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早期发生在晋国的内乱,一次明目张胆的篡位,竟持续了近70年

自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商之后,先后分封了七十二个诸侯,其中绝大部分同为姬姓,少数为灭商功臣和古帝王后裔。原本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周王室的统治,结果却事与愿违。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的地盘只剩下一小块,势力也逐渐衰微,大部分诸侯都脱离了王室的掌控,中原大地也进入了春秋时期。

春秋早期发生在晋国的内乱,一次明目张胆的篡位,竟持续了近70年

春秋早期,各诸侯国还表面上共尊周国为天下之主,但大多数已经不觐见周天子也不纳贡了。郑庄公在位时更是公然对抗,甚至还在交战中射伤周桓王,这无疑是给天下诸侯做了个表率。所谓上行下效,连天子都没什么说服力了,那诸侯王就更不用谈,所以在诸侯国内部也时有弑君篡位的事情。晋国的"曲沃代翼"就是个代表。

晋国在春秋时期还算是个大国,始祖唐叔虞是武王姬发之子,起初被封在唐地,之后迁居晋水边,遂改国号为晋。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封叔父成师于曲沃,是为曲沃桓叔,从此曲沃与晋国都城翼开始了长达67年的夺权斗争,把叛乱公然的摆上桌面。

春秋早期发生在晋国的内乱,一次明目张胆的篡位,竟持续了近70年

照理说晋昭侯才是晋国的国君,曲沃桓叔是臣子,但此时曲沃的势力已经不逊色于都城。前739年,晋国大臣潘父弑昭侯,迎立曲沃桓叔,结果晋国的国人起兵反抗,他们诛杀了潘父,拥立昭候之子,是为孝候。桓叔死后,曲沃庄伯继位,斗争愈演愈烈。前724年,曲沃庄伯派人刺杀了孝候之后,率军进攻晋都城,晋国人在荀国等诸侯的帮助下打败了庄伯,庄伯无奈又退回曲沃,晋人立孝候之弟,是为鄂侯。

春秋早期发生在晋国的内乱,一次明目张胆的篡位,竟持续了近70年

前718年,庄伯贿赂周王室,联合郑国、邢国一起进攻晋都,鄂候战败,逃到随邑,后来周桓王因庄伯的背叛,反而支持晋鄂候,派虢公讨伐庄伯,庄伯再败,又返回曲沃。周桓王便立鄂候之子,是为晋哀候,之后庄伯死,曲沃武公继位,他又继续叛乱,而此时曲沃的实力已经大大超过了晋公室。

春秋早期发生在晋国的内乱,一次明目张胆的篡位,竟持续了近70年

前709年,武公再次伐晋,最终大获全胜并活捉了晋哀候,杀掉哀候后晋国人并不拥戴他,反而再立哀候之子,是为晋小子候。这一次曲沃虽然再次灭晋失败,但在晋国的影响力已经很大了,小子候也没什么号召力了。前702年,武公诱杀小子候,这随随便便就弑杀国君使周桓王很恼火,于是派虢仲讨伐曲沃武公,再次打败武公后,周桓王立晋候缗为晋国国君。

春秋早期发生在晋国的内乱,一次明目张胆的篡位,竟持续了近70年

前678年,曲沃武公攻打晋侯缗,彻底灭亡了晋公室,为防止周王室再次干涉,曲沃武公用抢掠的财务贿赂新立的周釐王。既然武公已经灭了晋国,自己没出力还得到了大量财物,周釐王就顺水推舟,封曲沃武公为晋君,位列诸侯。经过67年的斗争,曲沃一派最终篡位成功,夺得了晋国正统的地位,而曲沃武公也改称为晋武公。

春秋早期发生在晋国的内乱,一次明目张胆的篡位,竟持续了近70年

纵观整个封建历史,恐怕再也找不出这么明目张胆的篡位,而且还是经过三代人,时间长达近70年。周王室虽然极力阻止,奈何势力衰微,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王室的威望被践踏,王室封的诸侯国君被一再弑杀。以至于后来的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周王室都置若罔闻,他能有什么办法呢。古老的分封制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压的结果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