粒粒皆辛苦,也不要再唠叨自己养家糊口多艰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