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为什么不放过魏忠贤?

视角工程



魏忠贤毕竟是太监。

太监从幕后走向前台,这让以正直、气节自居的东林党无法忍受。但不依靠魏忠贤,少年天子朱由校有什么办法压制文官,有什么办法要到钱呢?总不能在大臣中培养一个九千岁吧?那样钱可能是要到了,皇位也可能变成别人的了。

魏忠贤的办事能力、执行力都很强。太监又听话,明朝到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可以威胁皇权了,在相互牵制中,皇帝是各方的共主,别看魏忠贤欺负大臣有一套,但是在天启皇帝面前跟孙子差不多,一有人向天启皇帝告状要整魏忠贤,魏忠贤都要跑去天启皇帝哪里哭诉求情,甚至要求降低自家的待遇。


但是魏忠贤毕竟是流氓出生,滥用了天启皇帝给予的权力,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像个黑社会,魏忠贤手段过于毒辣,伤天害理的事没少干,冤案没少制造,天启皇帝用魏忠贤有点“恶人治村”的味道,终归不是长久之计。这些就是崇祯皇帝上台后清除魏忠贤的原因。

天启七年,22岁的天启皇帝告别了他挚爱的木匠事业,搬到了昌平的十二陵,和祖宗们住到了一起。 天启皇帝临死前对弟弟崇祯皇帝说,魏忠贤“忠贞可计议大事”,这事《明史》上有记载。

16岁的朱由检登上了皇位,崇祯皇帝从小读书读得好,有政治洁癖,容不下为非作歹的宦官,上台后不听哥哥的话,3个月后就把魏忠贤给办了,把阉党陆续清除,赢得东林党的交口称赞、拍手叫好,大明中兴有望咯!

崇祯皇帝从幕后走向了前台,但钱从哪里来?

自视甚高的崇祯皇帝不搞万历皇帝的那一套,也不搞魏忠贤的那一套。实在没办法,崇祯皇帝就伸手向全国人民要钱,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崇祯皇帝向全国征收“辽饷”,以田为标准征收,每亩加征银三厘。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又加征“练饷”,崇祯这下成了“重征”。这些钱最后都负担到最辛苦最底层的劳动人民身上,把人民一步步送给李自成和张献忠。

魏忠贤来钱的路子是从富人身上啃肉,崇祯皇帝是从穷苦人身上要钱。魏忠贤的行为不合法但合理,崇祯皇帝的行为合法但不合理。

崇祯十七年农历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快要攻进来了,崇祯皇帝吹哨子(敲钟)集合大臣,可是没有人来,东林党人也没来,大部分都去迎接李自成去了,争取在新朝廷谋个好位置,只有一个太监陪着崇祯一起去上吊,也算黄泉路上有个伴。


若是魏忠贤一直在,明朝会一直很黑暗,但理论上不会那么快灭亡。因为有这个狠角色在,帝国的机器就不会缺燃油,阻挡机器前进的障碍也会被相对容易清除。可以为崇祯改革赢得时间。但恶人在朝廷,终不是个办法。


坐看东南了


第一。我们不应该把目光汇聚在魏忠贤身上,应该看他身后叫“阉党”的一群人,这些都是受过正统的教育,肩负着社会道德准则的社会精英,(还有一小部分武人)而他们的集体投靠代表着社会道德的整体没落。看过明朝历史的人想必都有一个感叹!明代士大夫的气节是中国历史中最好的时代,但也是最没风骨的时代。呵呵!多么矛盾的一个现象,,竟然是因为这个叫魏忠贤的人出现而集体没落。大家不觉得可疑吗?

第二。霸道的“东林党”人。东林党因为红丸案,廷击案,移宫案,风光一时无二,所有不是东林党的人或者得罪他们的人都被排挤出去,这些人都是有政治和行政经验的人,如果他们想复仇除了投靠魏忠贤之外还有其他路可走吗?杨莲,左光斗他们在监狱里受到的折磨,别说当时的人看了受不了。就今天从文字里也能看出有多惨!

第三点魏忠贤必须死。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皇帝登基的第一天开始就会培养拉拢自己的势力。因为你魏忠贤不是崇祯的人就算你对我表现的再忠心再有能力,我都不会用你。崇祯会用谁?当然是被迫害的东林党人嘛!怎么让东林党人对我忠心耿耿呢?除了杀他魏忠贤还有比这个更好的方法吗?你想想天启皇帝为什么会用魏忠贤,东林党人对他天启可是有扶立之功啊!


