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語”這鍋,不該讓他背

世界語,是猶太裔語言學家柴門霍夫於1887年在印歐語系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人造語,以“簡單”著稱(詳見文末《最簡單的十種外語》)。

La Espero (tradicia)Ralph Glomp - ĵus per kares’(“希望頌歌”,由柴門霍夫博士自編自創)

它發音和書寫簡單——採用拉丁字母28個,一個字母只發一個音,每個字母的音值始終不變,也沒有不發音的字母,語音和書寫完全一致,每個詞的重音固定在倒數第二個音節上。

詞彙和語法簡單——基本詞彙的詞根大部分來自印歐語系的各自然語言;語法基於印歐語系,基本規則只有十六條。

恐怕沒有任何一門自然語言如此簡單。所以,它成為了迄今為止普及最成功的一種人造語言——雖然中國大多數人連聽都沒聽說過它。

“世界語”這鍋,不該讓他背

創始人的故事

拉扎魯·路德維克·柴門霍夫,波蘭籍猶太人。嗯,這樣聽上去他的母語至少就有兩種了。

他出生時波蘭還在沙皇俄國的統治下,最初他的名字是拉扎魯·馬爾科維奇·柴門霍夫,波蘭獨立後加上了基督教教名,才變成現在的。從名字就能看得出來,在多國政治以及宗教融合的大環境下,一個人掌握多門語言不是什麼稀奇事,這不能不說是為他日後創造世界語提供了基礎。

由於他生活的地方存在多種宗教和語言,人們很難和諧相處,這讓愛好和平的柴門霍夫,燃起了創造一門“共同語”的念頭。

“世界語”這鍋,不該讓他背

在這樣的環境下,柴門霍夫順利掌握了英語、希伯來語、波蘭語、德語、法語、拉丁語、希臘語,同時也研究了意大利語、西班牙語和立陶宛語。這一切正在為創造“世界語”打下牢牢的根基。

柴門霍夫是做醫生的,這本與他的語言學研究毫無關聯,但他工作之餘始終致力於世界語的研究,到了1887年,在他未來岳父的資助下,他終於以筆名“希望博士”(Esperanto)出版他的研究成果:《第一書》,詳細地介紹了他的方案。

傳入中國

“Esperanto”是在清朝末年左右由俄國、日本、西歐等地傳入中國的。從日本傳入中國的時候,中國的學習者們直接借用了日語翻譯,稱之為“世界語”,世界語的名字就是這樣來的,它是個借形詞,但其實這個名稱並不貼合實際。

最初學世界語的是上世紀初那一批進步知識分子,如蔡元培、魯迅、周作人、胡愈之、巴金、惲代英等(詳見文末《我真傻,以為這些作家只會中文》)。孫中山、陳獨秀、錢玄同等人雖未學習世界語,也對柴門霍夫世界和平的理念表示贊同,這些人士一起積極推廣世界語。

“世界語”這鍋,不該讓他背

為何至今不普及?

既然它有這麼好的出發點,也被那麼多名人推廣,為什麼至今還未能在世界各地得到普及呢?拿中國來說,幾乎只有語言類專業的人才聽說過它(因為考試要考),其他中國人大都沒聽說過還有這種語言,還以為世界語就是“全世界的語言”的意思呢。這是為什麼?

“世界語”這鍋,不該讓他背

  • 1.外部缺乏大國使用
    語言只有在不斷使用的過程中,才能不斷被注入新鮮血液——比如語音的方言演變,語彙的更新演變,語法的時代演變等。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使用才可行,否則一門語言就會變成一潭死水。

英語之所以遍佈全球,是因為有大量以英語為母語的強國在做後盾,那些人都會無形中推廣英語。反觀世界語,就只有一群語言愛好者在支持而已,對它的愛也遠遠不及自己的母語。

  • 2.自身侷限印歐語系
    這不能不說是個人創造語言的最大侷限——再厲害的語言學家也很難以一己之力掌握所有語法結構的精髓,柴門霍夫對印歐語系駕輕就熟,但未能吸收到漢語這種獨立語的精髓(部分構詞法有點像孤立語,但並不是因為參考了漢藏語系才這樣設置的),也沒有亞洲、非洲等語言的成分,世界語始終是“歐洲友好語”,稱之為“世界語”有點不搭。

這也就是為什麼世界語備受中國人吐槽,其實這個鍋真不該柴門霍夫博士來背,人家只是取名叫“希望語”而已啊。

“世界語”這鍋,不該讓他背

最後的話

世界語以其簡單自然的語法,吸引了各國愛好者數百萬人,它固然有其侷限性,不能代替自然語言作為人們的母語,但“希望博士”那種世界和平的嚮往,永遠都應該是全人類的追求。


相關閱讀

我真傻,以為這些作家只會中文

最簡單的十門外語,你喜歡哪種?

不好意思,今天我要吹一波這個老師

“去四川的路又高又危險!”外國人翻譯的唐詩絕了…

漢語中的外來詞

基本詞彙的特點

查看更多,請點擊主頁菜單“語言學概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