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僅憑一句話,得朱棣賞識,被委以重任,歷經四朝屹立不倒

自古以來,歷朝歷代,都不乏政治上的黃金組合,這些人各有所長、形成互補,齊心協力在各自的時代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明代,這種黃金組合當首推“三楊”組合。

“三楊”分別是指楊士奇、楊榮、楊溥,都是當時不可多得的治世之才,他們各有所長,其中楊士奇有學行、楊榮有才識、楊溥有雅操,三人優勢互補,齊心協力,逐漸形成了政治上的黃金搭檔——“三楊”組合,在他們的盡心輔佐之下,仁宗、宣宗兩代皇帝終得開創足以與唐代貞觀之治相媲美的盛世——仁宣之治。而三人雖然生在同一時代,但是崛起之路卻不盡相同,其中楊榮最富有傳奇色彩,他是僅憑一句話就得到朱棣賞識,最終逐漸得到重用並崛起的。

此人僅憑一句話,得朱棣賞識,被委以重任,歷經四朝屹立不倒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城,取得了"靖難之役"的最後勝利,剩下的事情就只差進入皇宮登基為帝了,然而在進入皇宮的路上,朱棣被楊榮攔下了:"殿下是先拜謁太祖(朱元璋)陵呢,還是先即位?"

楊榮這麼說是有來由的。朱棣之所以將起兵造反叫靖難之役,是因為朱元璋立國時,在皇家家訓《皇明祖訓》裡規定了這樣的一條,那就是天子身邊出現奸臣的時候,為了防止奸臣篡國藩王有起兵清君側之權,朱棣正是咬住了這條祖訓,在建文帝聽信身邊大臣建議削藩,即將要削到自己頭上時,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才有了靖難之役的叫法。

此人僅憑一句話,得朱棣賞識,被委以重任,歷經四朝屹立不倒

楊榮實在是聰明絕頂,他深知,朱棣將《皇明祖訓》作為自己造反的遮羞布,不管他造反是否合理,但至少還是有一定的理論依據的,現在“靖難”也成功了,朱棣在高興之餘,竟然把最重要的事情給忘了:既然自己是按照祖訓起兵靖難的,那現在事情成功了,是不是首先得去向老爹報告啊?可被勝利衝昏頭腦的朱棣竟然把這茬事給忘了,因此,楊榮才攔住了朱棣的去路,及時提醒了他。

此人僅憑一句話,得朱棣賞識,被委以重任,歷經四朝屹立不倒

聽了楊榮的建議,頓時醍醐灌頂的朱棣即刻調轉馬頭,先去拜謁了明太祖的陵墓,也算是向老爹彙報了工作,之後再進宮登基為帝,是為明成祖永樂皇帝。

楊榮也憑著這一句話,開始得到朱棣的賞識,並逐漸被委以重任,而楊榮也確實不負朱棣厚望,與楊士奇、楊溥先後輔佐了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皇帝,為開創“仁宣之治”立下了汗馬功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