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張烙饃村領路人——張宗峰先生的創業歷程


大張烙饃村領路人——張宗峰先生的創業歷程


張宗峰先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徐州烙烙饃技藝”傳承人,曾獲得“中國烹飪大師”、“中國餐飲行業傑出企業家”、“江蘇省餐飲最具影響力企業家”、“江蘇省餐飲傑出企業家”、“徐州市餐飲業優秀企業家”、“中華金廚獎”、“江蘇省烹飪事業功勳獎”、“徐州市烹飪餐飲事業傑出貢獻獎”等稱號和獎項,現任徐州烹飪協會秘書長、徐州市傳統文化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江蘇省餐飲行業協會副會長。

大張烙饃村領路人——張宗峰先生的創業歷程

張宗峰先生生於烹飪世家,在曾祖父張贊群那一輩兒的時候,廚藝和烙烙饃的技藝就已經受到鄉親們的好評。因為這個緣故吧,年幼的張宗峰在6歲多便開始學烙烙饃,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聰慧且靈巧麻利的宗峰掌握了一手烙烙饃的絕活,即使到上學後,每每下學,只要一有時間,即刻衝到 “案板”或“鍋熗子”前幫忙烙,從沒叫過苦喊過累。從而少年時便已經與父親共同擔起了持家的重任,只要他一開工,總是圍著不少人看,面對嘖嘖稱奇的大家,樂觀向上的宗峰還會哼唱著“從北京到南京,中間隔個徐州城。徐州人愛吃‘烙饃饃’,那麼地個狠勁咬,那也不嫌牙根疼……”的歌謠,談笑風生中便把那一張張又薄又大、烙花勻稱、冒著熱香氣的烙饃烙好。宗峰先生為人隨和且又本分實在,常常有買烙饃的人會逗他說“再給饒一大張吧”,每每此時,他也不多說話便給饒一大張,久而久之,人們便將他稱呼起“大張”來。用買烙饃的人話說“‘大張’烙的饃實在、人更實在,別人家的烙饃和他烙的烙饃比,總是感覺缺了點什麼”。這,也是以後烙饃村酒店“大張”命名的由來。

大張烙饃村領路人——張宗峰先生的創業歷程

1996年,19歲的張宗峰背井離鄉、來到舉目無親的徐州打拼,沒有一點創業經驗的他,充滿了無限的憧憬和希望,但他哪裡知道,那個年代,外鄉人找一個工作很不容易,於是乎,他白天蹲“銅牛勞務市場”、晚上睡故黃河邊的石條凳子,幾天下來,也沒有人看中身單力薄的他,沒過多久,身上帶的錢就所剩無幾了,有時一天吃一頓燒餅(沒有菜),有時三天都不吃一點東西,餓的躺在石條凳子都不想動。後來偶遇本家一大哥,幫他介紹到徐州“牌樓菜市場”做搬運工,在做搬運工時,他發現了一個商機:“菜市場的豬板油比老家的豬板油一斤能便宜幾毛錢”,於是他便騎著自行車開始倒弄起豬板油來,一趟下來能掙個二、三十元錢,但也因此招惹了市場一個“混混”的嫉妒,終於有一天,這個“混混”把他剛收好的豬板油給搶走了,並朝他肋叉骨上狠狠的跺了一腳,這一腳差一點要了他的命,讓他躺床上好幾天才緩過神來,後來,還是因為幹搬運工時在菜市場認識的一個菜買,幫他找到一家學校食堂承包了一個檔口,那時投資的三四千元錢,可是他老母親多次奔波周遭一百公里,用兩條腿賣烙饃、賣饊子換來的,也因此,他每天工作都十幾個小時,甚至為了節省成本,他時常要往返近80公里回老家去收乾菜來蒸包子,有一次偶遇大雨,燒的他昏死了過去。那時的宗峰先生,是孤身一人。

2001年底,張宗峰用東拼西湊的錢,在堤北農貿市場對面開起了 “福地餐廳”,兩個火炕、六張條桌,主要以農家菜和野味為特色,在徐州北區小有名氣,那時因為社會的問題,三天兩頭有地痞流氓在店內打架,甚至在酒店打砸,為了維持生計,宗峰先生只能將打掉牙往肚裡咽,店裡掙不到錢,就回家借錢來補充餐具、購買原料,最後,家裡的親大哥都看不到希望了,急著說“這是最後一次了,這樣下去,不能再借給你錢了”,不甘心、不認輸,一邊流淚流血地幹、一邊苦苦思索自己的未來,那時的宗峰先生,手下不足十人。

