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之前,为何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

尚宫女史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知道这两个人在刘氏政权中的地位,因为诸葛亮已是妇孺皆知,所以在此我就不再赘述,我们重点来看看李严。

李严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大臣,但是李严和诸葛亮不一样,他以前在刘表手下干活。后来投奔刘璋,虽然换了主子,但是刘璋非常器重李严,甚至还任命他为护军,在绵竹一带对抗刘备。

但是李严直接投降再次认刘备为主,同刘备一起平定成都。刘备拿下益州之后,李严和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五个人一起制定了《蜀科》,改变了益州法不威、德不举、刑不严的祸根。

可以说李严是构建蜀汉法律体系的基础的重臣之一。刘备在和曹操争夺汉中的时候,李严坐守后方,盗贼马秦、高胜起兵谋反,声势浩大参与人数过万,一路攻取打到了资中县。此时刘备战事吃紧,没有余力顾及镇压之事,而李严仅仅率领半数于对方的五千士兵前往讨伐,直接将谋反的马秦、高胜等人一并擒杀。事情平息了不久,越嶲郡高定也率军围攻新道县,救火队长同样是李严,高定兵败逃走以后,刘备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

我们可以看出李严有很强的军事才能,但是如果你认为李严仅仅是一个将才那你就错了,他在犍为任职太守的时候,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大兴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悦之”。可以说李严在内政方面也有些许的才华。

李严功劳不小,但是远远没有到达和诸葛亮齐名的地步,但是为什么刘备要托孤于他呢?并且军事重权交给了李严,只让诸葛亮主持内政。有很多人猜测是刘备不信任诸葛亮,怕诸葛亮取刘禅而代之,但是我认为恰恰相反,刘备其实是非常信任诸葛亮,反而不信任李严,你且听我慢慢说来。

刘备入蜀以后,以刘备为核心的荆州集团取代了以刘璋为首的东州集团(法正、李严、孟达、吴懿等人)。除了以上两个政治团体以外,还有本地贵族豪绅所代表的益州集团。东洲集团和益州集团一直就不对付,但是刘璋靠着法正、李严等人维持着统治。

刘备作为第三方进入益州,致使刘璋的东洲集团出现分化,有的人服他,有的人不服他,而李严、法正等人是前者。刘备夺取西川后还听取法正建议娶了吴懿的妹妹,这是为了拉拢东洲集团的人心,以稳住自己在这里的脚跟。但是他毕竟是一个外来统治者,人家本地的贵族豪绅本来就对刘璋虎视眈眈,刘备取代刘璋根基不牢,人家肯定也有想法,要不然为何还会有人频频造反呢?

所以遏制这些人就得靠常年和他们打交道的东洲集团,事实也证明刘备是对的,李严的确阻止了多起反叛实力。

所以刘备之所以托孤给李严,一是为了拉拢东洲集团的人心,二是要靠李严这些人解决内患。

但是刘备用他却不信他,我们可以看出来表面上是两位托孤大臣,但是两个人的分量是不对等的。诸葛亮无论是权利地位还是人心所向都压着李严一头,刘备都想好了,如果李严有谋反的意图就让诸葛亮及时扼杀在摇篮中。

自古以来的确有君王为了维护自己的宗室统治,托孤多位大臣让他们互相牵制,但是被托孤的大臣往往应该是权利地位相等的,要不然根本起不了相互制衡的作用。我们上面也说了诸葛亮稳压李严一头,这正说明刘备压根就没想让他们互相牵制,就是让诸葛亮看住了当时以李严为代表的东洲集团。

诸葛亮陪着刘备一路走来建立蜀国,为了兴汉鞠躬尽瘁,而李严是背叛刘璋的降臣,刘备是做君王的人,该防着谁他肯定心里能没有底吗?诸葛亮扳倒李严以后独揽大权,直到死也没有逼刘禅让位。

话说到这,我们回到问题

刘备临终前为何将兵权给李严,而不是交给诸葛亮?

我认为有以下几条原因:

一、刘备夷陵败给陆逊,国力虚弱,外患虽重,内忧更甚,怕自己死后国内矛盾爆发,万一反叛势力再次兴起,要靠李严等东洲集团的人协助遏制。

二、蜀国后期人才凋零,能承担重任的人没有几个,而李严算是一个军政全才,可以利用。

三、安抚东洲集团的刘璋旧部,尽可能缓解东洲集团和自己本家的矛盾,统一战线。

四、诸葛亮治国虽强,但是领兵能力不如李严,刘备又想用李严,就得以诸葛亮为手、以李严为枪,让手得握住枪。

刘备和曹操孙坚他们相比,起势太晚,根就没有扎牢,蜀国后期内部关系错综复杂,各个派别相互争斗,诸葛亮也是苦苦支撑,通过战争转移内部矛盾。

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衣钵企图力挽狂澜,可惜已经无力回天,蜀国作为汉朝的代表,率先退出三国争霸的历史舞台。

