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须有的AI巨头!商汤科技融资逻辑存疑


莫须有的AI巨头!商汤科技融资逻辑存疑


《经济观察报》日前刊登了对AI巨头商汤科技的专访报道,因其5年30亿美元的融资额,而称这个冉冉升起的独角兽是“融资机器”。

看完专访,我很好奇。这个据说处处都有业务身影(包括但不限于人脸识别、智慧X、智慧Y,智能Z,etc.)的AI巨头,当下的估值只有75亿。要知道,估值这个东西若论真实价值,是要大打折扣的。“五年时间内完成30亿美元融资”,“最近一次融资的规模可能超过13亿美元”,如此巨额的融资,仅仅培育出同量级的估值。我能不能说,这投资收益和投资效率也太低了?

也许比起很多“传统”互联网巨头(比如美团)来说,这个估值还不算难看,但商汤科技所在的,却是AI这个如日中天的新兴行业。

莫须有的AI巨头!商汤科技融资逻辑存疑

只有三种企业需要如此巨额的融资:

一是快速融资烧钱抢夺市场以图快速上市的,典型是瑞幸;

二是持续融资烧钱持续亏损上市无望退而求其次出售的,典型是摩拜单车;

三是一直融资烧钱变现无望的,典型是贾跃亭的“汽车梦”(法拉第未来),永远在未来。

这三种企业的共性,在于它们毫无创新可言,至少是没有技术创新。如果非要说有创新在里面,那也只是商业模式的角度,绝非科技的角度。而他们的目标,大多在于下级投资者,或者次级资本市场。

莫须有的AI巨头!商汤科技融资逻辑存疑

商汤科技绝不可能把自己归类于这三种。无论是通过其官网,还是媒体各个角度的报道,我们都能感觉到,商汤科技应该是一个技术领先的市场占有者。无论是“核心在于原创AI技术的积累”,还是“优势在于原创算法的标准化生产迭代能力”,“学术与技术落地方面无可比拟的先发优势”,等等,无一不是在标榜其技术领先。

但是,我们纵观历史,真正依靠技术领先的创业者,从来不需要这样的融资来驱动,至少是不需要如此巨额的融资。无论是摩尔和诺依曼手握集成电路技术创立的Intel,黄仁勋的英伟达(nVidea),还是比尔盖茨的微软和乔布斯的苹果,都不需要。他们才是真正的技术引领者。

商汤科技所在的人工智能行业,与Intel、微软相比,其发展前景和市场认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以说拥有更好的生存空间。彼时的CPU是一个全新的产业,个人电脑也还刚刚开始普及;而AI,却已经妇孺皆知、求贤若渴。如果商汤确实是一个技术引领的企业,那么根本不需要求助于融资。更何况,“商汤科技在2017年已经实现全面盈利”,“连续三年保持400%的增长”。如果媒体数据属实,那么说明它已经拥有良好的造血机能。

但这无疑又与另一条融资信息形成鲜明的冲突,消息称“商汤2018年5月对外公布,完成6.2亿美元C+轮融资”。如果造血功能已成,它根本不需要再牺牲任何利益去做这种无谓的融资。

莫须有的AI巨头!商汤科技融资逻辑存疑

好莱坞大导演希区柯克曾经有一部名片叫《西北偏北》,讲述了一个有趣的间谍故事。美国情报部门为了迷惑苏联人的监视,营造了一个“卡普兰特工”,一个莫须有的空白人物。他们为这个莫须有的“卡普兰特工”预定酒店,假借他的身份打电话,订购机票,等等。所以,苏联人相信了他的存在。当被苏联人监视的酒店大堂响起电话,要找这位莫须有的“卡普兰特工”的时候,一位普通美国人桑希尔经过。桑希尔恰好向前台做了个手势,从而因为误认而被当成特工,被苏联人绑架并拷问。苏联人当然从桑希尔嘴里问不出任何东西,但却始终认定他就是那位莫须有的“卡普兰特工”。

也许,商汤科技就像这位莫须有的“卡普兰特工”,它只是恰好出现在了时代发展和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都需要这样一位领军者的时候,迎合了大家对这样一个偶像角色的需求而存在而已。

环球时报 特约评论员

中国科学报 金融和科技专栏作者

2011中国十大互联网分析师

2013百强自媒体

2017十大影响力自媒体

2018新盟年度科技新媒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