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為什麼會打不過清兵?

傾城147361922


李自成在進京當皇帝后,迅速就被清軍打敗這件事,確實有些不太容易讓人理解。要知道,清軍和明朝較勁了幾十年,雖然不斷髮展壯大,但是總體上還是無法打進中原來。明朝對清軍基本上還是佔據著優勢的。而明朝最終又是被李自成給滅了的。這樣一來,清軍打不過明朝,明朝打不過李自成。照理說,清軍也應該打不過李自成的。可是,李自成和清軍一開戰,就迅速潰敗,不久就被清軍全部剿滅,基本上連一點還手之力都沒有,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李自成劇照)

有人說,是因為吳三桂幫忙。但要知道,吳三桂也就幾萬人馬,真正的精銳部隊也就一萬多,和李自成幾十萬龐大的軍隊完全不可比。再說了,李自成能夠殺進京城,滅亡明朝,打吳三桂的那一點明軍,其實並不在話下。那麼,李自成究竟為什麼迅速失敗呢?

我認為,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李自成滅亡明朝屬於僥倖。

當年,明朝將領楊嗣昌彙集兵力10萬,對高迎祥、李自成進行“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圍剿的時候,李自成在楊嗣昌以及洪承疇、孫傳庭的聯合夾擊之下,最後只剩下18騎逃脫。由此可見,如果明朝軍隊和李自成農民軍正面交戰的話,李自成絕對不是明軍的對手。

只是因為明軍在給予了李自成軍隊沉重打擊後,崇禎皇帝不聽楊嗣昌“安內方可攘外”的主張,把明軍主力都調到遼東,防範清軍。這樣一來,李自成才得到喘息的機會,最後死灰復燃,發展壯大。

而當李自成從商洛出山後,由於採用“均田免賦”的口號,百姓迅速雲集起來,一時間聲威赫赫。李自成就是在這種赫赫聲威中,一路勢如破竹,往京城挺進。

李自成在殺向北京城的過程中,非常順利,基本上沒有遇到什麼阻礙。沿途的州府紛紛開門投降。甚至殺到北京城的時候,本來北京城城防還是比較堅固的,可是城中的大臣及太監也都紛紛給農民軍開門,把李自成放了進去。

由此可見,李自成滅明朝,基本上算是不戰而勝。

當時,崇禎在李自成往北京城打來的時候,是急忙調集遼東總兵吳三桂、薊遼總督王永吉、昌平總兵唐通、山東總兵劉澤清進京勤王的。但是,一方面崇禎皇帝那時候已經調不動這些軍隊,另一方面,時間上也來不及了。

總之,李自成是在一種非常僥倖的情況下滅了明朝的。

(崇禎劇照)

二、李自成軍隊的戰鬥力有限。

我們前面已經說了,李自成是利用明軍主力都調到遼東的間歇,同時,通過宣傳“均田免賦”這樣的口號,人員迅速聚集起來,一時達到了四五十萬。但說老實話,這支農民軍,人數雖多,並沒有經過多少實戰訓練,大都屬於烏合之眾。而清軍當時雖只有八萬八旗軍,加上吳三桂的人數,也就是十多萬人,但是,他們是長期打仗的,其戰鬥力是相當強悍的。

李自成用烏合之眾來對付清軍強悍八旗軍,而且是在正面戰場上硬拼,這樣打起來顯然很吃力。李自成在山海關一片石與清軍和吳三桂大戰,就屬於雙方毫不惜力的正面交戰。因此李自成最終沒有打得過清軍。

三、李自成沒有戰略佈防。

李自成打進北京城後,貪圖享樂,沒有對天下形勢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探討,也不聽從李巖等具有清醒頭腦的謀士的建議,以為已經天下太平,可以安心當皇帝了。因此,並沒有對全國進行戰略佈防。

這樣一來,李自成在和清軍打仗的時候,就完全沒有戰略縱深。當他在山海關打敗後,由於沒有梯隊作戰,沒有戰略緩衝,以至於一敗塗地,只能一味地退縮逃跑,而不是在戰略轉移中,找到生存壯大的空間。

(吳三桂劇照)

