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民國大文豪的女人,相同的宿命不同結果,張幼儀為何最自由

清末民初,是新舊時代交融、東西方制度融合期,隨著清末官派留學生的回國,不僅帶回來了時髦的西方學術、也衝擊了古老的社會風氣。歪史認為遭受衝擊最嚴重的就是婚姻傳統。自從門閥制度建立以來講究的

門當戶對,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一時間成了落後、封建、老舊的代表。

三位民國大文豪的女人,相同的宿命不同結果,張幼儀為何最自由

胡適


自洋務運動興起以後,朝廷開始培訓人才,派出官費留學生,希望師夷長技以制夷。這個制度大概持續了30多年,如果算上庚子賠款的清華學生,那麼時間更長。所選出來的大多是富戶人家子弟,最少也是地方士紳的子弟,他們本來家庭富實,就是地方上的精英。對比其他人,本來就有著不少的優越感,再加上不錯的家風,受過嚴格的老式教育。假如不出國,未來也是地方有頭有臉的人物。但是,時代改變了他們,然後時代反過來等著他們去改變。

他們的出國留學地方有三個,歐洲、美國、日本。他們出去以後,到受西方自由戀愛風氣的影響,這一些未來可能的精英們有樣學樣,標榜自主,歸國以後對傳統的包辦婚姻模式不約而同的說不,無論留學地是那個國家。一但回來,結果一樣,美其名曰愛情

自由與否只有他們本人知道,或許,追求的過程和全程的參與更加能給他們挑戰,讓這一些自命不凡的精英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改變先從自我開始。開始的起點先拿婚姻開刀。畢竟,當時他們能夠接觸的就是婚姻,改變的方法就是不從命,試圖逃婚。

三位民國大文豪的女人,相同的宿命不同結果,張幼儀為何最自由

胡適江冬秀


正好,可以選幾個分別體現從日本、歐洲、美國歸國的學子們的愛情觀、家庭觀。以現在的眼光看,他們有點渣,在時代洪流面前,所有人都是不幸的。

日本留學生

魯迅、藕斷絲連,剪不斷理還亂的婚姻關係。作為久負盛名的文豪,他祖父官至翰林,算是文章世家。他在光緒三十年官費派往日本學習。當時父親已過世,由母親承擔責任給他聘娶了本地有一定名氣的朱家的女兒,她的祖父做過縣官之類的官。

還在日本學習的魯迅被母親招回來,安排了婚禮,然後魯迅再次前往日本。對新婚妻子不在過問,魯迅歸國後,先後在背影政府教育部、北京各大學高校任職,後來結識學生許廣平,兩人結婚。

三位民國大文豪的女人,相同的宿命不同結果,張幼儀為何最自由

魯迅


但是,對於原配朱安,即不擔負起丈夫的責任,也不履行丈夫義務,又不離婚,還讓她負責照料他母親生活起居。一直到魯迅死去,朱安到死都是有名無分的妻子。他的夫人叫許廣平。

美國留學生

胡適,有賊心無賊膽,任然遵守已有的婚約。有現代孔子之稱,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人物。宣統二年考取庚子賠款官費留學生前往美國。在這之前已經結婚。妻子是家裡定的包辦婚姻。

三位民國大文豪的女人,相同的宿命不同結果,張幼儀為何最自由

魯迅朱安


他的妻子同樣是名門望族,在留美歸來以後,胡適一樣花花腸子沒少動。在美國就結識了一個美國女子,成名之後的他結識了情人,對她承諾離婚後娶她,可是,他的妻子不是朱安,江冬秀鬧得天翻地覆,嚇得胡適杜絕了可能的念頭,而且對老婆又愛又怕,伺候除了鑽研學術之外,就蒐集各國怕老婆名人的軼事。

歐洲遊學生

徐志摩,快刀斬亂麻,一別兩寬,各自歡喜。新月派浪漫詩人代表,和胡適、魯迅不一樣,他家是富商家庭,家境闊綽,不是官費留學生,只能算是遊學,也沒有什麼救國救民的責任要承擔,所以他的生活就是戀愛、寫詩。不浪漫都不行。抑或是,沒有浪漫的愛情就沒辦法寫出浪漫的詩章!

