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继位后第四年突然天下"土雨"据《竹书纪年》记载。可信度有多高?怎么解释?

传承中华经典文化


《竹书纪年》在古代是一本禁书,而“土雨”这一记载,虽然不能确定是否真有其事,但在科学上是说得通的。而且不止《竹书纪年》里有记载,《墨子》一书也说过。

不过在具体回答“土雨”这个现象之前,我要先上个图。

为什么上这张图,是因为我们今天要说一下这本书《竹书纪年》,而这本书里好多内容和《史记》是不一样的,所以我想先阐明一下我的观点,关于《竹书纪年》和《史记》的孰是孰非,大家可以自己评判,但也不必较真,毕竟立场不同,所以历史也无绝对。

接着回答问题,说说这场“土雨”。这场土雨,其实记录在《竹书纪年》中关于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的文章中,“五年夏···雨土于亳。”意思是“帝辛继位的第五年夏天,在亳(今河南境内)这个地方,天空下起了土形成的雨”。

土形成的雨,在古代看来是无法解释的怪异现象,其实用我们现代科学很好解释,应该就是沙尘暴。有了沙尘暴,说明当时的环境已经因干旱而相当恶化!而古人见到遮天蔽日又不常见的奇怪现象,自然要大书特书~

如果大家仔细总结历史就会发现,每次朝代更迭,都会有大的自然灾害发生。而古人就把这说成帝王“德不配位”,于是上天惩罚他,不让他当王了。

当然,这是迷信的说法,因为用我们现在的科学逻辑都解释的通。古代社会科学技术落后,基本是靠天吃饭,所以都会祈祷风调雨顺。而一旦有了自然灾害,整个社会经济民生就会陷入崩溃。当所有人吃饭都成问题而高层依然花天酒地时,就会“食不果腹而乱民起”,于是朝代更迭就很正常了。

所以,像《竹书纪年》中记载的这种自然现象,其实是可信的。但是把自然现象归咎于帝王不作为,其实是一种非常迷信而不可信的解释。

说完土雨,下面我们可以说说《竹书纪年》这本书了,为什么这本书争议这么大呢?最主要是它和《史记》不符,甚至有些历史颠覆了大众认知,因此在古代还曾经被禁过。

但是其实《竹书纪年》成书在《史记》以前,要说那本书颠覆历史,应该是《史记》才对。而且,这本书的发现也很有传奇色彩!

在三国之后的晋国,有盗墓者叫不准(古音fou biao),他挖掘出一处古墓,从里面发现了大量竹简,有数十车之多。后来朝廷考证是战国时期魏王墓。这些竹简就是后来被整理出来的《竹书纪年》的原型,也就是说《竹书纪年》是晋朝给起的名字,以前就是一些编年体的历史记录文章。《竹书纪年》是周王室指定专人记录的历史,一开始是王室自己人,后来平王东迁,周王室没落,就让晋国来干,后来三家分晋,这个任务就交给了魏国。这也是这些竹简之所以出现在魏王墓的原因。

那《竹书纪年》颠覆了哪些历史呢?简单说几点有代表性的。

我们都知道尧舜禹是禅让制,可本书却明确记录他们并非禅让,而是争夺的王位。《史记》中记载的每次禅让,其实都是一部明争暗斗的战争史。而这,也是后世它被禁的主要原因之一,儒家打造的最有德行的三皇五帝,竟然被彻底颠覆!

还有我们熟悉的商代名臣伊尹。《史记》上说商王无道,于是伊尹囚禁了商王,代为治理国家三年。等商王醒悟后,伊尹又归还了王权,并竭力辅佐商王励精图治。但是《竹书纪年》却说,其实是伊尹夺取了王权想自立为王,后来商王重整旗鼓夺了回去。

甚至我们熟悉的“武王伐纣”,《竹书纪年》都记载其实并非正义之战,而是两个诸侯国争夺天下的战争。而周文王被商王囚禁,也是因为他战败被抓,并非刻意囚禁。最后周灭商,也不是商无道气数已尽,而是商大军出征东夷,周趁虚而入打下朝歌!

怎么样,是不是完全颠覆了你的认知!

