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鄉賢文化,一起來了解一下

鄉賢一詞是舊時鄉紳概念的雅化,從大荔這一塊的淵源講,以“嘉言懿行”為精髓的鄉賢文化興於漢唐盛在明清,民國輝煌一時,今時亟待復興。

大荔乡贤文化,一起来了解一下
大荔乡贤文化,一起来了解一下

鄉賢是什麼

所謂“鄉賢”,字面意思是居住在鄉間有賢德的紳士,古代主要由兩部分人組成,有官職而退居在鄉者稱之“紳”,未曾出仕任職的讀書人謂為“士”。“鄉紳”群體擁有高於普通民眾的文化知識和精神素養,為官的閱歷、廣闊的視野以及在官場積攢的人脈,加之對下層民眾生活深刻地瞭解,使他們通天氣、接地氣、聚人氣,既可以將下情上達於官府甚至朝廷,也可以將官方的意旨宣傳貫徹於民間,同時通過參與鄉村教育和管理引領一方的風氣與文化。鄉紳、鄉賢只是稱謂的不同,其內在本質與社會功能古今並無顯著差別,傳播與維繫中國傳統文化完整性的重要作用始終存現。傳統鄉賢只是“美其邦郡”,新時代新鄉賢不僅可美了鄉村,還可美了城市、美了城鄉融合。

鄉賢文化源出於鄉土,根植於鄉土,最終的目的也是為了服務於鄉土。鄉紳群體中“紳”(退居官員)起著主導作用,他們“土”裡生、“田”里長,雖說“大丈夫志在四方”,成才後不免要宦遊他鄉,但“葉落歸根”卻是這個農業文明滋養人群顛撲不破的信念。鄉紳們像莊稼一樣把根深紮在鄉土裡,對鄉土充滿了眷戀之情,青壯年時期懷著四方之志,通過科舉、銓選離開家鄉為國家效力嗎,晚年則帶著一身的榮耀相見於鄉親父老。他們的成就、德望為一鄉民眾所瞻仰,他們的學問知識為一鄉學子所欽慕,他們作為成功的榜樣,激勵著後輩學子奮發向上。這樣,一批又一批的官員迴歸故里,換來的是一批又一批的才俊走出鄉土,如此良性運轉形成了一個生生不息的人才大循環,使大荔熱土變成了人才生長的沃壤。2012年編纂《五彩大荔》時做過不完全統計,縣域明代中舉197人、清代中舉209人,接續發展人才濟濟是一觀,鄉村勝似城市造才又是一觀。

大荔乡贤文化,一起来了解一下

文化在哪裡

大荔由大荔、朝邑、平民三縣合併而成,左馮翊、同州文脈久遠,自明弘治十七年(1504)以來的五百多年間,共編修縣誌22次,州、府志5次,先輩心血結晶的鄉土志中可以看到官僚告老還鄉後,與本地賢士攜手教授鄉里行化一方的諸多故事。戰國夢蝶的周公有個後代叫莊不識(知),在追隨漢高祖劉邦建功立業時發現了黃渭洛三河交匯處的神奇,於是心口相念總是不忘,終在玄孫莊彭祖任官左馮翊(今大荔)時在這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氣候溼潤之地過上了耕讀傳家的生活,明帝年間(57—75)避皇上名諱舉族改姓嚴,到東漢末嚴翰林手裡已是世居十二代了。莊(嚴)門子孫謹守“多讀書做有用人”的家訓成長,北魏明元帝泰常年間任平遠將軍的嚴稜95歲高齡在臨晉(今大荔)家中去世,唐嚴善思通曉儒家學術擅長佔測三象受武則天器重,五代文學家嚴子休閉門著就《桂苑叢談》。宋代大荔出了個楊克讓,太宗趙光義賞識其修身、誠信、賢明予以御史重任,他幹練多才卻不貪慕榮華,兩次辭官歸家奉養高嚴教養諸子,其子楊希閔雙目失明堅持編著文集二十卷,親自教育三個兒子日華、日嚴、日休都成了“國家幹部”,感引得鄉鄰子弟紛紛潛心研學。