大張烙饃村領路人——張宗峰先生的創業歷程

2005年,張宗峰用辛苦攢下的第一桶金,開設了“張生記福地山野村”,開業不久即遭逢禽流感疫情,那時,整個社會都沉浸在災難夢魔的氛圍之中,突如其來的大災難讓張宗峰所有的期待都變得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美好,面對慘淡的生意,宗峰先生每天騎著自行車挎著菜筐子去買菜、並四處借債維持經營,但,始終沒欠過員工一分工資,借錢過日子的時候,實在是太難了,多少次的借錢,對方答應同意,但去拿錢的時候,都被對方告知“別來了,對不起,錢讓您嫂子幹……用了”,當推著自行車剛走出店門,又知道這次確實借不到錢,那種百味雜陳的滋味是煎熬的,但也有仗義的朋友,把孩子上學的錢、買房子的錢借給了宗峰先生,甚至因此家庭還發生了矛盾。(也因此,宗峰先生對這些人是感激終生,現在,這些人皆為“大張烙饃村酒店”的貴賓,上上下下都很熟悉,他們在店內的消費,宗峰先生是從不讓收錢的)。

經過與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共同忍受煎熬,如同我們偉大的國家一樣,宗峰先生也度過了那個難關,並最終成為徐州野味主題餐廳的領頭羊。那時的他,購買了他人生的第一輛車,一輛二手面包車,激動、喜悅、終身難忘……,因為連他自己都沒想到,他有一天會開上屬於自己的車,那時的宗峰先生,手下已有四十餘人。

“張生記福地山野村” 由於生意好,被社會上的壞人看上了,動起了歪腦筋,幾乎天天上門來搗亂,直到2008年,被逼無奈而轉讓,那天晚上交接時,宗峰先生只拿到一小編織袋錢——有三十多萬,“走也得走、不走也得走”,最後,酒店員工被迫被遣散,管理層也不得不放假回家。

但是這一切沒有改變宗峰先生的信念,也沒有動搖管理團隊的信心。

經過近半年的臥薪嚐膽,2008年,“紅錦一號烤鴨店”隆重開業,營業面積2千多平米,酒店設施、環境、菜品質量都比較高檔,很快酒成為徐州北區最有影響力的餐飲企業,並獲得了“徐州最受歡迎餐飲企業”的稱號。那時的宗峰先生,手下已突破八十人。

2009年10月的某天,宗峰先生和家人到山東的一位親戚家吃喜酒,席間,上了二三道配煎餅卷的菜,吃起來特爽,大家不由自主地說起了徐州的烙饃,“你們徐州的烙饃也好的很,卷菜吃不會比煎餅差”、“我們到徐州幾次也沒吃上烙饃,飯店也沒有,只有巷口隔拉里才有人烙,自己踅(xue)摸著找賣烙饃的地方吧,又人生地不熟,上哪找!”……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宗峰先生眼前一亮:烙饃加工的散亂,以及烙饃和配菜加工的分離,不就是烙饃總不顯檔次、制約流行的原因所在嗎,何不開家店,來加工烙饃、展示烙饃技藝,並配上專業烹製的可卷菜品,讓遠道而來的朋友能夠便捷地品嚐到正宗的烙饃和徐州土菜呢。在回家的路上,宗峰先生把自己的想法一說,家人們也是群情激昂、一致擁護,說幹就幹,在宗峰先生的帶領下,大家義無反顧地投入到“烙饃村酒店”的籌備當中。


經過一年的謀劃定位,2011年3月16日,第一家“大張烙饃村酒店”在徐州三環南路開業了,並將原本隱蔽在村前屋後、街頭巷尾的烙烙饃技藝搬到了前臺予以展示,散發著獨特面香味、軟韌熱乎的徐州烙饃,配上經專門烹製的可卷菜品,二者相得益彰,再輔以聲情並茂的“烙饃介紹”,以及精心編排的“烙饃情舞蹈”表演,使人們的“眼、耳、口、鼻”都能夠深刻體驗、感受、品味到烙饃的美及其深刻的內涵,使烙饃在人們心目中的印記得以深化。“大張烙饃村酒店”的開辦,開創了餐飲明檔化經營的新模式,顛覆了餐飲經營的傳統理念,一開業便顧客盈門、盛況空前,也創造了餐飲業投資回報的奇蹟,獲得了同行的高度認可。

但第一家烙饃村酒店僅營業48天。就因政府綠化建設而被拆遷,且無法獲得補償,那天,拆遷人員自不早兒地就搬著條凳子圍坐在酒店門口,川流不息、觥籌交錯的客人們也掩蓋不了緊張的氣氛,當辛辛苦苦堆壘上去的一磚一瓦被轟鳴的挖掘機頃刻間掀翻的時候,大家的心都崩潰了,但張總依然在晚上召集店裡的管理人員和員工去燒烤攤吃了頓“散夥飯”,席間大家是依依不捨、抱頭痛哭。