杨角风发作


  刘备一代枭雄,对别人即便如诸葛亮也深怀戒心。《三国志》中记载刘备临死前召见诸葛亮,并哭着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用这种赤裸裸的话来试探诸葛亮,可见其对诸葛亮是很不放心的。

  所以将军政大权一起交给诸葛亮,刘备更是不放心。他最终选择李严来掌军。

  在白帝城托孤中,刘备将政事交给诸葛亮,军事交给李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刘备政权有三大派系,即随刘备入川的荆州从龙入川派,诸葛亮即是代表;刘璋旧部的东州派,此时李严是代表;土著豪门的益州派。

  李严本人也颇具政治军事才干,也是与法正他们最早投靠刘备的一批人之一,不仅参与法正诸葛亮等制定《蜀科》的五人小组,在镇压民间起事方面也很有才干。担任犍为太守时更是治理有方,深得吏民拥戴。而其人又性情孤傲,难以与人相处。让他与诸葛亮同时接受顾命,正是相互牵制之计。

  早在章武二年刘备伐吴失败后便任命李严为尚书令。第二年刘备临去世时以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镇守永安宫。并遗诏李严与诸葛亮一起辅佐刘禅,成为托孤大臣之一。

  有李严将兵在外,诸葛亮虽以丞相之尊主持国事,也要有所顾忌。李严以此也对诸葛亮之令不感冒,但李严后来却行止失据,又因押运粮草误期而中伤诸葛亮,为诸葛亮所弹劾,被贬为庶人流放。

  总之刘备临终之前,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还是帝王心术,对诸葛亮有所疑惧。


赵燕云


三国的刘备一直以仁义著称,同时他的运气也相当好,拥有五虎将甘心为其卖命,还有卧龙先生诸葛亮辅助。后来他在白帝城病重,即将离世之时,却意外的把兵权交给了李严,而不是更有能力的诸葛亮,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刘备这个决定确实令人困惑,当初刘备等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且封其为军师,一直对其重用。而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以及运筹帷幄之下,刘备军也打赢了不少胜仗,还在川地建立了蜀国,自立为帝。论功劳论材智都应该把兵权传给诸葛亮才对,但刘备却偏偏选择了李严,这确实是太过蹊跷了。

当年刘备入蜀,建立蜀国,但该国实际是由三个蜀权集团形成。第一个是以刘备为中心的荆州集团,拥有五虎将跟诸葛亮等主力干将。第二个是以李严、法正、吴懿跟孟达的东州蜀军集团,还有处在益州的蜀中士族集团。说起东州集团渊源主要东汉末期,从关中、荆州地域的士人流入所组织起来的集团,属于外来势力,该集团跟益州集团有一些恩怨。

后来,刘备率军入蜀地,东州集团有很多人投诚刘备,其中就有李严,因此该集团只好妥协。刘军攻占,西川之后,该局势已成定局。因此刘备病危托孤之际,考虑到其他两大集团的影响,不希望出现内斗导致刘军大败,于是为了大局的稳定就挑选了一个东州集团的人来继承兵权,由于李严追随过自己,又符合东州集团的身份,故而获得此继承权。

另外,三国战争发展到后期,刘备可能不再那么信任诸葛亮了。第一担心以孔明的实力会独掌大权,使得蜀国江山易主。第二是认为孔明虽然精通兵法,但缺少实战统军经验。细看历代君王临终托孤之际,都会选择好几个重臣一起托孤,分散其个人实力,用几个人互相牵制,以免有人因权在手,企图抢夺江山。

因此刘备自然也得防备一下诸葛亮,因此在临终减弱他的权力,以避免他一个人独揽大权。至于认为他缺乏实战带兵经验的理由是,实际上诸葛孔明在刘备死之前,一般都是在幕后出谋划策,跟一个参谋一样,很少亲自带兵出战积累实战经验,因此刘备不放心他独掌兵权。

之前的蜀吴联军,主要是靠诸葛亮充当外交使者,舌战群儒说服了吴国跟蜀军联合对抗曹操,这才有了赤壁之战。该战役结束后,诸葛亮荣升中郎将,负责监督荆州三郡,但主要工作是征收税费,以当军资。那么刘备为什么会把兵权交给李严呢?论能力资历,蜀军中还有一批猛将在排队。

刘备应该很认可李严的统兵能力,当初他本是刘璋麾下的部将。绵竹战役过后,李严果断向刘备投降,成为蜀军的裨将军。公元218年,资中县一带有万余贼寇作乱,为首的叫马秦,这时刘军的兵力汇聚于汉中跟曹操对抗,调不出兵马去治贼。而李严临危受命,凑齐5000人马一举将这些盗贼给消灭,经过此次战绩,刘备更是器重李严,并且赐封他为辅汉大将军,负责驻守巴东。

