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八部》喬峰俠義無雙,武功天下絕倫,為何最後非死不可?

查伯


夢露居士為你解讀金庸武俠,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金庸武俠的巔峰之作是《天龍八部》,而《天龍八部》的真正主角——蕭峰,是金庸筆下最有魅力,也最為複雜的一個主角。

蕭峰是契丹人蕭遠山的兒子,所以身上帶有契丹人的血性與狂野。少年時,因為一個醫生不願給蕭峰養母治病,最後害得蕭峰被冤枉,蕭峰便偷偷潛入醫生家中,將醫生殺死。蕭峰小小年紀便敢殺人,令人不寒而慄。

不過蕭峰畢竟長於中原,他的養父母極為善良淳樸。之後蕭峰又跟著少林寺玄苦大師學習武功,並加入了丐幫,做了丐幫幫主汪劍通的弟子,接觸的都是武林正道。所以蕭峰大仁大義,豪氣干雲,令人敬仰、心折。

而且蕭峰武學天賦極高,不論什麼武功,一學便精。而且縱然對手的招式、內力勝過蕭峰,他也總能獲勝,還讓對手輸得心服口服,絕不敢報仇。

蕭峰就是這麼一個近乎完美的人物,他最終卻在雁門關外自殺了。蕭峰為什麼要自殺呢?居士認為共有三個理由:

第一,蕭峰身上一直存在著胡漢衝突。這一衝突始終無法化解,最終只能以蕭峰的死來結束。

蕭峰本來是丐幫幫主,幫助宋朝抵抗遼國契丹人,立下赫赫功勳。沒想到杏子林中,馬伕人拿著汪劍通的遺書,在中原英雄面前證明蕭峰是個契丹人。這下蕭峰突然變成了漢人的死敵,只能出走。

蕭峰想要查清當年的真相,沒想到他走到哪裡,哪裡就死人,蕭峰成了中原武林人士口中殺父母師父的契丹惡賊。最終在聚賢莊一場惡戰,蕭峰殺死眾多中原高手,真的成了中原武林的敵人。

蕭峰遠走關外,迴歸了自己的民族,並當上了遼國南院大王。如果他一直這麼過下去,也是一個不錯的歸宿。然而不久之後,遼國皇帝耶律洪基興兵伐宋。蕭峰骨子裡深受漢人教育的浸潤,不認同耶律洪基的行為。對於蕭峰來說,不論大宋還是大遼,都是他的祖國。蕭峰因為違抗耶律洪基的命令,遭到了囚禁,命在旦夕。

此時卻是中原武林人士前來營救蕭峰。在雁門關外,蕭峰面臨著抉擇:一邊是大宋,一邊是大遼。助宋便是叛遼,助遼便是背宋。蕭峰難以兩全,只能以一死換來兩國的和平。


第二,蕭峰自從誤殺阿朱後,便沒有了活下去的意義。

蕭峰不好女色,對康敏這樣的美豔少婦,蕭峰看都不看一眼。但是蕭峰獨獨欣賞阿朱這位奇女子,他曾說:

阿朱就是阿朱,四海列國,千秋萬載,就只一個阿朱。

為了給阿朱療傷,蕭峰獨闖聚賢莊,大開殺戒。為了幫蕭峰報仇,阿朱煞費苦心。最終兩人約定,如果找不到蕭峰的仇人,便一同去塞上隱居,牧牛放羊,了此一生。

但是蕭峰卻誤殺阿朱,釀成了一生的悲劇。更令他痛心疾首的是,阿朱之死完全是因為誤會,如果他更細心一些,完全能避免這個誤會。

阿朱死後,蕭峰也本想自殺,追隨阿朱而去,甚至連自己的墳墓都挖好了:

他在聚賢莊上受群雄圍攻,雖然眾叛親離,情勢險惡之極,卻並未有絲毫氣沮,這時自己親手鑄成了難以挽回的大錯,越來越覺寂寞孤單,只覺再也不該活在世上了。……左手仍是抱著阿朱,說什麼也捨不得放開她片刻,右手提起花鋤,走到方竹林中,掘了一個坑,又掘了一個坑,兩個土坑並列在一起。

不過蕭峰決意找出幕後真相,找出引發這一系列悲劇的大惡人,所以他不能死。最終在少室山上,蕭峰得知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真相:那個殺自己養父母、師父以及錢公錢婆等人的大惡人,竟然是自己的親生父親。

