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为什么会打不过清兵?

倾城147361922


李自成在进京当皇帝后,迅速就被清军打败这件事,确实有些不太容易让人理解。要知道,清军和明朝较劲了几十年,虽然不断发展壮大,但是总体上还是无法打进中原来。明朝对清军基本上还是占据着优势的。而明朝最终又是被李自成给灭了的。这样一来,清军打不过明朝,明朝打不过李自成。照理说,清军也应该打不过李自成的。可是,李自成和清军一开战,就迅速溃败,不久就被清军全部剿灭,基本上连一点还手之力都没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李自成剧照)

有人说,是因为吴三桂帮忙。但要知道,吴三桂也就几万人马,真正的精锐部队也就一万多,和李自成几十万庞大的军队完全不可比。再说了,李自成能够杀进京城,灭亡明朝,打吴三桂的那一点明军,其实并不在话下。那么,李自成究竟为什么迅速失败呢?

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李自成灭亡明朝属于侥幸。

当年,明朝将领杨嗣昌汇集兵力10万,对高迎祥、李自成进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的时候,李自成在杨嗣昌以及洪承畴、孙传庭的联合夹击之下,最后只剩下18骑逃脱。由此可见,如果明朝军队和李自成农民军正面交战的话,李自成绝对不是明军的对手。

只是因为明军在给予了李自成军队沉重打击后,崇祯皇帝不听杨嗣昌“安内方可攘外”的主张,把明军主力都调到辽东,防范清军。这样一来,李自成才得到喘息的机会,最后死灰复燃,发展壮大。

而当李自成从商洛出山后,由于采用“均田免赋”的口号,百姓迅速云集起来,一时间声威赫赫。李自成就是在这种赫赫声威中,一路势如破竹,往京城挺进。

李自成在杀向北京城的过程中,非常顺利,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阻碍。沿途的州府纷纷开门投降。甚至杀到北京城的时候,本来北京城城防还是比较坚固的,可是城中的大臣及太监也都纷纷给农民军开门,把李自成放了进去。

由此可见,李自成灭明朝,基本上算是不战而胜。

当时,崇祯在李自成往北京城打来的时候,是急忙调集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昌平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进京勤王的。但是,一方面崇祯皇帝那时候已经调不动这些军队,另一方面,时间上也来不及了。

总之,李自成是在一种非常侥幸的情况下灭了明朝的。

(崇祯剧照)

二、李自成军队的战斗力有限。

我们前面已经说了,李自成是利用明军主力都调到辽东的间歇,同时,通过宣传“均田免赋”这样的口号,人员迅速聚集起来,一时达到了四五十万。但说老实话,这支农民军,人数虽多,并没有经过多少实战训练,大都属于乌合之众。而清军当时虽只有八万八旗军,加上吴三桂的人数,也就是十多万人,但是,他们是长期打仗的,其战斗力是相当强悍的。

李自成用乌合之众来对付清军强悍八旗军,而且是在正面战场上硬拼,这样打起来显然很吃力。李自成在山海关一片石与清军和吴三桂大战,就属于双方毫不惜力的正面交战。因此李自成最终没有打得过清军。

三、李自成没有战略布防。

李自成打进北京城后,贪图享乐,没有对天下形势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也不听从李岩等具有清醒头脑的谋士的建议,以为已经天下太平,可以安心当皇帝了。因此,并没有对全国进行战略布防。

这样一来,李自成在和清军打仗的时候,就完全没有战略纵深。当他在山海关打败后,由于没有梯队作战,没有战略缓冲,以至于一败涂地,只能一味地退缩逃跑,而不是在战略转移中,找到生存壮大的空间。

(吴三桂剧照)

四、李自成流寇作战没有根据地。

李自成属于流寇作战,并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按照古代战争的特点,城市布防,肯定是李自成重要的根据地。利用一座又一座的城市,与敌人周旋,敌人未必能够推进得那么快。可是李自成并没有稳固的据点。

就算城市的布防不足,还可以依靠山地作为根据地。当年李自成就依靠商洛山死灰复燃,现在为什么不可以呢?但是李自成连山区根据地也没有。

五、李自成没有很好地进行宣传。

李自成当初能迅速壮大,是宣传得好。利用老百姓对朝廷的怨气,吸纳了非常多的老百姓加入。其实,当他被清军打败后,依然可以大力加强宣传。要知道,清军对于中原百姓是异族入侵,中原百姓是亡国。号召大家站起来,不做亡国奴,把异族赶出去,只要李自成宣传得好,相信百姓也是会争相加入的。

