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項目經理,都在做自己最害怕的事

“我就像一名消防救火隊員,每天從工廠這頭跑到另一頭解決各種問題,竭盡全力卻只夠保證生產的正常進行。”

——《能力陷阱》中經理雅各布的自述

看到這句話,你是否也有共鳴呢?

優秀的項目經理,都在做自己最害怕的事

不少項目經理處於這樣的瓶頸期:

1. 時間全都花在處理不斷出現的各種瑣事和矛盾上。

2. 付出這麼多努力,僅僅只做到完成任務,沒有突出成績,領導也不看好你。

明明足夠上進,也足夠吃苦,一刻都沒呆在所謂的“舒適區”裡,為何還沒有好的效果?

答案是,光是努力上進根本不夠。你必須克服自己的保守心態,去做你”不好意思去做“或者”害怕去做“的事情。

優秀的項目經理,都在做自己最害怕的事



優秀的項目經理,都在做自己最害怕的事

我知道我應該空出時間去思考一些策略上的問題,但是所有同事都在努力工作,我不好意思讓自己停下來。

項目經理不能只務實,不務虛。這裡的“務虛”,是指對工作要有策略性的思考。

身為管理人員,僅僅做事務性工作遠遠不夠。

把時間投資在對策略的思考上,並不是讓你花兩小時坐在辦公室沉思,而是嘗試多和外界溝通交流,瞭解組織的運營方式和公司發展的變化情況。

優秀的項目經理,都在做自己最害怕的事

為此,項目經理一定要做兩件事:1、擴建人際關係網絡;2、試著朝更多不同的方向發展自己。

當你掌握了足夠多的信息,你就會具備管理者應有的全局思維和統籌能力。管理項目會更得心應手,也能獲得更多的資源支持



優秀的項目經理,都在做自己最害怕的事

你說的道理我都想過,但我就是做不到。

環環經常看到項目經理抱怨,看了那麼多雞湯道理,學了那麼多管理知識,但到實際工作中完全沒用。

其實,有這種想法,是因為習慣了”先思考後行動“的學習順序。

但是在人的改變過程中,學習順序是相反的。

我們要成為一個出色的領導者,要學會“先行動後思考”。

優秀的項目經理,都在做自己最害怕的事

這就是學習的“由外而內”原則。

亞里士多德發現,一個人如果表現得很有美德,那他最終會成為一個有美德的人,即多做好事就會變成好人。

他的這一說法得到很多社會心理學家的證實,研究表明一個人若改變了行動,思維模式也會隨之轉變。

優秀的項目經理,都在做自己最害怕的事

你之所以會成為“道理都懂,行動上卻宛如廢物”的積極廢人,是因為你總習慣:想好了再去做。

改變思想應先從行動開始。如果不能主動改變,掌握管理者應具備的素質,還不如一開始就別做項目經理。

優秀的項目經理,都在做自己最害怕的事

有的事我明明知道不會取得好的效果,但迫於各方面壓力,我還是會去做。

項目經理一定要敢於堅持自己的主見,選擇真正有效的工作方式。

泰德•威廉斯是美國棒球史上最佳棒球手之一。1941年,威廉斯擊球率達到0.406,成為大型俱樂部中擊球率超過0.400的球員。

優秀的項目經理,都在做自己最害怕的事

“高擊打率的秘訣是不要每個球都打,只打 甜蜜區 (容易得高分的區域)的球。正確地擊打甜蜜區的球,忽略其他區域的,就能保持最好成績。”

泰德”不打低分球“的原則,其實是很好的一個職場案例,它映證了一個道理:在能力圈內做事,在舒適圈外學習。

優秀的項目經理,都在做自己最害怕的事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不打低分球“呢?有三點:

1、判斷哪個是高分球:選擇固然比努力更重要,但首先你得修煉出足夠的判斷力,知道哪個決定是正確的。

2、堅持自己的選擇:泰德放過那些高分球,觀眾並不理解,噓聲不斷。但這絲毫不影響泰德的判斷。 

3、並非只做回報高的事情:只做回報高的事情,就會把自己侷限在眼前的利益上,犧牲未來的“可能性”。不斷汲取新的管理理念,是為了擴大自己的舒適區,而不是固步自封。

寫在最後

能當上項目經理,都是能力相對更強的人。對這樣的人來說,辛苦和挫敗都可以忍,最難忍的就是羞愧。

但要想在完成項目目標的基礎上,取得更大的成績,就得學會面對那些自己最害怕的事。

項目經理的面子是給狗吃的。為了目標,不必在乎旁人的非議。畢竟結果才是最好的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