人到中年始读书



皋兰一线


魏忠贤干扰朝政,鱼肉百姓,贪赃枉法,已威胁到朱由检政权


四季如春79715


大家好,我是唐人聊历史,喜欢的朋友可以加关注。


关于这个问题,朱由检为何不放过魏忠贤,我们知道,朱由检是大明最后一个帝王,他对待手下的臣子十分严格,稍有让崇祯觉得不合适,立马就会被下狱,因此他在位时期,臣子们各个人心惶惶。

就是这么一个帝王,他在大明摇摇欲坠的时候从皇兄手中接过大明,那时候魏忠贤权势滔天,甚至连崇祯都只能对他唯唯诺诺,听凭他的摆布。魏忠贤对朱姓皇权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因此这是崇祯皇帝不能忍受的。



所以他只能先迷惑魏忠贤,然后在其不备的时候,给他致命一击,魏忠贤对于崇祯来说是心头大患,魏忠贤不死崇祯皇帝难安。魏忠贤必须死,才能消除崇祯的顾虑。所以在魏忠贤被抓的时候,崇祯皇帝并没有给他活命的机会,因为他知道这是一条毒蛇,如果存在妇人之仁受伤的必然会是自己。

我是唐人聊历史,喜欢的朋友可以点赞加关注。如有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唐人聊历史


皇权的集中,对宦官集团的实力打压。以及朱由检在未上位之前,处在风雨飘摇的魏忠贤的宦官统治下的形势,使得朱由检对明朝岌岌可危的的形势判断为宦官干政的结果。所以朱由检出于统治需要必须打压魏忠贤。

但是朱由检一开始并没有想杀魏忠贤,只想剥夺

他的权力,但魏忠贤自己作死,让你回家,你回去就行了,非要八抬大轿,一堆人陪着回,装逼遭雷劈,你不死谁死

朱由检本身就是一个多虑多疑的人,朱由检心想,你这没权力了还这么牛逼,你完了有机会了,还不整死我?

皇帝杀人,不是看你有没有造反的心思,而是看你有没有造反实力,毫无疑问魏忠贤有这个实力。但他并没有这个心思,从他不断的退让和最后的自杀,都可以看出小魏子只想荣华富贵,并不想像曹一样掌权,权力只是满足其欲望的手段。而历代皇帝的毕生追求就是权力。

皇帝恨不得掌握所有的权力,主宰天下沉浮。

两人归根结底就是皇权集中,必须从宦官手里收回来。之所以不放过,就是因为崇祯怕收的不彻底。有一天自己被灭了。


朱由校死的时候告诉朱由检,要重用魏忠贤,但是殊不知,魏忠贤实在是把双刃剑,朱由检觉得自己的手抓不住这把剑来对付文官集团。因为这把剑是有自己小心思的。说不定还没有用它对付别人,就先把自己杀了。毕竟小朱同志极度心里脆弱,甚至可以说是变态。临死的时候竟然把亡国归咎于群臣误国,明明是你自己一刀一个把忠臣良将杀掉的好不好。一个胆小怯懦又多疑多虑的而且心胸狭窄的人怎么可能容得下一个有可能吃掉自己的大老虎。

又或者说,这是每一个势力薄弱的皇位继任者都要去做的事,通过洗牌势力,来加强皇权。比如后来的康熙除鳌拜,嘉庆杀和珅。都是因为权臣势力过大。而且康熙也没有杀鳌拜,甚至后来反思自己不该样做。但是当时不这样做,就不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加强皇权,实现亲政。

所以朱由检不能放过魏忠贤

另外插句题外话,有人说不该杀,又说小魏子不死,明朝不亡国。就是瞎扯,给你十个魏忠贤也拯救不了当时的明朝。

当时的明朝恰逢气候干旱,国困民贫,粮食减产瘟疫流行,灾民增多,吃不饱饭,北方就有了反抗起义的 条件。历代农民造反必须以吃不饱饭为造反条件。如果吃饱了谁没事造反。

那么南方呐?南方不是鱼米之乡吗?为什么不去南方找吃的,这就不得往上溯源,因为张居正的赋税改革,使得实务税转变为货币税,大家都种经济作物去了,粮食大大减少。这直接导致后来20万明军因为没粮食直接投降了清军。

那么老张为啥子要改革呐?就是因为明朝的一个特征,文官集团的强大,文官集团的强大导致了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不断的加剧。