但是李自成并没有这样做,最后据说还被农民用锄头挖死。由此可见,李自成当时在宣传上做得有多失败。

(参考资料:《明史》《明季北略》《鹿樵纪闻》)


张生全精彩历史


李自成大军先后击败了傅宗龙的秦军、汪乔年的三边兵、杨文岳的保定兵、孙传庭的陕西兵,几乎打的都是歼灭战,阵斩了傅宗龙、汪乔年、孙传庭,并且活捉杨文岳。

到1644年,明朝仅有三大野战兵团:孙传庭兵团、吴三桂兵团、左良玉兵团,其中左良玉兵团溃逃江左,孙传庭兵团在河南对决中被歼灭,只剩下最后一个最强大的吴三桂关宁军了。就是在这个时候,清军入关了,李自成最后九战九败。

李自成大军一兵倅马三四匹,冬则以茵褥籍其蹄。剖人腹为马槽以饲马,马见人,辄锯牙思噬若虎豹。军止,即出较骑射,曰站队。夜四鼓,蓐食以听令。临阵,列马三万,名三堵墙。前者返顾,后者杀之。战久不胜,马兵佯则诱官兵,步卒长枪三万,击刺如飞,马兵回击,无不大胜。

李自成大军骑兵每一个人都有3-4匹骡马,一旦开战,就先由骑着骡子的打头阵,入关打不过,压阵的步兵和小儿兵顶上,随后,主力骑兵从两翼发动突袭。因此,大顺军最大特点就是骡马多。

所过崇冈峻坂,腾马直上。水惟惮黄河,若淮、泗、泾、渭,则万众翘足马背,或抱鬣缘尾,呼风而渡,马蹄所壅阏,水为不流。但是,清军入关以后,从一片石一直到潼关,九战九胜,大顺军主力完全没有还手之力。

原因是非常多的,但是,军力的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入关前夕(1644年)八旗满洲有318牛录,按每牛录200丁计,男丁数63000左右。八旗三丁抽一人,其实真实披甲就2万多人。加上八旗蒙古,还有十丁抽一人的八旗汉军,真实的八旗军数量很少。

他们真正的优势是满蒙重甲步骑兵,还有战马比李自成更加精良,冲击力和行军能力更强。最重要的是当时八旗汉军的乌真超哈重炮兵,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也是最强的野战红夷大炮部队。又有吴三桂关宁军助战,以李自成当时,的实力就打不过了。


深度军事


个人觉得有三个原因:一是兵力劣势,李自成的大顺军号称百万,难说有多少拖家带口的家属老幼和纯粹来混饭吃的。山海关大战打吴三桂时李自成亲自率领的大顺军据说只有6万人,可能李自成有战斗力的部队跟百万之众比实在太有限了,大顺军跟吴三桂打的不分胜负,清军一发起攻击大顺军就扛不住了,清军战斗力强,总兵力大约有20万,李自成这是在以寡击众不败才怪了。二是火器,明末时大规模装备火器的明军主要在北方的长城防线,包括皮岛的毛文龙甚至通过海盗购买欧洲人的火器,清军不止一次的吃了火器的大亏后也注重火器的建设和发展,而装备了火器的明军降清的也多,包括装备火器比例最高的孔有德。清军入关后,农民军和内地的明军打不过清军和明朝得降军,缺乏火器是个重要的原因。三是李自成在政治和用人方面是弱智,没有根据地建设,没有稳定可靠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来源,能打的精锐打光了其余的乌合之众根本指望不上。李自成身边不缺刘宗敏这样的猛将,可是没有李善长刘伯温这样的政治家和谋略家,更没有徐达这样的名将,一群莽夫带着乌合之众打仗,碰上组织严密战斗力强的对手除了被打败还能怎么样呢?


立志成虫


李自成消灭了明军,为何打不过清军?这个逻辑根本就不能成立。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在战斗素质上就远远不是八旗军的对手。

从表面上看,最后攻破北京的是闯王李自成的部队,但是不意味着李自成部队的战斗力就比明军强,因为明朝把大部分的精锐部队,尤其是边军都用于对抗清军,并且在一次次的会战中被清军歼灭,尤其是松锦会战,明朝精锐边军几乎全部战殁,给李自成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农民起义军遇到明朝的二流部队还是可以一战的,但是如果遇到精锐边军就只能不是逃,就是退。如果要真打,那就得碎了。这个是有例子说明的,明朝曾经调辽东边军的一部分打过内地的农民军,效果非常好,专治各种不服。

