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扶苏不死,大秦不亡”?

第一军情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讲讲秦始皇对扶苏的培养。

这个问题确实很值得研究,当时,秦朝上下都在学法入仕的时候,秦始皇偏偏给扶苏找了个儒学大师——淳于越,这一点颇让人思量。

我们读历史,总有一个错觉,总以为大秦虎狼之国,必定是罢黜百家,独尊法术,其实不然,至少在大秦王朝建国之初,秦始皇对待诸子百家的总体态度是开明的,如他创建的“博士议政制度”,就是吸收六国的诸子百家(主要是儒家)参加政府,设置博士官,让他们参议朝政,从而组建了参议辅政集团。而扶苏的老师淳于越,就是秦国博士集团的首领人物。

也就是说,秦始皇其实在一开始,是想让秦朝文化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但随着秦宫之中儒法之争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某些讥讽皇帝、威胁到其统治的不当言论,终于使得秦始皇不得不立下决心,焚书坑儒,将法术立为帝国的主要意识形态。

如果说“焚书”扶苏还可以理解,但当秦始皇开始“坑儒”竟杀掉了包括扶苏老师淳于越在内的四百六十多个儒生的时候,扶苏终于受不了了,于是率然直谏:“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秦始皇大怒,他开始后悔让扶苏接触那些可恶的儒家思想,于是决定让他远离充斥着各色人等的咸阳到帝国的边疆、去蒙恬那里担任监军、去体验一下生活。蒙恬精通兵家与法家,又功高谋远,深得始皇信任,他定能将扶苏培养成一个刚毅果敢又不失仁孝稳重的合格接班人。

可以预见,若秦始皇在沙丘有安排好,使赵高的阴谋无法得逞,兼通儒家、法家与兵家的扶苏与蒙恬兄弟上位,则秦朝必将出现类似汉宣帝“霸王道杂之”的政治氛围。则至少在扶苏这一世,大秦是不会亡的


千古名将英雄梦


扶苏是秦始皇长子,又名公子扶苏,他为人刚毅勇武,仁义且有政治远见。他在秦始皇在位时就经常反对秦始皇的严峻法度,劝谏始皇平息国民矛盾,倡导仁政。这对刚刚统一六国的大秦王朝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而且扶苏做事稳重,考虑周全,在朝中威望颇高。公子扶苏素来英名天下,以仁义著称,天下才士慕名而云行者多,六国旧臣皆望其继位施仁义于天下,做大作为,中兴吏治,造福天下。扶苏不死,也就是赵高李斯不会扶持胡亥上位,也等于就是说扶苏上位,蒙恬不会死。但是,这样一来,秦国就不会亡了么?秦国亡是必然的结果,只不过是早晚的问题而已。赵高胡亥,只不过是把秦国积累已久的矛盾快速的激化了而已。可以说秦国早早的夭折,罪在胡亥,也可以说罪不在胡亥,秦始皇巡游天下,到沙丘的时候,秦始皇令赵高写诏书给扶苏,让扶苏把军权交给蒙恬,让他赶紧到咸阳主持秦始皇的丧事,并继承帝位,可是诏书还没有发出去,秦始皇就病死了,赵高为了个人的目的,就和跟随在秦始皇身边的小儿子胡亥一直商谋,说服了李斯一起篡改了诏书,命扶苏和蒙恬自杀,让胡亥继位,大秦早在秦始皇活着时就已经不行了,秦始皇的暴政是天怒人怨,当时秦国已经是民不聊生,当时的社会矛盾已经不可调和,而且就在秦始皇死的当年,陈胜吴广就在大泽乡起义了,随后刘邦项羽起义就席卷天下,这说明扶苏和胡亥无论谁当皇帝天下都要大乱。赵高为什么急于杀扶苏立胡亥呢?因为扶苏是一个亲贤臣远小人的君主,他怕扶苏当了皇帝后,就把他这种没有人品的小人赶走了,为了自己的将来打算,他只有选择把扶苏杀害,立白痴二世胡亥当皇帝。

