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被“贬”洛阳真相是什么?此事后为何武则天对酷吏弃若敝履?

女皇武则天是从一首诗歌开始,进入她的武周王朝的。

<code>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code>
<code>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code>
<code>——武则天《腊日宣诏幸上苑》/<code>

关于这首诗,人们附会了太多的传说。有人说它体现了武则天的专横,甚至连花草都要听命于她的威严;也有传说这是武则天的一道"无视天理"的诏命,百花接此诏命,悉数开放了,唯独牡丹迟迟不开,武则天一怒之下,将其贬至洛阳,谁知刚到洛阳,牡丹反因水土适宜,竟迎风盛放了。那么,这首诗背后的真相又是什么呢?我们且看《全唐诗》辑录此诗的一段交待:"天授二年,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寻疑有所图,乃遣使宣诏云云。"由此,我们看到,一个在官方正史不见记载的阴谋,从诗笺的背面洇透出来。

牡丹被“贬”洛阳真相是什么?此事后为何武则天对酷吏弃若敝履?

事情发生在天授二年(691)除夕之夜。自从登基以来,女皇已经习惯了大臣们在自己面前恭顺的表情,但"牝鸡司晨""雌代雄鸣"这样的愤愤不平之声还是能钻进她的耳鼓,正因如此,女皇的神经即便是除夕守岁也没有一刻放松,而就在彼时,一纸没有署名的信函让女皇的神经更加绷紧了,信中是这样说的:女皇初登大宝即天降祥瑞,上林苑的牡丹竟傲雪盛开了!此乃本朝新春头桩盛事,请陛下前往观看。

听说牡丹傲雪盛开,崇信祥瑞的武则天起初是非常兴奋的,牡丹能在数九寒天开放,不正预示着大周王朝欣欣向荣吗?但是很快,武则天就冷静了下来,世间万物皆循规律,牡丹不是梅花,隆冬时节,牡丹怎么会竞相开放呢?起驾上林苑,会不会隐藏着一个惊天的阴谋呢?

暗中派人得到的信报很快证实了女皇的猜测:牡丹开花纯属子虚乌有,而一小撮旧臣的密谋行刺却是刀光闪闪,寒气逼人!

见过无数风浪的武则天暗自庆幸,在众人面前,她没露声色,但却迅速写就了题为《腊日宣诏幸上苑》的小诗。"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她将暗语深深嵌入了自己的文字之中:明天一早,我要去上林苑准时"赴约",请将这个消息迅速告之禁卫官兵,连夜准备,不得迟疑!


牡丹被“贬”洛阳真相是什么?此事后为何武则天对酷吏弃若敝履?

"牡丹之谋"就这样被消解于无形,酷吏们再度出场了。又是一次血腥的清洗,又是一次疯狂的屠戮,心狠手辣的酷吏集团太知道自己对于女皇的意义了,彼时,《罗织经》再次显示效力,当一群暗有微词的大唐"旧臣"被五花大绑着押往刑场,高踞城头的武则天看到,旧势力已经如凋零的牡丹一样,和他们眼中的大唐一起,落英遍地,一蹶不振。

而与旧势力相生相克的酷吏们也许不会想到,当朝野上下再不闻"牝鸡司晨"之声,当他们的告密和滥杀已经开始成为女皇的政治包袱,他们的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

武则天是在一系列告密和滥杀造成民心不稳和政治危机时,将目光投向她一直钟意的酷吏集团的。为了清除皇权路上的障碍,武则天曾用铜匦刮起告密之风,而从告密这条捷径平步青云的索元礼、来俊臣、周兴等人,更是以嗜血的刀锋削平了敌对的势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曾经令武则天得天应手的工具,越来越显现出危机。据传,徐敬业之弟徐敬真被抓获时,以为告密可以免死,竟大肆诬告天下名士近百人,行刑之日,阴云密布,风雨如磐,武则天觉得告密不实,派飞骑宣敕赦免,结果马上雨霁云开,这则传闻被渲染得神乎其神,但从中已经可以看出告密和滥杀带来的天怒人怨;还有一例,也可说明告密之风引发的社会畸变,话说武则天佛心笃诚,下令天下禁止屠杀,恰在此时,右拾遗张德喜得一子,为了庆贺杀了一只羊大宴宾客,补阙杜肃应邀赴宴。然而他这边厢刚放下酒杯,那边厢已向女皇递上一道劾奏,称张德违禁当斩。好在女皇不仅没有追究,反倒将那道劾奏给了张德,要他提防身边小人;如果说告密让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那么酷吏们疯狂的滥杀则使得人人自危,个个惶恐,那些五花八门的刑罚和血淋淋的刑具萦绕着数不清的咒怨,许多官员出门,往往都要和家眷做一决别,他们无法确定,在酷吏横行的日子里,自己哪一天会身首异处……