还有就是刘备托孤前,五虎将几乎已死光了,东州夷陵战役中,更是有一批精英武将死亡。所以在刘备临死前,能选择的武将已经不多,唯独李严带兵经验丰富,统帅能力突出,加上他跟东州集团有关系,为了稳定蜀国,最终就把兵权传给了李严。


御史馆


导语:刘备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主公,他虽大器晚成,但政治智慧不可否定。在用人上更是玩转了东州派、本土派、荆襄派、元老派这四大蜀汉政治派系,临终托孤的人事安排也是综合了诸葛亮与李严的能力特点,以及派系之间的制衡约束,说白了就是给后主刘禅留下一个更好的政治环境。可以说刘备托孤是一本政治家的教科书。

221年7月,刘备为夺回荆州,亲率数万大军伐吴,却於次年被吴将陆逊大败於於猇亭,刘备收拾残兵退守永安(白帝城)。223年,刘备恼羞於夷陵惨败而一病不起,临终之前托孤於诸葛亮,并对诸葛亮说了一番“感人肺腑”的话: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而同时,刘备又以李严为副,让其与诸葛亮共辅少主刘禅,并将兵权交给了李严。

那么,既然刘备对诸葛亮如此器重,却为何将最为重要的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呢?

派系是主要原因

蜀国的政治派系,法正是蜀汉政权东州派的核心大佬,这个派系是刘焉入蜀的时候带过来的,成为刘焉政治集团的骨干,其中还有李严、吴懿、黄权、许靖、刘巴、孟达、董允这些名臣,从这些名单中能看出刘备是有多么倚仗这个政治派系了吧。

而在此之外,蜀汉政治体系中还有元老派,以关张赵、简雍、孙乾、糜竺等为代表;荆襄派以诸葛亮、黄忠、魏延、庞统、马良、马谡、蒋琬、费祎、杨仪等为代表;益州本土派以谯周、周舒、杜琼、张翼、张嶷、马忠等为代表。

“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三国志.法正传》

从这个派系划分就能看出刘备的用人思想非常具有智慧。元老派是刘备最亲近的势力,文挂高层虚职,武挂高层实职,这是保底的人事安排。高层文职的实权分属荆襄派与东州派,这其中穿插着“军事高参”,典型的例子就是入川之战的军事高参庞统与法正以及汉中之战的绝对军事灵魂法正。而益州本土派无论是刘焉时期还是刘备时期,都成为打压的目标,他们代表着益州士绅利益,又相对保守,故而只是用作维护地方团结,如张翼这种名将也在刘备时期都没有较高建树。

在权衡各派系的政治博弈中,刘备最想倚仗的就是东州派,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因为元老派与荆襄派暴露出很多问题。

元老派属于早衰问题,关张死后军事无所依靠,元老派后辈们集体衰落,出现人才断层;

荆襄派属于没落与不和并存,诸葛亮是荆襄派的代表,但似乎人缘并不太好,早期的黄忠、魏延等一系列武将对他并没有亲近,文臣倒是都成为诸葛亮的心腹,这与刘备的人事安排也有一定的关系,治内之臣确实无法与各军事官僚骨干达成默契,毕竟一个是赚钱的,一个是花钱的,这种情况自古皆是一对天然的矛盾体,而人才断层于关羽被杀之后,荆襄地区的招贤纳士人、才引进计划宣告永久性破产。

“靖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丞相诸葛亮皆为之拜。”——《三国志.许靖传》

元老派先于荆襄派没落,故而蜀国政权各大要职中都由荆襄派占据,这是一个政权统治者最不愿意看到的,这样的政权架构也是其他派系最难以接受的,故而东州派与荆襄派的矛盾逐渐产生。刘备为何娶刘章的寡妇嫂子吴氏为皇后,就是为了稳定东州一派,赢得吴懿、吴班等东州大族的支持,并且许靖、刘巴这些人的官职虽皆为虚,但名分上都高于诸葛亮,这就是刘备的制衡手段,名与权是分离而设的,自古以来的厚黑政治家都是这么干的。

所以军权交给李严刘备作为政治家的手段!