這些蕭峰徹底沒有了活著的目標,他的自殺,只是早晚的事情。

第三,蕭峰的自殺有一個最為崇高的理由:為了遼宋兩國的和平。

在雁門關外,虛竹、段譽於萬軍之中擒住了遼國皇帝耶律洪基。蕭峰逼他立誓,此生永不侵宋:

蕭峰道:“是要陛下答允立即退兵,終陛下一生,不許遼軍一兵一卒越過宋遼疆界。”

耶律洪基不得已之下,斷箭立誓:

耶律洪基說道:“大軍北歸,南征之舉作罷。”他頓了頓,又道:“於我一生之中,不許我大遼國一兵一卒,侵犯大宋邊界。”說罷,寶刀一落,遼軍中又擂起鼓來。

耶律洪基誤會了蕭峰,認為他是為了宋朝的榮華富貴,才背叛自己。因此耶律洪基對蕭峰出言譏諷:

耶律洪基冷笑一聲,朗聲道:“蕭大王,你為大宋立下如此大功,高官厚祿,指日可待。”

可想而知,耶律洪基心中是帶著一口氣的,他恨蕭峰以自己為人質換取高官厚祿。那麼他會不會真的遵守諾言,誰都不好說。

因此蕭峰只能以死明志,向耶律洪基證明:我的所作所為,並不是為了我自己,也不單單是為了宋國,同樣是為了遼國。蕭峰要證明,自己絕無私心。

果然,耶律洪基見到蕭峰自殺,迷惑不解,開始思索蕭峰究竟為什麼阻止自己侵宋:

耶律洪基見蕭峰自盡,心下一片茫然,尋思:“他到底與我大遼是有功還是有過?他苦苦勸我不可伐宋,到底是為了宋人還是為了契丹?他和我結義為兄弟,始終對我忠心耿耿,今日自盡於雁門關前,自然決不是貪圖南朝的功名富貴,那……那卻又為了甚麼?”

《天龍八部》的書名來自佛教術語,這部小說的主題也是佛教思想:有情皆孽,無人不冤。佛教所宣揚的是捨己為人、救苦救難、普度眾生。蕭峰的自殺,象徵了佛教中捨身飼虎、割肉貿鴿的慈悲精神,昇華了小說的主題。

所以自殺是蕭峰的必然結局。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夢露居士,為你解讀金庸武俠。


夢露居士


喬峰雖死,英雄永生!

這個問題的答案要尋根到大俠金庸!有了金庸,才有了江湖;有了江湖,才有了英雄。中華民族雖世歷三古,人更三聖,卻沒有虔誠的信仰,在沒有神的世界裡,國人的生活中需要英雄。國人崇拜英雄,喜歡英雄,希望自己也能成為英雄。

金庸的小說即非無聊的打打殺殺,亦非庸俗的風花雪月,金庸用自己的筆墨著塑造出人們所喜愛所敬佩的英雄。放眼金庸江湖上的英雄,無論是射鵰英雄郭靖,神鵰俠侶楊過,還是笑傲江湖的令狐沖,倚天屠龍的張無忌,眾多英雄中,第一英雄當屬天龍八部的喬峰,喬峰是英雄中的英雄!

何為英雄?富於正義,心仁意誠,足智多謀,武藝超群,更重要的是富於民族氣節,不僅僅是個人的崇拜偶像,更是一種民族大義。說到底,金庸江湖上的英雄,就是仁、義、禮、智、信的化身。金庸用英雄詮釋著中華傳統文化,用中華傳統文化鑄就英雄之魂,所以無愧於大師!

喬峰生於契丹,長於中原;流淌的是契丹人的血,接受的是中原人的文化;當著契丹的南院大王,卻對中原有著深厚感情。作為英雄中的英雄,不順從契丹是不義,侵犯中原則是不仁。不仁不義豈為英雄!英雄豈能不仁不義。矛盾之中,喬峰只能用自己的生命維護心中的仁義,守護著金庸江湖英雄的底線。

金庸是大師,喬峰是英雄;喬峰雖死,英雄永生!


