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指直接从事教学者,学校把管理、工勤,后勤人员跟教师同条件核算绩效,你怎么看?

夏雪161109242


你们单位如果要是这样考还真的不公平,不仅是对老师的不公平,也是对后勤人员的不公平,因为他们的工作性质不一样,根本没法同条件考核的。

我现在说一下我们单位如何考核的?


我们单位是一所县城高中。现在有教职工200多人,其中任课老师将近200人,后勤的教职工有30多位。但是我们这儿任课老师和后勤老师分别考核,对于这一点我比较认同。毕竟工作性质工作方式不一样,没法一同比较,更没法一起考核。


前勤老师一般按工作量以及教学成绩来考核,后勤老师一般按工作量以及工作表现来考核。学校在分考核优秀时也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前勤老师占所有老师的15%为优秀。后勤老师也是按所有后勤老师的15%为优秀。这样前勤和后勤老师考核不产生冲突,这样对老师很公平。让前勤老师互相竞争,这样才能对他们产生积极作用,他们才有上进心。才能用心工作,积极管理学生,争取最大的最优秀的成绩。

不过在我们单位,不管什么事都要倾向于前勤老师。毕竟学校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师才是学校的主心骨。什么事儿都倾向于老师,这样才能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学校才能更好的出成绩。作为后勤人员也很能理解这一点。

希望我们学校的考核方法对你们有用。


妞妈教育心得


不同人员同条件核算绩效工资是错误的!必须彻底改正!

我们这里是在2019年1月1日开始实行绩效工资的。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和奖励性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方面,占绩效工资总量的70%;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

绩效工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其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学校里要按照实施办法,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完善内部考核制度,根据教师、管理、工勤技能等岗位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考核。”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教师、管理人员、工勤人员、后勤人员的绩效工资是完全不同的。

其中,校长的绩效工资纳入基础性绩效工资统一发放。而校长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有特别的规定。按照学校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平均水平的1.4倍设立。主要是他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比普通教师高出40%。

下面我们以2009年刚刚开始实施绩效工资时的标准进行比较。这是某贫困县的管理人员的基础性绩效工资标准参考如下:

下面是该县教师的基础性绩效工资标准:


下面是工勤人员的基础性绩效工资标准:

从以上三个标准表格中可以看出,管理岗位正科级21年与专技人员中级岗位21年的基础性绩效工资相差不大,而工勤人员16年以上年技术工四级的相差却是很大的。这个70%基础性绩效工资不同,那么30%的奖励性绩效工资也就不同。

同时,也有规定,在绩效工资分配中,“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有突出贡献者倾斜。”这就是说,谁的工作量大,谁的成绩好,奖励性绩效工资就会比较高。

分配办法应该是经过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之后,由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报学校主管部门批准,并在本校公开,才能符合要求,违反此项规定教师可以向上级领导反映。

总而言之,特别是奖励性绩效工资的考核与分配,不同人员是不近相同的,需要区别对待!

(以上内容只是个人的观点,不足为据,仅做参考。)


中小学教育者


专任教师和行政人员身处不同岗位,承担不同职责,有不同的考核要求理所当然!但教师们又觉得自己钱拿少了。这种狭隘的心态实在是可笑可厌!

我有教师系列职称,也有行政职级,目前主要做行政工作。就我所知,安心上课的专任教师一周8-10节课,没课可以不来。其他不说,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是完全没问题。行政人员天天上班,经常加班。我今天的中饭是13:00吃的,14:00继续工作,晚饭是21:00回家后吃的,孩子的作业辅导啥完全是浮云啊浮云。

学校一个学期18周,19-20周为考试周,专任教师考试周没有监考任务也是不来的。行政人员天天来上班。

学校假期有各种琐事,招生啦,维修啦,三下乡啦…专任教师都是不参加的。行政人员都是要到位的。这个暑假我下乡2次,不算多,隔壁做学工的同事在乡下带着学生待了半个月。至于假期开会和巡视工作,我们已经当作常规工作看待了。

此外学校还有一些其他的临时性工作,比如现在在迎新和军训,辅导员老师被要求24小时在校,专任教师是不必的。有时有突发事件,比如学生失联,陷入传销组织等,部分行政人员也是要24小时在岗,专任教师也是不必的。

教师收入要增长的呼声不断,可以理解,但这样的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行政人员又有谁理解呢?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都没错,但不要忘记革命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用户2295104208110


许多老师都是一岗多职,你比如说我吧,我在总务,学校的机房归我修,我多次提出来我不干了,校长为了节约经费,还是让我干,也不好太顶,我教授学校里的信息技术,数学,还有总务处的各种报表,资产管理,等老了,才明白,都是当年爱逞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我真的想安安稳稳的教书,总务有一些活,一般老师干不了,还自己觉得自己挺清高,就这么个情况。


zqzhg


后勤老师教学辅助人员,难道不是老师?难道部队的炊事员不是战士?

