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年少时的风筝是争夺父亲的爱,长大后风筝是愧疚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都让我们勇敢地追。

《追风筝的人》年少时的风筝是争夺父亲的爱,长大后风筝是愧疚


对于阿米尔来说年少时的风筝是争夺父亲的爱和注视,长大后的风筝是弥补那份因为争夺爱时留下的愧疚。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在中国出版后,受到很多人的喜爱。这本书的译者最初只不过是在机场的某个书店里匆匆浏览了一下,当时他被其中的内容深深感动,没有想到后来竟然真的把它翻译成了中文。

我想我们很多人都被阿桑和阿米尔之间的友情、亲情所打动。因为在现在这个社会能够如此毫不保留,毫不计较付出感情的人已经变得很少了。

“就算亲兄弟都要明算账”这是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能听到的一句话。

在这本感人至深的小说里面,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追风筝的人》年少时的风筝是争夺父亲的爱,长大后风筝是愧疚


仆人阿桑与阿富汗的一个富贵家庭少爷阿米尔之间友情的故事。年少时阿米尔不惜用尽一切办法办法只为了让父亲多注视自己。所以在追风筝的比赛中,仆人阿桑决定一定要给他的少爷阿米尔追回来风筝,当阿米尔高兴地拿着风筝给自己的父亲时,他确实受到了父亲的注视和关心。

01 为了让阿米尔受到父亲的表扬,即使受辱也要紧握着追到手的风筝


阿米尔亲眼看见了阿桑被阿瑟夫几个小混混侮辱,阿桑可以把风筝交给他们,他就可能避免被伤害。但是他始终紧握着。

阿米尔明明也在暗处看着阿桑被伤害,却不挺身而出,他转头跑了。或许阿米尔挺身而出救不了阿桑,但最起码不会让他在之后的人生中埋下一颗愧疚的种子。

《追风筝的人》年少时的风筝是争夺父亲的爱,长大后风筝是愧疚


阿米尔在这件事情上确实自私、胆小、懦弱的,他没有站出来,我们都在为阿桑的付出而感到不公,因为一个好人原本可以不受伤害。

年少时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为了让自己能够在父母面前多受点表扬,为了在父母面前变得懂事乖巧,所以我们会把自己做的坏事情栽赃给那些宠爱我们的人,而他们也甘心地承受着。

02 战争与和平,富人与穷人


①战争与和平

在我们中国人的眼中,阿富汗总是有这样的印象:数以万计逃亡的难民,时不时的有美国甚至资本主义国家的炸弹威胁,不是游行示威就是政府又被篡权了。我们从来没有把它与繁荣、美好这样的词语联系在一起。

但是《追风筝的人》它给了我们不一样的阿富汗。即使世界上再不好的地方,我相信它曾经也有一段美好而宁静的景象,只不过有的时候它太短暂了。

《追风筝的人》年少时的风筝是争夺父亲的爱,长大后风筝是愧疚


前几日网上有一个新闻上热搜了:叙利亚一个小女孩的爸爸告诉她,炸弹爆炸的声音就是烟花的声音,因为在那样的国家,父亲不想让幼小的孩子因为炸弹而留下不好的心理阴影,所以选择了一个心酸而善意的谎言。

女孩的笑有多么的开心,仿佛那是真的烟花,父亲的笑就有多么的无奈。

《追风筝的人》年少时的风筝是争夺父亲的爱,长大后风筝是愧疚


②富人与穷人

阿米尔的家庭在阿富汗算是有钱的人家了,他住在白色的大房子,有佣人照顾,有学上,也可以学知识。但是阿桑就不同了,他只能通过阿米尔给他读故事才能知道除了现实生活的世界还有更多的东西让他不知道。

而这一切被战火打破,阿米尔高中毕业后,他跟随爸爸到了美国,远离战争,而阿桑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只能待在那个被侵略的国家,守护着曾经居住的房子。

我知道美国给你灌输了乐观的性子,这也是她了不起的地方。那非常好。我们是忧郁的民族,我们阿富汗人,对吧?我们总是陷在悲伤和自恋中。我们在失败、灾难面前屈服,将这些当成生活的实质,甚至视为必须。我们总是说,生活会继续的。

——拉辛汗

美国当然会给他灌输乐观的性子,因为那是一个和平、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又怎么会让他悲观呢?

这就是战争给一个国家和民族带来的悲伤姿态,他们不得不选择屈服和失败,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活的更久。

《追风筝的人》年少时的风筝是争夺父亲的爱,长大后风筝是愧疚


03 年少时的错,总要换不同的方式来弥补


虽然后来的阿米尔移居美国了,但是并不代表他真的和过去断了联系,因为他还会回来,还要回来弥补曾经的过错。

在阿米尔38岁这一年,拉辛汗让他回来一趟。但是他面对的是被拆迁了的恤孤院和破败的房子,知道了阿桑已经死去的消息。

也知道了阿桑其实是父亲犯错误下的亲兄弟,他为了能够成功地把阿桑的儿子索拉博救出来,不惜与年少时的敌人阿瑟夫进行一场搏斗。

《追风筝的人》年少时的风筝是争夺父亲的爱,长大后风筝是愧疚


他在最后也终于明白:应该弥补错误了。前几十年,一直是阿桑在付出,在守护他,在践行着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承诺,那么这次是不是也要像阿桑一样勇敢呢?

他决定不管怎么样,一定要把索拉博带到美国,他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但是真正回到阿米尔美国的家中,索拉博并没有与他们真正好好的相处,他总是选择沉默,忽视阿米尔妻子对他的关心,他怪异的行为也被邻居讨论着。

既然这一条道路行不通,那就试试另一条。2001年,美国9.11事件发生后,阿米尔决定和妻子参与到阿富汗的计划中,因为他想做点什么事情,能够让索拉博不再那么沉默。

除了有心为故国略尽绵薄之外,也是因为需要某些东西——任何东西都好——来填补楼上的沉默,那像黑洞般吞噬一切的沉默。

阿米尔也从未像那样的积极和热情:

我每天大部分时间在书房里面,给遍布世界各地的人发电子邮件,申请基金,组织募捐活动,还告诉自己把索拉博带到这儿是正确的事情。


《追风筝的人》年少时的风筝是争夺父亲的爱,长大后风筝是愧疚


因为一只风筝,让原本的阿桑和阿米尔分道扬镳,最后也因为一只风筝阿桑的儿子不再用沉默对待阿米尔,他们选择了和解,选择了与过去的种种事情告别。

在高高的上方,我的风筝像钟摆那样从一边荡到另一边,发出那久远的“鸟儿扑打翅膀”的声音,那种总是让我联想起喀布尔冬天早晨的声音。我已经有四分之一个世纪没有放过风筝了,但刹那之间,我又变成十二岁,过去那些感觉统统涌上心头。

我感到有人在我旁边,眼睛朝下看:是索拉博。他双手深深插在雨衣口袋中,跟在我身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