试想,扶苏若不死,他肯定会最先采取措施缓和国内矛盾。商鞅变法是让秦国变强了,但是随着秦国军事实力越发强大,法度也越加严明,可是这种严刑峻法能打天下,却治不了天下,于是国民矛盾迅速升温。在这种局势下,原本就反对焚书坑儒的扶苏一旦继位,肯定能调整秦始皇的治国理念,安抚百姓,废除酷刑,陈胜吴广的起义也是打着扶苏的旗号,说天下人都知道扶苏的贤名。胡亥登基之后,没有停止秦始皇之前的大工程,还变本加厉,制定了更加严苛的法律。也就是说,如果扶苏当时没有自杀的话,与蒙恬带着长城军观察一下形势,得到秦始皇已死的信息之后,反攻胡亥,最后登基,停止大规模的工程,减少严苛的法律,那么秦朝就不会这么短命的。从历史的轨迹之中我们可以浅显的窥探一下其发展的规律,由此可知,秦国的灭亡,和扶苏的死亡与否关系不大,最多只是延迟秦朝的亡期。


爱历史说野史


这个假设需要推敲!有画说话,前来作答!

所谓“扶苏不死,大秦不灭”的理解,看站在什么立场!

对于扶苏的记载,后世均突出两点:1是劝谏父亲不要焚书,激怒秦皇,被贬到边塞监军;2是接到假诏后乖乖自杀。再看看历史记载的扶苏是为人仁义,勇敢坚毅,性格果断,会带兵,常身先士卒参战。扶苏智勇双全,具备政治远见,性格豪爽讲义气,也常常批评父亲。疑点1来了:如秦始皇既然是暴君,得罪暴君的下场大家可以脑补。为何扶苏是被贬为监军,而且是到强大的西部军团?西部军团是兵力战力都强大,主将也是扶苏的坚定后盾蒙家将啊!怪哉!疑点2来了:扶苏接到假诏自杀,竟柔弱到好似一个没有主见到不愿申辩的主,性格与记载反差太大。蒙家将劝也不听。怪哉!疑点3来了:那些儒生反对郡县制而提倡分封,实际是寻求倒退和与旧势力形成利益集团,就是和秦始皇对着干他们口中的残暴皇帝居然只是烧书解决而不责罚人,怪哉!(后来坑儒是坑术士,怀疑者可去自行求解)

有画说话的观点:

后世突出的扶苏这两点如果是真,在秦黑的嘴里无非想塑造扶苏仁善的亲民形象,好衬托秦始皇或大秦的残暴。把扶苏打造成是“儒家”的坚定支持者或同情者。这样可以让自己名正言顺。

而在另一派眼里,这是对大秦结局的一种无奈。

后世突出的扶苏这两点如果是假,那小编也不想去谈论了!

而小编却从中看到了另外一面:秦始皇和扶苏父子二人关系甚好,甚至是知音,或者是父子二人配合的天衣无缝。秦始皇强力扫除中央集权障碍,同时树立扶苏仁德形象,便于接班,获得声望,让大秦统一的基础更加牢固。看秦始皇的作为,除了在讨伐楚国时犯了贪便宜(20万兵和60万兵)的错误外,其政治远见和皇帝作为是相当厉害。

在尽可能的寻求有关秦始皇的历史过程中,小编的结论是:秦始皇及大秦重法尊儒兼纳百家!


文臣皆是法律专家,或法家能人;中央参谋团博士(可以理解为专门做学问的官,也是儒生)至少70人以上,同时鼓励民间人士到官办学校求实用之学。这就可以理解为:秦始皇是依法治国,行政上用实干的人(法家);政策制定上听儒生建议(儒生空谈可以,掌权实在误国);官员储备上提倡有实用技术和实干精神的人(扰乱思想的书禁止,鼓励学习实用的书)而使天下各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除了儒家,秦始皇对儒家的态度是尊而不用,这难道是一种具备先见的眼光?)。毕竟,大秦的发展的强大,后期不仅要靠法制,还要靠各行各业的建设!(战车、兵器包括兵马俑都可以证明大秦对实用技术的重视)


大秦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如果历史上对扶苏的全面记载是真实的话,更能证明大秦六代七君在战略上是何等超前,秦始皇也是何等清醒,对接班人的选择也英明。重法平天下,而后逐步仁治安天下,从而保证大秦持久辉煌!与其说秦始皇想追求长生不老,还不如说秦始皇想让大秦长生不来!否则为何定“始”皇帝而约定后世为二世、三世······又为何为自己修陵墓!证据还有很多,本文简单一说!