就比如说张献忠、高迎祥、李自成就被辽东军暴打的非常难受,决定联合起来像兰博一样直面挑战,来一次正面刚,结果依然被暴打。

献忠愤,合迎祥、自成兵,与宽战龙门、白沙,截官军为二。宽自断后,士卒殊死斗,自晨至夜分,复大捷,斩馘一千有奇。


而辽东军的整体野战能力是弱于八旗军,当然在特定条件下,还是能和八旗军正面战斗的,就比如说北京保卫战就打的很好。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军和八旗军的战斗力有着巨大的差距。

李自成驻扎襄阳以后,将自己的部队重新整合,分为了地方守卫部队和野战机动部队,就是中军营,这支部队是最有战斗力的,最后被八旗军和关宁军全灭于山海关,尽管李自成的中军营和并不是直接对上八旗军。但是,从谈迁的《国榷》上来看,农民军对八旗军的战斗力非常忌惮,由于八旗军的出动,农民军的士气陡然崩溃。

诸贼畏令严,故未退。忽尘开,见辫发而甲者,咸惊呼曰:“虏至矣!虏至矣!”拉然崩溃,坠戈投弓,自相蹂践,死者数万人。


而且李自成的中军营也和孙传庭后来新训练秦军也交过手。尽管汝州战役孙传庭部最后失败,但是李自成面对新练秦军作战也是相当艰难,如果孙传庭的原来的那支部队没有赶赴松锦战场,我想李自成这场战役就得跪。

而孙传庭曾经就对八旗军、自己的秦军、起义军的实力做过对比,请看他怎么说。附图。

我麾下百战兵,流贼望而胆落者,遇北兵辄股栗,……?语未毕,以数十骑浮渡,我兵数千皆走,如失魂魄,蹂践死者甚众。

大家看了这个就应该知道李自成军和八旗军的战斗力有多大的差距了吧。



论史


刀叔观点:民心、谋士、鼠疫和山头,让李自成不得不败。

闯王李自成带兵打仗打了18年,最后只当了42天的皇帝。与明军长期周旋10多年而成大事,却在入主北京之后迅速失败,毫无还手之力。在许多史学家看来,皇帝这个行当里,李自成就是个“临时工”,不算有“编制”的正式员工。

纵观李自成一生,从一个放羊娃一步步当上ceo,迎娶白富美,最终登基为帝走上人生巅峰,充满了传奇色彩。只可惜他没有像刘邦、朱元璋一样完成农民起义的转型,最终演出了一出悲剧。究竟是哪些重要原因导致李自成失败?

民心

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山贼草寇以及流氓无产者所造成的灾难,正在蹂躏这座帝王之都。李自成拷掠前朝旧臣,屠戮虐杀无辜,在北京大搞白色恐怖。

如果说,对贪腐成性的明朝官员发泄私愤,还有情可原,那么,对无辜百姓下手,则彻底暴露了农民军的“匪气”。他们的确开始趁火打劫了,所谓“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劫掠还不算,又规定了新政策:“令五家养一贼,大纵淫掠,民不胜毒,缢死相望。”对无辜百姓来说,朱明皇帝当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前门驱虎,后门进狼,横竖没好日子过。

所以说,血腥屠城后,李自成仅仅在京城喘息了42天,便兵败如山倒,首要的原因便是不得民心。

谋士

李自成败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知识分子政策的失误,不能不说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下层知识分子,长期生活在乡野或江湖之间,不仅缺乏带兵打仗、从政治国的经验,而且视野狭隘,不能准确把握全国形势及其走向。

如果李自成能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在站稳脚根之后,像刘邦、朱元璋那样礼贤下士,广泛网罗知识分子,特别是吸纳具有真知灼见,能准确判断全国形势并提出相应对策的高层次知识分子,在制定重大战略方针和政策措施时注意倾听他们的意见,是可以少犯或不犯错误,使大顺政权的统治稳定下来,阻遏、击败清王朝的进攻,进而统一全国的。

鼠疫

明朝末年流行鼠疫,李自成进京前后,北京周边地区流行鼠疫,有一些文献对此有记载。

李自成军于农历3月进抵北京(公历为四月五月),由于鼠疫的传染死亡率很高,崇祯的御林军短时间内失去战斗力毫不奇怪。李自成大军进京后感染了鼠疫,自然战斗力也大减,当然打不过清兵--尽管其数量远低于自己。并且败兵因此成了鼠疫传染源―― 文献记载“贼过处皆大疫”。