而文官集团的强大要再往上扯,就得说明朝老朱开国时对文官集团的打压了。

总之明朝的灭亡不是谁能改变的


而是多年累积的问题一并爆发,再加上内忧外患,天灾人祸,你把谁扔过来,都没用。因为没有人可以逆转历史的趋势,既人民对土地的重新分配。

魏忠贤的作用体现在抑制了文官集团。但他逆转不了土地兼并这一趋势。小魏子顶多算给发烧的明朝额头放点冰块降降温,退烧是根本退不了的。只能眼睁睁看着它烧死了。


萌萌哒的鱿鱼


朱由检,明朝的最后的一任皇帝。由于他的木工皇帝哥哥,没有留下子嗣,因而他成了大明朝的继承人,在登位之初,在面对着朝廷内外的复杂的政治形势,他做出了一个决定,一个当时认为是正确的,后来被证明是相当错误的决定,那就是收拾那位九千岁,魏忠贤。


魏忠贤风光之时,权倾朝野,弄的是官不聊生《主要是东林党人》,朝廷上分为两派:一派是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他的成员比较复杂,这归功于魏忠贤的统战工作做得不错,不管这些成员是干什么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被东林党所容的。另一派就是东林党人,因为他们有拥立皇上之功,所以势力一度非常的强大,他们本着“纯洁”的观念,对待朝廷里的另一些人,挥舞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大棒,大搞排斥,很多不是东林党的官员,吃了很大的苦头。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魏忠贤的阉

党里面,也有很多的文官吧。在木匠皇帝当政的时候,东林党的日子过得不是很好,经常三天两头的遭罪,那时候的朱由检,还只是个王爷,他和东林党走得比较近,经常的耳濡目染,对魏忠贤一伙,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好印象了。


崇祯皇帝,登基之后,为什么一定不放过魏忠贤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政治需要,刚登基的皇帝,总是需要树立威信,给予百官恩德。这个时候,这个国家的权力结构是这样的:阉党权力巨大,文官集团受到打压,皇权不振,在这个权力三角关系中,阉党的权力太大了,需要制约,魏忠贤作为阉党的首领,杀了他,就可以打压阉党,同时得到文官集团的拥护,树立自己的威信。

第二:崇祯个人对魏忠贤的印象不好,魏忠贤做九千岁的时候,做了很多出格的事情,那时候的魏忠贤,并没有对当时还是王爷的朱由检,有过什么友善的举动啊。

第三:崇祯的政治经验的缺乏。崇祯作为一个王爷上位到皇帝,应该说,是有硬伤的。他登基的那会,站的政治高度是远远不够的,他除掉魏忠贤,也是因为政治眼光高度不够。作为一个皇帝,他又太高估自己的能力了,他认为靠自己一个人,可以和整个文官集团干架。在明朝历史上,不需要帮手,可以和整个文官集团干架的,恐怕只有朱元璋了。魏忠贤可以打压,但不必杀掉,留下一个可以制衡文官集团的帮手,杀了魏忠贤,等于让自己亲自面对文官集团,最后,是累了自己,于国无益。


总有话说到你的心里头


朱由检,为什么不放过魏忠贤?是因为魏忠贤排除异己,专断国政。

朱由校16岁当皇上,因小玩心重,又痴迷于木匠,所以朱由校无心朝政。这样大权就落在了他最庞爱的魏忠贤这些阉党手里。不幸的是朱由校在一次泛舟玩耍中,不小心落水,由于受惊吓,留下了病根,一直不见好转,朱由校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便让自己的弟弟朱由检继他的皇位。没几天,在位7年、年仅23岁的朱由校就驾崩了。

这时因魏忠贤深得朱由校重用和喜欢,已成为朝中权宦,被称为“九千岁”。他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魏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魏忠贤毕竟是一个太监,很多事情不能靠他自己,也掀不起多大的浪。魏忠贤为了把持朝政,打击东林党,大肆网罗之前受到东林党打压的浙、齐、楚、宣、昆各党派,手下党羽众多。当时内廷中宦官王体乾、李朝庆、王朝辅、孙进、王国泰、梁栋等三十余人把持皇宫。外廷文臣有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夔龙、倪文焕,称为“五虎”;武臣则有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称为“五彪”。还有吏部尚书周应秋、太仆寺少卿曹钦程等人,称为“十狗”。这些阉党人员为什么追捧魏忠贤,不是魏忠贤有多大能耐,而是因为魏忠贤得到明熹宗朱由校的绝对宠信,能代行皇权。

