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6 孔子告誡我們不可譏評他人的是非

【原文】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字詞解釋】

方:毀謗(鄭康成),說人的過惡。

賜:端木賜,子貢。老師稱呼學生都稱名。父母長輩可以稱名,老師也可以稱名,其他人就不能稱名,只能稱對方的字,表示尊重。連皇上都不能稱人的名,只能稱字,唯有父母、老師地位是平等,所以直呼其名。

【蕅益大師註解】

不暇二字,頂門針也。若能思齊內省,則雖妍媸(yán chī)立辨,不名為方人矣。

頂門針:中醫常常用針灸,扎針的時候,在頂門上扎針,頂門一針紮下去,就是比喻刺中要害,這一針下去管用。所以這不暇兩個字就像頂門一針,讓人警醒。妍是美麗,媸是醜陋。美和醜立刻就能分判,意思是自己見到賢人,立刻生起效法的心要思齊;見到不賢的人和事,立刻反省自己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立刻就沒有毀謗的心。自己到底是不是賢人,起什麼念頭就能判斷。如果能夠見賢思齊,見不賢則內自省,就是妍,就是美的、善的,就是賢人;起了念頭,看別人都是有毛病,不順眼,就是媸,就是醜陋、不賢,立判、立辨,所以自己從這認真的反省。

【江謙補註】

可知聖人,無時不是修己。

聖人用功夫沒別的,無時無刻不在修自己,念念都在反省、檢點、觀照自己,稍有不賢的念頭和行為,立刻修正。他的心全是專注在自己身上,修己而不是修人。凡夫專愛看別人,修人修得很來勁,從來沒想到修自己。所以凡夫跟一切人在一起,專看別人的毛病,指責人家、跟人家不和諧,就產生了矛盾。所以聖人修己以安人,通過修自己,讓人也能夠安心,也能夠效法聖賢,斷惡修善,改過自新,修身而齊家、治國、平天下。

【旁徵博引】

你本身賢嗎?以我來說,我自己自顧不暇。我自己想改過自新還沒改完,又怎麼能夠毀謗別人?所以,孔子在這是教訓子貢。

“君子道者三,吾無能焉”,孔子不斷的在力行君子道,提升智仁勇,所以無暇顧及別人有什麼毛病缺點。改自己毛病都改不完,還有什麼閒工夫去理會別人有什麼毛病?夫子批評子貢說,“你倒好,你有這個閒工夫,比我還高。怎麼盡看別人毛病,自己是聖賢嗎?”孔子狠狠地教訓子貢說,“我都不能稱自己為君子,你是聖賢,比我還高”,子貢當然沒有孔子境界高。

《禮記.大學篇》雲“無諸己而後非諸人”,就是講毛病缺點,諸是之於的意思,無之於己,就是自己沒有缺點了,才能夠去批評別人,非是批評。自己缺點沒改過來、沒改完,自己還不完美,不可以批評別人。《無量壽經》講“善護口業,不譏他過”,護著自己的口業,不能夠譏諷、批評、毀謗別人。

【觀點】

不譏他過、不見他過,叫真修行。

【白話解釋】

子貢毀謗別人。孔子喚問子貢說:端木賜啊,你很賢能嗎?如果是我,才沒有閒工夫批評別人。

【本章要義】

本章告誡我們不可譏評他人的是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