心成驛站


大家好,鄙人司徒少雄,我非常喜歡讀武俠小說,因此看到題主這個問題,便自告奮勇要來發表兩句看法。《天龍八部》是武俠小說兩大宗師之一的金庸先生的代表作,有不少朋友都覺得這部小說是金庸先生的最高成就。

確實,《天龍八部》是金庸先生小說裡面非常特別的一部。因為這部小說是三個主角,因此金庸先生在小說結構上的處理非常到位。有人說這本小說從段譽開始,又從段譽結束,因此段譽才是主角,蕭峰是配角。對於這種說法的人,我只想問一句,作為配角的蕭峰,襯托出了段譽什麼?是襯托了段譽的無能還是襯托了他的多情?

蕭峰在金庸小說裡面豪氣干雲,給人一看就是大哥形象,給人安全感,是人們堅實的後盾。但是同時,蕭峰的命運也是曲折的。受人愚弄,不但沒有自暴自棄,反而一直在尋找真相。聚賢莊一戰,少林寺大戰等諸多大戰,均襯托出來蕭峰的英雄氣概。

但同時,由於命運的作弄。蕭峰親手打死了紅顏知己阿朱,使他愧疚不已。本是遼人的他,從小在宋土長大。宋人的土地是養他的地方,他愛著這裡的一切,愛著這裡的人,這裡的山和水。而遼人卻是他的同胞,和他流淌著相同的血液。

當時宋遼不兩立,兩國經常有紛爭,蕭峰如果是個普通人也就罷了,但是偏偏他又基於巧合的和遼國皇帝結成了異性兄弟。為了阻止遼國南下,蕭峰挾持了結拜大哥耶律洪基。

阿朱死於蕭峰之手,養父養母,教他武功的恩師雖然沒有死於他手,但是卻因他而死。背叛遼人,其實他沒有背叛,只不過是不想打仗而已,但是當時的人是這樣認為的。被判了結拜兄弟。在外形上,蕭峰已經變成了不忠於國家,不孝於父母,不仁於朋友,不義於兄弟。而這些對於蕭峰而言,是難以接受的事情。甚至可以說他的世界觀已經坍塌了,他不能接受這些事情。最終選擇自殺,令人遺憾。

鄙人淺見,如有疏漏,請多賜教。


司徒少雄


或許這就是喬峰的命運,無論喬峰多麼的俠義無雙,擁有絕倫的武功,最終還是難逃命運的捉弄。

喬峰是契丹人,由於族人被漢人殺害,之後被漢人收養,並教授他武功,將其培養成一代英豪,名震天下,在江湖就有北喬峰南慕容的美譽。丐幫在他的帶領下行俠仗義,鋤強扶弱,增加了丐幫在江湖的威望和影響力,得到整個武林的認可。



自杏子林一役,丐幫馬副幫主的夫人為了報復喬峰,將其身世公諸於世,嫁禍其殺害馬副幫主,自此之後,喬峰身世讓其在漢人眼裡是殺人如麻的契丹野狗,成為了整個武林的公敵,被視為大宋的禍害。


之後的聚賢莊英雄大會,天下英雄全聚於此,就是為了誅殺喬丹人喬峰,喬峰迫於無奈也大開殺戒,殺死不少漢人,其中也有一部分是自己昔日的故人,違背了自己當初不殺漢人的誓言。

最後,刀挾大遼皇帝退兵,並承諾有生之年不在攻宋,違背了與義兄的手足情義,同時也是自己成為母國的罪人,他日又有何臉面面對自己的同胞國人。


喬峰雖然俠義無雙,武功也無敵於天下,但是他逼迫母國退兵,也將自己置於不仁不義、不忠不孝的地步。同時他契丹人的身份,導致他此後也很難在大宋地界立身,以喬峰的烈性,唯有一死才是最好的結局。

(全文完)


董慶江645


對,他就是非死不可,這事英雄宿命。

喬峰是金庸筆下形象最為豐富的一個人,也是最為悲情的一個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郭靖夫婦為國捐軀,雙雙殉城。這個他喬峰也有,雖是契丹人,但不忘大宋養育之恩,更不忍兩國生靈塗炭,他以死止兵戈,當得起“大俠”二字。

為人者,孝字當頭,《天龍八部》的前半段,就是喬峰的尋父之旅,堪稱金庸版爸爸去哪兒。為尋父母當年真相,他不惜對抗整個武林,忍辱負重。當得起這個“孝”字。

自古忠義難兩全,英雄在世,為忠義二字最為珍貴,喬峰對契丹皇帝他的大哥,既有忠又有義,為全這忠義二字,不惜以死謝罪。他當得起英雄二字。

兒女情長,愛情也是江湖的主旋律,相比楊過苦等十六年;喬峰最後的訣別,更是對阿朱的承諾,這樣的愛情也可以叫做圓滿。

這就是喬峰,一個不完美,但卻最豐富的英雄形象。

我為什麼說死才是他的宿命?

