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原并州兵团战斗力强横为何丁原被吕布杀死后竟然无人为他报仇,也无大规模叛乱?

风满楼听山雨


其实丁原并没有什么实力,其手下能用之人也廖廖无几。

丁原出身贫寒,不像董卓出身地方豪强,丁原能够当官完全靠自已的能力,因为杀敌勇猛,后来做了地方的小吏,公元188年的并州刺史还是张懿,张懿在随后发生的匈奴休屠部叛乱中被杀害,于是朝廷派丁原担任并州刺史。



同年十月,汉灵帝为平衡大将军何进的权力,建立属于自已的武装,于西园设置八校尉,归属自已直接领导,八校尉的首领是宦官蹇硕,为了组建这支军队,朝廷下令从各地征调外军入京,当时的并州刺史丁原就派出手下张扬和张辽进京,其中张扬被蹇硕收为部下,而张辽则归属何进。

公元189年,朝廷派董卓担任并州牧,丁原调任武猛都尉,武猛都尉应该是并州的武将职,这个时候董卓与丁原有了交集,并且董卓还是丁原的上司。



没多久,汉灵帝去世,朝廷发生内乱,首先是大宦官蹇硕被何进所杀,丁原部将张扬和张辽都归属何进,何进派出张扬和张辽外出征兵,同时何进让丁原在河内郡作乱,火烧孟津,同时丁原上书弹劾宦官。

很快,丁原被何进召到京城担任执金吾,执金吾是保卫京城和皇宫的武将官员,相当于西汉时期的北军中尉,丁原就带着自已手上的并州军入京,这其中就有吕布,从丁原一系列的动作来看,丁原深受大将军何进的赏识,算是何进的亲信,而且在京城身居要职,掌握京城的北军。



公元189年8月,宫廷内发生政变,大将军何进被宦官所杀,袁绍、袁术等人领兵杀尽宦官,同时何进的部下吴匡与董卓的弟弟董旻攻杀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接着董卓进京,接收了何进与何苗的部队,控制了京城和朝政。

这个时候丁原作为何进的原部下,情况已经比较危险,论实力,董卓势力比他大,论威望,董卓远强于丁原,论职务,董卓高于丁原,而且丁原旧部张扬还在并州上党郡讨伐山贼,张辽还在外召兵未回,丁原身边只有一个吕布。



这个时候,丁原本人及所属部下人心惶惶,也正是这个时候,董卓引诱吕布杀丁原,吕布杀丁原很可能并不是吕布一个人的背叛,而是整个并州军的背叛,如果吕布等人不背叛,很可能整个并州军都会被董卓团灭。

上司的上司董卓命令吕布杀上司丁原,很可能也是原因之一,吕布这帮人为了保全性命,只有投靠董卓,整个京城除了并州军,几乎都归属于董卓,并州军不投降还能怎么办?打又打不过董卓的西凉军,只有投降或者逃离。



吕布杀丁原后投靠董卓,张辽带着千余人回到京城,顺势也跟着投降董卓,而远在上党郡的张扬什么也做不了,并州军团灭,哪里还有人为丁原报仇?

当时的整个朝廷一片混乱,被杀的高官多的是,比如大将军何进、车骑将军何苗以及所有的宦官,乱世之中,人人都为着保全自已性命,哪里顾得上为别人报仇,除非是特别亲近的感情和关系。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说,火并丁原,并不是吕布的个人选择,而是整个并州兵团的集体选择。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我们很多人总觉得,吕布火并丁原,是因为董卓用一匹赤兔马和一些金银财宝收买。但其实呢,真实的过程远不止这么简单。

最简单而言,吕布在火并丁原后,把丁原的队伍全部拉到了董卓这一边,如果吕布仅仅因为得到一匹赤兔马和金银财宝就背叛丁原,丁原集团的其他军政大佬,又为什么要跟着吕布一起叛变呢?他们有什么好处?

举个例子,如果丁原是一个军长,吕布是副军长,吕布火并丁原投靠董卓后,丁原军队的那些师长、副师长、旅长、团长等人,他们并不是打酱油的,完全可以自己推举一个新的首领出来,要知道当时并州兵团里面还有张辽、高顺、张邈等牛逼人物,他们谁都不是省油的灯?

