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到底是什麼?與政治改革有沒有關係?

小炒注:今日之果,無論好壞,皆是昨日之因。


如果說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和宗教改革是歐洲衝破中世紀的舊三駕馬車,那麼,啟蒙運動、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則是歐洲邁向現代文明的新三駕馬車。前兩篇講完了啟蒙運動,本篇我們來看工業革命。

以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為起點和18世紀末的工業革命為終點,英國花費了整整300年時間,終於從歐洲最落後之地,崛起為最發達之國。這裡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工業革命只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

關於工業革命的文章,汗牛充棟,本篇試圖從國家現代化的角度去看待工業革命。在《 》中我提過:一個國家經典的現代化之路,是農業革命-輕工業-重工業,再輔之以政治改革。而第一次工業革命意味著人類這條經典的現代化之路正式誕生!

這是一篇長文,請耐心閱讀。相信你讀完後,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一、工業革命完成了現代化的最後一步


工業革命的核心特徵是蒸汽動力取代人力,人類首次進入機器生產時代。但如果僅僅將工業革命看成是一次技術革新,那就小看他了。

本號奉行“大歷史觀”:沒有哪個重大歷史進程是突然出現的,必須放大到歷史長河中去觀察社會脈動。工業革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經歷了長久的歷史鋪墊,這個積累的過程就是現今掛在嘴邊的現代化。

在我看來,工業革命完成了英國現代化的最後一步——重工業。蒸汽機的出現,最初是為了解決工業部門的礦產開採問題,之後才應用於紡織業,在此之前還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政治改革。

現在一個國家若想實現現代化,它的一般思路是先進行土地改革,然後通過貿易積累財富,最後進行重工業的轉型升級,並反哺輕工業,這就是熟悉的“農輕重”。而這條道路的順暢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配套的政治改革。

在工業革命之前,荷蘭、法國在農業和輕工業上,並不輸於英國,他們最後差就差在工業革命帶來的重工業比英國慢了一拍,英國順理成章地成為人類首個完成現代化的國家,彪炳史冊!


二、英國的經濟基礎


在《 》一文提到過,英國平原廣闊,但緯度高,光照和熱量不足,島國的地理位置使得陰雨天氣多,所以農作物產量低,但這種氣候很適合多汁牧草的生長,有利於畜牧業的發展。

農業條件的先天不足,使得一直到現在,英國的糧食還大量依賴進口。法國則與之相反,農業條件好,偏向自給自足,如今依然是糧食出口大國。

工業革命到底是什麼?與政治改革有沒有關係?

英國自然環境很適合養羊,其羊毛質量冠絕歐洲,所以,在中世紀,羊毛貿易自然就成為英國的最重要產業,1300年,英國貿易出口總值為30萬英鎊,其中羊毛出口總值就達28萬英磅,佔整個出口總額的93%。羊毛稅也成為王室財政收入的支柱。

也就是說,通過養羊出售羊毛,換取歐洲大陸的糧食,成為英國的經濟命脈之一。

這個國家從一開始,就自帶商業基因。

工業革命到底是什麼?與政治改革有沒有關係?

但英國的這種商業貿易很初級,它沒有歐洲大陸的紡織技術和人才,滿足於最原始的羊毛貿易。典型模式就是,英國將羊毛運往佛蘭德斯,歐洲商人在這裡加工成毛紡織品,再運往全歐,英國則從這裡換回糧食和香料葡萄酒等基本生活物資。

這就是英國在中世紀一直要和法國爭奪佛蘭德斯控制權的原因。英法百年戰爭結束時,英國全面退出歐陸,唯獨保留了佛蘭德斯的加來港。

工業革命到底是什麼?與政治改革有沒有關係?

如果沒有地理大發現,英國可能就這樣一直是個平庸的國家。

在《 》和《 》都提過:

在地理大發現前,西歐商業中心是意大利,西歐各國中,英國距離意大利最遠,其經濟地位相對邊緣化;

地理大發現後,西歐商業中心逐漸從意大利轉移至西班牙和葡萄牙,大西洋的地位與日劇增,英吉利海峽和英國的貿易地位迅速提升。

到17世紀,歐洲經濟中心已經從地中海完全轉移至大西洋。

工業革命到底是什麼?與政治改革有沒有關係?