二、李严能力突出,深受刘备信赖。

1、军事能力得到刘备认可。

李严原是刘璋部下,在绵竹归降刘备,被任命为裨将军。在218年,盗贼马秦、高胜等数万人在资中县作乱,此时刘备率主力在汉中与曹操鏖战,李严仅用临时召集的五千人马轻松平定。后来又击败高定,展现出过人的军事素养,受到刘备的重视和信赖,被任命为辅汉将军,镇守巴东。

但在人才济济的刘备集团,李严还只是重点培养目标之一,位置并不靠前。而后不久,关羽、张飞、马超相继阵亡,夷陵之战,刘备又丧失了一大批优秀的将领,所以刘备在托孤之时,有领兵经验的李严就成了可供选择的托孤人选之一。

2、有主见,有性格,办事果断。

李严这个人很有主见,办事果断,雷厉风行,经常和同僚发生冲突。在刘备看来,这不是什么缺点,只有这样性格的人才敢和诸葛亮叫真,发挥其作用,如果把位置留给一个唯唯诺诺的人,哪能牵制住诸葛亮呢?而当时李严的职位不过是辅汉将军,无法和诸葛亮平起平坐,所以刘备当着诸葛亮的面任命李严为尚书令,代理都护,掌内外兵权。

三、刘备对诸葛亮放心不下,为预防诸葛亮大权独揽。

纵观之前历代帝王托孤,都会安排多个托孤大臣相互牵制,不然皇帝的位置岌岌可危。但即便当初有多个托孤大臣,也难免权归一人,威胁后代统治,最著名的当属西汉的霍光。刘备自然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出现,所以在托孤的时候,他不能让诸葛亮一人独揽大权,必须安排一个人分割他的权力,互为牵制,这样对刘禅最为有利。

故而让诸葛亮主政、李严主军,以互相制衡。

那么,刘备对诸葛亮说:你有定国安邦的才能,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如果我儿子刘禅值得辅助,你就辅助他;如果他不是那块料,你就取代他吧。

刘备口头上这样说,其实内心里的想法,谁都可以想象得到的。

诸葛亮流着眼泪说:我一定当好辅助君主的大臣,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

试想,刘备连“枪杆子"都交给了另外一位辅政大臣了,还让诸葛亮自立为巴蜀之主?这不是诏令李严,如果诸葛亮谋逆,就“毙”了诸葛亮嘛?

那么李严的结局如何呢?

但是李严的情商真的不算太高,作为千年老二他当的有点心不甘情不愿,而且把这种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小动作频繁,甚至很多人都看出了李严的不安分,尚书令陈震就曾经告诉诸葛亮李严这人腹有鳞甲有发动兵变的危险。

所以诸葛亮对李严即使用又严加防范。

只是刘备的想法未免有些理想化了,诸葛亮对掌握兵权的李严如鲠在喉,两个人是蜀汉朝堂之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一直处于争斗之中。权利之争必有一伤,在这场党争之中,情商不高,人际关系非常不好的李严最终败北。

据三国志之中记载,建兴九年,诸葛亮率军第四次北伐,李严则被安排负责粮草工作。由于连日大雨,李严无法运送粮草,便催促和魏军相持不下的诸葛亮尽快撤军。诸葛亮无法,只得迅速撤军。李严督运粮草不力,竟然愚蠢到将过错推卸到诸葛亮身上,他设计上书给幼主谎称诸葛亮是以退为进,诱敌深入后再突袭。当诸葛亮回来之后,又说诸葛亮没有尽力征讨。

幸而诸葛亮留下了李严亲手书写的信函,正是李严催促他撤退的密信。李严最后落得被罢黜为平民徙梓潼郡的下场,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有人觉得李严犯得错误实在太过幼稚,根本就是小学生水平,所以猜测这只是诸葛亮拉他下马的计谋。

低情商导致李严没有像司马懿一样的韬晦,高调的结果就是自己毁了自己的前途。如果他能安心等待,只需要四年时间,诸葛亮就在五丈原归天,论资排辈大约蜀国没人能压住李严了。

可惜历史从来没有假设!

总结:历来人们对诸葛亮多是崇拜,看到诸葛亮拿出证据惩治小人当然会拍手称快。但诸葛亮是人并不是完美的神,被刘备托付军权的李严也不应该是个弱智,其中曲折,大概只有当事人自己知晓了。


路之意


这是胡说八道。

刘备白帝城托孤,真正的托孤大臣就是诸葛亮。


李严是副托孤大臣。之所以给李严也安个托孤大臣的名号,主要是为了安抚益州的士族。

我们来看一看《三国志先主传》是怎么记载的:

先主病笃,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再看看陈寿对刘备托孤的评论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这一段,两了两个内容。

一是,明确指出刘备是举国托孤于诸葛亮。没有别人什么事。

二是,刘备对诸葛亮完全信任。(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这两点,在当时的蜀汉应该是一致的共识,所以诸葛亮才能全权掌握蜀汉的军政大权。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写到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刘备去世以后,蜀汉实质上进入了诸葛亮时代,一切内政外交,官吏任命、赏功罚罪、整军备战,都由诸葛亮全权做主。

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作为顾命李严,权力十分有限,只能在诸葛亮的许可下开展工作。

李严的弱势表现,一方面是因为自身能力无法与诸葛亮匹敌。但是最根本的,是因为没有先主刘备的青睐。

李严也没有什么兵权,刘禅即位以后,李严长期镇守江州(重庆),兵力可能有两万多人。

亮命严将二万人赴汉中。亮表严子丰为江州都督督军,典为后事。(三国志李严传)