很多人说,并州兵团之所以跟着吕布走,是因为丁原被杀后,吕布就是老大,所以他们自然就听吕布的话。问题是,假如关二爷把刘备给火并了,他能够把刘备的队伍拉走吗?还有夏侯惇把曹操干掉后,他能顺利接管曹操的部队吗?我相信肯定会有人打着他们的旗号报仇。



事实上,真实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在丁原的并州兵团进入洛阳城后,以袁绍和曹操为代表的士大夫集团立即向丁原一伙人进行拉拢,而拉拢的条件呢,就是授予丁原执金吾的职务。

大家知道,执金吾是洛阳城禁军两大主管之一。丁原作为一个地方大佬,一进洛阳城,就获得这种职务,本身就是证明袁绍、曹操一伙人那是非常想拉拢他。至于拉拢他的目的,自然就是让他制约野心勃勃的董卓。

与此同时,董卓肯定也向丁原的并州兵团伸出了橄榄枝,总而言之,咱们一起抓住这个机会,联手控制中央政府,干一波更大的事业。

面对袁绍、曹操和董卓的同时拉拢,丁原一系肯定会召开高级将领的紧急会议。主要讨论的内容呢,自然就是他们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对于丁原和他的并州兵团来说,如果选择接受袁绍、曹操的拉拢,所冒得风险相对较少。因为,袁绍和曹操是士大夫集团推在前台的少壮派代表,他们身后的力量盘根错节、根深蒂固,如果丁原一系愿意站在他们身后,自然更容易保持帝国的稳定。



在这种背景下,丁原一系的人,就可以不用冒什么风险,就可以比较容易获取一些看得着的利益,比如丁原一上来就得到了执金吾的职位。问题是,丁原手下的众多高级将领们,却并不愿意择接受袁绍、曹操的拉拢。

因为,袁绍、曹操是士大夫集团的代表人物,以他们为代表的利益集团,占据了帝国绝大多数的军政资源,换句话说,如果继续让他们占据执政地位,帝国的各种军政职务,那大都是名花有主,因为他们自己内部人早已经将这些好职务给瓜分完毕。

这样一来,其它外来的力量,想进来分一小杯肉汤,本身就比较难;外来的力量如果想过来分一大碗肉汤,估计就更难。这也就意味着,士大夫集团可以单独给丁原留下一个肥缺,但对于并州兵团的其他高级将领,就很难留出太多的肥缺。

也就是说,如果接受袁绍、曹操的拉拢,丁原本人可以获得较大的利益,但并州兵团的其他人,那就只能原地踏步,或者充其量分到一点残羹冷炙,对此大家显然不满意。



相反,如果选择接受董卓的拉拢,因为董卓是从地方突然闯进洛阳城的力量,并没有太多的历史包袱。

换句话说,如果董卓能够执掌帝国政权,帝国政府必然要来一次大换血,那些原先由士大夫集团占据的军政职务,自然就可以落到众人的手中。在这种背景下,并州兵团的其他军政大佬,自然都倾向于投靠董卓。

尤其是,这个时候洛阳的禁军都集体选择站在董卓一边,这更让大家产生许多幻想。因为,从现在的情形去看,只要并州兵团和董卓实现了比较好的协作,就有机会控制了洛阳城,再努力一下,就有可能控制整个帝国。到时大家自然都可以获取较大的军政利益。

也正因为此,在丁原选择接受袁绍、曹操的拉拢后,吕布才敢火并丁原,更是把丁原小弟全部拉走投靠董卓。而在这个过程中,并州兵团的其他军政大佬,都是积极主动配合吕布,没有人去为丁原报仇。因为,吕布的行为,本事就代表着他们的利益。


我是赵帅锅


丁原是东汉末年的并州刺史,也算是一方诸侯。并州地处偏僻,是胡人和汉人杂居的区域,民风强悍,并州部队战斗力也非常勇猛。丁原手下兵多将广,其中不乏张辽、张扬等名将,吕布是其义子,也是他最重要的助手。

丁原出生于贫苦家庭,身强力壮,身手不凡。原来是在县里做一名毫不起眼的小官,后来因为身先士卒,作战勇猛,并每次都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开始逐渐的成长起来,并且在原并州刺史与胡人作战中战死以后,接任并州刺史。


在这期间,丁原招兵买马,壮大队伍,吕布、张辽等先后被他招入麾下,并将吕布收为义子,任命他主管部队一切事宜,可以说是把部队交给了吕布,足以看出他对吕布的信任。吕布的武艺当时天下无敌,单打独斗少有对手。加上丁原的任可,大权在握,所以在并州部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汉灵帝死后,天下大乱,各路诸侯争权夺利,相互混战。丁原也想从中渔利。带部队赶到首都,因政见不一与董卓产生矛盾,堇卓派人诱惑吕布,吕布见利忘义,杀了丁原,投靠董卓。


