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竊,是我唯一能夠教給孩子的生存技能”

“偷竊,是我唯一能夠教給孩子的生存技能”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2283天


01


“偷竊,是我唯一能夠教給孩子的生存技能”


看到這句話,你想到了什麼?


是糟糕的原生家庭,底層人的不堪生活,還是人性的不美好?


標題中的那句話,是日本電影《小偷家族》中,一位慣偷父親對警察說的。


電影的故事,發生在日本的東京。


在都市叢林的中央,殘存著一棟古舊寒酸的老房子,侷促地生活著柴田一家五口人。


“偷竊,是我唯一能夠教給孩子的生存技能”


爸爸是建築工地的臨時工,媽媽在洗衣房賺錢補貼家用,兒子沒有書念每天瞎晃悠,小姨在風俗店做著不可描述的工作,奶奶靠著一筆養老金維持生計。


當錢不夠花時,他們就去“順手牽羊”,以貼補家用。


某天晚上,爸爸柴田治和兒子祥太在超市偷完東西后,遇見一個小女孩。


女孩遭受親生父母的家暴,渾身是傷,躲在一個小破屋裡,眼神讓人心疼不已。


“偷竊,是我唯一能夠教給孩子的生存技能”


柴田治動了惻隱之心,一咬牙,把她帶回了家。


回家之後,家人雖然嘴上說著不歡迎,卻牽起她的小手問:“這孩子怎麼這麼瘦,手上的傷怎麼回事?”


媽媽擁抱她,告訴她:“愛你的人,不會打你。愛你,是像我這樣抱住你。”


“偷竊,是我唯一能夠教給孩子的生存技能”


從此,小女孩住進了這個破爛卻充滿愛的家庭裡,成為了他們的“女兒”。


“偷竊,是我唯一能夠教給孩子的生存技能”


家裡多了一口人,生活更加拮据。


有時窮到吃飯不敢加肉,一瓶洗髮水都要分工去超市偷。


有一次,祥太偷東西失手,被警察捉到。


警察審訊,祥太全招了。


爸爸媽媽一家人正要逃離,卻被趕來的警察堵住……


“偷竊,是我唯一能夠教給孩子的生存技能”


東窗事發後,多年的秘密終於曝光。


原來這個家族成員之間都沒有血緣關係,只是由於各種機緣巧合,組建的一個臨時家庭。


他們每個人都有著不願意提及的過往,彼此用一種特殊的羈絆把大家鎖在一起,成為了一家人。


警察曾質問柴田治:“為什麼你要教這麼小的孩子去偷竊?”


柴田治臉上露出迷茫又痛苦的神情說:“除了偷竊以外,我沒有什麼能教給他們的了。”


“偷竊,是我唯一能夠教給孩子的生存技能”





02


作家劉軒在《不要成為一隻面對車燈的鹿》這本書中,提到布穀鳥獨特的生存環境。


布穀鳥通常不自己築巢,而是偷用別的鳥巢下蛋。


公的布穀鳥負責把風和打掩護,吸引其他鳥的注意,母布穀鳥則趁機飛進它們的巢,把自己的蛋跟其他的蛋混在一起。


不知情的母鳥沒注意多了一顆蛋,於是就把布穀鳥跟自己的孩子一起孵出來,也當成自己的孩子餵養。


然而,真正的悲劇還在後頭。


剛出生的布穀鳥不但很會搶食,還會趁母鳥沒在或者不注意的時候,把身邊的兄弟姐妹推出巢外,讓它們摔死在地上。


看到這裡,你還覺得布穀鳥呆萌的叫聲很可愛嗎?


但你能說,布穀鳥是邪惡的嗎?


它們的行為固然殘忍,但只能說,這是它們一種獨特的生存方式。


動物為了生存,有的把自己的蛋下在別的鳥巢裡,有的寄生在別的動物身上,招數千奇百怪,也十分可恨。


人類也是如此。


劉軒說:“人在不同環境會展現不同的面貌;當環境和角色改變,行為也會跟著改變。


《小偷家族》裡的父親柴田治,出生底層,認知有缺陷,以偷竊為生,卻永遠不知道自己錯在哪,甚至還將這項“獨門絕技”傳授給兒子。


“偷竊,是我唯一能夠教給孩子的生存技能”


這是環境造就的行為,毫無疑問應該受到懲罰。


但壞人並不是一壞到底,好人也不可能是全方位的好。


如果父親是徹頭徹尾的壞人,他就不會把路邊那個遍體鱗傷的小女孩帶回家,並和家人一起,盡心盡力地照顧。


小偷家族裡的其他家庭成員,也都有著為社會道德或法律所不恥的行為和過往,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毫無保留地獻出各自的愛。