在《天龍八部》中,喬峰的形象就是最標準的江湖形象,無論走到哪裡都能結交上一些“鐵哥們”,

所以他在整部作品中還是很有人緣的。在武功造詣方面,他的武學水平可以稱的上是當時第一,縱觀當時在江湖上活躍著的各大門派,都沒有幾個人可以跟喬峰“正面剛”。從個人品質和武學水平兩個方面來看,此人已經達到了江湖中評定英雄的基礎條件。

不過要想完全成為一位英雄,僅僅有義氣和武力值是不夠達標的,他的一生還必須有悲劇色彩。

對於中國歷史上的各位“英雄”來說,他們的人生總是起伏不定的,比如說南宋時的岳飛、霸王項羽、明朝時期的于謙等人,他們在生前也滿足了英雄的基礎條件,保家衛國義蓋雲天,不過命運似乎一定會給英雄安排個悲涼的結局,讓他們的一生充滿爭議,這或許也是英雄的“宿命”。

作者也正是基於這樣的理解,才決定讓喬峰慷慨赴死,為的就是營造出一個典型的英雄形象。 總而言之,英雄結局註定淒涼,喬峰是這樣、郭靖也是這樣。

當然這只是原因之一,喬峰的身份特殊,也註定他的悲劇。

喬峰的人設在確定他是契丹人以後開始慢慢崩塌,江湖恩怨一旦上升到家國的層面,那麼事情就變的嚴肅而又不可饒恕了。

當時的中原正在跟契丹長期對峙,雙方形勢已經如同水火,“混江湖”的人最講究的就是忠義,這種忠義往小了說是個人社交圈子裡的忠義,往大了說就是對國家君主的忠義,所以幾乎每個江湖人都會對契丹有著“天然”的敵意,那麼在江湖上有著巨大影響力的喬峰就也很“自然”的會成為眾矢之的。

如果說喬峰只是一個普通人,他一定不會受到這麼多的排擠,正因為他的個人影響力太大,所以每個人都把他當做了契丹的“代表”,排擠他就是排擠契丹,排擠他就是忠於自己的王朝和君主,從這些方面考慮,在喬峰身世被揭開的那一刻,他的悲劇命運就已經是註定的事情了。 契丹和大宋之間,他必須作出取捨,如果做不出,那就是死。

還有就是因為愛情了:

從現代的心理學領域分析,人的壽命除了跟遺傳以及環境因素有關以外,心理方面的“求生欲”也是非常關鍵的因素,那些長期沉浸在憂鬱心情中的人,會讓身體產生疾病的概率增加,而且心理支撐能力也變得極其脆弱,用更加簡單的話來說,就是這種類型的人更容易產生死亡的念頭。

喬峰在被確認了契丹人的身份以後,他的世界就已經崩塌,一個人用所有時間建立的社交圈子全部變成了對立面,而自己還需要忍受所有人排擠的態度,這種孤獨和無助感是足以擊垮一個人的。況且在一次意外之中,他還失手殺掉了唯一心愛的女人(阿朱),雖然不是自己本意出手,但是他卻因此送走了最後一個能走進內心的人,此時的喬峰雖然擁有絕世武藝和錦繡前程,但是他卻沒有了生活下去的信念。

為了將自己從現實的折磨中解脫出來,死亡對於他來說或許才是最好的選擇,所以他的死亡是一件非常“情願”的事情。

綜上所述,喬峰的死亡既能滿足作者塑造英雄形象的需要,也能迎合主人公心理的變化,還給讀者留下了值得回味的情節,既然有了這麼多好處,喬峰又怎麼“好意思”不死呢?