两万的兵力,算是很强大的力量了。但与诸葛亮掌握的军队相比,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上将嗳福斯


这涉及到益州本土派和外来派的平衡,原来刘焉刘璋入主成都,是外来派,其时出现东州派益州派的矛盾,平衡不好弄至鸡飞狗跳,乱事丛生,以至给刘备可乘之机入蜀坐大取而代之。蜀汉在汉中战后国力处于高峰期,之后历经关羽失荆州,夷陵之败等事,实力大衰,险象环生,当此时,刘备在永安病体沉重,自知不久于世,而益州已经内乱渐萌,南中四郡蠢蠢欲动,前景堪忧,刘备在永安期间开始对后事进行安排,主要集中在诸葛亮李严身上。


在逝世的上一年,刘备兵败后即召李严至永安,任命他为尚书令,这一职位之前是法正担当,法正之后由刘巴继任,职小权大,从皇帝的秘书处发展到干涉各处机要,但并不是政府首脑,因有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的丞相存在。而诸葛亮在刘备当上皇帝时,就任丞相录尚书事,假节。(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这两个职位的安排,可看出刘备的苦心和长远铺排。之前法正刘巴,都是益州代表人物,法正助取汉中,连曹操也忌惮,刘巴名扬天下,陈群孙权都很敬重。


法正刘巴李严都可看作刘备入川后的益州派代表,第三任尚书令给了李严,可见刘备的用心,是以有一定实权重名望的职位给原益州派人物,以安抚人心。而上面又重新设立了汉朝后来不常置、直到董卓曹操才大行其道的丞相职务,以丞相总全权,下面官职可以放开一点,不致成为祸乱。等到临终,刘备又有一举动,就是本题内容:以李严为中都护,统辖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中都护职权如大都督,但在李严这里,从前后详推,应该是尚书令、留镇永安大都督,统辖永安内外诸军事。其时刘备的行宫就设在永安,“內”是永安,内外即是永安周围内外。(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第一点,《三国志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说,李严在刘禅时建兴“四年,转为前将军”,如果中都护真的是一品将军,这时怎么会转为四方将军的前将军,难道降职了?(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而李严之所以会转为前将军,是诸葛亮打算进行北伐,加重李严镇守后方的筹码而决定的,四方将军位在九卿之下,刘备在称汉中王时就任命过,就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时关羽任前将军假节铖。可见之前的中都护只是名称好听,却是有名无实的虚文之官。


第二点,李严的中都护,应该是护军一类,中都护是中护军掌管禁军职务,李严留镇永安,掌管的禁军估计也是永安的禁军。护军在汉朝原从属大司马,比不上三公将军大将军,连比三公略低的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也比不上,可见李严的中都护水份严重。在李严升为前将军的时候三国志记载说“严当知后事,移屯江州,留护军陈到驻永安,皆统属严”,陈到代替了李严的中护军和留镇永安,而又被李严这位调到江州的前将军管辖。建兴八年,李严又升官了“八年,迁骠骑将军”,终于接近三公位置了,但第二年就出事免官。由此可知,说刘备把兵权交给李严是不确的,诸葛亮才是人臣之极,无所不包,而他走的是曹操的霸府政治路线。


南方鹏


1

蜀汉政权在刘备在世的时候,一直是双寡头制度,诸葛亮以丞相录尚书事,处理蜀汉的一切政务,刘备在永安前线,主管军事,除非有什么重要的决策,需要刘备最后拍板时,诸葛亮才会报给刘备。


也就是蜀汉政权的权力,其实一直在诸葛亮和刘备手中。


李严这时候在刘备身边,当他的副手,帮助刘备处理军务,很得刘备信任。


刘备去世时托孤,托孤的两个人是诸葛亮和李严:


讬孤於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尚书令在汉武帝时只是管理文书的小官,但是后来皇帝想限制三公的权力,不断给尚书台加码,尚书令权力越来越大,汉成帝时的分曹治事是后世六部的雏形,而尚书令总官各曹,对皇帝直接负责,位置仅次于丞相。


李严这个尚书令,相当于副丞相,直接执行丞相的各种决策,而且他还有军权。


因为李严长期在刘备身边,辅助军事,所以刘备又封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三年,先主病笃,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中护军类似于周瑜的大都督,主管军事。当时永安是蜀国吴国对峙的前线,让经验丰富的李严留镇永安,战略上这种安排没错,但是刘备却没有留下遗诏,留镇永安要留镇多长时间。


2


刘备死后吴蜀两国很快签订了友好条约,永安这个曾经的前线再不像以前那样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李严却一直在永安留镇。


