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三更鬼五更雞,其實很好理解,全是經驗總結


古代中國計算時間不是用現在的“時、分、秒”的,這是西方傳來的一套時間系統。說到老祖宗一直用的計時方法,大部分人應該會想到“時辰”,並且知道通常是按一天十二個時辰來算,每個時辰都有不同的講究。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讀者們可能比較耳熟的,就是“更”,譬如“三更半夜”,或者“閻王讓你三更死,怎能留你到五更”這樣的話。但是一“更”究竟代表多久,這裡面又有什麼門道呢?

俗語:三更鬼五更雞,其實很好理解,全是經驗總結


先系統地概括一下,“更”最多是算到五更,相信大家沒有聽說過六更七更之類的說法吧。這樣每半天都是五更,一天就是十更。“更”其實就是相當於時辰的一個計量單位,把一天分成了十等份,這就是“更”制的基礎。

俗語:三更鬼五更雞,其實很好理解,全是經驗總結


講清楚了這一點之後,更具體的內涵就好理解了,比如說,三更和五更是我們比較常聽到的,那這兩個點具體對應什麼時間呢?前面提到了“三更半夜”,這個半夜指的就是晚上十一點到第二天凌晨的一點,這樣一個跨過日期分界點的時間。

可想而知,這個時候在傳統的說法裡肯定是靈異出沒比較多的,這種事件也叫做“三更鬼”。

五更則是指雞叫的時候。

俗語:三更鬼五更雞,其實很好理解,全是經驗總結


古人用雞鳴來報時,雞就是在日出的時候會鳴叫,那麼日出的時間就對應著三點到五點。這個時間段太陽已經升出地平線了,即使會隨著季節的變化有提前或推遲,但是大體就是在這個範圍內。

俗語:三更鬼五更雞,其實很好理解,全是經驗總結


夾在這之中的四更就很好推算了,就是一點到三點。古時候因為沒有現在的電能,一般這個點都早早睡了。當然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可能還有不少朋友在“修仙”吧,所以說電燈的發明對於加快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的確至關重要。

而一更、二更天就是七點到九點、九點到十一點了。這一大時間段基本都是天已經逐漸黑下來,人們的農業勞作結束後的休憩時間。

吃飯、洗漱之類的日常活動完成之後,就點起煤油燈之類的,或是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或是一家人在一起聊聊天。畢竟古人沒有什麼娛樂手段,基本只能進行一些最原始的休閒活動。

俗語:三更鬼五更雞,其實很好理解,全是經驗總結


不難看出,古人對於一天之中的時間劃分也是有自己的一套理論的,非常貼合生活。在對應的時間做對應的事情,這也是一種簡單的快樂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