白話歷史君


自古忠義難兩全。活著很痛苦,唯有一死才能得以解脫。下面李夫子給大家分析一下深層次的原因。

金庸的俠文化

金庸為什麼被譽為現代武俠小說的鼻祖?擁有如此之高的名氣?最大的原因在於他寫的並不是打打殺殺一般的武俠小說。他為武俠小說賦予了一種魂。一種“俠”的精神!金庸描寫的小說世界中貫穿的精神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郭靖。作為一個天生愚笨之人,最後為什麼能夠名傳千古?在金庸塑造的南宋末年混亂的歷史時期,郭靖很好的詮釋了什麼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最終以死報國,名留青史。所以郭靖他先不論武功是不是第一,但是起碼他的聲望、他的名氣已經達到了第一,可以說是千古留名。



縱觀金庸的14本小說,除了聊聊幾部把人性的黑暗描寫的淋漓盡致之外,大多數的小說描寫的始終都是一種家國情懷的俠義精神。金庸的14部小說當中,如果要說影響力最大的,那可能是他描寫的從北宋到南宋的幾部小說了,《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這三部小說了。

自古忠義難兩全

《天龍八部》描繪的背景,是北宋時期,當時北宋的最大敵人就是遼國,另外還有大理、吐蕃、西夏等小國盤踞四周。金庸的天龍八部中的三個主人公中,唯有喬峰最悲情!從小勤學苦練,沒有金手指,能成為丐幫幫主,那都是一路拼殺出來的!喬峰,天生英雄氣概,以報國為己任,但無奈的是他是遼國後裔!



身世之謎的揭開,讓喬峰在北宋再無立足之地!縱觀喬峰的這一生是悲哀的,為了尋找自己的身世之謎,養父母死了,老婆沒了,最後連父親剛剛相認卻又皈依佛門,也相當於沒了!舉目望去,除了兩個結義兄弟之外再無親人!

因遼國南下侵宋,作為遼國南院大王的蕭峰陷入兩難之地,從小在宋朝長大,深受宋朝的養育之恩,報國之念!但是他本身又是遼國的人,自古忠孝難兩全,在這個時候,要是幫宋朝,那就對不起遼國,幫遼國就對不起宋國。更重要的是是喬峰深深的知道一旦起戰事,最先受苦的就是普通老百姓,喬峰也是一個希望和平的人,所以他最終選擇阻止遼國攻打宋朝。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他對不起遼國。這個時候以喬峰的義氣性格怎麼辦呢?唯有以命相抵,以全忠孝之恩。



總結~死去比活著好

可以說。喬峰死了,比活著好,因為活著他可能一輩子都處於痛苦、糾結、內疚之中。死了一了百了,成全了忠義,保全了自身的名節,成為了真正流傳千古的大英豪。


李夫子說史


金庸叫他死 導演叫他死 你不樂意 你翻拍一個不死的


不知道誰的號


《天龍八部》喬峰俠義無雙,武功天下絕倫,為何最後非死不可?其中緣由且聽我細細道來。

其一,仁義無雙的喬峰覺得上對養育自己的大宋不仁,下對自己的大哥耶律洪基不義。自己必須以死謝罪。

1,喬峰的身世悲慘,自己身上流淌著契丹人的血液,卻被宋人養大。自己的恩師玄苦大師和曾經朝夕相處的丐幫眾長老以及眾多江湖好漢等不是因自己而死就是被自己親手所殺。自己的結拜大哥遼國皇帝耶律洪基又因為自己出手相救才有機會揮兵南下攻打宋朝。此時喬峰上愧對大宋臣民,下愧對死在自己手上的江湖好漢,恩師好友。仁義無雙的喬峰只有一死謝罪。



2,在耶律洪基準備揮軍南下攻宋的時候喬峰挾持了自己的結拜大哥耶律洪基脅迫遼軍退軍,並且要耶律洪基發誓有生之年不得再犯宋鏡。所以,以仁義自居的喬峰不得已做出了對自己兄弟不義之事,這也是喬峰的價值觀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只能一死向結拜大哥耶律洪基謝罪。


其二,喬峰誤殺心愛的女人阿朱,枉負寒盟,喬峰愧疚萬分。只求一死追隨阿朱到另一個世界完成兩人未竟盟約。

喬峰跟阿朱,一個是磊落英雄,一個是溫婉美人。兩人的愛情是天作之合,無媒之姻。但是阿朱為了給自己的親生父親段正淳贖罪,易容成父親的模樣讓喬峰一掌誤殺。天妒良緣!喬峰心痛欲絕,自己心愛的女人死在自己手上,這種肝腸寸斷的滋味只有喬峰自己知道。