当时并州的军队基本上由吕布掌制,丁原虽然是名义上的最高指挥者,但部队的具体事宜,均由吕布发号施令,军队的将领也都听从吕布的调遣,所以吕布杀了丁原以后,并没有引起部队太大的骚动,吕布又把丁原的亲兵心腹分别遣散,消除了部队中的原有丁原的势力,况且吕布武艺高强,勇猛过人,所以也没有人敢去找他理论。加上丁原一死,军心涣散,没有了凝聚力,就如同一盘散沙,所以报仇、叛乱的事情基本上也就没有了。


历史微点


我是勃勃,我来回答,很简单,当时并州军团世纪的首脑人物其实是吕布。


1、并州军队由吕布掌控,丁原心腹很少,军中只知吕布,标杆效应。

丁原年少时,家境贫寒,但也是勇猛过人,屡次杀敌,累计军功升到并州刺史。后来,成为了首脑,不需要时时刻刻上阵了,就招募了张辽、吕布等将领,并把吕布认为义子,军队由吕布率领。


大部分士兵只认识和他们朝夕相处的吕布,而不是见面很少的丁原。


加上吕布和丁原本身就有一些矛盾,所以部下也会对丁原不是很感冒。加上吕布是军中武艺第一,是标杆,自然没人想去给丁原报仇,而放弃自己本来拥有的一切。


2、吕布武艺全军第一,具有强大的威慑力。没人打得过,不敢报仇。

吕布武艺在三国中属于超一流武将,张辽武艺虽然可以,但也不及吕布。而且张辽、高顺等对吕布忠心耿耿,也不会像着报仇。


丁原忠心部下很少,就是有,也不一定是吕布张辽等人的对手,既然如此,还不如放弃报仇年头,保住自己平安才是王道。


勃勃说:


想报仇的没有实力,有实力的都是吕布的心腹,这样自然没人想报仇,也没有他敢报仇。而且,吕布在军中威望很高,就更没有人敢这么做了,也就没有叛乱什么的了。


职业减肥营养师


丁原之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自己识人不明,没能让属下忠心。

在三国前期,曹孙刘三方尚未占据历史舞台,整个天下间兵锋最强的莫过于镇守北部边疆的三大军团,分别是董卓的凉州兵团,丁原的并州兵团和公孙瓒的幽州兵团。

董卓之所以能够把持朝政,正是因为他不但掌控着强大的西凉铁骑,而且在吕布的帮助下吞并了丁原最精锐的并州狼骑,三大军团坐拥其二。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有足够的底气敢于废立皇帝,与天下诸侯为敌。

那么,曾经也是一方诸侯的丁原为何在死后他的并州军团这么容易就投降董卓了呢?

首先,吕布的背叛是对丁原的重大打击。

身处在异族厮杀的边境,并州军士们都彪悍勇猛,这带来的后果就是,他们往往崇拜和追随强者。而吕布作为三国时期的第一猛将,横勇无敌,带领他们冲锋陷阵,不断取得胜利,慢慢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他们对吕布的敬畏更在丁原之上。

其次,丁原不善于够笼络人心。

吕布背叛杀死丁原后,明目张胆地就开始遣散效忠丁原的人马时,丁原的老部下,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丁原申冤或报仇的。可见这个丁原,虽然胸怀大义,但着实不是一个善用手段拉拢人心的人。

最后,董卓占据着正统大义。

董卓当时已经占据朝堂,无论是官职还是爵位都比丁原更高,而能够借用天子这面大旗。董卓授意吕布杀死丁原,完全可以假借丁原意图谋反。而士兵们如果不服从,与董卓为敌,那就是与整个朝廷为敌。在当时汉室的威权还没有衰落的情况下,就很难有人去反抗。

总的来说,董卓占据着正统大义,加上丁原不善于够笼络人心,导致吕布被董卓诱惑而背叛,最终却无人为他报仇。


娄南散客


作为三国第一位“大魔王”,董卓解决丁原集团的手法干净利落,表现出了阴谋家令人窒息的洞察力!