四、李自成流寇作戰沒有根據地。

李自成屬於流寇作戰,並沒有建立起穩固的根據地。按照古代戰爭的特點,城市佈防,肯定是李自成重要的根據地。利用一座又一座的城市,與敵人周旋,敵人未必能夠推進得那麼快。可是李自成並沒有穩固的據點。

就算城市的佈防不足,還可以依靠山地作為根據地。當年李自成就依靠商洛山死灰復燃,現在為什麼不可以呢?但是李自成連山區根據地也沒有。

五、李自成沒有很好地進行宣傳。

李自成當初能迅速壯大,是宣傳得好。利用老百姓對朝廷的怨氣,吸納了非常多的老百姓加入。其實,當他被清軍打敗後,依然可以大力加強宣傳。要知道,清軍對於中原百姓是異族入侵,中原百姓是亡國。號召大家站起來,不做亡國奴,把異族趕出去,只要李自成宣傳得好,相信百姓也是會爭相加入的。

但是李自成並沒有這樣做,最後據說還被農民用鋤頭挖死。由此可見,李自成當時在宣傳上做得有多失敗。

(參考資料:《明史》《明季北略》《鹿樵紀聞》)


張生全精彩歷史


李自成大軍先後擊敗了傅宗龍的秦軍、汪喬年的三邊兵、楊文嶽的保定兵、孫傳庭的陝西兵,幾乎打的都是殲滅戰,陣斬了傅宗龍、汪喬年、孫傳庭,並且活捉楊文嶽。

到1644年,明朝僅有三大野戰兵團:孫傳庭兵團、吳三桂兵團、左良玉兵團,其中左良玉兵團潰逃江左,孫傳庭兵團在河南對決中被殲滅,只剩下最後一個最強大的吳三桂關寧軍了。就是在這個時候,清軍入關了,李自成最後九戰九敗。

李自成大軍一兵倅馬三四匹,冬則以茵褥籍其蹄。剖人腹為馬槽以飼馬,馬見人,輒鋸牙思噬若虎豹。軍止,即出較騎射,曰站隊。夜四鼓,蓐食以聽令。臨陣,列馬三萬,名三堵牆。前者返顧,後者殺之。戰久不勝,馬兵佯則誘官兵,步卒長槍三萬,擊刺如飛,馬兵回擊,無不大勝。

李自成大軍騎兵每一個人都有3-4匹騾馬,一旦開戰,就先由騎著騾子的打頭陣,入關打不過,壓陣的步兵和小兒兵頂上,隨後,主力騎兵從兩翼發動突襲。因此,大順軍最大特點就是騾馬多。

所過崇岡峻坂,騰馬直上。水惟憚黃河,若淮、泗、涇、渭,則萬眾翹足馬背,或抱鬣緣尾,呼風而渡,馬蹄所壅閼,水為不流。但是,清軍入關以後,從一片石一直到潼關,九戰九勝,大順軍主力完全沒有還手之力。

原因是非常多的,但是,軍力的差距也是顯而易見的,入關前夕(1644年)八旗滿洲有318牛錄,按每牛錄200丁計,男丁數63000左右。八旗三丁抽一人,其實真實披甲就2萬多人。加上八旗蒙古,還有十丁抽一人的八旗漢軍,真實的八旗軍數量很少。

他們真正的優勢是滿蒙重甲步騎兵,還有戰馬比李自成更加精良,衝擊力和行軍能力更強。最重要的是當時八旗漢軍的烏真超哈重炮兵,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也是最強的野戰紅夷大炮部隊。又有吳三桂關寧軍助戰,以李自成當時,的實力就打不過了。