当时蜀汉的政治中心在成都,在永安的中都户李严对全国军事鞭长莫及,更别说统领内外军事了。


事实上他也一天没有正真统领过内外军事,在成都的诸葛亮获得开府治事之权,后来又兼任了张飞司隶校尉的职位,把监察权也握在手里。


而后诸葛亮亲自率兵南征,也是一步大棋,南征是关系蜀汉安危的大事,丞相亲征必定要倾全国之兵,这样诸葛亮顺理成章的把军权牢牢握在手中,历时一年的南征,不但锻炼了队伍,还让诸葛亮牢牢地掌握了军权。


此时蜀国军政大权都牢牢握在诸葛亮一人手中。


这期间李严虽然官职屡获升迁,但是实际权力则根本没有增加多少,有名无实。


北伐前李严被诸葛亮调到江州,协助诸葛亮调配粮草。


这个职位其实很重要,古语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是让李严这位名义上的二把手,统内外军事的中护军,去压粮运草,李严心里未免有些不平衡,但是好在江州可以接近中枢,李严可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权力资本。


3


到江州后李严小动作频频,一会儿写信劝诸葛亮封王进九锡,这无疑想把诸葛亮架在火上烤,进九锡是篡位前的必由之路,以前曹操就是这么玩的,封魏王进九锡。为曹家篡位奠定了基础。诸葛亮一眼看透李严的险恶用心,立刻拒绝了他的提议:


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


方宠齐、晋,坐自贵大”说的是春秋时权臣的故事,春秋时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都是权臣篡位的经典例子。


后来李严又想把益州东部的五个郡合并为巴州,他自荐担任巴州刺史,想借此扩大自己的权力范围,诸葛亮立刻拒绝了他的提议。


曹真伐蜀时,诸葛亮让李严率领两万兵马赴汉中支援,江州都督的职位让李严的儿子李丰接任。


到了前线,李严和诸葛亮提及司马懿开府之事,话里话外希望自己也能获得开府的权力,在蜀汉只有诸葛亮有开府治事,李严想获得这个特权,这样就有了和诸葛亮分庭抗礼的权力。


诸葛亮依旧是拒绝的 。


战胜司马懿,李严留驻汉中,第二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


继续让李严在后方筹措粮草,这时候李严开始拖后腿了,给诸葛亮写信说由于连天下雨,粮草无法筹备,请丞相回兵。


诸葛亮刚刚回兵,他又找到后主,说我把粮草准备齐了,丞相怎么突然回来了呢,肯定是诱敌深入的计策。


李严的两面三刀让诸葛亮非常生气,把李严给他写的信一封封拿出来,证据面前,李严无话可说。诸葛亮和数十名大臣联名上书后主,请求把李严贬为庶人。


作为东洲集团的代理人,李严一倒,整个东洲集团也瞬间式微了。


当年刘备托孤也许只是一种平衡荆州集团和东洲集团的策略,所以才让李严上位,但是李严的情商真的不算太高,作为千年老二他当的有点心不甘情不愿,而且把这种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小动作频繁,甚至很多人都看出了李严的不安分,尚书令陈震就曾经告诉诸葛亮李严这人腹有鳞甲有发动兵变的危险。


所以诸葛亮对李严即使用又严加防范。

低情商导致李严没有像司马懿一样的韬晦,高调的结果就是自己毁了自己的前途。如果他能安心等待,只需要四年时间,诸葛亮就在五丈原归天,论资排辈大约蜀国没人能压住李严了。


可惜历史从来没有假设,诸葛亮一死,李严彻底没了翻身的机会。


===================




薛白袍


《三国志》记载刘备临终前托孤以李严为中都护,而中都护的职权如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这样看起来刘备确实是把兵权给了李严。


但实际上李严一直是诸葛亮下属,同为托孤大臣,即使坐到了的中都护的职位,他依然不比诸葛亮。

李严加光禄勋,只是九卿,而诸葛亮是丞相,位列三公,在等级上就压一等。李严的中都护官再大也是受中央监察的,不好意思,诸葛亮就是监察百官的司隶校尉。更别说诸葛亮还兼益州牧这种地方大官,所以说实际上两人差距还是不小的,正因为差距大,这也有了后来李严不服气,想划分个巴州出来,自己当巴州牧,以此来拉近与诸葛亮的距离。

所以刘备给李严权力,其实只是为了给李严为首东州派面子,当时的东州派法正已死,吴懿是国舅要避嫌,这就只能给李严了。而刘备给东州派面子是为了让其与诸葛亮的荆州派一起对抗本土益州派,稳定局势,毕竟本土势力太强。不过李严最后还是得听诸葛亮的,毕竟诸葛亮是刘备亲信,刘备虽然防着益州派,但他是不会让自己嫡系荆州派在东州派之下的。