不管怎么看,在于立场!是黑大秦还是捧大秦,结论会不一样!小编最想的是如何从中发现,最接近历史上的真实大秦!在探索史籍的文字中,不得不承认,大秦被历代刻意地黑了太多!哎!扶苏啊,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不同意见,可以评论区留言探讨!谢谢!同时提示:《史记》中错误不少,如对秦皇子女人数2种不同记载;如对胡亥年龄记载2种······而且都能共存。值得思考!(图二图三为扶苏,图四是大秦先进工艺制造的证明,图五是秦直道遗址。图片来自网络)


有画说话


秦始皇死后,李斯等人将胡亥扶上皇位,后来宫廷政变,秦国迅速走向灭亡之路。那么当初继承皇位的如果是扶苏,秦国是不是就不会暂时灭亡?大秦王朝的历史又将如何改写?

扶苏是秦始皇长子,又名公子扶苏,他为人刚毅勇武,仁义且有政治远见。他在秦始皇在位时就经常反对秦始皇的严峻法度,劝谏始皇平息国民矛盾,倡导仁政。这对刚刚统一六国的大秦王朝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而且扶苏做事稳重,考虑周全,在朝中威望颇高。但是公元前210年,始皇在东巡途中病逝,据说死前有密诏让扶苏继位,但是李斯、赵高等人假拟圣旨让胡亥继位,远在边疆的扶苏收到信,错以为是“父亲赐死”,在万分痛心之下自刎。

试想,扶苏若不死,他肯定会最先采取措施缓和国内矛盾。商鞅变法是让秦国变强了,但是随着秦国军事实力越发强大,法度也越加严明,可是这种严刑峻法能打天下,却治不了天下,于是国民矛盾迅速升温。在这种局势下,原本就反对焚书坑儒的扶苏一旦继位,肯定能调整秦始皇的治国理念,安抚百姓,废除酷刑。也许还能提前实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因为只要思想统一,民无反抗之心,国内的治安就能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指日可待。再加上扶苏一直提倡取消百姓的繁重徭役,他认为百姓富裕了,整个国家就富裕了,所以扶苏如果在当时继位,一定能让秦国出现一番空前和平繁荣的景象,也许就会延缓大秦的灭亡。

但是我们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的话,历史不可能因为一个人的才华而改变发展趋势,所以“扶苏不死,大秦不亡”也只是相对于无能的胡亥而言。扶苏可能会延缓大秦的灭亡速度,但绝不可能挽救秦国走向灭亡。


第一军情


始皇帝末年,公子扶苏以屡次上谏建议嬴政摈弃焚书坑儒的暴政而获罪北驱蒙恬处为监军,督造御北长城,抵御匈奴。

后嬴政渐感日薄西山,时日不多,望南巡以观其锦绣山河,六国疆土,终途中暴病难治,欲密旨扶苏继承大统。

时有中车府令赵高,丞相李斯,幼子胡亥伴驾。赵高以扶苏继位必施仁政,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他们主张素来与扶苏相反,彼此敌对)为由,与李斯狼狈为奸,密谋篡改密旨,赐死扶苏,扶胡亥上位,傀儡皇帝,共御天下,遂遣一宦使北上宣假旨。


时扶苏与蒙恬于北疆共御匈奴,扶苏获赐死假旨,不作多想以父不知子,子不知父,蒙恬劝议无效,不复议,自刎而死。蒙恬疑旨有假,不愿赴死,乃俘后被杀。

此时扶苏、蒙恬空留帝国最强30万大军于北疆群龙无首,可惜。

如若扶苏不死,大秦终亦亡,但可至二世,乃至三世,留守百年尚未可知。

公子扶苏素来英名天下,以仁义著称,天下才士慕名而云行者多,六国旧臣皆望其继位施仁义于天下,做大作为,中兴吏治,造福天下。



若扶苏不死,说明其非无脑感性之人,拥有君王所该有的理智与心计,再有蒙恬30万黄金铁骑兵撑腰,天下才子幕僚,六国旧臣效力,再施行仁政,天下百姓爱戴,天下真莫有敢与之争锋,将又是一中兴盛世。

但自古天下,难有长盛不衰之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难传至万世。扶苏死后,经不住后代挥霍,秦终亡国。

没有千秋国度,唯有万世河山。


不书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也是大秦帝国最合适的接班人,他不但聪慧过人,而且怜悯百姓,他结交的朋友都是蒙恬、蒙毅这种栋梁之才。

扶苏之所以被秦始皇赶到北方去做蒙恬的监军,就是因为当他看到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他替那些本不应该死的人求了请,因为这件事,他触怒了他的父皇,秦始皇一怒之下,把他赶跑了。