地理大發現後的16世紀,西歐的貿易劇增,各國貿易量都比之前增加了二到五倍。大陸對毛織品的需求大大增加,英國舉國支持紡織業,從而在不知不覺中開啟了農業革命和輕工業轉型。


三、圈地運動的農業革命


英國新農業的兩大核心是輪作耕種的技術革新和圈地運動的土地改革。

農業革命的重要性我已在《 》說過:

1、農產品的產量提升。沒有豐富的農產品,就沒有工業生產的原料和國家財富的初始積累。

2、廉價勞動力的豐富。沒有廉價勞動力,就沒人幹活,農民是數量最多、價格最便宜的勞動力。

在中世紀,歐洲的農業大同小異:實行領主統治下的莊園制,農民被普遍束縛在土地上,沒有人身自由,耕種採用三圃制,每年有一部分休耕,一部分春季播種,一部分秋季播種。這種壓制農民積極性的小規模種植,難以生產出充裕的糧食。

英國農業產量有多可憐呢?那時歐陸對奶製品需求旺盛,英國人就養奶牛,而由於每年冬天缺乏草料,英國奶農不得不屠殺掉大多數奶牛。

工業革命到底是什麼?與政治改革有沒有關係?

英國首先淘汰三圃制,採用輪作耕種,在每年休耕中的土地上種植飼料作物。既能供養更多的家畜,家畜的排洩物還能提供土壤肥力。

這種新方式,並不是英國人的創新,而是學習的尼德蘭。為什麼直到現在才有這樣改進呢?很大部分原因在於,地理大發現帶來的新型農作物,商業繁榮的倒逼作用。

圈地運動實際上是種植的集約化和規模化,通過加快和強制佔有土地,將原來的小塊可耕地,改造成農場或牧場。當時的歐洲國家普遍進行了圈地運動,但都比不上英國的決心。這種差別不在於英國人的品性,而在於前面所說的,英國雖然平原廣闊,但農業基礎薄弱。

提升農業產量和羊毛產量,是圈地運動的雙重目的。但英國的圈地運動,不是一個劇烈運動,而是循序漸進的,這個過程是隨著商業發展而逐步推進的,從而與商業發展的資本紅利形成良性互補。

早在14世紀和15世紀,英國貴族就開始了圈地運動,只是規模不大。地理大發現後,圈地運動開始加速,以後隨著17世紀和18世紀的殖民拓展和商業進一步繁榮,規模進一步擴大。

工業革命到底是什麼?與政治改革有沒有關係?

16世紀,圈地運動介於合法與非法之間。1640年清教徒革命爆發後,英國議會不再反對圈地,從1688年光榮革命起,政府公開支持圈地。

整個16世紀,英國圈佔土地50萬英畝左右,佔土地總面積的3%;但到了18世紀後半期,就圈佔了600萬英畝,佔總面積的25%。這場運動一直持續到第二次工業革命前夕。

新建立的大型農場,領主改良耕種技術,不再滿足於自用,而是儘可能運到市場出售。大型牧場,自然是用來養羊。農業生產效率和羊毛產量得以明顯提高。

代價則是成千上萬的農戶從祖輩幾世紀以來耕種的土地上被驅逐了出去,淪為無業赤貧。圈地運動提高了糧食產量,農場可以用更少的人手養活更多的人口,農村勞動力供過於求,他們被迫進入城市去謀生。

一下子,英國新興城市湧現出大量的廉價勞動力,成為工業革命的基礎。

工業革命到底是什麼?與政治改革有沒有關係?

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一看農業革命對現代化的深遠影響。

19世紀美國崛起前,以僱傭制的大農場完成農業革命;19世紀普魯士的突飛猛進,是在主動廢除農奴制之後;中國改革開放是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序幕;東亞的韓國和臺灣,在經濟騰飛時,都進行了激進而暴力的土地改革。

而那些未能成功進行土地改革的國家,現代化紛紛功敗垂成。典型的就是沙俄、蘇聯和拉美,伊朗巴列維王朝的倒臺根植於土地改革的失敗,舉世聞名的“通脹之王”津巴布韋亦如此。

一個特例是香港,那也是因為背靠大陸,香港始終有大量從內地偷渡進入的廉價勞動力。沒有大陸的支撐,哪有繁榮的香港?


四、輕工業的財富積累


英國的輕工業發展,分為兩塊:羊毛產業和殖民貿易。


1、民族工業紡織業


紡織業在很長時間裡都是歐洲製造業的主導產業,而英國是羊毛的主要產地,意大利和尼德蘭是紡織品的主要生產地。這就意味著,英國停留在羊毛產業鏈的下游,高額利潤都被歐陸賺走了。

而一直到18世紀初期,羊毛產業的出口量還佔據著英國出口商品的80%

因此,英國要想突破發展瓶頸,必須從羊毛產業著手,主攻加工貿易,將生產製造的核心利潤留在本國。這個時候就需要實施貿易保護主義,這是落後國家趕超先進國家的必由之路。

工業革命到底是什麼?與政治改革有沒有關係?