后勤老师只是不上课而已,是教师编制,当然要按教师的绩效考核,这是毫无疑问的。

我相信,任何一所学校,不会有以抬高教学辅助人员,后勤老师的,在目前应试为唯一的情况下,教学人员的绩效待遇必须是超过后勤老师的,哪一个校长,不会无视教学成绩,而任意贬低一线教师的,后勤老师的考核,比照教学老师,但工作量,工作的质量系数是打折的,至少我了解的学校是如此的。

有贬低教师队伍整体的,有贬低教师中的部分人员的,这个也正常,他们总得拿个问题说事,吐口水。

但是,一部分人不懂教育,却信口开河,以贬低为能事,这个就好笑了。教育教学是有专业性的。

笔者的结论是:关注欢迎!为了喷而喷,何患无辞?口水四溅,只是口水。


青霞人文


中小学校是事业单位,按照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岗位。中小学校属于专业技术类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不能低于75%。严格意义上来讲,这75%的专业技术人员,才是真正的教师,是在教学一线承担教学任务、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而管理人员、工勤人员虽然在教学机构工作,却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因而其待遇和管理方式是与中小学教师是有差别的:管理人员执行的是从管理十级一至到管理一级的晋升道路,而工勤岗位人员是从初级工干起,一直晋升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当然,高级工以上比例名额太少,能评上也不一定能聘上。

实际上,在中小学校,普遍可以看到,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后勤服务人员,甚至门卫、宿管,都和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一样,评职称、发绩效,挤占中高级职称名额,绩效甚至比辛辛苦苦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还发的比例高。一线教师为此大感不公,这里面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首先来说管理人员。学校的管理人员,都是从教师队伍选拔出来的,只有极少部分来自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下属事业单位,尤其是副科级以上有职务级别的中小学校。这是因为,一般来讲,中小学校级别都比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下属事业单位低一至两个级别,中小学校管理人员极难提升职务级别,而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下属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提拔机会较多,经常因为职位紧张,空降学校任职,这种现象还是非常普遍的。

以县区为例,教育局及教研室、督导室、项目办等都是正科级单位,而中小学校除部分重点外,要基本上都是股级,充其量也是副科级。这些学校的管理人员,只有一把手有级别,相比职称晋升,管理职位晋升更慢,因而大多都是“双肩挑”,在管理岗位工作,同时还评着职称,还有优先权,各学校的高级职称,基本上都是老资格的校长副校长,一般教职工很难评得上。除一把手外,其他班子成员基本上连级别都没有,要不评职称,根本就没有活路。因而无论是一把手,还是班子成员,中小学校的管理人员,只要是评职称的,都要求从事一线教学工作,而且必须满足一定的教学任务量。因而现在除一些大的学校有一些专门的管理人员,其他学校即使是校长,也都一周带几节信息课等,就是这个原因。这样,这些管理人员就可以和一线教师一样,评职称,发绩效了。

下来再说说后勤辅助岗位。按照现在事业单位改革要求,后勤辅助岗位要求实行市场化、社会化,学校的食堂人员、门卫、宿管等要么由企业、个体户承包,要么雇佣合同工负担。这在一些管理规范的学校,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了。但在一些小一点的学校,由于学校经费有限,教师又超编严重,后勤服务岗位,都是由一些已经评定了中高级职称,自觉没有发展前途的教师主动承担,他们本身就是教师,而且都是评了职称的教师,自然和一线教师一样待遇。在实行了“县管校聘”制的学校,后勤服务岗位是由竞聘失败的教师暂时充任,一边从事后勤工作,一边学习培训,等待在下一次竞聘工作中重新走上讲台。

因而,虽然在中小学校存在管理岗位、后勤服务岗位挤占职称、绩效的现象,这都是有原因的,虽然对主要承担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主课教师不公平,但是却是暂时无法彻底改变的问题。目前,对于这种不公平的现象,职称评定工作从一线教学工作量上做出了限制,人社部门也从事业单位后勤服务岗位不断完善改革措施,相信今后的管理会越来越规范,越来越符合公平公正原则。