明清時代鄉賢文化大繁榮,入祀大荔、朝邑“鄉賢祠”旌表的有39人,入列地方誌書的鄉賢近400人。像名冠同州的沙苑馬氏世系,明清四五百年間人才輩出,成就涵蓋政治、經濟、文化多個方面,九世馬通丁憂回鄉選社師訓民間子弟,十一世馬自強上疏《沙苑虛賦議》為民請命,十三世馬樸纂《同州志》著《四六雕蟲》《譚誤》,十五世馬稶土邀請“海內大儒”李二曲來同州講學授業,二十一世馬先登告老歸鄉主講豐登書院兼修《同州府續志》……名流大家滿同州,各領風騷數百年。南陽洪大儒韓門父子四,父親韓紹宗進士及第官至福建按察副使,長子韓邦彥署理鄭州知州,次子韓邦奇辭官歸家講學著書四方賢才雲集門下,三子韓邦靖揮筆纂就陝西八大名志之《朝邑縣誌》。韋林泊子一門四進士,王巹歸隱鄉里著《養浩論》《兵法綱目》,次子王朝雍清廉有名人送外號“王青菜”,三子王朝鎏“遏權璫、捍強寇”廉能有口皆碑,孫子王三省建“大樸園”藏書千卷。南留李氏做官有為著文出彩,七世李時芳、李聯芳、李繼芳兄弟親民廉政民眾擁戴,八世李楷修《陝西通志》留《河濱全書》百卷,十四世李元春築桐閣學舍授徒桃李遍天下。清戶部尚書閻敬銘在家鄉倡建天下第一倉—豐圖義倉,致仕還鄉後“篤尚孝友親睦”,捐資修建義學助讀西河、華原書院,其子閻乃竹續建文介書院,父子貴為賢士。縱觀先賢善德善緣,不論支持參與修建各種社學、義學、族學和私塾,還是災荒年代協助政府捐贈鄉賑和興辦育嬰堂、喜孝會之類的慈善機構,甚或在官方權利與鄉土社會利益發生衝突時為民請命制約官權私慾,都是值得後人尊重和推崇的文化和文明成果。鄉賢崇德尚善直接而持續的感染力與影響力代代傳承延續,深深影響著大荔鄉村秩序的維持與穩固、治理與發展,堪稱“千年河西地、皇家牧馬鄉”幸福和諧的安全閥、潤滑劑與助推器。

大荔乡贤文化,一起来了解一下大荔乡贤文化,一起来了解一下
大荔乡贤文化,一起来了解一下

復興路漫漫

民國以來,商業經濟和“新式教育”的發展打破了中國社會舊有格局。城市憑著地理交通、經濟收益、教育資源配製以及高知識含量工作等優勢撬動鄉村人才逆流而動,原本應屬“鄉賢”群體可以引領鄉村社會的人群,漸漸大多變成了城市人。先是公職人員失去還鄉熱情安享城市晚年生活,再是鄉村工作者退居和精明能幹者致富則入城,又是中初級文化程度的農民工和失地農民亦漂於城市而不思歸,加之“為了娃娃上學”投資落戶城市的眾多追隨者,普遍的現象、不爭的事實徹底顛覆了“葉落歸根”的傳統觀念。鄉賢群體的缺失影響到傳統文化的傳承,文化少了指導提升的導師,鄉村的凝聚力定然隨之減弱。於此,發自內心的禮敬中國傳統文化下鄉賢“歸根”的壯舉與高尚精神!“葉落歸根”,歸根則成肥料,他們明白垂暮之年難有大為,但只要身影出現在鄉土上,那曾經的榮譽就會發出光芒,就會激勵一代新人茁壯成長,讓生養自己的大樹更加茂盛。

走馬同州,風景這邊獨好!大荔縣從2013年啟動實施美麗鄉村建設,人才支撐助推鄉村振興,“六鄉”工程(能人興鄉、紳士返鄉、企業援鄉、市民下鄉、大學生活鄉、科技強鄉)遍地開花,美好環境留住了大荔人,築巢引鳳吸引了新大荔人。38名退休幹部回鄉負責起紅白理事會等村民自治組織發揮餘熱,190多名返鄉大學生到村任職報效鄉梓,拜文匯、霍新穎等實業家投資建廠搞園區,王海軍、薛安全等能家子紮根沃土耕耘不輟,張正德、張惠民、忽培元等鄉賢捐建農家書屋,王建武、屈林增等成功人士設立獎學助學基金,羌白、安仁、朝邑組鄉賢隊建鄉賢堂,縣婦聯建“家風館”傳遞家國天下博大情懷,縣委縣政府多場次舉辦“聚鄉賢、走大荔、話發展”活動招商引資引智,在新冠肺炎防控中更是有遠在澳大利亞的鄉黨捐贈急需物資,鄉賢們在擅長領域盡己所能引領示範的感人之舉鼓足了大荔高質量發展的信心決心。從當代鄉賢身上身上,我們強烈感受到了漢唐明清那股繼承傳統、保護傳統、傳承傳統的歷史餘溫,感受到具有家國情懷的大荔人砥礪前行、勵精圖治的時代風采。

有堅強的文化自信、鄉土自信做支撐,鄉賢文化傳續復興、鄉村治理助推鄉村振興的美麗幸福文明新大荔定會早日到來。

-作者-

縣委宣傳部副部長 縣融媒體中心主任 王小民

審核:康華

監製:郭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