并州军实力强,是董卓专权的拦路虎

董卓进京后,一切都很顺利。袁绍、袁术这些公子哥实在不经吓,原属于何进、何苗的禁军瞬间就被董卓收下了。

可是,丁原却是不好搞的主。

与董卓的凉州一样,并州也是大汉朝西北抗击羌族的前线,饱受汉羌战争的洗礼,士兵骁勇善战!因此,并州军与凉州军并称为“并凉劲兵”,战斗力在伯仲之间!


《三国演义》中,把此时并州军的强悍全部付诸于吕布一人身上。

当然,就整体实力而言,董卓军队的实力还是要强于丁原的。可问题是:变数多,拖不起!

此时洛阳城里想掌权的人多的是,一旦董卓与丁原短期分不出胜负,格局很可能复杂化!

所以,不能来硬的!

高手出招,一招就打在对方的软肋上!

虚弱的丁原

看不出对手的软肋,纸老虎也变真老虎;看出对手软肋,真老虎也变纸老虎!

董卓和他的谋士们看出了丁原的软肋!

1、文明人先讲法!

并州军,理应是属于并州牧管辖。

否则,你就是搞个人军阀,不守朝廷的规矩!

董卓和丁原名义上可以掌握的部队,都在对方手中。

此时的并州牧,正是董卓本人!

原来,朝廷见董卓久在凉州,实力太大,为了制约他,任命他为并州牧,要求他交出凉州兵马,去并州上任!

董卓耍无赖,牢牢拿着凉州军不交出来,没有去并州上任!

没去并州上任,不代表我不是朝廷任命的并州牧呀!你丁原的官职是执金吾呀!你执金吾拿着并州军不交出来,是几个意思?

2、讲形势,丁原根基不稳

当然,丁原也可以怼回去:你董卓是并州牧,拿着凉州军不交出来,是几个意思?

所以,在力量分出胜负之前,都是鬼扯。

那就讲力量吧!

比起久在凉州的董卓,丁原的根基十分薄弱!

他是兖州人,家境一般,靠着自己一路打拼混上来的。所以,与在凉州广结豪帅的董卓相比,丁原在并州的根基很浅。


举个例子:丁原让早就以“轻侠勇武”闻名的吕布当主管文书的主薄!

就军队的根基来看,他也根基很浅!

188年,也就是1年前,前任并州刺史被杀,他才临时顶了上来!顶上来没多久吧,朝廷又把并州刺史给了董卓,要他腾地方出来!

显然,一没有人脉根基,二来时间太短,树立威望、根基的时间又有限!

3、失衡的权力结构

当然,基础薄弱不怕,只要军队铁板一块,丁原也不好搞!

偏偏,此时丁原集团的权力结构极不稳定!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任领导一任班子。因此,丁原上台后,对军队人事进行了重新安排!

具体哪些安排不得而知,但至少有亮点:


(1)、张杨(武猛从事)、张辽(从事)这些前任领导的人,都“支援”中央了。丁原响应中央号召,把这些将都派到洛阳跟何进混了!

(2)、提拔了吕布。

可以想象的是:此时,填补张辽、张杨空缺的“自己人”,此时都还没有树立威信,在军中影响力有限。而吕布这种能力较强,又深得信任的人自然在军中如日中天了!

恐怖的吕布

暂时把“有勇无谋”、“反复小人”这些标签忘记,吕布绝对是一个有领导力的人物。


若非如此,后来他的并州军又怎么会跟着他一起出生入死、四处漂泊,一直到兵败呢?

看看早早被丁原派到洛阳的张杨、张辽就知道:吕布与并州众将早已建立了很好的个人关系和信任!

张杨,后来积极参与讨伐董卓。可是他却与吕布感情深厚,后来吕布流亡时,张杨后来还数次收留吕布,甚至在吕布快被灭时还出兵相救(死在救吕布的路上);早已随着何进部众投入董卓军的张辽,在董卓死后,更是带兵长期跟着吕布一起混!

可见,在“董卓阴影”去掉后,并州集团的人物依然没有表现出对老领导的留恋,他们依然没有怪过吕布杀掉老领导!

看来:并州军,他们愿意跟随吕布,不是形势所迫,而是吕布确实有个人魅力!

所以,当丁原死后,并州士兵们面临的情况是:1、并没有太大威信的老领导被杀了;2、一位受到欢迎的领导号召我们一起去投董卓;3、按理来说,我们的领导本来就是董卓!

于公于私,他为啥要“给丁原报仇”?

小编今天在这里敲键盘放马后炮是很容易的。可是,董卓和他的谋士,当时能一眼看出丁原集团强大实力背后的软肋,以最为经济的方法一举搞定,实在是极为厉害!