刘备权力构想:荆州派第一、其次东州派、最后本土益州派。

所以兵权该给还是得给,毕竟得讨好东州派,但给了你兵权,你还是得听诸葛亮的,所以刘备给不给诸葛亮兵权实际上影响不大,后来照样带兵北伐,不通过李严。

诸葛亮也可以随时调命李严,所以在后来魏国要大举进入汉中,诸葛亮调了江州李严率二万兵入汉中增援,虽然李严自身是很不情愿的。而到了汉中时,李严直接被诸葛亮任命中都护署府事,在丞相府手下办事,在这时诸葛亮直接将其变成相当直接的从属关系了。
不过正是这些,让李严很不满,认为自己与诸葛亮同是托孤大臣,但实际上权力却和诸葛亮没得比,到最后更是演变成了受他直接管辖的下属。于是才有了负责运粮时候不卖力,后来利益熏心,鬼迷心窍的参了诸葛亮一本,最终有了后来的被贬。


夏目历史君


刘备临终之前,为何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平衡派系利益

刘备入蜀后,形成三个政治集团。为首的是刘备的荆州集团,其次是李严、吴懿、孟达、法正为代表的东州集团,最后是蜀中士族的益州集团。东州集团是东汉末年从荆州、关中地区流入益州的士人,其实也是外来集团,他们和益州集团有矛盾,刘璋靠东州集团实行统治。

但在刘备入川时,东州集团发生分化,很多人倒向了刘备,其中就包括李严。刘备夺取西川后,为了扩大统治基础,听从了法正的建议,迎娶了吴懿的妹妹,把东州集团拉拢了过来。所以刘备在托孤时为了蜀汉政权的稳定性,不得不考虑到东州集团的利益,而让东州集团的人出任托孤大臣,也可以一定程度上顾及益州集团的利益。

刘备托孤之时东州集团的代表人物是吴懿和李严。吴懿是外戚,不便重用,所以李严就成了最合适的人选。

二、对诸葛亮的不信任。

刘备对诸葛亮的不信任体现在两点,一是担心大权独揽,二是诸葛亮缺乏领兵经验。

1、纵观之前历代帝王托孤,都会安排多个托孤大臣相互牵制,不然皇帝的位置岌岌可危。但即便当初有多个托孤大臣,也难免权归一人,威胁后代统治,最著名的当属西汉的霍光。刘备自然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出现,所以在托孤的时候,他不能让诸葛亮一人独揽大权,必须安排一个人分割他的权力,互为牵制,这样对刘禅最为有利。

2、在大家的印象里,诸葛亮神机妙算,能文能武。但实际上,在刘备托孤之前诸葛亮一直从事的是内政后勤工作,欠缺领兵经验,刘备担心他不能胜任。

比如赤壁之战时,诸葛亮发挥了外交能力,说服孙权联合抗曹。赤壁之战后,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督荆南三郡,任务是“调其赋税,以充军实。”之后,诸葛亮辅佐关羽镇守荆州。214年,诸葛亮同张飞、赵云率兵驰援刘备,合力拿下了成都,随后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将军,任务是“足食足兵”。刘备称帝后,诸葛亮的官职是丞相、录尚书事、司隶校尉,分管蜀汉的内政和监察工作,和军队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刘备看重的是诸葛亮的内政能力,对他的领兵能力表示怀疑,所以托孤之时不便把军权交给他,怕他不能胜任此项工作。

但蜀中那么多将领,为何刘备会把兵权交给李严呢?

三、李严能力突出,深受刘备信赖。

1、军事能力得到刘备认可。李严原是刘璋部下,在绵竹归降刘备,被任命为裨将军。在218年,盗贼马秦、高胜等数万人在资中县作乱,此时刘备率主力在汉中与曹操鏖战,李严仅用临时召集的五千人马轻松平定。后来又击败高定,展现出过人的军事素养,受到刘备的重视和信赖,被任命为辅汉将军,镇守巴东。

但在人才济济的刘备集团,李严还只是重点培养目标之一,位置并不靠前。而后不久,关羽、张飞、马超相继阵亡,夷陵之战,刘备又丧失了一大批优秀的将领,所以刘备在托孤之时,有领兵经验的李严就成了可供选择的托孤人选之一。

2、有主见,有性格,办事果断。李严这个人很有主见,办事果断,雷厉风行,经常和同僚发生冲突。在刘备看来,这不是什么缺点,只有这样性格的人才敢和诸葛亮叫真,发挥其作用,如果把位置留给一个唯唯诺诺的人,哪能牵制住诸葛亮呢?而当时李严的职位不过是辅汉将军,无法和诸葛亮平起平坐,所以刘备当着诸葛亮的面任命李严为尚书令,代理都护,掌内外兵权。

之后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 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是个聪明人,知道刘备这句话是说给自己和李严听的,如果自己一口答应,李严肯定会立即砍掉他。所以诸葛亮痛哭流涕地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不过最终刘备还是多虑了,诸葛亮虽然扳倒了李严,成为大权独揽的权臣,但他更是千古少有的忠臣,让刘禅做了40年皇帝。对比一下隔壁的司马懿,诸葛亮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倍。


石头说历史


刘备在永安托孤的时候,有两个托孤大臣,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李严。刘备把政务交给诸葛亮,让他辅佐刘禅;却把军队交给李严,让他担任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

刘备的这个决定,在后世看来,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决定。尤其从李严后期的表现来看,感觉刘备基本上是所托非人。刘备是那么聪明睿智的一个人,他为什么竟有这样的昏招呢?

