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貢山民俗文化豐富多元世界物種基因庫長柱重樓播撒綠色希望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的前身叫做“菖蒲桶”,即現在的丙中洛。這裡曾經是貢山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一個多民族、多文化共生共存的世外桃源。

黎貢山民俗文化豐富多元世界物種基因庫長柱重樓播撒綠色希望


黎貢山民俗文化豐富多元世界物種基因庫長柱重樓播撒綠色希望


1933年“菖蒲桶行政區”改名為“貢山設治局”。

黎貢山民俗文化豐富多元世界物種基因庫長柱重樓播撒綠色希望


1949年8月25日,貢山和平解放,1950年4月8日,貢山縣政府成立,1956年10月改為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縣名沿用至今。

黎貢山民俗文化豐富多元世界物種基因庫長柱重樓播撒綠色希望


貢山是獨龍族、怒族、傈僳族、藏族等民族共同的家園,各民族豐富多元的民俗活動奠定了貢山文化的基石。

黎貢山民俗文化豐富多元世界物種基因庫長柱重樓播撒綠色希望


高黎貢山絕壁天塹 怒江峽谷溜索記憶

高黎貢山,橫斷山脈著名的深大斷裂縱谷區,由北向南橫穿貢山獨龍族和怒族自治縣全境。

黎貢山民俗文化豐富多元世界物種基因庫長柱重樓播撒綠色希望


怒江和獨龍江峽谷壁陡崖懸,壑深萬丈,滔滔江水如野馬奔騰於峽谷之中,在高黎貢山兩側形成了幽深的天險。江河峽谷自古就難以行走擺渡,嚴重阻隔了人們的交通。

黎貢山民俗文化豐富多元世界物種基因庫長柱重樓播撒綠色希望


千百年來,溜索成為往來兩岸最簡單有效的交通工具。

黎貢山民俗文化豐富多元世界物種基因庫長柱重樓播撒綠色希望


最為讓人震撼的是馬匹的溜索過江。

黎貢山民俗文化豐富多元世界物種基因庫長柱重樓播撒綠色希望


在現代橋樑大量出現在這裡之前,當地人一直沿用著這種古老的過河方式。

黎貢山民俗文化豐富多元世界物種基因庫長柱重樓播撒綠色希望


高黎貢山,一個被專家們譽為冰川時代諾亞方舟的山系,在隔絕塵世中保留了極為完整的原始生態和人類文明。

黎貢山民俗文化豐富多元世界物種基因庫長柱重樓播撒綠色希望


1999年,獨龍江公路正式開通,結束了中國最後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區不通公路的歷史。

黎貢山民俗文化豐富多元世界物種基因庫長柱重樓播撒綠色希望


文面風俗記錄民族歷史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國家一直在以不同的方式,搶救保存獨龍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黎貢山民俗文化豐富多元世界物種基因庫長柱重樓播撒綠色希望


作為區別各個氏族或家族部落的標誌,也作為獨龍族特有的一種文化,這種文在女人臉上的“蝴蝶圖騰”,將伴隨著文面女的老去而消逝。

黎貢山民俗文化豐富多元世界物種基因庫長柱重樓播撒綠色希望


當地文化愛好者豐衛祥把獨龍文面女的照片編成了畫冊《文面密碼:尋訪最後的獨龍族文面女》,希望留住歷史,留住記憶。

黎貢山民俗文化豐富多元世界物種基因庫長柱重樓播撒綠色希望


豐衛祥拍攝的獨龍族文面女老照片,成了獨龍族博物館內最醒目也最珍貴的館藏作品。

黎貢山民俗文化豐富多元世界物種基因庫長柱重樓播撒綠色希望


古老歌謠 代代相承

怒族被認為是當地最早的“土著民族”,仙女節,又叫“鮮花節”,是貢山怒族的一個民間傳統節日。

在當地的各種民俗活動上,都會聽到李漢良和他的怒族民樂隊的美妙歌聲。

黎貢山民俗文化豐富多元世界物種基因庫長柱重樓播撒綠色希望


李漢良,是丙中洛鎮雙拉村的怒族鄉村醫生,也是一位怒族民族民間音樂的守護者。

黎貢山民俗文化豐富多元世界物種基因庫長柱重樓播撒綠色希望


1997年,李漢良結識了縣文化館非遺保護項目工作人員。他們一同下鄉收集怒族民間音樂。

黎貢山民俗文化豐富多元世界物種基因庫長柱重樓播撒綠色希望


在當地文化部門的鼓勵下,李漢良在雙拉村開始招收學員,組建鄉村民族民間樂隊,這支樂隊成為當地怒族民間音樂獨一無二的一支民樂隊。

黎貢山民俗文化豐富多元世界物種基因庫長柱重樓播撒綠色希望


2017年12月28日,李漢良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成為怒族唯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民族民間音樂傳承人。

黎貢山民俗文化豐富多元世界物種基因庫長柱重樓播撒綠色希望


世界物種基因庫 人類的生態家園

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植物標本館內,至今還存放著一個採集號為29602的標本。這就是後來被中文命名的“長柱重樓”。

黎貢山民俗文化豐富多元世界物種基因庫長柱重樓播撒綠色希望


給這種植物中文命名的就是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李恆研究員。

黎貢山民俗文化豐富多元世界物種基因庫長柱重樓播撒綠色希望


在全世界已發現的將近30種重樓中,一半品種是她發現並命名的。

黎貢山民俗文化豐富多元世界物種基因庫長柱重樓播撒綠色希望


從1981年開始,李恆主持了國家第一批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重樓屬植物綜合研究”,建立了世界上唯一的也是最權威的重樓資源庫。

黎貢山民俗文化豐富多元世界物種基因庫長柱重樓播撒綠色希望


李恆在著作《高黎貢山植物》中,宣告屬於貢山的特有種植物有382種,她的發現為高黎貢山和獨龍江區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作出了貢獻。

黎貢山民俗文化豐富多元世界物種基因庫長柱重樓播撒綠色希望


黎貢山民俗文化豐富多元世界物種基因庫長柱重樓播撒綠色希望


千百年來,獨龍族以狩獵為生。今天,為了保護這裡的生態資源和青山綠水,獨龍族已經放棄了狩獵,開始保護野生動物。

獨龍族動物學碩士李迎春,是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貢山管理局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所長。

黎貢山民俗文化豐富多元世界物種基因庫長柱重樓播撒綠色希望


李迎春與他的團隊一直在高黎貢山用紅外相機監測動物數量和種群的變化。

黎貢山民俗文化豐富多元世界物種基因庫長柱重樓播撒綠色希望


黎貢山民俗文化豐富多元世界物種基因庫長柱重樓播撒綠色希望


獨龍江特有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高黎貢山羚牛

由於廣泛的藥用價值和巨大的市場需求,近年來,重樓成了當地人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希望之草。

黎貢山民俗文化豐富多元世界物種基因庫長柱重樓播撒綠色希望


茫茫原始森林的下面,獨龍江全鄉已經人工種植重樓一千七百多畝。依託這些美麗的小草,高黎貢山的原始密林成為獨龍族走向富裕的金山銀山。

黎貢山民俗文化豐富多元世界物種基因庫長柱重樓播撒綠色希望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將以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為依託,把美麗貢山大自然的原生態和現代文明融為一體,在綠色的色彩裡慢慢流向希望的遠方。

黎貢山民俗文化豐富多元世界物種基因庫長柱重樓播撒綠色希望


黎貢山民俗文化豐富多元世界物種基因庫長柱重樓播撒綠色希望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