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中期皇帝為何大變?

歷史漫談君


關於這些,我有一些見解。

朱元璋取得天下可謂異常辛苦,在確定天下後,又怕被別人奪去,就採取了一系列的方法來鞏固自己的皇權,除掉了許多有功之臣,。

民初是有宰相的,宰相分擔了了許多皇帝的政務,讓皇帝輕鬆了許多。但從胡惟庸案發生後,朱元璋就認為皇帝威脅到了自己的皇權,從而取消掉了宰相。三省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所以政務都在皇帝的手中,再加上諫官,錦衣衛等等。皇帝掌握了所有的權利,朱元璋朱棣還好,雄才大略完全有能力應付這些。但到後來,皇帝的能力不如前面的,但還是有許多事情要處理,慢慢的也就想要去逃避,我認為這也就是明朝皇帝各個都比較奇葩的原因之一。

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但朝政還能平穩運作,除了內閣制的健全,還有就是萬曆皇帝把財政大權牢牢的抓住在手中。

謝謝


小嚴哥


沒有人能一夜改變性格,萬曆皇帝本來還是個不錯的皇帝,但在明朝皇權有所削弱(明朝皇權為歷史低的,大臣有相當的權力,對皇權有一定限制)。再加上前期皇太后、張居正輔助時沒注意到小皇帝的心理,對他進行了一些壓治。 萬曆皇帝成人親政時,正好前期皇太后和張居正又死亡,以前他雖然知道這兩人的意見比較正確,但他受到了很大的壓抑,一但釋放放就沒有控制住自己。 如果張居正他們開始注意一點,對小皇帝教育不要死板,為誘導式教育(古代教育方式本來就死板、壓抑人性,歷史侷限),或張居正活久一點,慢慢放權,都不會搞成那樣。 不過,歷史不能假如萬曆開始時很勤政主要是因為在位前十年,由於年幼,由母親李太后代為聽政,而太后則將一切軍政大事交由張居正主持裁決,而張居正是萬曆皇帝的老師,萬曆第一任內閣首輔,正所謂「天地君親師」,所以年幼的萬曆皇帝對張居正是尊敬的、聽從的,皇帝自然勤政。在張居正的輔助和領導下,實行了一條鞭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是為「萬曆中興」。說法一:張居正過世後,萬曆皇帝沉湎於酒色之中張居正死了,萬曆皇帝就變懶了,從心理上的角度來看,在張居正的嚴厲管教下,萬曆皇帝就像不得放假的學生,老師一死,自然就解放了《明史·周弘禴傳》:「十七年,帝始倦勤,章奏多留中不下。」萬曆十七年十二月大理寺左評事雒於仁寫《酒色財氣四箴疏》:「皇上之恙,病在酒色財氣也。夫縱酒則潰胃,好色則耗精,貪財則亂神,尚氣則損肝」。鄒漪《啟禎野乘》卷一《馮恭定傳》中也說到明神宗荒於酒色:「因麴櫱而驩飲長夜,娛窈窕而晏眠終日。」《明史鈔略》記載萬曆二十一年皇太后萬壽時,神宗在暖閣召見王錫爵:……上曰:「朕知道了。」錫爵又奏:「今日見了皇上,不知再見何時?」上曰:「朕也要先生每常相見,不料朕體不時動火。」爵對:「動火原是小疾,望皇上清心寡慾,保養聖躬,以遂群臣願見之望。」說法二:國本之爭因立太子之事與內閣爭執長達十餘年,大臣們死抱著立長不立幼的古訓和皇帝力爭,結果最後萬曆皇帝索性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怠政可以說是萬曆皇帝對文官集團的報復,也體見了萬曆皇帝與文官群體在「立儲之爭」觀念上的對抗。若以心理學角度來看,萬曆皇帝的這種怠政也可以被理解為習得性失助和憂鬱症。習得性失助即「經過某事後學習得來的」無助感,意謂著一種被動的動物消極行為(也包括了人類行為)簡單來說,人生在世的一個主要課題,便是瞭解事物間的困果關係以及行為對周圍造成的影響,從而學會如何操縱及適應環境,切合生存需要,但假若一旦我們發覺這種因果關係不再存在,行為便立刻變得沒有意義,因為行為反應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這種情況會引起一種不良的心理狀態,被稱為習得性無助,即一種無力感。總結兩種說法,萬曆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明神宗開始沉湎於酒色之中。後來因立太子之事與內閣爭執,最後索性三十年不出宮門,以無聲對抗文官集團。


乖乖草魚


最近正在看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剛好看見這個問題就說下個人見解。

萬曆年幼登位,前十年都是太后聽政,軍國大事都是首輔張居正主持。張居正死後,萬曆親政就開始放縱女色。這時整個皇朝都是文官集團以道德要制約皇帝的個人行為。

可是,萬曆是皇帝只要道德在他身上起不了作用的話,那麼就沒有什麼東西能夠管得住他的了!經歷過張居正的表裡不一和大伴馮保的背叛,萬曆也不相信什麼道德能把他怎麼了,他開始享受自己的皇帝生活了。而不是成為什麼明君聖主了。


古月笑看風雲


這個歷代君王的特點有關係,萬曆朝有過萬曆中興,雖說這個與萬曆皇帝本人的勤政愛民不是太相關,但是就封建王朝的情形來說,老百姓只會說是皇帝的仁政,皇帝的睿智,皇帝的聰慧,不會在乎是否有其他的人再幫助皇帝。

在萬曆一朝,主要還是內閣制度的發展,把皇帝要做的做了,皇帝沒有想到的想到了,皇帝幾乎沒有什麼後顧之憂了。而到了中期,內閣首輔張居正的去世,直接導致內閣失去了萬曆初期應有的權利和判斷力,使得萬曆皇帝可用行使自己的權利。要知道在萬曆朝,內閣的作用是很大的,很多的政令和舉措都是內閣簽發的。皇帝沒有插手的機會,這使得皇帝失去了皇帝應有的權利和滋味,品嚐不到權力的滋味的皇帝,還不知道權力是好東西,在品嚐到權力帶來的美感,還會去在乎是否符合天下大勢嗎?想到的只是如何滿足自己。畢竟是家天下啊!

這是個人的觀點,歡迎指正!謝謝!


侃侃談談聊天


張居正死了,萬曆皇帝就變懶了,從心理上的角度來看,在張居正的嚴厲管教下,萬曆皇帝就像不得放假的學生,老師一死,自然就解放了。後因立太子之事與內閣爭執長達十餘年,大臣們死抱著立長不立幼的古訓和皇帝力爭,結果最後萬曆皇帝索性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怠政可以說是萬曆皇帝對文官集團的報復,也體見了萬曆皇帝與文官群體在立儲之爭觀念上的對抗。


淡勿言


張居正的死其實後來萬曆皇帝是很後悔的少了一個監督自己的能臣,國家久久沒有賢臣,立太子和群臣分歧很大,讓他心灰意冷,不思進取,日益消沉


靈活的150胖紙


萬曆皇帝因為立後和立太子的事情得到群臣的極力反對,所以決心與群臣對抗到底,竟出現三十年不上朝的情況。

張居正的死肯定影響了萬曆皇帝,但是最影響皇帝的還是張居正在死後被翻出來的貪汙罪行,這是小皇帝沒有想到的。小皇帝對人性的失望也促成了他遠離朝政。


勇倫趣講


因為張居正去世,萬曆獨攬大權無人制約,加之無法逾約祖制,立自己喜愛的皇三子福王為儲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