而此時,“紅錦一號烤鴨店”已經轉讓,宗峰先生手裡已經沒有一家門店可幹,此時,宗峰先生和他的團隊又一次陷入困境,但,宗峰先生卻給員工說了一句話“如果有一天,大張烙饃村還能幹,希望大家一個都不能少,再回來!一起幹!”。

再大的困難也沒有難住宗峰先生和他的團隊,在經營第一家烙饃村酒店經驗的基礎上,2011年9月26日,“大張烙饃村酒店泉山店”在距老地址不遠、相對偏僻的“泰山綜合樓”開業了,經營面積近2千平米,包間55間,大廳2處,可以同時容納800人就餐,當烙饃村酒店又即將開業的訊息,傳到烙饃村已經遣散的管理人員和員工耳朵眼的時候,那個場景是令人震撼的,大家不約而同地從四面八方匯聚過來,又重新走到了一起,一些老闆感到不可思議:“員工在我這乾的好好的,怎麼會又回到烙饃村幹了呢”,甚至,有的老闆帶著高管接連到店裡駐足消費多少天,想知道“這是為什麼?”。那時的宗峰先生,手下已突破一百人。

2012年8月1日,大張烙饃村酒店綠地店開業。面積3千多平米,包房35間,大廳2處,可同時容納600人就餐。那時的宗峰先生,手下已突破二百人。


大張烙饃村領路人——張宗峰先生的創業歷程

2013年12月28日,大張烙饃村酒店堤北店開業,面積3千多平米,包房40餘間,大廳3處,可同時容納800人就餐。那時的宗峰先生,手下已突破三百人。

2017年9月28日,大張烙饃村酒店濱湖店開業,面積2千多平米,包房32間,大廳1處,可同時容納500人就餐。那時的宗峰先生,手下已突破四百人。

大張烙饃村濱湖店:地處風景秀麗的雲龍湖北岸,緊鄰濱湖公園、徐州市美術館,面積2千多平米,猶如樂土中一抹厚重的歷史文化印跡,為時尚動感的濱湖新天地東街、平添了親切的街巷市井意境,包房32間,大廳1處,可同時容納500餘人就餐。

大張烙饃村領路人——張宗峰先生的創業歷程

此外,宗峰先生還熱心公益,每年都捐資助學、慰問孤寡老人,並出資舉辦多項大型社會活動,每年重陽節都舉辦一次“免費吃烙饃、喝羊湯”,慰問全市環衛工活動,還親自帶頭參與服務;參與組織編排的“烙饃情舞蹈”,在江蘇省總工會舉辦的全省職工文藝匯演中,獲得了舞蹈類節目一等獎;與徐州市文廣新局合作舉辦每年一屆的“徐州市烙烙饃大賽”;舉辦每年一次的“彭祖伏羊節”。

隨著“大張烙饃村酒店”的聲名遠播,“大張烙饃村酒店”也多次登上了“中國美食年度風雲榜”,並獲得了“餐飲業最具影響力品牌”、“江蘇餐飲名店”、“中華餐飲名店”、“中國餐飲500強門店”等稱號,成為了傳承推廣徐州飲食文化的基地,中央電視臺(2套、4套、9套)、上海東方衛視、湖南衛視、江蘇衛視、旅遊衛視、安徽衛視、新浪網、中國餐飲時報、都市晨報等眾多媒體紛紛進行報導或製作專題片。不僅觸發了身在異鄉生活、工作的徐州人的思鄉之情,還使國內五湖四海的同行朋友通過各種關係聯絡,來徐州進行觀摩學習,每年的接待量都達二百多批次,這還不包括自己私自過來取經學習的,在徐州乃至淮海經濟區掀起了一場餐飲行業的革命。

無論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宗峰先生對前來學習的人都是毫無保留地傳授,對有特別要求的,還派人到外地傳授技藝。可以說,很多外地人也通過“徐州烙饃”和“大張烙饃村酒店”,知道了徐州、瞭解了徐州、認識了有情有義的徐州人,烙饃也因此成了徐州的城市名片之一,到徐州去“大張烙饃村酒店”就餐也是一種必選。正如顧客留言所云“古有彭祖獻雉羹,調和五味;今有烙饃村卷食壇,獨領風騷”,可以說,宗峰先生在弘揚推廣徐州飲食文化、兩漢文化,擴大徐州的城市影響力方面書寫了光輝的一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