深度軍事


個人覺得有三個原因:一是兵力劣勢,李自成的大順軍號稱百萬,難說有多少拖家帶口的家屬老幼和純粹來混飯吃的。山海關大戰打吳三桂時李自成親自率領的大順軍據說只有6萬人,可能李自成有戰鬥力的部隊跟百萬之眾比實在太有限了,大順軍跟吳三桂打的不分勝負,清軍一發起攻擊大順軍就扛不住了,清軍戰鬥力強,總兵力大約有20萬,李自成這是在以寡擊眾不敗才怪了。二是火器,明末時大規模裝備火器的明軍主要在北方的長城防線,包括皮島的毛文龍甚至通過海盜購買歐洲人的火器,清軍不止一次的吃了火器的大虧後也注重火器的建設和發展,而裝備了火器的明軍降清的也多,包括裝備火器比例最高的孔有德。清軍入關後,農民軍和內地的明軍打不過清軍和明朝得降軍,缺乏火器是個重要的原因。三是李自成在政治和用人方面是弱智,沒有根據地建設,沒有穩定可靠的人力物力財力的保障來源,能打的精銳打光了其餘的烏合之眾根本指望不上。李自成身邊不缺劉宗敏這樣的猛將,可是沒有李善長劉伯溫這樣的政治家和謀略家,更沒有徐達這樣的名將,一群莽夫帶著烏合之眾打仗,碰上組織嚴密戰鬥力強的對手除了被打敗還能怎麼樣呢?


立志成蟲


李自成消滅了明軍,為何打不過清軍?這個邏輯根本就不能成立。

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在戰鬥素質上就遠遠不是八旗軍的對手。

從表面上看,最後攻破北京的是闖王李自成的部隊,但是不意味著李自成部隊的戰鬥力就比明軍強,因為明朝把大部分的精銳部隊,尤其是邊軍都用於對抗清軍,並且在一次次的會戰中被清軍殲滅,尤其是松錦會戰,明朝精銳邊軍幾乎全部戰歿,給李自成的崛起創造了條件。

農民起義軍遇到明朝的二流部隊還是可以一戰的,但是如果遇到精銳邊軍就只能不是逃,就是退。如果要真打,那就得碎了。這個是有例子說明的,明朝曾經調遼東邊軍的一部分打過內地的農民軍,效果非常好,專治各種不服。

就比如說張獻忠、高迎祥、李自成就被遼東軍暴打的非常難受,決定聯合起來像蘭博一樣直面挑戰,來一次正面剛,結果依然被暴打。

獻忠憤,合迎祥、自成兵,與寬戰龍門、白沙,截官軍為二。寬自斷後,士卒殊死鬥,自晨至夜分,復大捷,斬馘一千有奇。


而遼東軍的整體野戰能力是弱於八旗軍,當然在特定條件下,還是能和八旗軍正面戰鬥的,就比如說北京保衛戰就打的很好。我們從中可以看出農民起義軍和八旗軍的戰鬥力有著巨大的差距。

李自成駐紮襄陽以後,將自己的部隊重新整合,分為了地方守衛部隊和野戰機動部隊,就是中軍營,這支部隊是最有戰鬥力的,最後被八旗軍和關寧軍全滅于山海關,儘管李自成的中軍營和並不是直接對上八旗軍。但是,從談遷的《國榷》上來看,農民軍對八旗軍的戰鬥力非常忌憚,由於八旗軍的出動,農民軍的士氣陡然崩潰。

諸賊畏令嚴,故未退。忽塵開,見辮髮而甲者,鹹驚呼曰:“虜至矣!虜至矣!”拉然崩潰,墜戈投弓,自相蹂踐,死者數萬人。


而且李自成的中軍營也和孫傳庭後來新訓練秦軍也交過手。儘管汝州戰役孫傳庭部最後失敗,但是李自成面對新練秦軍作戰也是相當艱難,如果孫傳庭的原來的那支部隊沒有趕赴松錦戰場,我想李自成這場戰役就得跪。

而孫傳庭曾經就對八旗軍、自己的秦軍、起義軍的實力做過對比,請看他怎麼說。附圖。

我麾下百戰兵,流賊望而膽落者,遇北兵輒股慄,……?語未畢,以數十騎浮渡,我兵數千皆走,如失魂魄,蹂踐死者甚眾。

大家看了這個就應該知道李自成軍和八旗軍的戰鬥力有多大的差距了吧。



論史


刀叔觀點:民心、謀士、鼠疫和山頭,讓李自成不得不敗。

闖王李自成帶兵打仗打了18年,最後只當了42天的皇帝。與明軍長期周旋10多年而成大事,卻在入主北京之後迅速失敗,毫無還手之力。在許多史學家看來,皇帝這個行當裡,李自成就是個“臨時工”,不算有“編制”的正式員工。

縱觀李自成一生,從一個放羊娃一步步當上ceo,迎娶白富美,最終登基為帝走上人生巔峰,充滿了傳奇色彩。只可惜他沒有像劉邦、朱元璋一樣完成農民起義的轉型,最終演出了一出悲劇。究竟是哪些重要原因導致李自成失敗?

