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夏朝之前還有一個虞朝?虞朝之前還有一個唐朝?

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越來越多的信息知識呈現在我們面前,使我們瞭解了很多從前不可想象的事物。最近幾年比較火的網絡傳言,有這麼一條:在夏朝之前,中國還有一個王朝,叫虞朝,這個虞朝比夏朝早多少多少年。

分析:夏朝之前還有一個虞朝?虞朝之前還有一個唐朝?

首先我們來看看虞朝,“虞朝”即史書上說的“虞舜”,指的就是舜帝姚重華。姚重華字為有虞氏,氏族公社的一個部落,注意“虞朝”只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部落,他還沒有形成朝代的意思。

分析:夏朝之前還有一個虞朝?虞朝之前還有一個唐朝?

關於虞朝的說法,有種說法叫“虞夏商周”,夏商周我們都知道,是三個朝代,虞敗在夏前邊,因此很多人認為虞和夏商周一樣是個朝代。

但是如果按照這個邏輯,那麼,完全可以說,虞朝之前還有一個朝代,什麼呢?唐朝。

沒錯,你沒看錯,是唐朝。

虞朝的虞,其實指的是虞舜在位期間,舜與其說是上古的帝王,不如說是一位部落大酋長,把大酋長主政稱之為一個王朝,嚴格上說是不對的,畢竟原始社會酋長更替,和王朝更替,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虞舜之前的酋長,是唐堯,如果說虞舜是虞朝,那唐堯可不就是唐朝麼?

說白了,唐堯也好虞舜也罷,屬於原始社會的概念,和產生國家意義的夏朝,是完全兩個概念,或者說性質不同。

分析:夏朝之前還有一個虞朝?虞朝之前還有一個唐朝?

唐朝,是上古時代唐堯建立的王朝,後世之人經常把唐朝與虞朝並稱,史稱“唐虞”。堯執政初期,還沒有基本的國家制度,國家只是部落聯合體,非常鬆散,不利於國家的統一管理,所以在堯積累了一定的施政經驗後,開始建立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按各種政務任命官員,在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建立較為系統的政治制度,為奴隸制國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史稱唐朝。

堯死以後,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興革。原已舉用的禹、皋陶、契、棄、伯夷、夔、龍、垂、益等人,職責都不明確,此時舜命禹擔任司空,治理水土;命棄擔任后稷,掌管農業;命契擔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擔任“士”,執掌刑法;命垂擔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擔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擔任“秩宗”,主持禮儀;命夔為樂官,掌管音樂和教育;命龍擔任“納言”,負責發佈命令,收集意見。還規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績,由考察三次的結果決定提升或罷免。通過這樣的整頓,“庶績鹹熙”,各項工作都出現了新面貌。上述這些人都建樹了輝煌的業績,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

從資料上來看,不論是虞朝還是唐朝,個人認為都是封建王朝政治體制的基礎和開端,並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王朝。

分析:夏朝之前還有一個虞朝?虞朝之前還有一個唐朝?

但也有史料記載:唐堯與虞舜的並稱,亦指堯與舜的時代,古人以為太平盛世。《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史記·汲鄭列傳》:“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史記·太史公自序》:“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復典之,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宋劉過《沁園春·壽》詞:“平章處,看人如伊呂,世似唐虞。”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詩:“我好像置身在唐虞時代以前。”

《左傳》、《國語》中虞夏商周四代連稱的文句不勝枚舉,而且多是轉述春秋時人的對話,我們不能因為這兩部書成書於戰國時代便斷定其中所記春秋時人的對話統統是戰國時人的假論。況且,“三代”是一個隨時代遷移而變動的概念,春秋時人基有西周已亡而東周仍存的事實,當談話須要分辨周亡或周續的不同角時,就曾經分別使用“夏商周”和“虞夏商”兩個不同的“三代”概念。

《左傳·昭公三十二年》所證史墨的話:“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三後之姓,於今為庶,主所知也”。‘後”者,君也,天子也“庶”者,天子之異姓也。“於今為庶”者,謂此三後在周以前都曾貴為天子而其姓為嫡,今日卻早已隨著天子地位的喪失而淪為庶姓了。春秋時姬姓仍為嫡姓,“於今為庶”的三後非虞夏商三代而何?“三後”中夏商二代均為獨立朝代,何以虞代必須例外?不僅如此,由於虞為朝代與夏商無別,所以西周建國後還對其後裔優予禮遇,“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諸陳,以備三恪”(《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陳與宋、杞合稱“三恪”同受周人的客禮待遇,正是虞、夏、商三王歷史地位相埒的確證,可知虞夏商的三代概念早在西周初年就已形成。如若不然,周人何以不按後期儒家所謂周世“尊賢不過二代”的說法將陳排除在外而只備杞、宋二恪?又何以不將封於祝的黃帝之後和封於薊的堯後一併增入而合稱“五恪”?

分析:夏朝之前還有一個虞朝?虞朝之前還有一個唐朝?

從史料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古人對於唐虞之治的心神嚮往之。個人認為唐虞盛世在古人心中有著非常聖神的地位,就像我們現今所知的狂熱朝聖,是不可侵犯、無可代替的。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心中聖地呢,也許是因為記載中,唐虞剛開始建立王朝政治制度,從氏族部落步入奴隸社會王朝,制度的興革可以說是任人唯賢、量才任用的典範。古人對於這樣選取官員、仕途講能力、進步靠實力的任用形式所產生的嚮往聖世。

在古代封建王朝並沒有這樣任人唯賢、量才任用的制度,官員的任用只是在貴族之間任用,或地方官察舉制,再到後來的科舉制,官員的任用基本就是靠關係講出身的。

再說氏族部落的物質需求,應該還不能和王朝制度時官員的物質享受相比,人的精神需求和物質需求相對樸質,就像現今我們精神文明建設,嚮往著從前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隨處可見互幫互助、大公無私一樣。

畢竟我們沒有親身驗證經歷過那個時期的歷史,只能根據古時的記載加上自己的思路去領悟。每個人心中的嚮往都各不相同,每個人心中都會留有著自己的聖地。(本文屬於個人見解,文中圖文資料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