至于它为何被禁,古代官方也给出了解释,大概意思是:这些内容都是胡编滥造的!编这些内容的是战国时代的魏国,而魏国就是士大夫“谋朝篡位”导致三家分晋才有的,他们这么编写,就是为了给自己找台阶下,而编写的这些内容,也符合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勾心斗角的社会风气!

所以,理解为什么我一开始要先上那张图阐明立场了吧,因为这个历史颠覆的完全合情合理,最起码它非常契合人性,毕竟尧舜禹那样的圣贤太理想化了,很可能是儒家为了巩固人心而编造的。而禁书的古代官方也解释的合乎逻辑,因为魏国编造这样一些故事来给“三家分晋”的篡逆行为打掩护,也确实很有可能。

总之,还是见仁见智吧。不要轻易相信一种结论,但也不要放过任何一种可能,这才是历史爱好者的乐趣所在!否则,只是讲述既定历史的过往而不讨论多种可能,也没什么意义。


乇三千历史短镜头


土雨?沙尘暴吧。

我记得好像前几年吧,时间反正有点久了,北京地区沙尘暴那一年贼严重,然后沙尘暴吹过来之后整个北京必可被笼罩了一层黄色,然后有人就说北京下土了!

有人就会说了,沙尘暴吹的不是沙子吗?怎么会吹的土呢?其实黄土高原上面的那个视图也就是一种沙子,只不过这种沙子它的颗粒更细,所以吹得更远,从西北的戈壁滩一路吹到了黄土高原,然后在这地方成绩形成了黄土高原……

等到某一场沙尘暴吹的比较用力一点,把这么多的土挖沙啊吹过来,然后沉积下来,你看上去就跟那土一样。

从道理上来讲,古代的人在记录某见重要的事情之前总会相信天有异象,也就是说天上可能会发生一些无法描述的事情,比如说一些大的灾难或者是一些天文奇观异,或者是某家的老母猪多生了几个小崽……

《竹书纪年》这本书,到底可不可信并不清楚,但是关于这个土雨可能就是古代的人在无法理解沙尘暴这个现象之后,然后再编出来的一个名词。

讲道理当时的黄土高原或者关中地区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植被被砍伐的现象,而且人类的活动也不可能再继续向北去,破坏西北地区的草原绿树,等等一些事情,所以像类似于爆发沙尘暴,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并不太高,这也就是什么叫记录这件事情的时候,古人感到很惊讶,甚至作为一个时间节点来记录,你就像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有一回,好像在无锡地区也不发了一次类似于沙尘暴一样的情况,那个时候记得就是放学之后,下午回家的路上刮起了那种黄沙,然后整个天被笼罩的成的黄色塑料袋呀,等等一些列东西都在天上乱飞,我对那场事情记得很牢。

在纣王倒台了之后,大家在想商纣王到底有没有惹得天怒人怨,(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或者是惹得神仙不开心?毕竟那个时候去天子仍然还是天的孩子,君权神授吗,毕竟神仙是天子在位置上面的保障,所以你这个天子如果丢了天下就证明你惹怒了神,而神降临灾祸到你身上就是她生气的一种表现,因此古人会想各种各样的现象去圆这个谎。

这个所谓的下土雨是可以相信的,这个东西不需要任何的编纂,也不需要任何的瞎编乱造,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谈论或者推理某个事情的时候会避开受害者,或者是经历者所讲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而是选择注意他们所说的某个细节,有的时候细节才是真正值得相信,或者没有经过任何编纂的一个真实的事情。


漩涡鸣人yy


在历史学界,人们普遍认为,《竹书纪年》是一部比《史记》更客观的史料,其所记载的历史,似乎更接近于历史真相。

比如“尧舜禅让”的问题。《史记》里记载的是尧、舜在年迈的时候,考察并任命了部落里更有德行和才干的舜、禹担任部落首领,并主动把帝位禅让给了舜、禹。但是《竹书纪年》里的记载刚好相反,并不是禅让,而是尧、舜年迈的时候,舜、禹分别发动政变,把他们逐出部落或者囚禁而死。总之,《史记》更强调文明的力量,而《竹书纪年》则更强调丛林法则。

(尧舜禅让)

不少学者认为,根据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以及后来夏朝的历史演变,《竹书纪年》的记载,在摒弃了封建时代道德教化的因素下,似乎更客观一些。

那么,既然《竹书纪年》的记载,摒弃了道德教化的成分,为什么它在记载帝辛(纣王)的时候,却说在帝辛五年夏天的时候,天上下“土雨”这样的话呢?这样的话,是不是在说帝辛无道呢?当时有没有可能下土雨呢?

