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诏安孝廉牌坊一条街

石牌坊,是古代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及忠孝节义而立的纯纪念性古建筑。自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县以来,诏安倡导礼仪,立牌建坊盛行。

目前,在福建省诏安县老城区,从西门到东门,连绵七百米,依然保存着八座明清时期建造的石牌坊。这些石牌坊,以其蕴含的丰富内容、精神风貌和纪念意义,启迪人们行孝崇廉。

一镇一孝廉 | 画说诏安孝廉牌坊一条街

关帝坊,建于明代天启五年(1625年),正面坊匾楷书“关帝坊”,背面楷书“正气行在”,是为了供奉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而建。关羽,长期追随刘备,生死与共,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后来战死沙场。关羽去世后,其地位被抬得越来越高,又历经各朝代褒封,特别是元末明初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关羽事迹的描写,形象逐渐神化。到明朝,关羽已经成了忠义诚信的象征,明神宗封给关羽“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由此得名“关帝”。当时诏安当地官员建造关帝坊,本质上是推崇一种道德。现如今,“关帝”作为正人君子人格的典范,大丈夫风范的标杆,其忠义精神、神武气概早已超越历史,散发出一种大气浩然。

一镇一孝廉 | 画说诏安孝廉牌坊一条街

父子进士坊,建于明代万历十三年(1585年),上悬“恩荣”直写字匾,中镌“父子进士”坊匾。该牌坊是朝廷为明嘉靖年进士胡文、万历年进士胡士鳌父子建立。胡士鳌因父亲胡文与明朝清官海瑞有世交,潜移默化之下,幼小心灵早已播下清廉和孝顺的种子。当上朝廷命官,因江浙一带发生饥荒,全力投入赈饥,救活无数饥民,却因此得罪魏忠贤集团,没有得到重用。胡士鳌由此名闻乡里。后来,朝廷同意其建造“父子进士”牌坊。

在“父子进士”牌坊建成后的第3年,胡士鳌不忘家族长辈的养育深恩,请求皇上允许为其已经过世的祖父胡清建立了一座坊,于是有了后来的囧卿貤典坊。冏卿,是太仆寺卿的别称;貤典,是朝廷给予的恩典。皇上封胡士鳌已经去世的祖父胡清为太仆寺寺丞,是对胡士鳌父子恩典的延展。现在,父子进士坊与囧卿貤典坊相距不远,彰显胡氏家风传承有序。

一镇一孝廉 | 画说诏安孝廉牌坊一条街

节孝坊,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为许氏而建。乾隆期间,台湾“番民”叛乱,史称“土番之变”,许氏丈夫洪生被派往台湾,在一场战斗中,以身殉职。根据明清制定的《律法》,妇女寡妇可以在特定条件下改嫁。但许氏面对街坊邻居等好心人规劝,从不为此动心,独自挑起生活的重负,含辛茹苦,把孩子抚养成人。许氏死后,地方官员奏请朝廷,准建节孝坊。该坊风格与众不同——三层,通高5米,面阔一间,两柱一门,柱刻楹联一副,不像其它牌坊那般立在道路正中,而是侧立在路的一旁,也曾因此被人当做一道门直接嵌入家中。近年来,节孝牌坊越来越受关注,已经成为当地传播孝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当地人将此当做善美孝道、勤劳持家的样本,推己及人,推恩及人,信守淳朴民风。

一镇一孝廉 | 画说诏安孝廉牌坊一条街

百岁坊,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高6.5米,宽8.8米,坊匾题刻东西两面同为楷书“百岁坊”,被立坊人是诏安大名鼎鼎的明朝武进士沈仲选。沈仲选武艺高强,有胆量,能带兵,深得皇帝信任,成为四品带刀侍卫,活到一百岁。在以前,活到百岁非常难得,于是,朝廷准许沈仲选在家乡建造一座百岁坊,以体现国运和德治蒸蒸日上。此后,沈仲选后辈沈瑞舟,循着祖辈足迹,习武有成,先后担任清朝光绪、宣统两朝御前四品花翎侍卫,同时又在书画方面刻苦精修,是一位难得的文武通材,《中国美术家名人大辞典补遗》评价沈瑞舟:“虽为武将,却工画,尤善绘花鸟,且善篆刻。”驻足百岁坊,仿佛与长者对话,时刻勉励自己,砥砺人格,尽忠报国。

一镇一孝廉 | 画说诏安孝廉牌坊一条街

夺锦坊,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花岗石仿木结构,通高5米,宽7.5米,匾额正面书刻“夺锦”,背书“世科”,为明代诏安乡贤许海福元孙许潜、曾孙许判、玄孙许选所立。围绕牌坊衍生的一个故事,至今仍被当地人津津乐道——“乡先生”许海福写下一封奏疏,请求朱棣皇帝免除诏安溪东一带牛贝税米。幸运的是,奏疏传至京诚,被朱棣皇帝收到并下旨停征课税。许海福因此“出名”,后来婉拒时任福建巡抚刘爱礼的极力恳请,在丹诏书院筹建免费学堂,教乡族贫寒子弟识字,带动族人崇文尚德。许海福去世后,被作为乡贤奉祀。在其影响下,元孙许潜、曾孙许判、玄孙孙选先后参加乡试都考中举人,成就许氏一家三代世科,得到朝廷封赠,准建“夺锦”坊。如今,这座的牌坊,时刻提醒今人,倡导礼仪,轸念民艰。

一镇一孝廉 | 画说诏安孝廉牌坊一条街

诰敕申貤坊,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牌坊主人是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丁卯科举人沈水。沈水曾任临江府同知,当官时恪尽职守,虽不曾有轰轰烈烈之举,但也干了不少扎实工作。离任时,沈水向朝廷申请,恳请皇帝封赠父亲沈一鲤,以报长期在外当官,无法孝敬父亲之遗憾。明朝,皇帝赏赐大臣,顺带褒奖其长辈,将“以孝治天下”尊为“王道”。万历皇帝获知原委,立即指派钦差提督军务兼巡抚福建地方都察院右都御史朱建昌、巡按福建监察御史刘应龙、福建布政司布政使王恩民、按察司按察使杨德政等人,奉旨建造沈一鲤牌坊。

一镇一孝廉 | 画说诏安孝廉牌坊一条街

天宠重褒坊,建于明代万历十二年(1584年),上悬“恩荣”字匾,中挂镌刻“天宠重褒”坊匾,是沈鈇向朝廷申请为自己的父亲沈玺而立。沈鈇在担任湖北省郧阳知府期间,上书《上南抚台经营澎湖六策书》,提出治理台湾六条建议:建议在澎湖“设游击一员坐镇”,设水陆戎兵2000,以备调度;修造兵船,添置枪炮,以防红裔侵犯;移民澎湖,从事生产,以利兵民安居;设置官署兵营,以利守御;拟订通商便民制度……所说之言都是治国安邦大计,受到皇帝的褒奖。明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在《送沈郧阳》一诗中称赞他“兴文既以郁,勉身能自清”。沈鈇退休后,朝廷感念其尽责,忠心耿耿,特旨奖赏,连带封赠他的父亲沈玺为南京户部主事。天宠重褒坊中的“重褒”由此得来,沈氏后人常以被“重褒”激励年轻一辈勤学苦读,奋发图强。

一镇一孝廉 | 画说诏安孝廉牌坊一条街

七百多年来,石牌坊经风沐雨,一起坚守着曾经的荣光与殊荣。而今,又在人们虔诚目光的注视下,静静地述说着其间引以为豪的忠、孝、廉、礼。

版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0596-2595655),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