牡丹被“贬”洛阳真相是什么?此事后为何武则天对酷吏弃若敝履?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已位极人主的武则天开始逐渐地收口,对于铜匦中的告密信,她责令有司细辩真伪,力刹诬告之风;与此同时,她又起用一批像徐有功、杜景俭这样的刚正不阿、秉公办案的执法官,他们纠正了酷吏们制造的许多冤假错案,以致在当时的被告人中曾一度流传着一句话:"遇来(来俊臣)、侯(思止)必死,遇徐(有功)、杜(景俭)必生!"

女皇是从天授二年(691)开始,一步步将酷吏这些"弃子"踢出她的政治棋局的,而她踢出的第一枚"弃子",就是以心狠手辣著称的周兴。彼时,有人告密说周兴谋反,武则天觉得时机已到,遂令来俊臣审理周兴一案。这来俊臣本和周举一路货色,但圣命不可违,而嗜杀成性的他又必须杀周兴以自保,于是他想了个办法。这日,他请周兴到家中作客,一边喝酒一边谈论案子,来俊臣对周兴说:"有些囚犯再三审问都不肯承认罪行,有什么办法使他们招供呢?"周兴得意地说道:"这还不容易?只要拿一个大瓮,用炭火在周围烧它,然后让囚犯进入瓮里去,什么罪他敢不认?"来俊臣听后一笑,马上吩咐家人找来一个大瓮,按照周兴的办法用炭火在周围烧着,当炭火越烧越旺,来俊臣突然狞笑着站起来对周兴说:"有人告你谋反,陛下命我审问你,就请老兄自己钻进这个大瓮里去吧!"周兴哪知自己会有此一劫,当即吓得面如土色,磕头承认罪行。当然,这则"请君入瓮"成语的当事人,最后并没有被扔进烧得滚烫的大瓮之中,他被武则天处以流刑发配岭南,但这个曾经将魏玄同、黑齿常之等一大批忠直之士无情斩杀的卑鄙小人,早已引起朝野上下一片公愤,还没等周兴走到流放地,他就被仇家们扎成了筛子。

牡丹被“贬”洛阳真相是什么?此事后为何武则天对酷吏弃若敝履?

同样,尝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滋味的,还有另一个酷吏——索元礼。就在周兴死后不久,索元礼因贪腐入狱,审讯他的官吏对这个杀人魔王早已恨之入骨,当即对他大刑伺候。索元礼的一句口头禅"来!取我铁笼!"曾经是无数人的噩梦,如今,这个噩梦终于降临到自己身上,当顶部仅有小口容头的铁笼被抬上来,一个个木橛被生生钉进索元礼的头颅,这个杀人不眨眼的恶棍最终目眦尽裂,死在自己"发明"的刑罚上。

而作为武则天所豢养的最得力的也是最后一个鹰犬,来俊臣死于神功元年(697)六月。写过《罗织经》的来俊臣,曾一度是栽赃构陷罗织罪名的"高手",自他治狱以来,枉死者不计其数,他所执掌的审判机构推事院,位于洛阳丽景门,这道门有如一道鬼门关,进此门者多有去无回。起初,来俊臣的"忠心"曾颇得武则天赏识,因为很多政敌正是通过来俊臣的非常手段被一一清剿的,然而,随着武则天登基成为女皇,这个昔日的鹰犬开始越来越给她帮倒忙,正因如此,当他得罪了武氏诸王和太平公主,他们共同揭发其恶时,武则天想都没想就下了一道必杀令:将来俊臣斩于洛阳西市!

牡丹被“贬”洛阳真相是什么?此事后为何武则天对酷吏弃若敝履?

这是武则天不曾想到的,行刑之日,人们奔走相告,如逢节庆;行刑后,愤怒的人群更是争着剜眼、剖肝、割肉,转瞬之间昔日作威作福的来俊臣就剩下了一副骨胳,而人们的怨气仍未停止,他们又骑着马来回践踏尸骨,方解其恨。

来俊臣死后第二天,女皇武则天下了一道制书,历数来俊臣的罪状,将这个曾经通过制造血雨腥风让自己御及宇内的"闯将"骂了个万劫不复。彼时,通过一道制书收买民意的武则天太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了:她需要的,是一个真正可以巩固统治的新势力,酷吏们做为工具的意义已经终结,开启王朝崭新篇章的,一定是四海贤才和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本头条号"唐诗宋词有风云”已签约维权骑士,严禁盗用,违者必究;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