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孔門弟子少了子貢,行嗎?

至於孔門高弟,在春秋末代的時期裡,除了子貢一人別有他的胸襟懷抱以外,其他如顏淵、曾子、原憲等,所謂七十二賢人之中,大多是屬於對時代的反動,有“不同意”主張的清流人士,與後世宋儒的“儒林”、道學大有不同。其中突出對比的兩人,便是原憲和子貢的故事。

《韓詩外傳》記載:

原憲,字子思。宋(國)人也。讀書懷獨行君子之德義,不苟合當世(不和當時社會的風氣同流合汙),當世亦笑之(所以當時社會上人,也覺得他很可笑。這是司馬遷的記載)。其為人也,清靜守節,貧而樂道。居環堵之室,蓬戶甕牖,桷桑無樞,匡坐而鼓歌。子貢肥馬輕裘往見之,憲正冠則纓絕,捉襟則肘見,納履則踵決。子貢曰:“嘻!先生何病也?”曰:“無財之謂貧,學不能行之謂病。憲貧也,非病也。若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學以為人,而徒有車馬之飾,衣裘之麗,憲不忍為也。”於是曳杖拖履,行歌商頌而反,聲滿天地,如出金石。子貢恥之。

所謂“子貢恥之”一句,是說子貢等於被原憲的舉動羞辱了一頓。當然,子貢不但會經商致富,而且還善於運用謀略的學術而代孔子出馬,安定了魯國受侵略的危機。這個有名的歷史故事,可以自取《越絕書》來讀,就可明白其中的道理。孔子死後,在曲阜的墓地,也是子貢一手所經營的,而且他還在夫子墳上守墓六年才離去。如果孔門高弟都如顏淵、原憲一樣,遁世無悶,甘於清貧,孤芳自賞,行嗎?

但我們既然講到“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必須先要了解群眾、資財、權力三者之間,猶如三根木杆捆在一起的三腳架,缺少一杆就站不起來了。尤其對一個國家的“治國”之道,沒有良好的經濟財政,必然就沒有一個完整美好的政權,那是古今中外千古不易的大原則。你只要看看每一朝每一代的興亡史蹟,最後促使衰敗的,必定是先由財政、經濟上產生必然的崩潰。但在中國文化中一貫的傳統觀念,尤其是以儒家道家為主流的學術思想中,認為要解決經濟、貨財的問題,使“國家天下”得到“治平”的境界,只要從政治上做好,便可達到“物阜民豐”,國家和人民就都可以“安居樂業”了

如再擴而充之來看,不但只有中國,其他如印度、埃及,甚至所有東方各國文化中的先聖先賢們,差不多也都有這樣的觀念。當然,西方文化好像也並不例外。可是,到了十八世紀以後,尤其是從英國發生“工業革命”(實業革命)開始,西方文化中漸漸形成對經濟學的專注。到了十九世紀開始,在西方文化的思潮中,

便形成了以經濟為主導來解決政治問題的思想主義等的興起。因此,直到現在東西雙方,乃至全人類的文化思想中,對於這個問題,仍然還在含混不清,思辨難定究竟是財富的資本影響了政治?或是政治影響了資本的財富?這也等於是哲學上的主題:究竟是蛋生雞?或是雞生蛋呢?且待人類慢慢摸索,再去求證吧!


如果孔門弟子少了子貢,行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