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先愛國史---臨高文人王佐為何官場不如意?

王佐,字汝學,號桐鄉,臨高縣透灘村人,生於宣德戊申年(1428)五月十五。祖籍福建古田井村。渡瓊始祖王恂瓊州千戶。曾祖王良先舉人司戶參軍。父親王原凱東黎土宮,曾二度率首王尋、王旺赴京貢方物,接受朝廷招安,增強黎漢民族和睦團結,被授為撫黎縣丞。母親唐朝選山東金鄉縣令之女,兄王斌、王賦、王碔(音wǔ),和弟王俊均為廩貢生員,系異母所生。

  王佐七歲喪父,唐氏很有見識,對佐慈而嚴,兒子一怠學,便氣不進食,王佐遵母訓,勤奮苦學,天資聰穎,過目成誦。自少負笈從遊,拜唐舟、丘浚為師,很快成為“兩庵”的得意門生。

  正統丁卯(1447)王佐弱冠以禮經魁鄉省,由於中舉論禮文章卓著,被祭酒吳節、司業閻禹錫薦遊國學深造。閣老大學士李賢翼其大用,深為器重。禮部會考,王佐曾獲學冠“兩監”之雅稱。國子先生曾在諸生面稱:“王佐此子可教。”他後試南宮-,條答無遺,本房欲置魁選,為忌者所黜。

  景泰六年(1455)代宗敕令監察御史彭烈、廣東按察司檢事陳廉、瓊州府通判劉米盈、臨高知縣楊護等特抵透灘村為學魁“兩監”之才子王佐修豎禮坊。

  成化二年(1466),王佐出任廣東高州同知,其時高境盜亂四起,民心動盪,都御史韓雍用兵兩廣,佐獻“邊情策”,主張先禮後兵,建議“開倉賬濟,遍訪地方利害”。韓雍驚為奇才,一一採納,次第施行,郡遂以安。

  成化十年(1475),王佐改任福建邵武同知,府屬泰寧盜發,僉事章樊(心在底)分巡玉郡,謀以強兵剿平。佐則力主招撫,平息盜亂,事半功倍。

  成化十三年,邵武三四月無雨,田地龜裂,禾苗枯萎,人心離散,王佐則“乃進父老於庭而謀之”,官兵共奮解除旱患,顯示了王佐治郡之雄才。

  成化十六年(1480),王佐出任福建鄉試考官,擴增府州縣學,以禮文教授培育生員,優選舉人,反對科場弄權舞弊,深受好評,九載期滿而去,生員戀戀不捨。

  弘治二年(1489),王佐帶壽六十一改任江西臨江同知,依然政績昭著,博得了“所居民愛,所去民思”的讚譽。弘治八年,丘浚臨終前嘗言:“己有三恨,郡牒未修一也。”為解恩師遺恨,王佐不顧年老體衰,自費遍訪瓊州各地,廣採博賢,蒐集郡中古今文獻,鄉土風物,編成《瓊臺外記》一書,以補郡志之缺,王佐為官十多年不得升遷,同僚屬吏,深為惋惜,但他毫不以為意。

  正德初年,王佐年逾八旬,昏(目毛)不能看書,就讓家人讀而聽之,手抖不能提筆,就口占遣兒作錄。

  正德七年壬申(1512)冬初,王佐病逝於鄉,享年八十五歲,他的首門高足進士侍郎唐胄繼其遺志,編寫了《正德瓊臺志》,全文轉錄《瓊臺外記》於卷首,並高度評價說外記一書,乃王桐鄉先生平生精力所在,在明初詩壇上,王佐和孫賁、黃哲、李德、趙介五人,為嶺南詩派崛起的代表作家,被譽為“南國五先生”。明清兩代,王佐和丘浚、海瑞、張嶽崧等被稱為“海南四絕”,“瓊州四賢”。王佐的英名早已刻在中央國子監碑林上和編入中國名人辭典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