我们在生活中,如果也能深刻地洞察客户、合作对象的内部关系结构,选择最易突破的点用巧力,是不是也可以事半功倍呢?

祝君事半功倍,无往不利!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东汉末年的并州,是一个农作力低下的偏远贫困地区。距离政治中心洛阳较远,基本无人问津。又因盗匪四起,胡人作乱,民不聊生!


丁原出生贫寒卑微,做到并州刺史实数个人实力。能骑善射,勇武过人!是一个较有理想的人。

在任并州刺史期间广招能人异士,如吕布、张辽、张扬等人先后来投。一批实力大将的到来,让他势力大增,剿灭土匪、平叛胡人。让并州焕发了新的生机!同时巩固了个人实力。

这也只能说有自己的军团力量,还远远算不上强横。

吕布得到了赏识被任命为主簿,又见张辽武力过人,召其为从事,命他带兵赶赴京城,去接受大将军何进的领导。大将军何进又派遣张辽前往河北募兵。

189年,汉灵帝死后,何进也真是个人才。为了消灭几个太监竟然调动地方军阀!丁原就是其中一个,不过还没等到丁原大军的到来,何进就被太监们“玩死”在了深宫大院内。

后来董卓手握重兵,掌控了政权。为了消除何太后的权力,决定废掉汉少帝,拥立刘协。和丁原刀戈相见。


此时丁原只带了吕布一将到洛阳,张扬留守并州。

因双方势力相差悬殊太大,又幸亏吕布作战勇猛,让董卓忌惮。

可惜丁原有识人之能,没有用人之才。

吕布被董卓帐下李肃策反,就这样被一手提拔的人砍下了头颅。

张辽募得几千人。还没赶到洛阳,何进就死于宦官之手,旧主丁原也死了。最后带领部队投了董卓!

至于丁原旧部也跟着吕布被董卓所并,远在并州的张扬也掀不起大浪来。

《英雄记》:“为人粗略,有武勇。”

可见平时人缘也不是很好。好武之人!


先生说故事


丁原虽然是并州刺史,但并州军的军事主官是吕布,底下的士兵自然也要听命与吕布。丁原能指挥吕布和几个高级军官,底层士兵认识你丁原是谁?

丁原,董卓虽然对立,但是都是汉臣,对于并州军来说没有区别,董卓控制皇帝,把持朝政,汉献帝下令让你吕布杀丁原,名正言顺。

董卓和丁原谁的大腿粗谁都看得出来,并州军投降后必定升官发财,谁爱在并州苦寒之地熬着,牺牲一个丁原换取大家的荣华富贵,报个屁仇。

丁原作为并州刺史,对吕布有知遇之恩,把并州军权委任给吕布,去洛阳也只带的吕布率军保护自己,说明吕布就是丁原最亲近的人。吕布受了丁原这么大恩情,为了高官厚禄就把丁原宰了,其他人能说什么呢。



狗哥说奇葩


关于丁原被吕布杀害之后,无人替他报仇并且部下没有发生过叛乱之事,笔者认为可能有三种可能。

并州兵团属于大将军何进部属,并不是丁原直系部下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作为被何进以诛宦官为名征召进京的丁原火烧孟津,并要带兵进京诛杀宦官,可随即被何皇后制止。丁原因功被提升为执金吾。汉朝时的执金吾相当于清朝的九门提督,具有相当大的权力。

丁原在未进京之前曾经担任过并州刺史,手下率领的都是并州健儿 ,如吕布、张辽等。这批并州健儿虽然在名义上归丁原统领,但实质属于原大将军何进的部属,并不是丁原的直系部下。董卓进京时,是汉朝委任的并州牧,是丁原部下这些并州健儿的父母官。在吕布被董卓收买杀死丁原之后,董卓散重金,并且以并州牧的名义招抚这批原归属于大将军何进的并州健儿,并对这批人纷纷加官进爵,如张辽就以一个不入流的郡吏被任命为北地太守。

因此,丁原虽然官位很高,但是直属于自己的兵马却很少,又没有多少心腹之人,所以,在吕布的威压和董卓的利诱下,这批并州健儿纷纷投入到董卓手下,成为了他的帮凶,也是日后吕布赖以与曹操、刘备在东郡、徐州争雄的本钱。

董卓以皇帝的名义招抚了并州兵团

董卓与丁原、与袁绍之间的争斗属于神仙打架,作为普通士兵的并州健儿们根本就不知道谁对谁错。他们所信任的就是皇帝,因为他们当初毕竟是以诛杀宦官的名义被征召进京的。

董卓擅兴废立之后,把陈留王刘协扶上了皇帝的宝座,更是生杀予夺出于己心。对于普通士兵的并州健儿而言,他们根本不关心所见、所听到的诏书是由谁发出来的。在他们眼中,根本就分不清发出的诏书究竟是皇帝的还是董卓的,而董卓又是自己的父母官,不听他的能听谁的?


