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竊"被抓,家長該如何教育?打罵非首選,而是這3種方法

夏琳媽媽一副很憂心忡忡的樣子,看到我的時候也是欲說欲止的表情,這不僅讓我忍不住在腦海裡想象了一下她究竟是遇到了什麼難題,才會展現出這樣的神態出來。

沒想到夏琳媽媽也很是直接的說:"我懷疑我家豆寶(她兒子的小名)學會偷東西了!"


孩子

然後說起細節,是因為她帶豆寶去了書店,然後豆寶被擺放在貨架上的兒童畫冊吸引了,因為兒童書刊是在書店的角落,她也沒過多的去注意自家孩子的舉動,但是等回到家裡,她做好飯準備去喊豆寶吃飯,卻意外的發現孩子正在擺弄著幾個小玩具。

她很明確的肯定那絕對不是自己買給孩子的,於是便問是從哪裡得來的,豆寶猶豫了一下,主動承認,那是他從書店兒童畫冊上偷偷摘下來的贈品。

孩子做出的這種行為仿若晴天霹靂,讓夏琳媽媽愣住在原地,看著孩子也有些舉措不安的表情,令她更加糾結和難過。

都說"小時偷根針,大時偷塊金",面對孩子這種類似於"偷竊"的行為,家長們肯定都是會驚訝和憤怒的,很顯然這是一種極其惡劣的不良行為。

但是,今天這篇文章可能就會打破一些家長們的定義和認知:

有的時候,孩子出現"偷竊"行為其實並不要慌張,打罵也非首選,家長們要了解其中的真實原因,才能更好的引導孩子糾正錯誤的行為。

孩子

一:孩子出現"偷竊"行為的原因

1.孩子的物權意識薄弱

從兒童心理學來說,孩子在小學前,常以自我為中心,物權意識雖已萌芽,但還沒有完全形成。這個時期的孩子,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最先想到的是把它拿走,佔為己有。

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提到:兒童在剛出生時,是沒有自我的,他與世界是渾然一體的。兒童的成長過程是一個自我建構的過程。在這個建構的過程中,最初兒童是通過佔有屬於自我的東西來區分自己和他人的。

四歲前的孩子,其行為基本上都是遵從自我感受,物權意識並沒有發揮很好的效果。

在他們的世界裡,沒有"你的""我的""別人的",往往都是"我想要""我喜歡",充斥著濃烈的自我意識,所以面對自己喜歡的東西,他們只會在本能的驅使下想方設法的去擁有。

2.紫格尼克效應的作用

除了物權意識的薄弱,還有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會出現"偷竊"的行為,還有可能是紫格尼克效應的作用。

"紫格尼克效應"是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瑪.紫格尼提出的,所謂"紫格尼克效應"也就是一個人為了滿足自己的企圖,從而內心有一種動力驅使自己去完成某一個行為。


孩子

後來,德國心理學家勒溫又提出:

任何人都有滿足自己需要的願望,且來源於內心的動力會驅使自己完成某一個行為,同時,人們被喚起但並未得到滿足的心理會產生一個"心理張力",它會促使人們採取一些極端手段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所以在這個時候,孩子就可能會做出"偷竊"的行為,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並且不會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對是錯,更不會考慮對他人造成了什麼影響和傷害。

二:打罵非首選,家長要選對方法

同為家長,我能理解大家在發現自家小孩如果有類似偷竊行為時,那種錯愕和隨之而來的憤怒。

但是不論是站在瞭解孩子出現"偷竊"行為的可能原因後,還是站在教育問題的根本上,家長所採取的的暴力式舉措都是不提倡的。

· 一來,這是因為孩子沒有物權意識,在其觀念中並不知曉自身舉動是錯誤的,家長的訓斥會讓他們滿頭霧水,不能達到很好的教育意義。

· 二來,有的家長只關注在孩子的行為上,可能情緒表達會十分的激動,語言行為上極有可能出現極端,這會讓孩子感受到羞恥,造成心理上的傷害。

· 再者,"偷竊"行為的背後往往是孩子的需求表達,這也可能反映出家長的失職所在,但是如果家長們一味的將全部過錯都施加在孩子身上,就會導致孩子出現叛逆的心理,採取同樣的方法去滿足自己的需求。


孩子

而且我們也不排除,還有一部分家長面對孩子的"偷竊"行為,採取一種默許的忽視態度,這就直接的導致孩子真的沾染上不良的行為習慣,價值觀的扭曲。

所以,面對孩子的"偷竊"行為,家長們還是有必要多一些思考和顧慮,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三:面對孩子"偷竊"行為,可以用這三個方法

孩子有"盜竊"行為,我們做家長的肯定不能坐視不管,而是要和孩子一起面對錯誤,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但是並不贊同打罵等暴力的教育方式。

1.利用內疚和責任感引導孩子認識錯誤

心理學研究表明,以孩子的內疚、自責建立的責任感是孩子畢生的枷鎖。

家長要先明確告訴她的這種行為是錯誤的,小孩子的臉皮都比較薄,都會萌生出內疚感

可這並不意味著家長對孩子採取無休止的羞辱和責備,而是從鼓勵,尊重,參與的角度,孩子基於自己的人格形成的責任感,才能成為孩子畢生的自發性動力,他也會發自內心地遵從。

讓孩子認識到自身的錯誤,以及錯誤帶來的危害性後果,利用內疚感激發孩子的責任感。


孩子

2.家長的模範作用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人生三觀、精神品格、思維方式、生活習慣,都深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很多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

關於人類社會的規則和倫理道理,孩子很多時候都是無這方面意識的,他們更多的是注重自我的感受,而規則和道德的習得都是需要經過後天的教育和引導所掌握的。

所以家長們也可以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有意識的幫助孩子建立物權意識,同時也尊重孩子的隱私和權利,首先就是不要亂動孩子的東西,以家庭為單位,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讓孩子懂得不要在未經允許下亂動別人的東西,更不要用不正確的行為去滿足自己的需求。

3.換位思考的理解

孩子很多時候就是因為沒有考慮自身的行為給他人帶來的傷害,所以才不會覺得自己有錯,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教會孩子換位思考,在發現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后,通過提問來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而孩子也會在角色代換中,感知到"被竊者"的心理感受,從而認識到自身錯誤行為所造成的的不良後果,情感上的交換會讓孩子選擇糾正自身的錯誤。


孩子

孩子的成長中總會出現大大小小的問題,家長們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做好模範榜樣作用,給孩子樹立規則意識,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通過交流互動達到對孩子的瞭解,這樣才能找到問題出現的原因,才可更加迅速的處理問題。

我是鯨魚奶媽,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專注育兒知識和分享育兒經驗,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關注我,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