民心

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山賊草寇以及流氓無產者所造成的災難,正在蹂躪這座帝王之都。李自成拷掠前朝舊臣,屠戮虐殺無辜,在北京大搞白色恐怖。

如果說,對貪腐成性的明朝官員發洩私憤,還有情可原,那麼,對無辜百姓下手,則徹底暴露了農民軍的“匪氣”。他們的確開始趁火打劫了,所謂“殺人無虛日,大抵兵丁掠搶民財者也”。劫掠還不算,又規定了新政策:“令五家養一賊,大縱淫掠,民不勝毒,縊死相望。”對無辜百姓來說,朱明皇帝當然不是什麼好東西,但是,前門驅虎,後門進狼,橫豎沒好日子過。

所以說,血腥屠城後,李自成僅僅在京城喘息了42天,便兵敗如山倒,首要的原因便是不得民心。

謀士

李自成敗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知識分子政策的失誤,不能不說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下層知識分子,長期生活在鄉野或江湖之間,不僅缺乏帶兵打仗、從政治國的經驗,而且視野狹隘,不能準確把握全國形勢及其走向。

如果李自成能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在站穩腳根之後,像劉邦、朱元璋那樣禮賢下士,廣泛網羅知識分子,特別是吸納具有真知灼見,能準確判斷全國形勢並提出相應對策的高層次知識分子,在制定重大戰略方針和政策措施時注意傾聽他們的意見,是可以少犯或不犯錯誤,使大順政權的統治穩定下來,阻遏、擊敗清王朝的進攻,進而統一全國的。

鼠疫

明朝末年流行鼠疫,李自成進京前後,北京周邊地區流行鼠疫,有一些文獻對此有記載。

李自成軍於農歷3月進抵北京(公曆為四月五月),由於鼠疫的傳染死亡率很高,崇禎的御林軍短時間內失去戰鬥力毫不奇怪。李自成大軍進京後感染了鼠疫,自然戰鬥力也大減,當然打不過清兵--儘管其數量遠低於自己。並且敗兵因此成了鼠疫傳染源―― 文獻記載“賊過處皆大疫”。

鼠疫蔓延軍營,且長時間無法擺脫,李自成的精神遭受毀滅性打擊,因此痛失江山並一蹶不振,“無可奈何花落去”。

山頭

李自成手下大將,如劉宗敏、李過、高一功、田見秀、劉芳亮、袁宗第、劉體純、李雙喜、張鼐、谷可成、馬世耀、吳汝義、李友、李強,都是老八隊的老人。這些人一方面能征慣戰,為大順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另一方面客觀上導致“李自成只信任他的陝西老鄉”,並不利於隊伍的團結。

山頭主義,最終陷李自成於死地。在平陽,李巖主動請纓,要去河南打出一個新局面。李自成想到李巖河南人的身份,反倒認為李巖想要脫李自立,將李巖誅殺。進讒言殺害李巖的,就是不久後叛變的牛金星。李巖是大順軍中少有的頭腦清醒的人,他一死,軍隊更加離心。

因此,李自成失敗是必然的,面對這四個“天災人禍”,很少有偉人能夠邁過去。


王銘葦


我覺得這個要談論到教育和背景綜合分析了。先來看一下李自成吧,農民出身,政府裁員被裁掉的人,基本沒有受過什麼正規教育,思想還是農民思想。來看看清軍統帥多爾袞:皇族,受過良好的教育,有自己的政治主見和政治思想,稱得上政治家吧。主帥的對比之下已經很明顯了。再看看雙方軍隊吧,李自成的是農民軍,沒有打過什麼比較大的勝仗,好幾次被明朝洪承疇盧象升等的正規軍隊打得找不到北,後面打到北京基本都是招降過去的,最後去打吳三桂,本可以偷襲,硬是慢慢走,想拿陣勢嚇降吳三桂的。看看多爾袞等軍隊,女真名族一直被明朝打,一邊被打一邊學習嘛,後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到了皇太極這裡,軍事目標明確,對軍隊進一步加強,軍隊到多爾袞的時候已經很強大了。然後就是李自成在和清軍打之前已經在和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打上了,而且吳三桂投降了多爾袞,李自成最後在山海關之戰中大敗。