董卓也正是充分的利用了这一点,以皇帝的名义和自己并州牧的身份来招抚并州健儿,并通过高官厚禄笼络住了这批并州健儿。

利用并州军团屠杀平民,交“投名状”

历史上对董卓最为诟病的并不是他擅兴废立,而是他嗜杀。董卓进京后,利用一切手段收编了大将军何进和车骑将军何苗的大批部下,不然,仅以自己进京时率领的区区五千兵马不仅无法控制住京城局势,更无法应付来自于关东十八路诸侯的讨伐。


为了使收编的部下死心塌地的站在自己这边,董卓下令挖掘皇陵,劫掠人民。在这个过程中,起主力作用的并不是董卓从西凉带来的五千人马,而是董卓收编的原大将军何进和车骑将军何苗的部下。董卓就是要用交“投名状”这种手段,使这批人做出神人共愤之事,使他们回不了头,才能把他们更加牢固拴住。不然,董卓拿什么来对抗来势汹汹的关东诸侯们的讨伐。

当然了,参与这些恶行的不仅仅有并州军团,还包括其他军队。但是,并州军团肯定是参与了。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刀上沾了血的士兵哪里还会想着要替丁原报仇呢?至于叛乱,那就更不可能了。

总结

正是因为以上三种原因,使得董卓快速掌握了军队,稳定了朝局,击退了关东诸侯们的讨伐。而当年那支进京勤王的并州军团,却由一支正义的勤王之师变成了助纣为虐的叛军。


万事之始


欲观其事,先观其人。

丁原出身在贫寒之家,粗有谋略,勇敢有武力,善于骑马射箭,接受使命无论有什么困难都不推辞,出现警报和紧急情况,追杀敌寇时,都会身先士卒。

中平五年(188)三月时,当时的并州刺史张懿被胡人所杀,此时丁原才接任。

到了189年,汉灵帝驾崩,丁原受何进之召,烧孟津,并带兵到洛阳诛杀宦官,但事情被何皇后制止,转拜丁原为执金吾。

——也就是说,丁原总共只当了1年的并州刺史,在任时间太短,对兵士们难著恩威。

按照东汉朝廷的异地就职原则,一地的军政长官不可以是本土人,丁原去并州当刺史,说明他不是并州本土人,丁原能在并州拉起来几千人的并州本土军,靠的是自己的武勇,以及他从并州当地招纳的一批骁勇善战的军人头目,其中真正负责指挥并州军的,是并州本土的吕布、张辽和张杨等人。

虽然丁原对三人颇为倚重,但是想要他们效忠仍是不易。


正直汉灵帝末年,天下大乱,蹇硕等欲充实中央部队,遂征召各地勇士。丁原把自己手下的从事张辽、武猛从事张扬都派到洛阳。何进杀死蹇硕后派二人分别到河北及上党募兵。所以当时并州兵中军头只有吕布在,可以说吕布是并州兵中除了丁原外最大的实际指挥者。

而丁原被吕布杀死之后,并州兵几乎没有产生任何动乱就归降了董卓。也是因为他不是并州本地人,并州军也不是丁原的私属,他只是并州军的长官,单纯的上下级关系,吕布张辽等人才是并州军的核心力量,丁原在则听从丁原号令,丁原死则听吕布的。对于士卒来说他们只是换了一个长官,比和董卓的西凉兵打生打死,自己的性命更加重要。更何况新换的长官即是同乡还有飞将的称呼,本身也更亲近而且令人畏惧。


在董卓优厚的条件下,无论是赤兔马还是金珠宝贝,又或者高官厚禄,吕布轻易地背叛了丁原,给董卓当了干儿子。

后来董卓死后,张辽投靠了吕布,张扬与吕布的关系也很好,几乎没有一个人想过要为丁原报仇的。

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人命如草芥,能够苟全性命尚且不容易,谁又会为了一个只是上下级关系的人舍生忘死呢?

正因为这样的人少,关二爷千里走单骑的义薄云天才会被传颂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