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孟孝琚碑》


碑刻:《孟孝琚碑》

《孟孝琚碑》局部


《孟孝琚碑》:

此碑又名《孟璁残碑》,长133厘米,宽96厘米,与北方汉碑形制相同,但碑文只十五行,每行21字,字大而疏,不同于北碑。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出土于昭通城南十里白泥井马氏舍旁,后移置昭通凤池书院,清代金石学家十分垂青,杨守敬、罗振玉、梁启超、袁不钧等人均有考证论述。

《孟孝琚碑》与近年发现的《汉封地刻石》同为云南存世最早的刻石(后者立于东汉安帝延光四年,见孙太初《云南古代石刻丛考》),十分珍贵,只因剥落损渺严重,原貌清晰度大减。

此碑书艺属高古一类,其宽舒方整的结体,圆劲峭拔的用笔,茂密浑穆的布局,恢弘大度的气势。


此碑的价值是:书法高妙,别具一格,开滇中石刻先河,对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史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碑文:

叙述了著名的南中大姓之一的孟广宗(字孝琚)12岁随父到武阳学韩诗、孝经、博览群书,后未婚而死,其父下属为表示哀悼而刻此碑送回他的家乡昭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