不戀過往不懼遠方


李自成張獻忠造反時,明朝面臨外拒建州內剿民變的困境,明軍軍事主力放在防範建州,國內剿匪主要是地方部隊,主要是民變亂兵流竄,難以被集中剿滅,後來民變比較大的時期,拉回來關寧鐵騎,曹文昭的千人不到關寧鐵騎輕鬆擊潰李自成十幾萬民軍。從戰鬥力對比分析,起義軍離關寧鐵騎差很遠很遠,是民兵和特戰部隊的差別,民變幾乎剿盡時建州戰事危急,關寧鐵騎北去,李自成張獻忠得以喘息發展,鑽了明末各省督撫只管自己省份不協防的空子,鑽了最優秀的將領軍隊都拉到北方對抗建州的空檔,鑽了朝廷首輔尚書措施不力的空隙。 \r歷來民變士兵都是農民,沒有經過軍事訓練,也沒有強烈的為信仰而戰的內外動力,造反是為了混飯吃,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降(張獻忠此處最為典型),烏合之眾初創時期,作戰能力都是比較弱,一般後期可能強些,但遇到更強專業軍人對手時,就暴露底子薄弱的本質,戰鬥力差距就顯示出來了。 \r晚清時期,太平天國起義從廣西一口氣打到南京,氣焰很盛,那是因為民軍遇到的更弱菜的綠營兵,後來曾國藩練湘軍剿滅太平天國,最初也是被太平軍多次打敗,後來狠練兵將,部隊信念強戰鬥力大大提升了,太平軍就不足為慮了。 \r抗日戰爭時期,無論國軍還是共軍,地方義勇軍之類一般數量上優勢大,打偽軍不成問題,一遇到日軍師團就被打的無所適從,既使勝,也幾倍死傷代價於日軍,主要因為單兵及總體作戰能力弱於日軍。後來訓練多了,中國軍隊整體戰鬥力提升了很多,血戰臺兒莊,固守四行倉庫,血戰棗宜也讓日軍膽寒。\r總之,經過卓絕訓練且有堅定信仰的軍隊是最具戰鬥力了,那才是歷來戰爭中最堅不可摧,最銳不可當的力量。





新媒觀察者


明朝末年,處於中國東北的建州女真崛起,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從薩爾滸戰役開始明軍在與後金的戰爭中基本是敗多勝少,與此同時明朝內部可謂是烽煙四起,李自成原本是大明驛站的一個驛卒,出身不高也沒收過多少教育,他能在明末從一小兵到建立大順可謂充滿了很多很多變數,如果不是明朝的所謂招撫政策,李自成早就人頭落地了,絕對不會有機會降了又叛,叛了又降的,從兩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李自成根本就沒有帝王之命和戰略眼光,

第一就是李自成佔領西安後準備東征攻打京師北京的時候突然向崇禎要求裂土封王,並保證在封王后停止東征,要知道這個時候李自成的大軍已經取得對明軍的絕對優勢,這個時候竟然要求只是封王,衣錦還鄉而不是徹底打垮明朝取而代之,可見李自成格局太小根本沒有雄才偉略,骨子裡還是小民一個,殊不知拿下京師天下都是他的。

