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丰人在渐渐淡忘的新昌往事


红尘滚滚,历史的脚步不会停歇。往事依稀,总有一些不该忘却。


宜丰人在渐渐淡忘的新昌往事


↓1986年宜丰行政区域图


宜丰人在渐渐淡忘的新昌往事


“板桥人会杀猪,杀得猪叽喂喂叫,快拿绳来吊。吊拐一只脚,新昌县里讨膏药。”“棠浦吃碗面,走到新昌县。”


童谣里为何频提新昌县?


答案就在历史中。宜丰县,始于三国吴大帝黄武年间(公元222一229年)。之后的七百多年,经三兴三废,于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再设县改名新昌县。1914年,因与浙江省新昌县同名,复名宜丰县。


宜丰人在渐渐淡忘的新昌往事


宜丰人在渐渐淡忘的新昌往事


宜丰人在渐渐淡忘的新昌往事

  

↑棚改前,解放路以南的老城区。这一片,现在人们习惯称为南门。与南门相对应,新昌大道以北农贸市场以西的老城区,则称为北门。西门指哪一块似乎不明确,只是称平政桥为西门桥。东门则泛指老城区以东。


宜丰人在渐渐淡忘的新昌往事


要清楚老城区的东西南北门,得了解它的城墙。


城墙,城市的防御性建筑。以大刀长矛为主要武器的时代,为应对战争,修城墙与护城河,对保卫城市不受侵犯有着较好的作用。与所有城市一样,宜丰老城也修有城墙。


宜丰人在渐渐淡忘的新昌往事


↑1933年宜丰城区图。宜丰老城主城区的大体位置:现平政桥以东,牌楼塘以西的这一块。老城墙大体在耶溪大道、南门路、公园路、城北路这一圈,长五华里。


城门对应现在的位置。东门,农业局院內;西门,平政桥东大约20米(原桥东侧的地面低,桥头有台阶与西城门相连。西门和小北门的具体位置获熊兰芳先生和他90多岁老母亲赐教);南门,南门路与盐步路(仿古街)交汇点;北门,观前巷与城北路交汇点;小北门,北门垴上巷与城北路交汇点。


宜丰人在渐渐淡忘的新昌往事

宜丰人在渐渐淡忘的新昌往事


宜丰城墙历经千年。始建于北宋建新昌县之初。原先为土墙,明代改土墙为内外包砖之墙。抗战时期,日军及飞机多次侵入宜丰。1939年5月2日轰炸湖城圩(新庄)。8月,日军侵入多地。9月20日至10月1日,日军飞机36架次一再轰炸县城、找桥、天宝、龙冈,炸死21人,伤21人,毁房322栋。1941年3月15日至29日上高会战,期间,日军又多次侵入县境,日机多次狂轰滥炸,炸死居民158人,伤66人,毁坏房屋395间。之后,还有入侵。


面对强敌,普通百姓只能逃命。开初由于出城必经城门,发生过踩踏事故。后来,便把城墙给拆了。


宜丰人在渐渐淡忘的新昌往事


这口塘最初没有名称,它是取土烧城墙砖挖出来的。烧砖的窑就在旁边。这也是窑前地名的由来。传说蔡家少年蔡贵,是一学霸,考试成绩了得,获江西乡试举人第一名,高中解元。外婆家牌楼周家也觉脸上有光,家族动用族里公款,买下蔡贵家祖屋前的这口达十亩的池塘,作为贺礼赠送给蔡贵,从此便有了牌楼塘叫法。上述说法得“古月”先生质疑,说是因为此塘旁原来立有一座牌坊而得名。此牌坊当时名叫“进士坊”,于明朝后期县人为1514年进士蔡时立。


宜丰人在渐渐淡忘的新昌往事


原先的牌楼塘清澈见底,有小水圳东进西出,水源地为现在红光水库里面的吴家槽,是一口活水塘。窑前人家常在这里洗衣洗菜。夏天还是孩童们玩水游泳之地。1980年代之前,窑前一侧有板栗林,是宜丰牛墟传统的耕牛交易市场。


宜丰人在渐渐淡忘的新昌往事

↑牌楼塘水源地吴家槽。系楠树村管辖。


宜丰人在渐渐淡忘的新昌往事


1980年代,被移花接木将别处的白泽湖名称安在了牌楼塘。后来在板栗林建起了老年人活动中心。


宜丰人在渐渐淡忘的新昌往事


为了统一人们的行动,就必须统一时间,因此需要建立授时系统。中国古代的授时系统就是人们常说的“晨钟暮鼓”,即早晨敲钟,傍晚敲鼓,钟楼和鼓楼因此而产生。


如唐代,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


随着社会进步,钟鼓的授时功能消失。钟鼓楼成为城市历史的见证,成为人们的旅游打卡点。


宜丰人在渐渐淡忘的新昌往事


宜丰人在渐渐淡忘的新昌往事

原以为上述两张照片中的楼是宜丰钟鼓楼,后胡仁平先生指出此楼为岳公楼,钟鼓楼在岳公楼前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此楼的的大门也是政府(人民委员会)大院的大门。后来,钟鼓楼和岳公楼都被拆除,另建政府大院门楼。


再后来,大院门楼外移,建得更宽更高。新旧平行,方位没变,中点仍与原中点对应。如今,这里不再是政府大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