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只知“負荊請罪”,卻不知道藺相如和廉頗最終的下場?

相信讀書的小夥伴都知道“負荊請罪”這個典故的,說的是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這個故事宣揚的美德就是“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將相和,平天下。”在當時讀書的時候,就深深的被他們的故事所吸引,心想趙國到底有沒有平天下呢?這兩個人的結局又如何呢?今天嘩嘩君來帶大家詳細看看。

戰國,因為諸侯國中間的戰事和發展趨勢,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慢慢凸顯出來,成了那時候整體實力最強的七個諸侯王。本來七國整體實力相距並不大,但在秦孝公階段,因為商鞅變法,秦國迅速強勁了起來,整體實力慢慢穩居別的六國之上。

秦昭襄王階段,秦國的整體實力很強勁了,這讓秦昭襄王擁有佔領六國的慾望,可是這一情況下六國仍然擁有不錯的整體實力,因此秦國要消滅他們絕非易事,秦國也害怕和六國聯合,或者其中的幾國聯合。

世人只知“負荊請罪”,卻不知道藺相如和廉頗最終的下場?

戰國七雄

在這一大背景圖下,產生了澠池之會。公元279年,秦昭襄王要想派兵攻打楚國,但他又擔憂趙國會發兵協助楚國,這會讓秦兵深陷兩面作戰的不好局勢,因此他約趙惠文王在澠池商討這事。

澠池之會時,秦昭襄王藉助秦國的強勁整體實力,對趙王是尖酸刻薄,規定趙王為他擊缶,還規定趙王割讓五十座封地為他拜壽,幸虧趙王身旁的重臣藺相如站了出去,使秦王沒有佔趙王的一點便宜。藺相如維護了趙王的情面,保衛了趙國的權益。

世人只知“負荊請罪”,卻不知道藺相如和廉頗最終的下場?

藺相如

這讓趙惠文王對藺相如極為令人滿意,回來後將藺相如破格提拔為上卿,官銜穩居大將廉頗之上,但這讓廉頗十分未滿。廉頗是打了多少仗才得到瞭如今的影響力,而藺相如榮譽不如他的十分之一,光憑一次聚會活動上的耍嘴皮子,就官銜穩居他之上,這讓廉頗十分難受,因此廉頗想找機遇經驗教訓藺相如。

藺相如獲知這事後,就一直躲著廉頗,但藺相如那樣做,他會身旁的人覺得疑惑,由於藺相如的官銜不比廉頗低,也沒必需這般擔心廉頗。藺相如問身旁人:“廉頗和秦王誰厲害?”身旁人回應:“秦王利害”。藺相如說:“我連秦王都不怕,為什麼會擔心廉頗大將呢?他那樣做是為了趙國著想。”

“如果我和廉頗將軍和和睦,就會給秦國機會。”這種話傳入廉頗耳朵裡面後,廉頗慚愧不己,他身背荊條來向藺相如請罪,藺相如盛情款待了廉頗大將,此後兩個人重歸於好,擁有將相和的佳話。

世人只知“負荊請罪”,卻不知道藺相如和廉頗最終的下場?

負荊請罪

廉頗和藺相如是趙國的支撐,有兩個人在,趙國也一直是戰國的大國,可是趙惠文王死之後,他的孩子趙孝成王就不像趙惠文王那般,器重和信賴廉頗和藺相如了。

長平之戰時,因為廉頗一拖再拖不可以擊敗秦兵,這讓趙孝成王對廉頗心存不滿,因此讓趙括替代廉頗率軍抵禦秦兵。針對趙王的這一不智決策,藺相如絕不允許,可是趙孝成王沒有遵從藺相如的建議,最後導致了長平之戰的大敗,40萬兵被大將白起坑殺,趙國也此後一蹶不振。

長平之戰後,趙國到了亡國的邊緣,幸好其他諸國出兵相救,才沒有使趙國被秦國滅掉。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年邁的藺相如在失意和悲痛中死去。藺相如的一生很輝煌,但人生的最後時光卻充滿了悲痛和苦澀。

世人只知“負荊請罪”,卻不知道藺相如和廉頗最終的下場?

廉頗

長平之戰後,廉頗又得到了趙王的重用,他率兵抵抗住了秦軍,同時還率兵擊敗了趁機攻打趙國的燕軍。趙孝成王去世後,他的兒子趙悼襄王又不信任廉頗了,他一上臺之後,就急忙要撤掉廉頗的兵權。他派樂乘去替換在外領兵的廉頗,這激怒了廉頗,他打跑了樂乘,但廉頗此舉也意味著他背叛了趙王,廉頗被迫逃到了魏國。

廉頗到魏國後,一直希望趙王能重新將他召回,讓他繼續為趙國效力。趙悼襄王曾派使臣去慰問廉頗,看廉頗還能否為將。廉頗見到趙國使臣後,為了證明自己還能為將,特意吃了一碗飯一斗米,十斤肉,還披甲上馬,向使臣證明自己還有用,可以為趙國效力。

但趙使回來卻對趙王是另外一番說詞,說廉頗只有飯量還可以,其他不行了,趙王聽後,知道廉頗老了,也就斷了再將廉頗召回的心思。後來楚王又將廉頗接到了楚國,廉頗也最終在楚國抑鬱而終。

綜上所述,本是一段佳話的“將相和”,到頭來,兩人都結局都不是善終的,可以說都是鬱鬱而終的,真是可惜了這段佳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