我们先来看看《竹书纪年》上的这一段记载。

“三年,有雀生鸇。四年,大蒐于黎。作炮烙之刑。五年夏,筑南单之台。雨土与毫。”

这一段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帝辛继位后的第三年,有一只雀儿生了一头鸇。鸇是一种猛禽,是专门吃雀儿的猛禽。帝辛继位后的第四年,他在黎这个地方田猎。接着他又发明并使用了惨无人道的“炮烙之刑”来处置人。帝辛继位后的第五年夏天,他在南单修筑高台(用来饮酒作乐或者召引神仙的台子),这时候,在毫这个地方,天上下起了土雨。

(帝辛)

前面我们刚说了,《竹书纪年》比较客观,道德教化的成分不重。但是这一段内容,感觉满是道德教化的意味。第一句,雀儿生了吃雀儿的猛禽,这简直就是在说,帝辛这个人当了帝王坐了江山以后,将会把商朝的江山给搞灭亡。帝辛的父亲传位给帝辛的时候,是希望他能守住,并且世世代代传下去的。哪知道,帝辛却亲手把自家好端端的江山给毁了,这难道不就是“有雀生鸇”吗?

第二句,“大蒐”在古代是一种庄严的仪式,也是帝王贵族家正常的仪式,原本无可厚非。但后面跟了一句“作炮烙之刑”。帝辛为什么作这样残酷的刑罚呢?是不是因为他已经不是搞仪式,而是专注于嬉戏游玩,有大臣劝谏他,他不听,因此才搞这样的东西惩罚那些大臣呢?

第三句,帝辛修筑“南单之台”,天上下起了土雨。这句话再明显不过了。古代是不能轻易大兴土木的,因为生产力水平受限。如果大兴土木,国力就会大大地消耗。但是帝辛却大兴土木,擅自动土。而且修这种台子,还是为了自己享乐。后面写的在毫这个地方下起了土雨,非常具有寓意。就好像在说,泥土本来应该是在地上的,现在帝辛把它搞去修高台,就相当于泥土从天上落下来一样。

(帝辛)

不过,虽然看起来这一段文字叙述,有着这样的“微言大义”,有着这样道德教化的成分。那么,这一段文字所记载的历史事件,会不会是真实的呢?也就是说,雀儿会不会生出猛禽来?天上会不会下土雨呢?

根据我们现在的科学研究,这样的事情并非不存在。

我们都知道,许多候鸟都有“寄生”的现象。由于它们需要不断地南来北往,追逐气候生存。因此,它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哺育后代。于是,它们就常常把卵产在其它鸟的巢中。比如,大杜鹃鸟就经常把卵产在别的鸟的巢中。古人并不懂得这个道理,看见雀儿的巢里出现了一种大型的鸟,便觉得这件事非常怪异,由此便把这样的事情记载下来。

至于天上下土雨,更是非常正常。我们现在知道,沙尘暴其实就是一种土雨。只不过古人不知道沙尘暴的道理,觉得这是违背天象的事情,所以才有这种特别的记载。

总之,《竹书纪年》里面记载的这两件反常的事情,确实是是可能存在的。《竹书纪年》把这件事记载在这里,也是客观的。当然了,他把这些现象罗列在帝辛统治的时期,而不是罗列其它事情,肯定有批评纣王的意思。作为一部史书,在这一点上。和《史记》是一脉相承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土雨”,这样的事是完全有可能的。

“土雨”其实是大风把沙土刮到了天上,然后又落下来,就成了“土雨”。

如果土刮到天上后,正好又下了小雨,“土雨”还会变成“泥雨”。最明显的就是,有时候早上起来,看到车身、车前挡上有些泥点,就是雨把空气中的土冲刷下来。

现在也下土雨。前些年环境不太好,连续好几天沙尘暴的天气也是有的,刮得天昏地暗的,沙土不住的唦唦地落下,不就是土雨吗?