鼠疫蔓延军营,且长时间无法摆脱,李自成的精神遭受毁灭性打击,因此痛失江山并一蹶不振,“无可奈何花落去”。

山头

李自成手下大将,如刘宗敏、李过、高一功、田见秀、刘芳亮、袁宗第、刘体纯、李双喜、张鼐、谷可成、马世耀、吴汝义、李友、李强,都是老八队的老人。这些人一方面能征惯战,为大顺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另一方面客观上导致“李自成只信任他的陕西老乡”,并不利于队伍的团结。

山头主义,最终陷李自成于死地。在平阳,李岩主动请缨,要去河南打出一个新局面。李自成想到李岩河南人的身份,反倒认为李岩想要脱李自立,将李岩诛杀。进谗言杀害李岩的,就是不久后叛变的牛金星。李岩是大顺军中少有的头脑清醒的人,他一死,军队更加离心。

因此,李自成失败是必然的,面对这四个“天灾人祸”,很少有伟人能够迈过去。


王铭苇


我觉得这个要谈论到教育和背景综合分析了。先来看一下李自成吧,农民出身,政府裁员被裁掉的人,基本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思想还是农民思想。来看看清军统帅多尔衮:皇族,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自己的政治主见和政治思想,称得上政治家吧。主帅的对比之下已经很明显了。再看看双方军队吧,李自成的是农民军,没有打过什么比较大的胜仗,好几次被明朝洪承畴卢象升等的正规军队打得找不到北,后面打到北京基本都是招降过去的,最后去打吴三桂,本可以偷袭,硬是慢慢走,想拿阵势吓降吴三桂的。看看多尔衮等军队,女真名族一直被明朝打,一边被打一边学习嘛,后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到了皇太极这里,军事目标明确,对军队进一步加强,军队到多尔衮的时候已经很强大了。然后就是李自成在和清军打之前已经在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打上了,而且吴三桂投降了多尔衮,李自成最后在山海关之战中大败。





不恋过往不惧远方


李自成张献忠造反时,明朝面临外拒建州内剿民变的困境,明军军事主力放在防范建州,国内剿匪主要是地方部队,主要是民变乱兵流窜,难以被集中剿灭,后来民变比较大的时期,拉回来关宁铁骑,曹文昭的千人不到关宁铁骑轻松击溃李自成十几万民军。从战斗力对比分析,起义军离关宁铁骑差很远很远,是民兵和特战部队的差别,民变几乎剿尽时建州战事危急,关宁铁骑北去,李自成张献忠得以喘息发展,钻了明末各省督抚只管自己省份不协防的空子,钻了最优秀的将领军队都拉到北方对抗建州的空档,钻了朝廷首辅尚书措施不力的空隙。 \r历来民变士兵都是农民,没有经过军事训练,也没有强烈的为信仰而战的内外动力,造反是为了混饭吃,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降(张献忠此处最为典型),乌合之众初创时期,作战能力都是比较弱,一般后期可能强些,但遇到更强专业军人对手时,就暴露底子薄弱的本质,战斗力差距就显示出来了。 \r晚清时期,太平天国起义从广西一口气打到南京,气焰很盛,那是因为民军遇到的更弱菜的绿营兵,后来曾国藩练湘军剿灭太平天国,最初也是被太平军多次打败,后来狠练兵将,部队信念强战斗力大大提升了,太平军就不足为虑了。 \r抗日战争时期,无论国军还是共军,地方义勇军之类一般数量上优势大,打伪军不成问题,一遇到日军师团就被打的无所适从,既使胜,也几倍死伤代价于日军,主要因为单兵及总体作战能力弱于日军。后来训练多了,中国军队整体战斗力提升了很多,血战台儿庄,固守四行仓库,血战枣宜也让日军胆寒。\r总之,经过卓绝训练且有坚定信仰的军队是最具战斗力了,那才是历来战争中最坚不可摧,最锐不可当的力量。





新媒观察者


明朝末年,处于中国东北的建州女真崛起,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从萨尔浒战役开始明军在与后金的战争中基本是败多胜少,与此同时明朝内部可谓是烽烟四起,李自成原本是大明驿站的一个驿卒,出身不高也没收过多少教育,他能在明末从一小兵到建立大顺可谓充满了很多很多变数,如果不是明朝的所谓招抚政策,李自成早就人头落地了,绝对不会有机会降了又叛,叛了又降的,从两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李自成根本就没有帝王之命和战略眼光,