從此與阿朱放羊牧馬,隱居塞外的誓言化為烏有。當父仇已了,生無所戀的喬峰難以找到活下去的理由與牽掛,只想去另一個世界與自己心愛的阿朱繼續未竟的盟約。

其三,作者金庸通過喬峰的死來表達情深不壽,強極則辱的儒家思想境界。

其實喬峰的死是金庸老爺子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結果。儒家思想的中庸文化註定了喬峰這個人物的悲劇收場。用金庸老爺子的話說就是: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意思是太痴心的感情就不會長久,太剛強的人就會被侮辱,折損。只有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的人才能長久保身。這也是物極則反,否極泰來的科學理論。




金庸的《書劍恩仇錄》裡乾隆送給陳家洛的一塊寶玉上所刻的十六個字:“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所以至剛至強無人能敵的喬峰就被萬人冤枉,被世人唾罵,被所有人的不理解自己還不能辯解,最後心死人亡,這就是強極則辱。自己心愛的女人阿朱死在自己手上,海誓山盟天長地久恰然而止!放羊牧馬隱居塞外的願望也化為烏有,這就是情深不壽!金庸通過喬峰的死完美表達了這一儒家思想境界。


結語:這或許就是好人不長命,壞人活千年的原因吧,好人總是責任感太重,把自己的過失看得太過自責。寧願委屈了自己也不辜負了別人。跟自己有關無關的事都要照顧到方方面面,而自己的無奈委屈又不能跟別人說。命豈能久矣!不過我相信生命的重量不是由生命的長度決定的,而是由生命的厚度所決定的。所以,人固有一死,或輕如鴻毛,或重於泰山!而喬峰之死就是重於泰山之死!


竹林論風月


《天龍八部中》喬峰為何非死不可?整部劇的核心主題就是歌頌喬峰的大仁大義,不慕榮華也不畏強權,只願百姓安居樂業,宋遼和平共處。為了更加突出喬峰悲劇英雄的色彩,天龍八部有兩個劇情設計十分巧妙:第一,喬峰武功高強,世間少有敵手,同時還有兩個修真級別的義弟,還有一大批武林人事擁戴支持,實力完全可以不受制於人。第二,當他的理念與遼王不合時,既不能違背兄弟情君臣義,又不能讓宋遼兩國人民身陷戰火,生靈塗炭。

所以選擇犧牲自我來換回天下天平,捨己為人的高尚品格達到了極限。每個人討論天龍的時候都喜歡議論誰的武功第一,武功對比在天龍里面確實戲份很重。要說武功,根據劇情推理喬峰的功夫確實不能算最好,頂多排前五(後期虛竹、段譽都比喬峰強),但主題確實仁者無敵啊,比自己強的都願意為自己而死。所以喬峰不是不能活,而是喬峰死了才更能突顯英雄氣概,更加重悲情色彩,才能讓讀者或者觀眾更有議論話題。

從主人公的經歷來看,蕭峰不能不死,也不得不死,而且死得其所。說不能不死是他的一生都是悲劇,看起來英雄無敵,實則乃契丹人,無論他多麼大仁大義,在當時都不能為大宋臣民所接收。說不得不死是為大宋大遼兩國人民帶來了幾十年的和平,但身為契丹人,挾持君主,許下承諾。欺君犯上,已然死罪。說死得其所,是父母之仇已報,實則蕭遠山親自下手殺死中原群豪,阿朱已逝,人世間已無可留戀之處。聚賢莊一戰,殺死中原武林人士多人,更有丐幫奚長老等人死於他手,已破當時不殺漢人的誓言,大英雄豈能出爾反爾。開光和田玉本命佛、貔貅,疏通流年運勢,逢凶化吉,離苦得樂,助你事業生活順利,婚姻愛情美滿,喜歡的緣主伽矀欣sae和數字588。其實蕭峰求死之心那時就以埋下,如若阿朱不死,或許還能攜手浪跡天涯,牧牛牧羊,可惜阿朱已死,生無可戀。


4り傾一池溫柔


正是因為他俠義無雙,他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和自己的地位,他心中想的是兩國的人民,他不死,兩國就會交戰,百姓則民不聊生。所以,他自殺而亡。當然,這些都是情節需要,金庸為了突出喬峰的義絕天下,故設置了這一情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