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老照片,十里洋场的舞娘媚态十足,城门楼子前的车夫竟是王爷


历史是一面镜子,知荣辱知兴衰,而那些发黄的黑白照片历经岁月沉淀也就格外的珍贵。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标志着两千多年的帝制结束。代表着至高无上皇权的紫禁城也开始揭开神秘的面纱,呈现在世人的眼中。百姓可以随便出入,而之前的国门大清门进出者屈指可数。当年慈禧太后有意废除同治的皇后,就遭到了礼部王公的反对。因为只有皇后的凤辇可以走过大清门,其余妃嫔没有资格。

缠足之风屡禁不止,它和八股文还有鸦片都是残害国人的,可到民国之初依然盛行,图中就是一位老奶奶正在给她的孙女缠足。康熙明文禁止缠足,慈禧太后也曾颁布诏书,反对女子缠足,可直到清朝灭亡,一双“三寸金莲”,依然是汉人女子的标准配置。民国以后,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可完全消失最晚则要到四十年代甚至五十年代以后。

民国之后,上海成为中国最为繁华的大都市,十里洋场的舞娘媚态十足,在纸醉金迷中迷失自我。灯红酒绿的背后,少不了夜夜笙歌,欲拒还迎的舞女们。最初上海的舞女都是外国女子,尤其是白俄女子,后来才是中国女子。当时舞女的收入丰厚,在出名的舞厅,一名舞女一个月大约可赚三十英镑。其中的色艺俱佳的女子,更是富豪大亨们争抢的对象。


民国时的小吃摊,烤地瓜,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香味。放到现在,冬天的大街小巷还能见到,看来美味的东西什么时候都会有人记得,不过看这位中年大叔的生意并不是很好,毕竟那时候生计困苦,战乱四起,通货膨胀,商贩也是艰难度日。

民国人力车,大户人家的女子坐在车上气定神闲,拉车的却是汗流浃背。为了生计再难也要挺着,只要天上不下刀子,车夫都可以拉车。从日本引进的这类人力车在民国成为最常见的交通工具,到处都是如同牛马一样的车夫。老舍笔下的“祥子”被刻画的入木三分,一生都在渴望有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

民国一位穿泳衣的女子,已经足够前卫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民国时人都是土儿吧唧的,能够穿的上旗袍就已经很时髦了。图中的女子对着镜头很淡定,也不矫揉造作,健康自然。


1942年河南灾荒时的一张照片,饥饿的汉子竟然啃起了树皮。这一年天灾人祸,适逢大旱,抗战也进入最艰难的阶段。上千万受灾,饿死者有上百万人。看过1942那个电影,是真可怕。抗战进入白热化,国民政府根本没有能力赈灾,只能看着惨剧上演。

两位时髦靓丽的女子游览颐和园,在画舫前合影留念。水波荡漾,蓝天白云,女子浅笑嫣然,享受这惬意的游览时光。一面是战争引起的灾难,一面是风和日丽的享受。

城门楼子前的车夫在等待客人,可这位车夫身份特殊。他就是大清末代克勤郡王宴森,祖上还是铁帽子王。大清覆亡后,他坐吃山空,卖了王府也就罢了,后来连祖坟都卖了,终于沦为洋车夫。他那王府的墓地里曾有乾隆赐的驼龙碑,曾被历代王爷羡慕。晏森却将它卖给了张学良。少帅将它放在了张作霖墓前。一时之间晏森成了败家子的典范,少帅成了孝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