我们先来看李严被托孤后的表现。

(李严雕塑)

一是建兴四年(226年),诸葛亮在汉中,准备北伐,想把李严调到汉中来,让他镇守汉中,自己放心前往北伐。但是李严百般推脱,还是只想呆在原地(江州),并且还让诸葛亮把当地五个郡划出来组成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以至于这件事,连当时的尚书令陈震都说他“腹中有鳞甲”。

二是建兴八年(230年),曹魏三路大军进攻汉川,诸葛亮再次调李严去汉中防守,他还是不愿意去,还假装说司马懿在诱降他,他走了的话,江州一带会丢掉。于是诸葛亮让他儿子负责江州防务,又升他为骠骑将军,这样李严才去了汉中。

三是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出兵祁山,让李严负责粮草押运。因为道路泥泞李严押运困难,怕迟了受军法处置,便让诸葛亮退兵。但诸葛亮退兵后,他却又对刘禅说,粮草很多呀,诸葛亮为啥要退兵呢?诸葛亮把李严让他退兵的信给刘禅看,于是谎言不攻自破。诸葛亮趁机弹劾李严,刘禅把李严废为庶人,流放到梓潼郡。

大家看看李严的这个表现,他哪里是值得刘备那样高度信任的人呢?刘备当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奇怪的决定呢?

或者说,刘备这样做,是昏招,还是另有玄机呢?

我个人觉得,刘备当时之所以这样做,还是因为他在托孤的时候,不完全相信诸葛亮,想找一个人来制衡诸葛亮的表现。(从刘备在托孤的时候,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就可以看出,刘备实在对诸葛亮还是不放心。还有,刘备托孤时还专门对诸葛亮说,让他不可大用马谡,也是担心诸葛亮会做大的表现。)

李严为什么会成为刘备选择的作为制衡诸葛亮的重要力量呢?我觉得刘备是看重这几点。

第一,李严对刘备很忠诚。李严本来是刘璋的人,当是刘璋派李严去抵御刘备,可是李严却率部投奔了刘备,自此死心塌地跟随刘备。刘备要选一个忠诚的人来辅佐刘禅,在关羽张飞包括法正都先后去世的情况下,李严是第一选择。

(刘备剧照)

第二,李严的能力很强。李严原先在刘璋手下的时候,就以才干出名,担任成都令。后来刘备入驻成都后,让他和诸葛亮、法正、刘巴、伊籍一起制定安定蜀地的法律文本《蜀科》,后来刘备在汉中的时候,地方上两次造反,李严不待刘备下命令,就带着很少的人马平定了动乱。可以说,李严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被证明是一个能人。让这样一个人来分诸葛亮的权,刘备觉得比较恰当。

其三,李严有独断专行的性格。主要表现在他担任犍为太守的时候,曾表现出独断专行的一面,比如郡功曹杨洪、牙门将王冲都曾与他发生矛盾,最后被他撵走。

有人可能会说,李严既然独断专行,那就是很糟糕的品格,刘备怎么会看重他这一点呢?其实不然。独断专行的人,正好是抑制权臣的一个有效力量,因为他不会被别人左右,不害怕权臣。假设今后诸葛亮要做权臣,欺凌刘禅,那么李严将是一股对抗诸葛亮的重要力量。

有人又会说,如果诸葛亮不做权臣,那么,李严不就是一个阻碍分裂力量吗?

这一点,刘备也是有充分考虑的。

一者,刘备当时最担心的是诸葛亮成为曹操那样的权臣的问题,所以他必须要那样做。

二者,如果诸葛亮不是权臣,李严也不会反到哪儿去。凭诸葛亮的度量和能力,他能够轻松化解这个矛盾。(诸葛亮是证明过这一点的,当年法正就曾经独断专行,别人要诸葛亮处置法正,但是诸葛亮没有,而是很好地包容了法正。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败了,诸葛亮还痛哭,说若是法正在,刘备断不会败。诸葛亮这哭,是哭给刘备看的啊)

(诸葛亮剧照)

最后的实践证明,刘备的考虑是非常周详的。诸葛亮鞠躬尽瘁,坚持北伐,没有成为曹操那样的权臣。李严虽然确实成为一股阻碍的力量,但是诸葛亮很好地包容了他,最后万不得已,才弹劾他。而且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去世的时候,李严还痛哭不已,觉得从此没有人再会用他了,最后激愤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