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西年代最久的屋橋是哪座橋?

用戶2778222103375


閩西也是龍巖的簡稱,福建西部。在歷史上閩西龍巖都屬於汀州府管轄,在古老的歷史文化長河中,客家人的聰明智慧造就了很多歷史奇蹟,比如永定的土樓就是客家人辛勤勞動智慧的結晶,另外還有今天這邊談到的屋橋也叫廊橋,整個福建省現存的廊橋還是不少,很多也是由於歷史等各個方面原因,損壞或後人修建回去的。很多也是沒有歷史資料來記載。

根據調查,在閩西龍巖的連城縣和漳平市是廊橋比較多而且保存的比較完整的還好幾座,但多半是修建於清代和明代比較多。

據資料顯示位於連城縣城南門前有座叫文川橋的廊橋,始建於宋代,後面毀壞又重新修建過幾次,現橋重建於清代1651年,全長只有50米,兩個橋墩三孔,橋上建有涼亭,現在也是看起來比較不那麼完美相對比較簡陋就是了,目前還有店家在開店使用。

另外還有連城莒溪鎮壁洲村的永隆橋,建於明1377年,連城羅坊鄉下羅村雲龍橋,建於明1634年,連城四堡鄉馬屋村的玉沙橋,建於清代1693年,連城賴源鄉萬隆橋建於清初期。

漳平永福鎮李莊村惠寧橋,建於清1815年,漳平雙洋鎮太平橋建於明代1577年,雙洋鎮青雲橋建於清1599年,雙洋鎮登瀛橋重建於清代1817年。

長汀縣策武鄉當坑村的當坑橋建於清代1798年,也是長汀最長的木廊橋,全長27米。武平縣東留鄉大陽村的大陽橋重建於清代1855年,上杭縣步雲鄉蛟潭村的永春橋,建於清代1736年。

永定培豐鎮文溪村文溪廊橋建於明成化14年,永定湖坑鎮新南村的濟行橋,建於明1542年。

其實還有很多歷史比較悠久的廊橋依然在歷史的長河中伴隨著閩西人民在歲月中更顯悠久。

你的家鄉有廊橋嗎?





佳辰農業


屋橋,也稱廊橋、風水橋、厝橋,風雨橋。顧名思義,也就是在橋面上蓋建有長廊、屋體、涼亭等,形成具有廊屋的形式的橋樑。一般以杉木為主要建築材料,不用一釘一鉚,只在樑柱上鑿通大小不一的孔眼,以榫卯銜接,斜穿直套,縱橫交錯,棚頂都蓋有瓦片,外露的木板表面都塗有防腐的桐油。廊橋橋面鋪板或鵝卵石,兩旁設置扶欄、長椅,形成長廊式走道。閩西廊橋風格獨特,技藝高超,結構精密,其堅固程度不亞於鐵橋、石橋,可屹立數百年之久。





說到廊橋,莫名地有一種浪漫的感覺,不知道是不是受巜廊橋遺夢》的影響。據統計,閩西總共有67座廊橋。土杭縣最多,為21座,其次是連城縣17座,永定區7座,漳平市也是7座,武平縣有6座,長汀縣有5座,新羅區最少,只有4座。但新羅區少歸少,萬安竹貫村的保定橋“浪門金鎖”還是非常有名的。




在我的老家寧化縣,也有一座屋橋。曹坊鎮滑石村的溫坊神仙橋。又名風雨橋 ,溫坊橋,宜生橋。據考證,神仙橋始建於明朝嘉靖1450-1460年間,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神仙橋全長60米,寬4.5米,橋墩下半部分用條石砌成船形,上半部分選用上好杉木縱橫疊加,下窄上寬採用榫頭相嵌,不用一釘一鉚。橋面上為木構長廊,面闊二十一間,橋面用木板承託沙土,用鵝卵石鋪砌而成,兩邊橋頭建有牌樓,橋中間位置設有神龕,兩旁建有扶欄和坐椅。現在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古代,寧化屬於汀州府(今長汀縣)管轄,百姓們赴汀州府求學、經商都要從此橋經過,這裡是寧化通往汀州的必經之道,亦稱為古驛道。



有點跑題了哈,請原諒我的小小私心,替老家宣傳一下,不過呢寧化縣是客家祖地,歷史上寧化一直都是和龍巖幾個客家縣一樣,同為客家人,同為汀州府管轄。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自己人。



說到廊橋,很多人會想到浙江泰順和福建壽寧、屏南,其實我們閩西也有許多獨具特色的古廊橋,但真正的廊橋之鄉可能要數浙西南的慶元了。下面就對其中幾座比較有代表性的閩西廊橋作個簡單的介紹。




閩西的廊橋比較有名的是連城四大名橋,它們分別連城四堡的玉沙橋,羅坊的雲龍橋,莒溪壁洲的永隆橋,縣城的文川橋。

玉沙橋位於連城縣四堡鄉馬屋村的花溪河上,據說是花溪河的沙石,晶瑩閃爍,仿若玉石,由此而得名。玉沙橋始建於清朝康熙23年(1693年),距今已有300多年曆史。橋身全長30米,寬5米,高10米,廊分九楹,首尾中間均有小閣,高低錯落,大方得體,精緻美觀。




羅坊雲龍橋始建於明崇禎七年(1634年),清乾隆三十七年(1771年)重修;橋身長81米,寬5米,高20米,氣勢磅礴。廊橋六墩七孔,橋墩上方木圓木縱橫交錯,七層疊加,宛如臥龍潛伏在河面上,因常年雲霧繚繞,遠遠望去,橋身形似蛟龍,故名“雲龍橋”。



永隆橋坐落在連城縣莒溪鎮璧洲村,始建於1377年,四墩五孔,長度為85米。距今已有600多年,為閩西最古老的屋橋。橋的一端與清代修建的天后宮和文昌閣相連,重樓疊宇,氣派不凡。永隆橋依山跨水,橋墩以花崗岩石砌成。橋用優質木材堆迭成斗拱式,橋面鋪遍鵝卵石,兩旁木柵欄外,上下兩層木蓬雨蓋,裝飾圖案,橋端立有門樓,精巧美觀,雖經風雨剝蝕,卻愈顯古樸雅緻。橋身倒影溪中,相映生輝。





  文川橋在連城縣城關南門頭,又名清溪橋,據史料記載,文川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元朝至正年間(1341—1368)重建時改今名,現存為清代建築。木伸臂梁廊屋橋,南北走向,橋身長47.8米,寬4.6米,兩墩三孔,塊石砌築舟形橋墩。伸臂梁用八層杉木縱橫迭疊,上承託木樑。橋樑木長15米。




閩西具有代表性的屋橋還有漳平雙洋鎮的太平橋和青雲橋,永定湖坑新南村的濟行橋,新羅萬安竹貫的保定橋等。都是明清時期修建的。



閩西廊橋,不僅是簡簡單單溝通河流兩岸的一個交通設施,也是建築文化、宗教文化的象徵,具有社交、標誌、觀賞、休閒、娛樂、祭祀等多方面的功能,有著豐富的內涵,展現了先輩們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藝,成為客家村落的一道靚麗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