英國禁止農戶私自將羊毛賣向海外,對所有進口羊毛製品徵收重稅。英國政府還優先購買國內紡織品,用來製作軍裝,還要求每一位士兵的屍體,必須用羊毛裹屍布包裹下葬。

英國逐漸建立起自己的保護組織,去規避自由競爭的風險,默默發展本國的羊毛製造業。

工業革命到底是什麼?與政治改革有沒有關係?

當西方批評他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時,他們應該去學習一下自己的歷史


16世紀初,英國每年出口8萬匹布和5000袋羊毛,到了16世紀中葉,英國出口13萬匹布,英國逐漸超過意大利和尼德蘭,成為歐洲優質羊毛紡織品的主要產地。之後的伊麗莎白一世從歐洲引進人才和技術,逐步加強和奠定了英國羊毛產業的江湖地位。

國家政策和圈地運動的支持下,英國一舉完成了產業升級。

與之相對應的是,尼德蘭從加工貿易過渡到中介性質的轉口貿易,在短時間內帶來了17世紀的巨大繁榮,但到了18世紀就盛極而衰。西班牙始終不發展製造業,17世紀便跌落神壇。向世人昭示了缺乏製造業和實體經濟空心化的後果。


2、殖民貿易賺快錢


殖民貿易分為海外貿易和販賣黑奴兩種,這兩項有多掙錢呢?

海上貿易是高風險高收益,海外商人每出航一次,面臨著各項生命危險,但一般可獲得2-3倍的利潤,遠超歐洲本土的利潤率。如果加工後再出售,利潤率更高。

17世紀時,一個非洲黑人的價格在當地是25英鎊,運到美洲出賣時為150英鎊,利潤率為600%。18世紀時,其相應數字為50美元比400美元,利潤率達800%。算上1/3的死亡率,利潤率基本在500%左右。

這兩種模式組合到一起,就是聞名遐邇的“三角貿易”。這個過程走一趟的話,三角形走完一圈,利潤疊加,利潤率至少能達到600%。這是超級暴利,比高利貸狠得多,是大航海時代最賺錢的一個買賣。

工業革命到底是什麼?與政治改革有沒有關係?

由此形成了殖民貿易的三種模式,按照利潤率由高到低為:三角貿易、商品運回國內再售往歐洲、商品直接在國外銷售。

整個西歐賺得盆滿缽滿,代價就是美洲殖民化和非洲奴隸化。但是,歐洲沒有哪個國家的殖民貿易,比英國做得出色。

在殖民地拓展上。

海盜女王”伊麗莎白一世(1558-16.3年)通過鼓勵海盜,親手開啟了英國的殖民拓展。

工業革命到底是什麼?與政治改革有沒有關係?

西班牙衰落後,17世紀的荷蘭和法國“躬身入局”,強勢拓展海外殖民地。英國只得深入到人跡罕至的北美13州,默默展開殖民佔領活動。

英國先是聯合法國,共同打擊荷蘭,17世紀末荷蘭走向沒落,許多荷蘭殖民地落入英國手中。法國的重心放在了歐洲大陸和打造國內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對殖民地擴張並沒有像英國那樣積極。之後,英國在18世紀打敗法國,正式成為海洋霸主。

這個過程詳見《 》和《 》。總之,英國完美髮揮了“攪屎棍”的本色。

但英國殖民拓展比誰都更狠,那就是喜歡搞種族滅絕。在北美推行“割印第安人的頭皮”的大屠殺政策,到澳洲滅絕當地土著,從而使殖民者完全佔領新大陸,在最大程度上了減少當地的抵抗。這就是為什麼被英國殖民過的地方,如今都是白人佔據絕對優勢,但西班牙殖民的南美就沒有。

工業革命到底是什麼?與政治改革有沒有關係?