职言管语


每到绩效工资的问题,总是讨论最热烈的,也难怪,涉及到钱的问题,这时候谁都不肯退让了。分享两个案例,大家可以评一评。第一个案例:去年某区增发绩效,均数一万八。注意,是增发。某校校长决定仍然按照绩效分配方案来发。于是教学负担重的,比如班主任,年级组长,教两个毕业班主课的等等,最多的拿到三万。一些课务少的,没什么教学成果的,比如后勤的,非考试学科的,自然拿的少了,一万出头。有一位经常请假,课务少之又少的,只拿到九千多。发放完毕后,问题来了。这一部分均数以下的人纷纷串联,联名上书,甚至去教育局上访。闹得不可开交。第二个案例:今年,区里又增发了,均数一万九。因去年吃尽苦头,校长决定,只按照出勤一项考核,于是,全校绝大多少都拿了均数或以上,包括后勤的的,阅览室发发报纸的等。只有极少数请过病事假的扣除了小部分。于是天下太平。那么,问题来了,你们觉得,这两次的方案,哪一种更合理?


烟雨江南0237


核算绩效工资,虽然上级文件规定,向一线教师倾斜,但是,很多现实问题,尚待探讨解决的办法。

第一,绩效工资来源。按文件规定,绩效工资有两块组成,一,财政投入一块,一,扣下教师一定数量的工资。但是,有些地方,只扣教师个人的那一部分。

第二,学校人员组成。特别是有一定规模的学校,就得有管理人员,有后勤人员,工勤人员;而这些人员,基本上,全是教师。管理人员,无须说。后勤、工勤人员,一是年龄偏大的老教师,再就是实在不能教学的个别教师,也就是说,他们也在教师行列中。

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教师的工作任务,无不是学校领导的安排,领导安排的任务都完成了,按理就应该挣回自己投入的绩效工资!

再说,分配绩效工资、核算绩效工资可以分别核算,管理人员单独核算,后勤、工勤一块核算;这样领导最先不满意,其次后勤、工勤也不会同意;除非后勤、工勤人员的全部绩效,只在他们内部运行!这样管理人员不同意,每一个管理人员,不会拿出自己的钱,去资助一线教师!

所以,在财政不投入的情况下,搞所谓的绩效工资,我认为只会起反作用!财政该投入的投上了,一个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的教师,能把自己的挣回来;一线教师,能多挣些,这样才是现实的!

观点只代表个人!欢迎共同探讨。


瑞丰131


我是学校财务人员,管着工资、社保、决算、预算、事业统计、经费统计、工资统计、人事统计、教师信息管理、事业单位年报……,还有20多个系统、APP,还有8节体育课。学校、教体局、人社局、税务局、银行不停的跑,每年从正月初七忙到大年三十,假期周末加班是常态。我多次向校长辞职,想当一个纯粹的一线教师,可是校长都不同意。


历史爱上地理


可能提出问题的人真的在学校里面只做了这份工作,而没有做其他的工作,所以他感觉到自己有些委屈。

2012年到一个新单位去工作,新单位里面刚开始,存在的工作比较复杂,虽然是单位比较小,但是属于县级学校里面包含的财务,校产,电教,后勤维修,学籍管理都由我一个人完成。

唯一没有做的就是教学工作,一年下来只休息了两天,一个是八月十五,一个是大年初一,说句实在话,比天津教学老师累多了,一直忙到年初夕。

当然在有的学校里面,后勤工作可能还是比较轻松的,有的人的确没有从事过后勤工作或者从事一些比较复杂的保障工作,所操心费力以及平时加班远远超出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工作,课堂教学工作最大的难点在于有各种屏蔽,关键时候非常难看,后勤工作无非是坐在背后的一些工作,没有人盯着,也没有好和坏之分,但是大量的时间必须用上。

有的时候,干了接近10年的后勤工作,感觉到还真的不如在一线教学的老师。

比如说这几天正忙着做学校单位里面的每一年度的决算工作,再过三四天要做经费统计工作,还有其他稀奇古怪的一些工作,基本上能够忙到大年三十之前。

有些事情真的不是有的朋友考虑的那样,其实后勤工作也不是那么简单。

工作都不容易,都不要互相攻击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