第二件就是對待吳三桂的事情上極其短視,在拿下北京崇禎上吊身亡的情況下基本上天下就是自己的了,這個時候要做的就是約束軍紀,取得民眾支持,安撫邊關戰略要地手握重兵的前明將領,畢竟他們還沒有投降,但是此時的李自成和整個麾下將領卻迅速腐化,放縱士兵違反軍紀縱兵燒殺搶掠,讓自己大失民心,特別是對待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的處置更是失敗,明知道吳三桂手握重病佔據戰略要地的情況下,縱容手下大將劉宗敏強佔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殺了他的父親吳襄,奪了他的家產,甚至自己也參與其中也霸佔了陳圓圓,把原本已經決定投降在回京路上的吳三桂徹底逼反,這下不但失去了一支精兵強將,變相的加強了滿清的實力,可謂是昏招迭出。



在得知吳三桂降清,引清軍入關後,不待了解清楚,就匆忙起兵殺向山海關,此前李自成從未有過與清軍交手的經驗,無法對清軍的戰鬥力有清晰的認識,此時的清軍在經過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位皇帝的建設下,已經成為東亞地區戰鬥力最強的騎炮合成部隊,再加上滿清比較出名的將領,如豪格,多鐸,,多爾袞等,這其中還包括了,叛逃的關寧鐵騎,再加上時間倉促,結果在山海關大戰中李自成戰敗,劉宗敏受傷,部隊損失慘重,不得不撤回北京,清軍和吳三桂一路追擊,李自成匆忙又放棄北京此後一路兵敗,直到全軍覆滅,到手的江山便宜了滿清。



縱觀李自成一生就會發現,此人格局不夠,缺乏戰略眼光,特別是攻佔北京後一直到山海關大戰前一系列的做法就跟土匪沒什麼區別,缺乏謀定而後動的智慧,沒有明確的戰略目標,又喪失了民心,在這幾點上滿清統治者做的就比李自成強太多了。

李自成的大軍基本是由流民,土匪和投降的明軍組成,成分複雜,缺乏嚴格的訓練,組織紀律性不強,打順風仗還可以一旦遭遇挫折非常容易變成潰敗,兵敗如山倒。

另外就是李自成的團隊一直處於流動作戰中,基礎並不牢固,後勁不足,滿清此時已經是一個完整的國度,有著基本完善的政治經濟制度,綜合實力遠強於李自成的大順,這也是為何大順在山海關大戰後很快敗亡的原因。


牽手擁你入懷


裝備差

人員素質不齊

沒有實戰

沒有系統可行的軍事理論指揮

關於這個問題之前已經回答過了,那就再說一下啦!縱觀歷史,多少農民起義都失敗了,有些確實覺得可惜,更覺得不值得。有流血犧牲,有感慨一生。要說李自成建立的新王朝確實有點可惜,可惜的就是沒有長久,我覺得主要有這個幾點:

第一,沒有紮實的理論做支撐,俗話說就是缺少文化知識,學習的不夠。

第二,沒有足夠的實戰經驗,清兵畢竟是打過仗的,他們的隊伍還是實戰少。

第三,沒有系統可行的制度,內部太混亂,畢竟是農民起義還是想一陣高興。

總而言之,李自成失敗的原因還是很多的,不論從自身還從裝備上都不如清兵!個人一點認識,謝謝!

歡迎交流


兵傳媒


首先不得不說滿人的戰鬥力還是非常強悍的,尤其是配合八旗制度,更是發揮了最大的戰鬥力,在遼東對抗明軍的精銳遼東鐵騎也絲毫不落下風,甚至有人評論當時的八旗軍有世界上戰鬥力最剽悍的騎兵。

再看李自成軍隊的戰鬥力,在我們的印象中李自成的農民軍多為流寇,不堪一擊,曹文詔幾千人就能將數萬農民軍殺的四處逃竄,李自成,張獻忠等也是敗了就詐降然後再叛。

但是到了後期,農民軍實力還是有了非常大的提升,尤其是李自成帶著十幾個兄弟再度出山之後,已經有了和明軍對抗的實力,而從陝西一路打到北京,面對一般的明軍部隊基本上優勢也是很明顯。

但是面對清軍李自成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了,從山海關一路敗退,最終死在九宮山。李自成的失敗主要原因是部隊成分比較單一,主要以農民軍為主,勢單力孤。反觀清軍,他們大量招降明軍舊將(吳三桂只不過是一個代表),利用漢人地主階級,這種情況下李自成的失敗是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