在殖民貿易上。英國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1660年議會通過《航海條例》:英國的進口商品,只能由原產地直接運輸到英國。也就是說,所有英國殖民地產品,只能先運到英國,再賣到歐洲。這就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了英國的貿易利潤,直接打擊了歐陸港口的利益。

這項政策帶來的好處有多大呢?拿菸草舉例,1617年北美向英國出口菸草僅2萬磅,80年代達到了2800萬磅,1700年更是增加到4200萬英鎊。

英國還有一個大殺器是販奴壟斷權。西班牙不直接參與奴隸買賣,而是同外國公司達成販奴壟斷權條約。1713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結束時,英國從激烈的角逐中拿到了這個條約。在後來每年販賣的7.5-9萬黑奴中,英國就佔了一半,法國佔1/4。

穩準狠的殖民拓展策略,讓英國從這殘忍的事業中積累了龐大的財富,冠絕歐洲。它不僅為英國帶來了海量而廉價的原材料,而且成為英國製成品的分銷市場。

毫無疑問,英國工業革命在較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美洲和非洲的血淚之上的。


四、重工業的一枝獨秀


近代以前,無論是中國,還是歐洲,煤炭是最重要的化石能源,鐵是最重要的工具材料。再加上必備的交通基建,構成了英國重工業的三大主要部分。

在中世紀,木材是主要燃料,16世紀商業發展和人口增長,使得木材供應日益緊張,價格上漲,英國人必須儘快尋找新的燃料,英國蘊藏的煤炭資源豐富,煤炭開採業逐步發展起來。

在伊麗莎白一世剛繼位的16世紀中葉,英國的煤炭產量只有20萬噸,到了1688年資產階級革命前夕,這個數字達到了300萬噸,是歐洲其他國家總和的3倍!

同時期,鐵的產量也增長5倍,從0.5萬噸增長到2.5萬噸。15世紀末期,一座鍊鐵爐年產量是20-30噸,16世紀末提高到200噸。

工業革命到底是什麼?與政治改革有沒有關係?

交通狀況有了一些改善。港口建設如火如荼,修建運河提高運輸效率,使得河流通航里程達到1000海里,17世紀時四輪馬車取代雙路馬車,在英國普及。17世紀中葉倫敦與地方城鎮間實行定期的運輸服務。

在此期間還是國外技術人才大量湧入英國的階段,以尼德蘭和德意志最多,17世紀中葉歐陸移民佔到一個總人口的6%。他們帶來的歐洲技術,使得英國在16世紀和17世紀相繼建立起第一個火藥廠、第一個硝石廠等等。

以至於英國教授約翰內夫認為,英國在17世紀完成了一場工業革命,其重要性與18世紀的工業革命具有可比性。因為18世紀蒸汽機的發明,其初衷是為了提高煤礦的開採效率。

無論英國在17世紀是否經歷了工業革命,歐洲大陸肯定沒有。一直到18世紀早期,整個歐洲的鋼鐵產量始終維持在年產15萬噸的低水平,而在此期間,英國鋼鐵產量在增長,德意志、奧地利卻在下滑,法國基本不變。

工業革命到底是什麼?與政治改革有沒有關係?

實際上,在17世紀,就輕工業講,法國和荷蘭的商品經濟並不輸於英國。荷蘭的貿易活躍且量大,法國的紡織技術明顯領先英國,但英國強就強在以煤礦業為代表的重工業,後來的工業革命就是以煤礦業為突破口的。


五、政治自由化,加速經濟發展


英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已在《 》系列4篇中講述清楚,在此不再贅述。


1、政治改革的重要性


在現代化過程中,政治改革是一個必備條件。

工業革命到底是什麼?與政治改革有沒有關係?


溫總理2012年記者招待會的一段話在我的文章裡經常引用。核心提示:現在改革到了攻堅階段,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功,經濟體制改革不可能進行到底,已經取得的成果還有可能得而復失,社會上新產生的問題,也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實際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一場不徹底的政治革命,國王並未成為“統而不治”的“虛君”,貴族依然控制著議會不少席位,早期的立憲君主制是國王與議會共享權力的政治體制,國王與議會之間的權力鬥爭、資產階級與保守貴族的政治博弈十分激烈,並沒有比以前減少。

但這不能否認英國資產革命的進步性。國內最富有進取心的資產階級,成功登上政治舞臺,成為一股完全合法的政治力量,通過掌控下議院,以此作為與王權和貴族等舊勢力鬥爭的重要砝碼。

議會在以後的歲月中逐步蠶食行政、軍事、立法等權力,才慢慢建立現代的君主立憲制,英國朝著自由化一步步前進。

工業革命到底是什麼?與政治改革有沒有關係?