当崇祯帝朱由检继位后,开始不再信任魏忠贤。但并未急于对魏党动手,也未对任何一个党派动手。他知道自己现在根基不牢,不能操之过急,必须慢慢解决。于是朱由检采取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先悄悄的把自己宫里的宫女太监全部换成自己的人,又在皇嫂的帮助下,避开暗地里对自己的毒害,一步步打牢根基。魏忠贤为讨好朱由检开始用馊招。送给朱由检4个绝世美女,企图让崇祯能沉迷女色,但是谁想朱由检是少有的不好色皇帝之一。收下四个女子之后,朱由检果然在她们衣带的顶端搜出了催情的药丸,此计失败,魏忠贤又指使小太监使用迷魂香,想使朱由检不知不觉中招,没想到又让朱由检发现了。

朱由检如此淡定,朝廷的各势力却都忐忑不安,搞不清小皇帝的真实目的,心里不踏实。最先坐不住的是魏党。魏忠贤性子急,禁不住这样的折磨,于是投石问路,想探探朱由检的底。天启七年十月十三日,魏忠贤的亲信御史杨维垣上疏弹劾魏党的重要人物兵部尚书崔呈秀。崔呈秀是魏党的五虎之一,是魏忠贤的左膀右臂,魏忠贤的本意是试探,没想到朱由检来了一个顺水推舟,竟然真的处置了崔呈秀。这一下,朝中各党看明白了朱由检的心思,便纷纷开始弹劾魏党,而魏忠贤咋地也是一个太监,目光短浅,他错把朱由检当成了疼爱自己的朱由校,便跟皇上斗气,想以退为进,以为朱由检能哄他。 魏忠贤称自己生病了,没想到,崇祯竟然来了一个“将计就计”,命他去白虎殿为天启守灵。魏忠贤干脆上疏辞去爵位、诰券、田宅。本以为崇祯会“吓到”,谁知崇祯就全部应允了。

后来崇祯开始把魏忠贤的数条罪状公之于众,魏党算是基本倒了,但是魏忠贤却只是到中都凤阳祖陵司香。本来可以免去一死的,但魏忠贤在出京时,带了一千多卫兵,四十多辆大车。这阵式哪是罪臣,简直是衣锦还乡!惹脑崇祯,一道圣旨,将魏忠贤缉拿回京。天启七年十二月十一日,魏忠贤自缢在一家小驿站里。曾经权倾朝野的九千岁,就这样,在3个月里被一个17岁的皇帝收拾得干干净净!

请关注“下午历史茶”。


下午历史茶


自古太监在文官描绘下就是祸国殃民的大奸臣 朱由检作为一个立志成为儒家口中所说的好皇帝 肯定不会对一个把控朝政的九千岁会有多少好感 做为一个控制欲极强的帝王不会让大权旁落 崇祯皇帝不会放过魏忠贤 他需要一场流血来建立自己的威望和地位


Sylar弈


魏忠贤年少时本是一个恶棍,因为赌钱输了之后,自己阉了进入皇宫。在宫中他认识明熹宗的乳母客氏,并与客氏成了对食夫妻。当明熹宗即位后,客氏封为圣夫人,而魏忠贤被任命为秉笔太监。极其受到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导致人们只认识魏忠贤,而不知道有皇上。

魏忠贤有了权利后在宫中树党揽权,欺压嫔妃,诬陷皇后和耿直的大臣,独断朝政,势力日益强盛。七十多名大臣,监察员上奏揭露魏忠贤,在阉党官员的怂恿之下,魏忠贤多次制造冤狱。杀害了了杨涟等一大批东林党人,并且在内阁和六部安插死党。天下瓜起为魏忠贤大立建造生祠的歪风。

天启七年十一月,崇祯在即位后经过几番试探,瞅准了时机不动声色地以雷霆手段,铲除了魏忠贤的党羽。让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之地,然后将魏忠贤贬到凤阳守陵,客氏也被贬到浣衣局。没过几天就双双自杀,之后阉党们被大力清除打击,平反了冤狱,重新启用天启年间被罢官的官员。

魏忠贤罪名罄竹难书,随便一条罪名都可以让他粉身碎骨,不杀他不足以平民愤。

魏忠贤的倒台,为当时的政坛黑暗带来了光明,也为崇祯赢得圣明君主的欢呼颂扬。在执政之初,他杀魏忠贤,体现了他对宦官的极度厌恶心态。


求关注求点赞,喜欢文史趣闻的可以关注我“文轩春秋”,多多交流,为您讲述不一样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