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当时扶苏劝诫秦始皇少杀人,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正确的,毕竟大秦刚统一了天下,这时候不是大肆杀戮百姓的时候。目前唯一要做的就是争取民心,可惜的是秦始皇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因为扶苏被秦始皇赶到北方去做监军了,导致了他没有跟随自己父王游行的机会。当秦始皇第五次全国大巡游的时候,他病死在了沙丘。

也就是在这个地方,赵高连同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遗照,把立扶苏为皇帝,改为了立二世胡亥为皇帝。

更可气的是,他们还拟了一道圣旨,把扶苏以及蒙恬,蒙毅全部杀害了。

因为扶苏死了,奸臣赵高当道,也就是他在把持朝政的时候,大量坑害有识之士,把整个秦王朝弄的是乌烟瘴气,最后再赵高和二世胡亥的治理下,百姓对他们的恨到达了极限。

楚国最先爆发了陈胜吴广的起义,结果全国人民开始响应了,仅仅也就是三年的时间,整个大秦帝国就灭亡了。

大秦的亡国,可以说都是赵高和昏庸的秦二世处置问题的不当造成的。

若是扶苏在世,怎么可能会有奸臣当道,怎么可能会出现赵高这种乱国臣子。

若是扶苏在的话,也不会爆发陈胜,吴广的起义。没有这些人的起义,大秦帝国的车轮还会驶向远方的。

可是,就是因为扶苏被迫害死了,导致了秦国提前走向了灭亡。

所以说才有了那句扶苏不死,大秦不亡的言论。


史学达人


之所以会出现“扶苏不死大秦不亡”这种说法,是因为大秦是在胡亥继位之后走向衰败,最终导致了大秦的灭亡。

扶苏因为“坑儒”一事向秦始皇进谏,触怒了秦始皇,被贬斥到上郡蒙恬处。秦始皇迟迟没有确定太子,最终在帝位传承之上栽了跟头。这也是后世儒家为什么老是在“太子”一事上不肯让步的原因!

由于没有明确的传承,胡亥的继位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胡亥为了帝位的巩固,将扶苏蒙恬等人相继杀死。由于扶苏素有贤名,扶苏被胡亥赐死,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直到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还一直拿此事大作文章。

大秦的法统遭到了质疑,各处义军纷纷打出了“六国”的旗号。由此在法统层面上使大秦处于了劣势。

“扶苏不死,大秦不亡。”只是人们对于已死之人的一种遐想。

只要不是扶苏继位,依然还是胡亥继位,即便扶苏没有被赐死,大秦帝国的走向还是不会改变。

以扶苏、蒙恬等人被杀的情况来看,扶苏的性格相对懦弱,处事不够果断,完全没有秦始皇那种雷厉风行的的风格。

胡亥施行暴政,残杀大臣武将。扶苏除了进谏之外,基本上不会采取暴力手段除掉胡亥。除非扶苏改变进谏的方式,否则扶苏以进谏触怒秦始皇,依然还会以进谏触怒胡亥。

大臣们拥立“扶苏”推翻胡亥,必然会再次引起大秦帝国上层的动荡。义军们打出“扶苏”的旗号,最终还是会导致胡亥杀掉扶苏。

最终大秦还是在胡亥的暴政下走向瓦解。


寄暇学宫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每读这一段,秦王嬴政意气风发的形象就会昭然若现。

然而讽刺的是:短短的15年,秦国就灭亡了,如一朵浪花被滔滔江水碾碎在历史长河里。

以至于后世人有这样的说法:“扶苏不死,大秦不亡”。 假如历史能倒流,真的是这样吗?

有书君认为: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得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以及扶苏这个人的特点。

对于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一是太史公的《史记》和贾谊的《过秦论》给出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王的暴虐无道在史书上都有大篇幅的记载,这里就不再累赘。

秦王朝灭亡的第二原因也有人归为:大兴土木建设,劳民伤财,使民不聊生。

这第三个原因是有书君通读《史记》之后,认为:秦始皇相信鬼神,这些“怪力鬼神”白天晚上萦绕在始皇的身边,始皇“被吓死或被气死”也未尝不可信。乌烟瘴气导致人心惶惶,灭国必然。

有几个故事为证:一是派三千童男童女寻找长生不老药。

二是“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

三是始皇听世外人言“亡秦者,胡也。”就派蒙恬发兵击胡等等。

秦以前,各国地域很小,人口有限,统治起来相对容易一些。及秦统一了六国,“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泱泱大国,前无古人的治国经验可汲取,也应该是秦很快灭亡的原因之一。

我们再来分析扶苏。“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为人机智聪颖、敢于直谏、骁勇善战、体恤百姓、颇有政治远见,是秦朝皇位的继承人。” 这是百度上的资料,但史书上记载其人的事迹是非常有限的。

太史公也只说:“扶苏为人仁。”“刚毅而武勇, 信人而奋士”。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贬到上郡监蒙恬军,协助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匈奴。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并天下而扶苏自杀,……” 电视剧里演绎:当蒙恬提醒扶苏说:这也许是奸诈的诡计,你重新去请示一下,等请示之后再死也不迟!