和胡適一樣,還沒有出去前他就和張幼儀結婚,一樣是家庭安排。張家也是商賈大戶,和徐家絕對的門當戶對。或許張幼儀生長在商人之家,耳濡目染,也學習了不少經商的辦法。

三位民國大文豪的女人,相同的宿命不同結果,張幼儀為何最自由

魯迅許廣平


不愁錢花的徐志摩也不安分於國內,先是美國、後來遊蕩歐洲多年,在歐洲期間結識了林徽因,並展開追求,但是未能成功,只好悻悻然回國。浪漫的人從來不缺愛情,寫的一手好詩的他很快就認識了著名的交際花、有夫之婦,陸小曼。她被胡適稱讚為:北京城不可不看的風景線。

陸小曼善於交際應酬、書法詩畫都不錯,嗜好鴉片。劈開她的嗜好不談,這個形象完全是中國士大夫心中的完美情人形象,就是他,自開天闢地以來,琴棋書畫都會的美人沒有多少。對她入謎的徐志摩瘋狂追求陸小曼。

長得帥氣、儒雅、有學識、又是富家子弟的徐志摩甩她丈夫幾條街。於是和丈夫離婚、徐志摩和張幼儀離婚。

三位民國大文豪的女人,相同的宿命不同結果,張幼儀為何最自由

陸小曼


或許商人重利輕離別的原因,同樣都是出身商賈大家的張幼儀和徐志摩離婚很順利,徐志摩如願以償。張幼儀獨自撫養孩子。後來又經商有成,出任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副總裁、雲裳服裝公司總經理等等。資助陸小曼,還出資整理徐志摩書稿。

結果大不相同

朱安到死頂著魯迅原配,但是有名無分的身份孤零零的死去,到死都是一個卑微的傳統女人。

江冬秀成功的降伏了胡適,算是守護住了自己的婚姻,可以算作是中西新老愛情合作的典範。

張幼儀的婚姻是完全破裂,也是完全解脫的,但是他的家庭環境讓她可以不假手於人,過的最自在。雖然婚姻失敗,但是商場得意,沒有男人,過的也不錯。最後逝世於美國。當初在聽聞徐志摩移情別戀以後飛往歐洲試圖挽回婚姻,最後失敗告終。

三位民國大文豪的女人,相同的宿命不同結果,張幼儀為何最自由

徐志摩


總結

在三位傳統女子和他們的傳統婚姻中,最後的結果完全不一樣,他們的丈夫都是喝過洋墨水的精英,都是從心理上想衝破傳統,希望改變,也都付出過。

很多人認為,這一些女人的遭遇,是所謂包辦婚姻的過錯,可是包辦婚姻已經延續幾千年,早已經形成傳統。歪史以為並不能將全部的過錯都推給包辦婚姻這個傳統。

在包辦婚姻之前,她們是這樣的,小腳、名節大於天、三從四德,相夫教子、伺候公婆,他們丈夫就是他們天,在家隨父母,出嫁唯夫命是從。當丈夫有了非分之想,她們大多數時候無計可施。極少有像江冬秀一樣憑藉自己魄力守護住自己婚姻的。

導致他們這一些遭遇的不是婚姻本身,也不是包辦,而是教育,正是靖康之恥以來、程朱理學將女子變成了男人的附庸,他們替男人揹負義務,承擔責任,男人對她們的承諾僅僅靠道德。並且不能有任何逾越倫理的想法。只要她們的教育按照這個思路來,最後的結果都一樣,女子毫無作為。束縛禁錮她們的正是宋明理學。

三位民國大文豪的女人,相同的宿命不同結果,張幼儀為何最自由

張幼儀徐志摩


但是,如果家裡不完全依照傳統來教育,即使婚變,女人也不會一無是處,張幼儀就是最簡單的例子,她12歲的時候進入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學習,即使三年之後就嫁給了徐志摩,但是依然改變了她未來的一些處境。

家境殷實的她或許早就耳濡目染經商之道,加上當初的學習以及成年後的經歷,使得她眼界不在拘泥於家庭與丈夫之上,她也傳統過,甚至傳統到不能在傳統,當她打算再嫁時候,已經是離婚三十年後,卻去以寡婦的身份詢問兒子,她說:

“因為我是個寡婦,理應聽我兒子的話。”兒子的回話很溫馨:“母孀居守節,逾三十年,生我撫我,鞠我育我……綜母生平,殊少歡愉,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

丈夫就是天,但是無法挽回之後,她用自己的活法證明了不一定靠男人,即使這樣他依然活在傳統中。相比其他兩位,她好了太多。改變她的正是不一樣的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