《竹书纪年》的“土雨”是这样说的,“五年夏,筑南单之台。雨土与毫。”意思是(纣王即位后的)第五年夏天,在南单修筑高台,这时候,在毫这个地方,天上下起了土雨。这个说法是可信的。

其一,《竹书纪年》是春秋战国时期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没有经过秦朝一统天下后的“焚书坑儒”,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据专家说可信度超过《史记》。

其二,“土雨”毕竟是一种少见的现象,猜测当时的史官把它作为一种奇特自然现象而记录,因为用当时的科学知识无法解释。

其三、当时纣王大兴土木,下了土雨,史官可能有讽刺批评纣王的意思。毕竟当时生产力低下,建筑高台就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有点人怒天怨的意思。


齐风雅


这里涉及两个概念,一个是关于土雨的解释,如果将土雨解释为沙尘暴,这有点儿牵强,如果说将土雨解释为泥雨,似乎更合理,但是无论是怎么解释,这都是一种随机现象,是不可准确预测的,但中国古人,尤其是孔子制《春秋》之前对于历史的记载是非常认真的,所谓令狐笔,就是杀头也不在史书上写虚假的东西,因此竹书纪年上记载的应该是真的,但由于这个是随机事件,不能从科学上证实而已。


孤独一书生


这样的事,在史官眼里没有幻觉,其笔下,断不会虚构。

事实上,世界各地,都会莫名其妙的下雨,随着掉下来的居然有鱼虾,以及其他杂物,当然也会有沙尘暴,所谓土雨,估计和沙尘暴类似,但明显不是沙子,就是泥土。

无论掉下的是什么内容,原因都肯定是外地的龙卷风为动力引起的,如果下面是江河湖海,就能卷起来水和鱼,虾,青蛙;如果下面是陆地,就卷起来泥土,地面附着物;下面是沙漠,自然只能卷起来沙子了-附带说一句,沙漠,最早是气候变化,长期干旱形成的;自从人类进入原始社会,逐渐开始大规模的砍伐森林,烧荒种植,建筑,人为的森林消失,水土流失,从而形成沙漠。但是纣王时期,仅仅只是开始砍伐森林树木,人为的沙漠还没有形成。


青山不掩


应该是现在所说的沙尘暴吧,古人观天象,好多天气现象会跟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可见沙尘暴在商周时期应该已经有了,只是当时解释不通沙尘暴的来源,所以会带有迷信色彩跟当时的时政联系起来!


画画的悟空


土雨就是沙尘暴[呲牙]


颜良但是文丑呀


确切的说是帝辛五年,《竹书纪年》是中国西晋武帝时在汲郡古墓出土整理的战国竹简“汲冢书”的一部分,原本没有名字的,因为是编年体(按历史事件发生时间记录)体裁,所以命名为《纪年》,也叫《汲冢纪年》、《竹书纪年》。这书记录了从传说时代的五帝到魏襄王(一说应为魏哀王)之间的重要历史事件。随着近代甲骨文资料的发现印证,《竹书纪年》的内容和考古发现的内容吻合度非常高。

《朱本纪年》记载:商朝帝辛五年即公元前1150年,黄沙落于亳(在河南省境内)。根据描述土雨很可能是我们现在常见的沙尘暴天气,也叫黄沙,是一种季节性的气象现象,它会于东亚冬春交际时零星地出现。沙尘起源于蒙古沙漠、中国北部和哈萨克斯坦,而表面高速的风及激烈的尘暴可引起云雾及极小量的干旱泥土。过去十多年,由于工业污染,所以沙尘暴非常频繁,而在几千年前的商朝,也并不是没有条件发生。

商代毫也就是现在河南一带,从地里位置上离呼和浩特原来叫鬼方的地方非常近,科学家认为,200万年以来,特别是几十万年以来的中、晚、更新世时期,中国西部地势不断上升,干燥气候区不断扩大。这些地带表面沉积的砂岩、粉砂质泥岩以及砂砾岩等比较疏松的岩体在太阳和风的作用下,不断被风化剥蚀,变成大量碎屑物质。三千多年前沙漠应该已经有一定的范围,一旦遇到对流,吹到河南也不无可能。所以如果土雨就是沙尘暴,那么可信度很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