而扶苏对蒙恬说:“如果父亲命令儿子自杀,那还要再请示些什么呢?”说完便自杀而死。

从以上的记载中,有书君认为:扶苏“武勇”,但勇不过其父的雄韬伟略,海纳百川的气势,谲诈和武力手段都不及秦王。扶苏“仁”,但一个国家的治理,光靠“仁”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

扶苏面对“诈赐死”,竟然没有丝毫怀疑,其“机智聪颖”又表现何在? 始皇死后,国家已岌岌可危。始皇“以暴虐为天下始”早已搞得人心相悖,君臣哪敢直谏,民间怨声载道,阶级矛盾一触即发。 以扶苏那样的特性,岂能把秦国那时的烂摊子收拾得了?

基于以上几点,有书君认为扶苏其实缺乏当皇帝的特质。所以“扶苏不死,大秦不亡。”这样的说法,只是后世人表达对大秦早早灭亡的惋惜之情罢了。


有书博物馆


扶苏不死,也就是赵高李斯不会扶持胡亥上位,也等于就是说扶苏上位,蒙恬不会死。但是,这样一来,秦国就不会亡了么?

秦国亡是必然的结果,只不过是早晚的问题而已。赵高胡亥,只不过是把秦国积累已久的矛盾快速的激化了而已。可以说秦国早早的夭折,罪在胡亥,也可以说罪不在胡亥。

秦国经历商鞅变法之后,一步步的走向了统一的道路,一路上可以说是顺风顺水。但是我们知道,那是因为秦国的法治制度更好的适应了战国时代的实际情况,最大化的挖掘了秦人的潜力。形成了严密的法度。但是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了秦国统一之后难以改变固有的局势。以至于在新的历史发展之下,秦国的制度落后了,阻碍了新事物的发展。民心所向是过上安稳的生活,但是全新的秦国却没有带给人民这样的生活。所以说秦国早早的亡了,扶苏、胡亥等等只不过也是秦国最后的光辉而已。

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在后来的历史中也看到很多。汉朝继承秦朝,得天下几百年,创造了大汉朝的一个辉煌时期。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但是也是早早的夭折了,但开启了后来的大唐盛世。李自成打败明朝,但是不久便被清军入关击败,清朝也迎来了几百年的荣光。

从历史的轨迹之中我们可以浅显的窥探一下其发展的规律,由此可知,秦国的灭亡,和扶苏的死亡与否关系不大,最多只是延迟秦朝的亡期。


看点儿历史


这话说的不小,甚至有些大,怎么就一个“扶苏不死”,就能改变历史进程“大秦不亡”了?一般人肯定有疑问,公子扶苏有那么大的能量,就比胡亥厉害,能够力挽大厦于将倾?(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这样说不过是建立在公子扶苏与秦始皇施政方针不同的情况下,公子扶苏有可能采取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但这种假设其实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即使公子扶苏有这样的倾向性,但政治人物不能看他不在其位时说了什么,更要看他“在其位”时能做什么。

为什么说“能”?因为本来想好的事情,很可能随着自身地位的变化,接触面和需要考虑的问题的变化,而出现与以前态度迥异的看法和做法。

说了这么多,公子扶苏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到底有怎样的政治主张?这“公子扶苏”本身就是一个美誉,是与扶苏的品行密切相连的。


扶苏主张仁政,认为秦始皇推行的严刑苛法很可能把秦朝引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这些主张为他赢得了“公子扶苏”的美誉。

但是他的这种想法没有得到秦始皇的采纳,反而随着秦始皇的去世,扶苏也被李斯、赵高弄死,彻底堵死了推行仁政等宽松政策的可能。

秦始皇死后一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更让人坚信如果扶苏当政,秦朝必不至于限于农民起义的窠臼。

但是历史没有假设,总是老百姓最不愿意面对的就是乱世,做你想做的就是造反,但在极端情况下,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不是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