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在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堅持不投降,繼續打,結局會怎樣?

清朝即使慘勝也不會提前滅亡,因為西方列強中的英國正在觀看日清之戰。假如清朝勝,它會扶持清朝對抗俄國,結果日本勝了,英國站在日本一邊對付中國,清朝滅亡步伐加快了。

那就是抗日戰爭提前到來了!但是,不會。原因在於滿清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不是靠自己打下江山的,是吳山桂拱手相讓的,得來全不費功夫。因此,滿人只想賣地為生,還常說,大不了回到白山黑水去。

假如在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堅持不投降,繼續打,結局會怎樣?

說到底,就是少數民族統治多數民族的通病,怕內亂。不打,賠點錢割點地,反正也不是他們掙的,再強收就好了。打了,不管贏沒贏,內亂幾乎都是不可避免的,最壞的結果,直接被推翻。不可能堅持,朝廷想打,手裡沒有能打的軍隊。李鴻章手裡有能打的淮軍,確沒有打的意願。對慈禧來說,既趕跑了日軍,又打殘了淮軍最好。太平天國之亂以後,滿清朝廷還佔著正統,但有實力軍隊全在漢人官員手裡,起初朝廷還能在他們之間做平衡,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就只有李鴻章的淮軍一家獨大了。消耗掉淮軍才是清廷的最終意願。

清朝打不下去的主要問題是國內動亂,內政不張。清朝後期大廈將傾,各地起義不斷,所以,就開始搞攘內必先安外的政策。如果大清國內政局穩定,是可以和日本打下去的。雖然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國力有所上升,但還是無法與大清相比,尤其是軍工體系還無法自給自足,與清朝之戰實際就是一個消耗戰。雖然傾盡全力,甚至天皇的日用飲食都極盡節省,但如果戰事長拖不決,日本也將山窮水盡。所以清朝如果血戰到底不光會最終贏得戰爭,哪怕損失慘重也會一掃陰霾,重振國運並羸得臣民的凝聚,為之後的全面改革贏得時間和空間....可惜歷史沒有如果,而贏得勝利不能依靠如果。

假如在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堅持不投降,繼續打,結局會怎樣?

問題是清朝也是債臺高築,撐不了多久了吧?而且我們實話實說,清廷比日本更加禁不起打擊。政府財政崩潰後已經建立近代民族國家的日本還能保持凝聚力,但清政府就必然面臨中樞衰落、封疆跋扈的晚唐局面了。而且這種弱國之間的戰爭,勝負歸根結底是由帝國主義說了算的。從當時的局勢看,英國明顯是偏幫日本的……如果打完直隸決戰還拿不到戰爭賠款,日本國勢將直接跌入深淵。別說打到大西南,連東南各省都無力繼續入侵。

假如在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堅持不投降,繼續打,結局會怎樣?

但是滿清畢竟是異族統治的國家,對他們來說寧可賠個白銀兩億兩加割讓彭臺,給未來的中國培養一個巨大外患,也要死死的提防住自己家這些“內憂”漢人家奴。同樣是對外作戰慘敗,明英宗朝幾十萬精銳盡歿,皇帝本人都被俘了,依舊能打出同仇敵愾的北京保衛戰逆轉戰局。所以要怪就怪歷史沒有垂青中華吧,近代各大列強憑藉民族主義對外擴張殖民地的年代,中國偏偏遇到個異族統治。

假如在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堅持不投降,繼續打,結局會怎樣?

慈禧一個生日花去了,當時能購買20首軍艦的錢,當時的清政府派系眾多,炮彈裡灌的是沙子,軍艦燒的煤炭是外國列強一般的貧下農都嫌棄的煤炭,即便這樣,清朝的軍艦,當時連這樣的煤炭還經常斷燒,使軍艦經常性的因為沒有煤炭,而無法出航訓練,而軍艦上的水兵大部分是那些官宦家的子弟和投機取巧之輩,在上面當水兵,或者花錢投了個一官半職,連游泳都不會,更甚至的事,有的投錢買了個軍艦上的一官職,盡連做個小獨木舟都暈船,這樣的環境下,這樣的背景下,不輸,除非老天爺降下天雷,把日本給劈了!

清朝害怕 ,是因為戰場靠近京師,甲午戰爭的十年前的中法戰爭和十六年前的左宗棠收復新疆之戰都取得了勝利,因為遠離中樞,清廷顧慮少,可以放開手腳,當然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是戰場指揮官的膽略和能力。

假如在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堅持不投降,繼續打,結局會怎樣?

如果滿清堅決不降,個人認為日本會提前出兵遼東以圖佔據東北全境,由於當時整個朝鮮半島皆在日本的控制之下,這是很有可能的。而遼東是滿清龍興之地,祖墳所在。他們是無法接受這樣的下場的。

每一個朝代都有高峰和低谷,這是歷史前進的必然,強漢盛唐也不外乎,也是古代政治水平的侷限,不是清朝不厲害,而是弊端積累但一定程度,內憂外患,分崩離析,已是強弩之末!

晚清的國家機器不能和現代國家比,社會組織很弱,遠沒有那個動員能力。長江中下游在白蓮教和太平天國兩次戰爭中總結出一些經驗、搞出了初步具有動員能力的地方社會組織雛形,東北地區完全沒有這種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