小女孩成為家裡的一員後,奶奶吃飯時會喂她最愛的年糕,爸爸會變魔術逗她開心,媽媽會緊緊地摟住她,哥哥走哪裡都帶著她,小姨也會忍不住地誇她可愛。


“偷竊,是我唯一能夠教給孩子的生存技能”


這就是複雜的人性,每個人都是這樣不好不壞的人


有人說,這部電影是拍給成人看的,因為孩子看到一半總會問大人:這裡面到底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但其實,世界哪有那麼簡單,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灰色的



03



想起早年的一個新聞:三個小夥先盜竊後救人。


當天,一位姓周的先生髮現車內的3000元被盜,警方通過監控發現,凌晨3點左右,有3名男子曾在事發車輛周圍逗留,有重大作案嫌疑。


當晚4時許,當地還有一名女子不幸落水,當警方趕到時,落水女子已經被3名男子救起,民警還表揚了他們。


但負責偵辦盜竊案的民警卻通過監控發現,救人和盜竊的都是這夥人。


“偷竊,是我唯一能夠教給孩子的生存技能”


人性的複雜多面,讓你根本無法通過一件事簡單地進行善惡的判斷。


也許這一刻他們做得傷天害理、薄情寡義,下一刻又責無旁貸、出手相救。


一個在公司脾氣暴躁的老闆,被員工認為是“壞人”;一個往新鮮蔬菜上灑水,想多稱點分量的菜販,被顧客認為是“壞人”;一個愛造謠生事、散播八卦的婦人,被朋友認為是“壞人”。


但老闆回家以後,卻是一個溫柔體貼的丈夫;貪婪的菜販在收攤後,把賺來的錢寄給貧困山區的窮學生;八卦的婦人,是教會最熱心的義工。


精讀君在終身成長詞典的詞條《45:灰度》中說:


每個人都不是純粹的好人,或者純粹的壞人。而且,所謂的“好”和“壞”,也並不那麼容易定義,此時的“好”,可能是未來的“壞”;此時的“壞”,可能是未來的“好”。


我們總是根據一件事來判斷一個人,而忽略了事情的前因後果和環境的影響。


這叫基本歸因錯誤,也是造成許多誤會和衝突的盲點。


天使與魔鬼,往往只在一念之間。


這取決於他們當時心情的好壞、境遇的沉浮、信念的厚薄、希望的多寡。


《不要成為一隻面對車燈的鹿》中提到:


要防小人,我們就得跳脫基本歸因錯誤,把焦點放在周遭的環境,從環境來理解人性。


我們應該問自己的是:什麼樣的狀況,會讓人變得愚昧、自私、沒有主見、喪失良心?


什麼樣的狀況,會讓人說謊、作弊、背信、失禮、暗算、霸凌?


生而為人,我們都有人性貪婪、自私的一面,也有溫情的一面,


但我們永遠不能因為對方表現得善良,而忘記了他也有人性的弱點。


也不能因為他一時的卑劣,而否認他可愛的一面。


04



《小偷家族》有一幕令人感動:


在離家不遠的地方,有一家小小的雜貨店,是祥太和妹妹最喜歡下手去偷的地方。


因為那家店的主人是一位老爺爺,老眼昏花,行動遲緩,所以他們屢屢得手。


但有一次,老爺爺卻叫住了他們,沒有責備,而是遞給他們兩根冰棍,並對祥太說:“以後別教妹妹偷東西了,那樣不好。”


老爺爺明知他們在犯錯,卻選擇了原諒,給他們一個改過的機會。


後來,隨著祥太慢慢長大,他開始意識到,偷東西是一件特別不好的事情。


他想上學,但因為沒有戶口,無法接受教育。


於是,為了能上學,他不得不在偷東西時故意失手,逃離這個怪奇而又溫暖的家庭,獲得上學的機會。


“偷竊,是我唯一能夠教給孩子的生存技能”


歌德曾說過一句話:“所有罪惡的念頭我都有過,我只是沒去做。”


人性的弱點客觀存在,無論在愛情、友情或是工作上,考驗人性,一定會得到一個令人失望的結局。


我們要做的,應該是去發現別人的潛力,激發向善的一面,而不是一棒子打死所有的“壞人”,或是把“好人”中人性醜惡的一面勾引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