第一就是李自成占领西安后准备东征攻打京师北京的时候突然向崇祯要求裂土封王,并保证在封王后停止东征,要知道这个时候李自成的大军已经取得对明军的绝对优势,这个时候竟然要求只是封王,衣锦还乡而不是彻底打垮明朝取而代之,可见李自成格局太小根本没有雄才伟略,骨子里还是小民一个,殊不知拿下京师天下都是他的。

第二件就是对待吴三桂的事情上极其短视,在拿下北京崇祯上吊身亡的情况下基本上天下就是自己的了,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约束军纪,取得民众支持,安抚边关战略要地手握重兵的前明将领,毕竟他们还没有投降,但是此时的李自成和整个麾下将领却迅速腐化,放纵士兵违反军纪纵兵烧杀抢掠,让自己大失民心,特别是对待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处置更是失败,明知道吴三桂手握重病占据战略要地的情况下,纵容手下大将刘宗敏强占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杀了他的父亲吴襄,夺了他的家产,甚至自己也参与其中也霸占了陈圆圆,把原本已经决定投降在回京路上的吴三桂彻底逼反,这下不但失去了一支精兵强将,变相的加强了满清的实力,可谓是昏招迭出。



在得知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后,不待了解清楚,就匆忙起兵杀向山海关,此前李自成从未有过与清军交手的经验,无法对清军的战斗力有清晰的认识,此时的清军在经过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位皇帝的建设下,已经成为东亚地区战斗力最强的骑炮合成部队,再加上满清比较出名的将领,如豪格,多铎,,多尔衮等,这其中还包括了,叛逃的关宁铁骑,再加上时间仓促,结果在山海关大战中李自成战败,刘宗敏受伤,部队损失惨重,不得不撤回北京,清军和吴三桂一路追击,李自成匆忙又放弃北京此后一路兵败,直到全军覆灭,到手的江山便宜了满清。



纵观李自成一生就会发现,此人格局不够,缺乏战略眼光,特别是攻占北京后一直到山海关大战前一系列的做法就跟土匪没什么区别,缺乏谋定而后动的智慧,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又丧失了民心,在这几点上满清统治者做的就比李自成强太多了。

李自成的大军基本是由流民,土匪和投降的明军组成,成分复杂,缺乏严格的训练,组织纪律性不强,打顺风仗还可以一旦遭遇挫折非常容易变成溃败,兵败如山倒。

另外就是李自成的团队一直处于流动作战中,基础并不牢固,后劲不足,满清此时已经是一个完整的国度,有着基本完善的政治经济制度,综合实力远强于李自成的大顺,这也是为何大顺在山海关大战后很快败亡的原因。


牵手拥你入怀


装备差

人员素质不齐

没有实战

没有系统可行的军事理论指挥

关于这个问题之前已经回答过了,那就再说一下啦!纵观历史,多少农民起义都失败了,有些确实觉得可惜,更觉得不值得。有流血牺牲,有感慨一生。要说李自成建立的新王朝确实有点可惜,可惜的就是没有长久,我觉得主要有这个几点:

第一,没有扎实的理论做支撑,俗话说就是缺少文化知识,学习的不够。

第二,没有足够的实战经验,清兵毕竟是打过仗的,他们的队伍还是实战少。

第三,没有系统可行的制度,内部太混乱,毕竟是农民起义还是想一阵高兴。

总而言之,李自成失败的原因还是很多的,不论从自身还从装备上都不如清兵!个人一点认识,谢谢!

欢迎交流


兵传媒


首先不得不说满人的战斗力还是非常强悍的,尤其是配合八旗制度,更是发挥了最大的战斗力,在辽东对抗明军的精锐辽东铁骑也丝毫不落下风,甚至有人评论当时的八旗军有世界上战斗力最剽悍的骑兵。

再看李自成军队的战斗力,在我们的印象中李自成的农民军多为流寇,不堪一击,曹文诏几千人就能将数万农民军杀的四处逃窜,李自成,张献忠等也是败了就诈降然后再叛。

但是到了后期,农民军实力还是有了非常大的提升,尤其是李自成带着十几个兄弟再度出山之后,已经有了和明军对抗的实力,而从陕西一路打到北京,面对一般的明军部队基本上优势也是很明显。

但是面对清军李自成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从山海关一路败退,最终死在九宫山。李自成的失败主要原因是部队成分比较单一,主要以农民军为主,势单力孤。反观清军,他们大量招降明军旧将(吴三桂只不过是一个代表),利用汉人地主阶级,这种情况下李自成的失败是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