成功的政治改革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進步的方向上循序漸進,由此實現政治進步與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和諧共處,英國和日本是典型例子。像法國大革命那樣的激進方式、以及沙俄的政治倒退,都是不可取的。

政治改革的滯後也成為法國被英國追上的重要原因。17世紀被稱為“法國的世紀”,但法國是歐洲專制程度最高的國家,經濟領域奉行嚴格的國家主義政策,雖然國力雄厚,但經濟活力明顯不如英國。18世紀英法兩國的總體實力不相上下,但法國在七年戰爭中敗給英國,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時,法國在忙著政治革命。以後的法國再也沒能恢復17世紀的霸主地位。

政治改革會遲到,但不會缺席。但遲到的政治改革,會使國家喪失發展機遇。


2、政治改革釋放經濟潛力,煤炭成短板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圈地運動、紡織業發展、殖民拓展和重工業發展,都比以前明顯加速。

1688年以後,英國政府制定大量的立法公開支持圈地,使圈地運動以合法的形式進行,規模更大。

18世紀時歐洲的紡織技術基本上沒有任何改進,但紡織品產量和競爭程度迅猛增長。英國的傳統紡織製造業已經無法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對技術革新十分渴求。

1733年,發明“飛梭”手搖織布機;1764年,發明珍妮紡織機;1769年,發明水力紡織機。紡織業的生產效率迅速提升。

所以,工業革命之前,紡織業便實現了機械化,紡紗效率比17世紀提高8-10倍,只不過機器的動力依然是人力。

工業革命到底是什麼?與政治改革有沒有關係?

在17世紀,英國的主要殖民地只有人跡罕至的北美東岸。到了18世紀,英國奪取了加拿大、小安的列斯群島和非洲塞內加爾,而且還擠走了法國在印度的勢力。

1763年,英國首次驕傲地自稱“日不落帝國”。

交通改善更加明顯。18世紀時,收費道路的普及不斷加速。1750年時英國收費道路總里程超過3300英里。通航河流總里程由1700年的1000英里,增長到1790年的2200英里。

直接降低了運輸成本。馬車貨運速度增長3倍,運費降低40%,客車運時減少60%。

紡織業的發達,離不開煤炭和鋼鐵。到18世紀早期,英國森林的覆蓋率已經比之前下降了10%,木材在當時甚至變成了一種戰略儲備資源,成為了一種限購限量的商品。木炭開始變得稀缺,價格高企,也不再適用於冶鐵。

而英國豐富的煤礦資源大多還未得到開採。因此,尋找可替代的新燃料資源和冶鐵方法迫在眉睫。

這就使得,開發新技術,開採煤礦十分緊迫。


六、萬事俱備,英國的跨越式發展


為了解決煤礦開採受限的問題,英國人在1712年發明了蒸汽泵,並在隨後的二十年不斷改進,因而大大提高了煤礦開採量。但蒸汽泵存在自身侷限,那就是它效率較低,只能用於從礦井中抽水。

1766年,瓦特改良原有蒸汽機,使蒸汽機的熱效率成倍提高,煤礦得以大規模地開採,隨後礦井和紡織廠率先大規模使用改良蒸汽機。

燃料問題得以解決,剩下的就是冶鐵問題了。

80年代,科特發明“攪拌法”,用焦炭(煤炭燃燒的副產物)燃盡生鐵中的雜質。冶鐵工業終於不再依賴木炭,得以迅速發展。

至此,工業革命具備的先決條件都具備了。

工業革命到底是什麼?與政治改革有沒有關係?

1815年拿破崙戰爭結束時,英國的煤產量佔全世界的80%,鋼鐵產量佔全世界的50%!

紡織機的效率30年代的手搖式紡織機提高了14倍,之後短短的20年時間,英國紡織品產量增長了5倍。

英國進口的原棉價值,從1760年的250萬磅,增加到1787年的2200萬磅,1830年達到恐怖的3.66億磅。

19世紀上半葉,圈地運動正式結束,修建了6500英里鐵路,煤炭價格直接減半,英國殖民地擴張到印度全境、東南亞、非洲黃金海岸和南美馬島。

繼成為日不落帝國後,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將其他國家甩開一個身位。


小結

農業革命-輕工業-重工業的經濟發展,輔之以適時的政治改革,英國為人類開闢了第一條成功的現代化之路,併為後世奉為經典。

這幾個步驟,並不是依次進行,而是相互交織、互相促進。從中我們也能看到政治改革在這次工業革命中的重要性,從15世紀末到1688年資產階級革命,英國走了200年尚不能說擺脫貧困,但是資產階級革命之後,僅僅100年,就屹立於世界之巔,俯視其他文明。

工業革命之後,英國依然持續進行政治改革,不斷擴大選舉權,提高民眾的參政議政權利,政治革新與經濟領域的工業化相得益彰,英國的現代化成果不斷得到加強。

而那些現代化失敗的國家,幾乎無一不是政治改革的失敗!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